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高效率,有效益,能达成学生有所发展的行为。有效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关注时间和效益的关系,要求教学倾向于可测性和量化,要求教师进行反思并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有效性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的理念逐渐渗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成为众多研究者思考的问题。很多语文教师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努力运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但我们也看到不少语文教师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课堂上还是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听课,教学效率低下,呈现花时多、收效少的不良情况。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行为,使新课标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倍受关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和讨论高中语文课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非常必要。
二、有效性教学内涵剖析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语文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关于有效教学的定义,我国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究其核心内涵,不外乎三个词语:效率、效益、效能。所谓“效率”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投入到教学内(时间、精力、努力)是否多;所谓“效益”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所谓“效能”是以成果和成就作为标准,衡量教学的最终达成的目的,不过因价值取向的不同,“效能”的的定义也可引申出不同的定义。总而言之,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高效率,有效益,能达成学生有所发展的行为。
当前,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改革无疑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的学校教学改革无法回避一个现实问题:教师学生背负着教学任务,沉浸在无边的苦海中,可结果却是教学的“三效”尤其是“效益”不高。由此,如何解决教学的高效益的问题,呈现在每个参与课程改革者的面前。在此背景下,西方教育界提出的有效教学理念进入了我国课改者的视野。有效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关注时间和效益的关系,要求教学倾向于可测性和量化,要求教师进行反思并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这些都给教学改革指出了一条脱困之路。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性教学对策分析
1.“对话型”课堂的创设
“对话型”教学是一种以“课堂”为特殊的空间,以文本为凭借,师生均以主体的身份(师为教的主体,生为学的主体,合称为双主体)参与交谈和交流、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主张的对话、交流,而且指学生与作者、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心灵、情感的对话交流。以阅读教学为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文本“对话”是三者之间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和基石。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这样的课堂需要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交流来实现。只有教师用心灵、情感去促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随文起舞、循情而动、因境而歌,达到情感的共鸣,灵性的放飞,实现生本和谐,语文课堂才真正实现有效。
如学习《我与地坛》时,笔者播放了《命运》交响曲作为背景音乐,并缓缓说道:“贝多芬能够‘扼住命运的喉咙’,与命运抗争,在双耳失聪后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作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一位勇敢和命运抗争的硬汉子。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播放幻灯片):‘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像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方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课前交流时,有学生认为这篇文章比较枯燥,篇幅又长,所以没有兴趣。因而我精心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对作者的由衷敬佩,进而在心理上产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之后,我提出四个问题供学生整体把握文本:(1)这一段文字写了作者怎样的心路历程?(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段的景物给作者带来怎样的启示?(3)读完这篇文章后,同学们对“苦难”及“人生”有什么新的感悟?我们到底是为什么而活?应该怎样活?(4)为什么“地坛也是母亲”?哪句话表明了这个关系?这些问题仿佛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拐杖,帮助他们快速而有效地与文本对话。
2.“体验型”课堂的创设
“活动体验”是苏教版教材提出的学习方式之一,它倡导的是一种“体验型”课堂模式。笔者认为创设体验型课堂是一条高效之路。体验型学习让学生在全程参与的、凸显语文性的“真活动”中,产生真实的体验、真切的感受,将学生引向自然、社会和生活,使得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倾听、开口、动手,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身临其境中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并更好地感悟人生,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1)用视听来体验
有时文本中一些复杂的事理单纯地用文字描述,难于使受体获得真切的感受,如果用图片图像、影视画面直观地展示出来,往往能产生现场体验的效果,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学习鲁迅的《祝福》时,我利用图片、资料直观地呈现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体会人物在人生路上遭受的惨重打击,进而理解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的迫害,更好地鉴赏人物形象体现出的悲剧美。学生们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直接受到美感熏陶,最终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使“乐学”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用游戏来体验
游戏的功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是实现语文教学“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掘学生经验的课程价值”要求的一种体现。如教学海伦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有效性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的理念逐渐渗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成为众多研究者思考的问题。很多语文教师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努力运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但我们也看到不少语文教师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课堂上还是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听课,教学效率低下,呈现花时多、收效少的不良情况。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行为,使新课标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倍受关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和讨论高中语文课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非常必要。
二、有效性教学内涵剖析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语文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关于有效教学的定义,我国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究其核心内涵,不外乎三个词语:效率、效益、效能。所谓“效率”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投入到教学内(时间、精力、努力)是否多;所谓“效益”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所谓“效能”是以成果和成就作为标准,衡量教学的最终达成的目的,不过因价值取向的不同,“效能”的的定义也可引申出不同的定义。总而言之,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高效率,有效益,能达成学生有所发展的行为。
当前,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改革无疑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的学校教学改革无法回避一个现实问题:教师学生背负着教学任务,沉浸在无边的苦海中,可结果却是教学的“三效”尤其是“效益”不高。由此,如何解决教学的高效益的问题,呈现在每个参与课程改革者的面前。在此背景下,西方教育界提出的有效教学理念进入了我国课改者的视野。有效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关注时间和效益的关系,要求教学倾向于可测性和量化,要求教师进行反思并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这些都给教学改革指出了一条脱困之路。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性教学对策分析
1.“对话型”课堂的创设
“对话型”教学是一种以“课堂”为特殊的空间,以文本为凭借,师生均以主体的身份(师为教的主体,生为学的主体,合称为双主体)参与交谈和交流、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主张的对话、交流,而且指学生与作者、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心灵、情感的对话交流。以阅读教学为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文本“对话”是三者之间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和基石。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这样的课堂需要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交流来实现。只有教师用心灵、情感去促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随文起舞、循情而动、因境而歌,达到情感的共鸣,灵性的放飞,实现生本和谐,语文课堂才真正实现有效。
如学习《我与地坛》时,笔者播放了《命运》交响曲作为背景音乐,并缓缓说道:“贝多芬能够‘扼住命运的喉咙’,与命运抗争,在双耳失聪后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作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一位勇敢和命运抗争的硬汉子。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播放幻灯片):‘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像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方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课前交流时,有学生认为这篇文章比较枯燥,篇幅又长,所以没有兴趣。因而我精心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对作者的由衷敬佩,进而在心理上产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之后,我提出四个问题供学生整体把握文本:(1)这一段文字写了作者怎样的心路历程?(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段的景物给作者带来怎样的启示?(3)读完这篇文章后,同学们对“苦难”及“人生”有什么新的感悟?我们到底是为什么而活?应该怎样活?(4)为什么“地坛也是母亲”?哪句话表明了这个关系?这些问题仿佛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拐杖,帮助他们快速而有效地与文本对话。
2.“体验型”课堂的创设
“活动体验”是苏教版教材提出的学习方式之一,它倡导的是一种“体验型”课堂模式。笔者认为创设体验型课堂是一条高效之路。体验型学习让学生在全程参与的、凸显语文性的“真活动”中,产生真实的体验、真切的感受,将学生引向自然、社会和生活,使得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倾听、开口、动手,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身临其境中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并更好地感悟人生,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1)用视听来体验
有时文本中一些复杂的事理单纯地用文字描述,难于使受体获得真切的感受,如果用图片图像、影视画面直观地展示出来,往往能产生现场体验的效果,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学习鲁迅的《祝福》时,我利用图片、资料直观地呈现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体会人物在人生路上遭受的惨重打击,进而理解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的迫害,更好地鉴赏人物形象体现出的悲剧美。学生们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直接受到美感熏陶,最终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使“乐学”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用游戏来体验
游戏的功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是实现语文教学“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掘学生经验的课程价值”要求的一种体现。如教学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