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制造业回归计划号召下,星巴克等美国企业将部分在中国大陆的生产业务撤回美国本土,一时引来议论纷纷。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美国、欧盟对华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均有所下降。很多人担忧,类似美国企业的生产业务撤离现象产生“蝴蝶效应”,从而使中国“世界工厂”的光环受损。
针对部分美资企业撤离中国等问题,中国美国商会主席狄安华近日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的投资环境的确在发生变化,但优势依然存在,该商会的大多数会员依然将中国列为全球三大投资地之一。
不过,狄安华也建议,如果中国仍然致力于保持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态势,则需要在投资审批和行政审批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放松市场准入。
《财经》:今年以来,部分美资企业或关闭在中国的门店,或将生产线搬离中国大陆。据你了解,商会的会员企业中有多少类似情况?
狄安华:我们不对个别公司的行为和措施发表意见。确实有一些公司像新闻报道说的那样,考虑将经营机构搬到美国、东南亚等地,我认为大部分是想对未来投资地增加更多的选择。
从我们发布的商务环境调查报告可以看出,我们的会员坚定地致力于中国市场,大多数会员仍把中国列为目前全球三大投资地之一。从战略上而言,他们继续致力于中国市场开拓。但从技术角度而言,要去哪里开设工厂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成本、当地监管环境、投资环境等。
《财经》:也就是说,即使中国不再是它们的工厂,仍然会是它们的市场?
狄安华:是的,我们发现,大部分会员企业基本上是“在中国生产,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中国市场的需求在逐渐扩大,也就决定了它们会继续致力于中国市场,拓展它们的业务和机构。但对于满足美国市场的产品,是在中国生产后出口到美国,还是直接在美国生产,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决策。
根据我们最新调查,80%以上的企业或是在中国有工厂,满足中国市场需求,或是在美国或别的国家生产,然后再把产品卖到中国。我认为,如果这些企业的市场在中国的话,还是会加大在中国的直接投资。
《财经》:从中国商务部FDI数据来看,今年来自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并不尽如人意,你认为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现象?
狄安华:FDI只是衡量外资在中国情况的一种方式。很多美国企业,在中国已经有数十亿美元的业务,可能会扩大雇佣,发布新产品,开设新的分支机构,会有很多动作,因为不是新的投资,所以不一定能反映到FDI的数据上。考察美国企业在中国经营的所有指标,即便只看FDI的每月浮动,也能看出这些企业坚定地致力于中国市场,在大多数行业,它们的业务都在扩张。
《财经》:它们在中国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狄安华:外资企业确实在一些行业遭遇发展瓶颈,它们想有更大作为却受到掣肘。如果你看看我们发布的《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就会发现有些外资公司想要投资的行业受限或被禁止。在有些行业,外资公司想要更快速地扩张,但每开设一个分支机构或推出一款新产品,都要经过中国相关部门的审批。如果中国对FDI增速下降有所担忧,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加快外商投资的审批流程。
外商在中国投资方面的主要瓶颈有两个:一个是投资(准入)审批,另一个是行政审批。即使你获得了投资(准入)审批,即使你在中国有了合资企业,但由于有许多行政主管部门,外商想推出一款新产品或一项新服务,也必须获得行政批准。
《财经》:你们曾提议希望中国简化投资程序,将外国投资由核准制转为通报制,最终是希望《外商投资目录》作为一项过时政策不再使用?
狄安华:没错。在中国最新版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一些行业从鼓励类滑入了限制类,或从限制类进入了禁止类,包括农业中的几个行业。所以,有些行业是外商想要投资,却发现将面临更大挑战的困难领域。
很多人看到,中国企业在向生产链上游走,但也有担心这种趋势过快,或发生在一个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会造成麻烦。所以已经有减少工厂关闭的政策出台,其目标就是向更高端的产业发展。
大多数人相信,中国的未来不是在制鞋业,而是计算机、汽车、设备的生产。有些新行业是可能成为新增长点的,但是,当一些行业向国外转移的时候,一些可以带来新的投资的行业却受到限制。
《财经》:你具体所指的是哪些行业,比如?
狄安华:比如在金融服务业,在中国建立一个分支机构需要批文,推出新产品也需要审批,每次外资银行要在新的城市开设一家分行,审批一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进行投资,商业计划不是由业务驱动的,不是说2005年有10个分支机构,2013年有20个分支机构;相反,是取决于监管的现实情况,是看企业被允许以多快的速度开设分支机构。
我觉得应该通过改善投资审批程序,使中国的经商环境更具吸引力,这样一来,更多的公司将在中国投资并扩大投资。
《财经》:中国提出外资转型升级,应当是希望未来有更多从事高端产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这样的外资或许更受欢迎。
狄安华:我们与很多企业高管聊天时,他们都说中国市场非常重要,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他们很多用“中心市场”来形容中国市场,所以他们对中国是非常重视的。在不同的领域里,美国企业在产业链高端的投资还是很多的,这也是中国市场所需要的,所以这些美国企业很自然地增加了這类的投资。
不过,高端产品通常是知识产权密集的产品。如果有些企业对在中国进行产品研发、推出新产品存有疑虑,很多情况下是与对知识产权的担忧有关。中国政府已经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不少进展,然而还有更多提升空间,比如有些山寨,假冒品牌手机。
另一方面是产业政策,特别是产业标准。如果投资企业认为它们的产品或技术在中国可以得到认证,或者对某个标准的建立有发言权,它们就会感到知识产权得到了保护。对我们商会的成员而言,知识产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财经》:美国政府提出制造业回归计划,这似乎很有吸引力。再加上部分美资企业在中国遇到的瓶颈问题,是不是加大了他们撤回美国的意愿? 狄安华:你也知道,美国是一个很大的经济体,企业在美国都有自己的经营机构。假如它们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在美国制造针对美国消费者的产品更合理,它们当然就会这么做。
公司会考虑投资的总成本、总的投资回报率,它们会将监管成本、知识产权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尤其在外商投资环境方面,如果中国公司到美国经营,它们会发现,在美国,它们面临的审批程序要容易得多,也开放得多。
我想澄清一下,我所说的知识产权成本、监管成本,不是指申请牌照的成本、购买知识产权的成本,而是其他不可控的成本。如果企业在中国投资,如果它们认为可以在几个月后就拿到推出某产品的牌照,它的投资回报会更快。如果它们认为推出某产品需要两年,一个从事金融服务业的公司获批建立一个分支机构需要一年,这自然会减慢扩张进度,降低投资回报、设立企业的预期。
《财经》:部分外资企业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等地,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优势不再,中国制造业成本的综合红利会消失吗?
狄安华:中国的投资环境的确在发生变化,但优势依然存在,比如人才众多、教育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完善、30年来建立的巨大市场,这些都是外商投资中国的理由。同时,中国确实到了一个重要转折點,其驱动力之一就是成本上升。而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口变化,未来劳动力的减少将是一个大趋势。
中国政府制定的新的五年规划中,提到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不是继续发展服装制造业、制鞋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焦点不仅在高端技术、高端产品的生产,而且提出要为消费者提供所需的服务,所以这是从向美国出口产品到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产品的转变,这是目前中国发展规划中,值得关注的焦点。一些低端制造业向其他地方转移也是一个必然过程。
中国要完成这种转型,美国企业可以在很多领域做出贡献。服务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很多美国企业愿意投资金融服务业、电信服务业、物流业等,但目前它们受到了诸多限制。所以,中国要推进这一转型,让美国企业参与其中,就需要给予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
汽车保险业也是很好的例子。中国汽车市场巨大,新兴的汽车行业非常年轻,而汽车保险行业则一直在亏损。美国公司愿意带来很多专业知识、服务技术。2011年,中国在这一方面作出了一些重要承诺并采取了相关行动,进一步开放了市场。美国企业当然会利用这一机遇求得发展,同时,中国企业也因此在与外商合资合作中,从美国公司那里学到更多的技术。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美国、欧盟对华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均有所下降。很多人担忧,类似美国企业的生产业务撤离现象产生“蝴蝶效应”,从而使中国“世界工厂”的光环受损。
针对部分美资企业撤离中国等问题,中国美国商会主席狄安华近日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的投资环境的确在发生变化,但优势依然存在,该商会的大多数会员依然将中国列为全球三大投资地之一。
不过,狄安华也建议,如果中国仍然致力于保持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态势,则需要在投资审批和行政审批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放松市场准入。
《财经》:今年以来,部分美资企业或关闭在中国的门店,或将生产线搬离中国大陆。据你了解,商会的会员企业中有多少类似情况?
狄安华:我们不对个别公司的行为和措施发表意见。确实有一些公司像新闻报道说的那样,考虑将经营机构搬到美国、东南亚等地,我认为大部分是想对未来投资地增加更多的选择。
从我们发布的商务环境调查报告可以看出,我们的会员坚定地致力于中国市场,大多数会员仍把中国列为目前全球三大投资地之一。从战略上而言,他们继续致力于中国市场开拓。但从技术角度而言,要去哪里开设工厂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成本、当地监管环境、投资环境等。
《财经》:也就是说,即使中国不再是它们的工厂,仍然会是它们的市场?
狄安华:是的,我们发现,大部分会员企业基本上是“在中国生产,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中国市场的需求在逐渐扩大,也就决定了它们会继续致力于中国市场,拓展它们的业务和机构。但对于满足美国市场的产品,是在中国生产后出口到美国,还是直接在美国生产,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决策。
根据我们最新调查,80%以上的企业或是在中国有工厂,满足中国市场需求,或是在美国或别的国家生产,然后再把产品卖到中国。我认为,如果这些企业的市场在中国的话,还是会加大在中国的直接投资。
《财经》:从中国商务部FDI数据来看,今年来自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并不尽如人意,你认为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现象?
狄安华:FDI只是衡量外资在中国情况的一种方式。很多美国企业,在中国已经有数十亿美元的业务,可能会扩大雇佣,发布新产品,开设新的分支机构,会有很多动作,因为不是新的投资,所以不一定能反映到FDI的数据上。考察美国企业在中国经营的所有指标,即便只看FDI的每月浮动,也能看出这些企业坚定地致力于中国市场,在大多数行业,它们的业务都在扩张。
《财经》:它们在中国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狄安华:外资企业确实在一些行业遭遇发展瓶颈,它们想有更大作为却受到掣肘。如果你看看我们发布的《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就会发现有些外资公司想要投资的行业受限或被禁止。在有些行业,外资公司想要更快速地扩张,但每开设一个分支机构或推出一款新产品,都要经过中国相关部门的审批。如果中国对FDI增速下降有所担忧,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加快外商投资的审批流程。
外商在中国投资方面的主要瓶颈有两个:一个是投资(准入)审批,另一个是行政审批。即使你获得了投资(准入)审批,即使你在中国有了合资企业,但由于有许多行政主管部门,外商想推出一款新产品或一项新服务,也必须获得行政批准。
《财经》:你们曾提议希望中国简化投资程序,将外国投资由核准制转为通报制,最终是希望《外商投资目录》作为一项过时政策不再使用?
狄安华:没错。在中国最新版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一些行业从鼓励类滑入了限制类,或从限制类进入了禁止类,包括农业中的几个行业。所以,有些行业是外商想要投资,却发现将面临更大挑战的困难领域。
很多人看到,中国企业在向生产链上游走,但也有担心这种趋势过快,或发生在一个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会造成麻烦。所以已经有减少工厂关闭的政策出台,其目标就是向更高端的产业发展。
大多数人相信,中国的未来不是在制鞋业,而是计算机、汽车、设备的生产。有些新行业是可能成为新增长点的,但是,当一些行业向国外转移的时候,一些可以带来新的投资的行业却受到限制。
《财经》:你具体所指的是哪些行业,比如?
狄安华:比如在金融服务业,在中国建立一个分支机构需要批文,推出新产品也需要审批,每次外资银行要在新的城市开设一家分行,审批一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进行投资,商业计划不是由业务驱动的,不是说2005年有10个分支机构,2013年有20个分支机构;相反,是取决于监管的现实情况,是看企业被允许以多快的速度开设分支机构。
我觉得应该通过改善投资审批程序,使中国的经商环境更具吸引力,这样一来,更多的公司将在中国投资并扩大投资。
《财经》:中国提出外资转型升级,应当是希望未来有更多从事高端产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这样的外资或许更受欢迎。
狄安华:我们与很多企业高管聊天时,他们都说中国市场非常重要,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他们很多用“中心市场”来形容中国市场,所以他们对中国是非常重视的。在不同的领域里,美国企业在产业链高端的投资还是很多的,这也是中国市场所需要的,所以这些美国企业很自然地增加了這类的投资。
不过,高端产品通常是知识产权密集的产品。如果有些企业对在中国进行产品研发、推出新产品存有疑虑,很多情况下是与对知识产权的担忧有关。中国政府已经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不少进展,然而还有更多提升空间,比如有些山寨,假冒品牌手机。
另一方面是产业政策,特别是产业标准。如果投资企业认为它们的产品或技术在中国可以得到认证,或者对某个标准的建立有发言权,它们就会感到知识产权得到了保护。对我们商会的成员而言,知识产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财经》:美国政府提出制造业回归计划,这似乎很有吸引力。再加上部分美资企业在中国遇到的瓶颈问题,是不是加大了他们撤回美国的意愿? 狄安华:你也知道,美国是一个很大的经济体,企业在美国都有自己的经营机构。假如它们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在美国制造针对美国消费者的产品更合理,它们当然就会这么做。
公司会考虑投资的总成本、总的投资回报率,它们会将监管成本、知识产权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尤其在外商投资环境方面,如果中国公司到美国经营,它们会发现,在美国,它们面临的审批程序要容易得多,也开放得多。
我想澄清一下,我所说的知识产权成本、监管成本,不是指申请牌照的成本、购买知识产权的成本,而是其他不可控的成本。如果企业在中国投资,如果它们认为可以在几个月后就拿到推出某产品的牌照,它的投资回报会更快。如果它们认为推出某产品需要两年,一个从事金融服务业的公司获批建立一个分支机构需要一年,这自然会减慢扩张进度,降低投资回报、设立企业的预期。
《财经》:部分外资企业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等地,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优势不再,中国制造业成本的综合红利会消失吗?
狄安华:中国的投资环境的确在发生变化,但优势依然存在,比如人才众多、教育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完善、30年来建立的巨大市场,这些都是外商投资中国的理由。同时,中国确实到了一个重要转折點,其驱动力之一就是成本上升。而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口变化,未来劳动力的减少将是一个大趋势。
中国政府制定的新的五年规划中,提到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不是继续发展服装制造业、制鞋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焦点不仅在高端技术、高端产品的生产,而且提出要为消费者提供所需的服务,所以这是从向美国出口产品到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产品的转变,这是目前中国发展规划中,值得关注的焦点。一些低端制造业向其他地方转移也是一个必然过程。
中国要完成这种转型,美国企业可以在很多领域做出贡献。服务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很多美国企业愿意投资金融服务业、电信服务业、物流业等,但目前它们受到了诸多限制。所以,中国要推进这一转型,让美国企业参与其中,就需要给予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
汽车保险业也是很好的例子。中国汽车市场巨大,新兴的汽车行业非常年轻,而汽车保险行业则一直在亏损。美国公司愿意带来很多专业知识、服务技术。2011年,中国在这一方面作出了一些重要承诺并采取了相关行动,进一步开放了市场。美国企业当然会利用这一机遇求得发展,同时,中国企业也因此在与外商合资合作中,从美国公司那里学到更多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