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田立克首次提出了“终极关怀”的概念,即指对于我们生存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那个东西。那么,艺术的终极关怀应当指向何方呢?席勒对此提出了“自由王国”的论断,康德也将艺术的终极关怀定位为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而黑格尔则指出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个体认知心灵的最高旨趣。可见,美术课作为审美培养的土壤,其终极关怀就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和人性旨归,来实现审美的充盈和生活的幸福。而美术作品鉴赏的能力恰恰是学生审美水平和审美结构的集中体现,更是判断学生是否趋近“终极关怀”的指标,它能够表现出学生在鉴赏时是出于内心的自觉和自由的散发,还是附着于他人的思想表征或屈服于教师的意志权威。因此,培养小学生的美术作品鉴赏能力,是小学美术教学的核心教学任务。
一、基于生成目标,精选美术作品
小学生就像一只刚出世的羔羊,对外界的所有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和冲动,对任何事情都跃跃欲试,没有独立且正确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往往对任何外界的一切刺激都拼命地吸收。因此,小学美术教学在培育学生的美术作品鉴赏能力时,首要的任务便是帮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生成结果,精心选取有利于小学生成长规律和美术课程内容内在要求的美术作品。例如,苏教版小学美术第六册第三课《风》,本课主要是为了引进学生经常感知的东西“风”,让学生在一番认识、寻找、感知和欣赏中认识风的特性,并学会大胆地在绘画中渗透风的元素。因此,教师在选择供学生鉴赏的美术作品时,应当基于这个教学目标出发,选择风在各个角度所体现的画面,可分别选取一张表达“微风”、“中风”和“强风”下的场景图,不仅让学生完整地感悟风的特性和种类,更让学生明白了风所带来的作用。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两组图画,分别为风的正向作用图和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图,以此来帮助学生认识风在图画中所表示出来的情感因素等等,但选取的图片应当具有代表性,符合学生年龄需要,不能太多,影响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减少单向教学,留出鉴赏空间
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而审美情感、审美感觉和审美能力的养成不是靠教师的“精雕细琢”来完成的,更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学习的结果,而是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结晶。然而,据笔者的调查研究显示,这种完美的合作关系并没有在小学美术实际教学中体现,教师单方面的灌输教学往往占据主要的地位,很多美术教师都企图幻想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教会学生审美,帮助学生获得审美感,而没有考虑学生真正的需求,更没有给予学生亲身鉴赏美术作品的独立空间和充分的时间。因此,改变这种师生对抗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留出充足的鉴赏空间,让学生亲身进行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也是培育小学生美术作品鉴赏能力的一大途径。例如,苏教版小学美术第四册第二课《各民族的朋友》,这一课是为了让学生对各个民族进行充分了解和审美,因此,在鉴赏每一个民族在美术作品上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时,这个过程应当由学生亲自完成,而不是依靠教师来传达和讲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工收集各个民族的表现作品,最后进行综合展示,并让学生针对既定的民族作品进行鉴赏,并让他们分别对比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审美自由,而且审美任务清晰,再配以教师的适切指导,学生很容易就能达成目标。
三、尊重学生表现,提供适切指导
卡耐基指出:“每一个人都有‘想成为伟人或重要人物’的需要,且每一个人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必然是基于自身的需要而出发”,而基于此前提,他提出:“因此,赞美和赏识是最为有效的人格魅力,也是激发个体潜能和积极性的根本途径。”所以,对于小学生在美术作品中的鉴赏表现,我们首先应当做的便是尊重和鼓励,避免打击他们幼小的心灵,但鉴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有限,我们必须时常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这种指导也必须是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而作出的行动,不可将教师自身的意志和想法强加给学生。例如,仍以《各民族的朋友》教学为例,教师设计了一个“大观园”活动,让学生充分感悟、比较和体验各个民族的特色和形象,但小学生毕竟能力有限,在诸多地方还需教师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在对比各个民族之间的异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对比,待他们“山重水复”之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引导他们从“相貌特征、服装打扮和风俗习惯”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每一个学生都可再根据自己的想法增添比较项目。又如有的孩子可能会由于无法理解有些民族的打扮或形象,从而取笑他人,这时正是教师发挥正向作用的时刻,教师可以及时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为了解决当前小学生对美术作品鉴赏的主体权利缺失、空间和时间不足以及指导帮助过度等症结,帮助学生摆正身姿,朝着艺术教育的终极关怀奋进,当前小学美术的作品鉴赏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精心为学生选择美术鉴赏作品,尊重学生的鉴赏意见和表现,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学生渗透审美指导和帮助。
一、基于生成目标,精选美术作品
小学生就像一只刚出世的羔羊,对外界的所有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和冲动,对任何事情都跃跃欲试,没有独立且正确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往往对任何外界的一切刺激都拼命地吸收。因此,小学美术教学在培育学生的美术作品鉴赏能力时,首要的任务便是帮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生成结果,精心选取有利于小学生成长规律和美术课程内容内在要求的美术作品。例如,苏教版小学美术第六册第三课《风》,本课主要是为了引进学生经常感知的东西“风”,让学生在一番认识、寻找、感知和欣赏中认识风的特性,并学会大胆地在绘画中渗透风的元素。因此,教师在选择供学生鉴赏的美术作品时,应当基于这个教学目标出发,选择风在各个角度所体现的画面,可分别选取一张表达“微风”、“中风”和“强风”下的场景图,不仅让学生完整地感悟风的特性和种类,更让学生明白了风所带来的作用。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两组图画,分别为风的正向作用图和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图,以此来帮助学生认识风在图画中所表示出来的情感因素等等,但选取的图片应当具有代表性,符合学生年龄需要,不能太多,影响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减少单向教学,留出鉴赏空间
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而审美情感、审美感觉和审美能力的养成不是靠教师的“精雕细琢”来完成的,更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学习的结果,而是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结晶。然而,据笔者的调查研究显示,这种完美的合作关系并没有在小学美术实际教学中体现,教师单方面的灌输教学往往占据主要的地位,很多美术教师都企图幻想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教会学生审美,帮助学生获得审美感,而没有考虑学生真正的需求,更没有给予学生亲身鉴赏美术作品的独立空间和充分的时间。因此,改变这种师生对抗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留出充足的鉴赏空间,让学生亲身进行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也是培育小学生美术作品鉴赏能力的一大途径。例如,苏教版小学美术第四册第二课《各民族的朋友》,这一课是为了让学生对各个民族进行充分了解和审美,因此,在鉴赏每一个民族在美术作品上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时,这个过程应当由学生亲自完成,而不是依靠教师来传达和讲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工收集各个民族的表现作品,最后进行综合展示,并让学生针对既定的民族作品进行鉴赏,并让他们分别对比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审美自由,而且审美任务清晰,再配以教师的适切指导,学生很容易就能达成目标。
三、尊重学生表现,提供适切指导
卡耐基指出:“每一个人都有‘想成为伟人或重要人物’的需要,且每一个人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必然是基于自身的需要而出发”,而基于此前提,他提出:“因此,赞美和赏识是最为有效的人格魅力,也是激发个体潜能和积极性的根本途径。”所以,对于小学生在美术作品中的鉴赏表现,我们首先应当做的便是尊重和鼓励,避免打击他们幼小的心灵,但鉴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有限,我们必须时常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这种指导也必须是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而作出的行动,不可将教师自身的意志和想法强加给学生。例如,仍以《各民族的朋友》教学为例,教师设计了一个“大观园”活动,让学生充分感悟、比较和体验各个民族的特色和形象,但小学生毕竟能力有限,在诸多地方还需教师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在对比各个民族之间的异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对比,待他们“山重水复”之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引导他们从“相貌特征、服装打扮和风俗习惯”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每一个学生都可再根据自己的想法增添比较项目。又如有的孩子可能会由于无法理解有些民族的打扮或形象,从而取笑他人,这时正是教师发挥正向作用的时刻,教师可以及时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为了解决当前小学生对美术作品鉴赏的主体权利缺失、空间和时间不足以及指导帮助过度等症结,帮助学生摆正身姿,朝着艺术教育的终极关怀奋进,当前小学美术的作品鉴赏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精心为学生选择美术鉴赏作品,尊重学生的鉴赏意见和表现,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学生渗透审美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