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尤为重要的方面,无论是英美分析哲学(比如:维特根斯坦),还是欧陆人本哲学(比如:海德格尔)都在不同方面作过研究。随着现代西方这两大思潮的融合,解释学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专家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哲学解释学的最大代表——德国著名哲学家迦达默尔,对语言的问题有着相当多的论述,由此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观。本文试图从语言和世界,语言和人以及语言和思想等方面来阐述迦达默尔哲学中的语言问题。
一、语言和世界
施莱尔马赫曾说过,解释学的一切前提无非就是语言问题。洪堡从另一个角度道出了语言即世界观的思想。迦达默尔在这一问题上继承了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化的语言观(语言是构成我们理解世界的本体论条件),并批判了传统语言工具观(把语言当作人们交流和理解的工具和手段)。迦达默尔说:“语言并非只是一种生活在世界上的人类所适于使用的装备,相反,以语言作为基础,并在语言中得以表现的是,人拥有世界。”①那么,我们是如何通过语言来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的呢?人类自起源起,便通过语言这种独特的方式,不断地积累对这个世界的经验,然后运用这些丰富而熟稔的经验来应付世界。语言的世界经验,在迦达默尔看来,就如同预先形成的世界图式,是不可改变的,但它并不能剥夺人类理性所拥有的批判能力的可能性,相反,它为我们敞开了超越习惯和预先图式化的经验的可能性。迦达默尔的语言的世界经验遭到了同时代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的批判。他的批判是这样的:世界经验并非完全由语言构成,除了语言之外,我们还拥有一种前语言的世界经验。面对哈贝马斯的批判,迦达默尔是从语言之为语言的独特性方面加以辩护的。语言的这种独特性表现在它能够从其他一切交往过程中超升出来即书面语言(文字性语言)。迦达默尔在这里看到了口头语言(言语性语言)和书面语言(文字性语言)各自拥有的特点:前者具有生动性和灵活性,是在场的或当下的;后者是固定化或异化的语言,是不在场的或空场的。相比较而言,口头语言具有优先地位,因此,我们在进行理解的过程中,需要把后者转换成前者,这才提出了解释学的真正任务。迦达默尔说:“一切文字的东西,实际上是更主要的解释学对象。”②这与施莱尔马赫对口头语言的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解释学对象方面来看,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归根到底是有关语言的问题,而解释学是有关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所以,语言问题是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无论从解释学对象方面,还是解释学的过程方面,我们都可以得出解释学的根本任务问题或中心问题是语言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将从解释学的过程方面来探讨解释学中的语言问题。
书面语言有可能被阅读或被翻译,阅读和翻译都是一个解释过程,解释从根本上来说又是语言的过程。因为解释要想很好地表达文本,就必须找到一种正确的语言。在翻译之前,作者和翻译者处于不同视阈并且拥有不同的语言世界和理解方式。一方面,我们不可能还原当初作者写作时的情境,完全设身处地地理解文本的原意;另一方面,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总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这种理解可以称之为对文本内容的再创造。因此,整个翻译过程需要作者和翻译者的视阈融合,而这种视阈融合又表现为语言融合:一方面,翻译者必须按照母语的语法规则来翻译;另一方面,被翻译的外语明显地对翻译者有着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翻译者把外语融合到母语中。所以,翻译过程实际上是力求获得一种语言融合的过程。
总之,无论是从解释学对象,还是从解释学过程角度,我们都得出同一个结论:语言是解释学的中心问题和根本任务,换句话说,语言是理解的中心和媒介。
二、语言和人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在本质上是具有逻各斯的动物。洪堡也说,语言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人类在本质上是语言的生物。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语言和人的关系。
在这一点上,迦达默尔认为语言的独特性在于为人所拥有,这便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分开。其他动物即使能相互理解,但是它们不能认知事物的事实情况,而人类恰能做到这一点。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由逻各斯而进行的语言理解揭示了存在物本身。人尽管来自环境,但能超越环境,走向自己的世界。所以,一般来说,世界是相对于人而言的,而环境是相对于其他生物而言。人类拥有语言区别于动物的环境适应性的独特生存方式,并不改变他们同世界的关系,而是扩充和丰富了这种世界关系。因为人类拥有多样的和变化的话语方式,相应地他们同世界的交往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人能超越自然,语言相对人来说,又是超越人的。迦达默尔在这里继承了海德格尔后期关于语言的思想:语言自己说话,人是从存在那里倾听语言说话,然后学会说话。古希腊自柏拉图开始便形成了一种视觉中心主义的镜像哲学,至此二元分立的思维模式一直统治着西方哲学,其实倾听比起观看,具有优先性。因为我们在观看某物时,只能获得其侧面,这是片面的认识;而倾听则不同,它是全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语言相对于人的超越性。
在语言和人的问题上,现代西方哲学的习惯性思维是从人的主观性出发,把语言视作人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迦达默尔认为这种观点把我们引向了误区,在他看来语言是这样的存在:它是沟通人类心灵和外部世界的桥梁或媒介,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在古希腊和中世纪哲学中,哲学家们通常都把言词(名称)等同于事物,迦达默尔对这种纯粹客观性的语言观也持批判态度。迦达默尔对语言纯粹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批判,比起同时代的哲学家更具可取之处,因为他并未走向极端,使其哲学沦落到形而上学的深渊。相反,其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这是我们哲学学习者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迦达默尔的语言观内部又是充满着矛盾的。他时而强调语言是可通约的,时而能又强调语言的交谈无能。他认为在技术高速发达的现代,出现了交谈无能的现象。人们在谈话过程中,通常都是以个体的观点出现,观点与观点之间并未发生实质的交汇和碰撞。现代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最好的例子:课堂上,大多时候是老师的独白,即使有讨论,那可能也只浮于表面,并不能在思想深处达到彼此的交流,或许只是话语或观点的简单堆积。另外,从解释学的角度,他认为解释学的一切前提是语言问题,对文本的理解、翻译或解释都是一个语言融合的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解释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语言的可通约性,如果语言是不可交流的,那么解释学的一切问题也就无从谈起了。
概括起来,语言是人的一种独特的存在模式。这在打破传统语言观的同时,也扭转了“人说语言”的格局,从哲学的层面道出了语言的本质。无论是海德格尔,还是迦达默尔他们对语言的分析都是从其本质出发,使语言成其所是或道出了语言是其所是,这很明显地区别于以往的哲学家。迦达默尔这类哲学家们深刻的思想和逻辑的缜密让我们很是感动和震撼。
三、语言和思想
迦达默尔说,我们是从语言中心出发进行思维。同时,他也道出了语言具有思辩结构。柏拉图的对话艺术突显了苏格拉底的论辩才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日常语言具有思辩结构;除此之外,诗意语言在某种意义上道出了自身与存在的关系,因此它同样具有思辩的结构。从解释学的角度,迦达默尔强调书面语言的重要性,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他又推崇存在于讲话中的所谓活语言,因为他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谈话的语言。因此,迦达默尔对柏拉图的对话艺术推崇倍加,他说:“这种对话艺术在观念之艰难的自我破坏中发掘出并保留着哲学问题的视野。”③迦达默尔的这种希腊情结,很好地体现在他对古希腊哲学中论辩和对话艺术的崇拜和赞颂。
在语言和思想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自觉地会发现这样一个谜团或怪圈:一切思想最终都必须借助语言表达,而我们关于语言的思考亦只能陷入语言的巢臼。迦达默尔说:“我们只能在语言中进行思维,我们的思维只能寓于语言之中,这正是语言给思想提出的深奥的谜。”④这如同一个悖论一样处于语言之中,哲学思想形成于语言中,又处于语言的困境中。迦达默尔又说:“谁不去考虑哲学思想的语言表达是否合适,谁就不会同情思想的语言困境,或者不会超出所说出的东西之外去思想;他无法欣赏自身的矛盾……他不会去探究在哲学思想中出现的问题,而总是在漠视这类问题的封锁闭塞的学术思想面前无话可说。”⑤在这里,他举了一个海德格尔的例子:当海德格尔在谈论存在者之存在时,他总是陷入一种同义反复中。后期,海德格尔意识到自己的缺陷,于是直接从存在之存在出发去思考存在本身。在这一过程中,海德格尔一直都忍受着这种语言困境给其带来的折磨。
最后,我想谈谈迦达默尔语言观的影响和意义。首先,他强调了语言的人文性和社会性。语言不仅是一套符号系统,而且更主要的是其蕴涵着人文和社会因素,因而又是一套价值和文化系统。迦达默尔不仅批判了传统的语言工具观,而且试图借语言中心论来反对科学技术的统治,以达到反对自然科学独立性地和统治性地染指人文科学;其次,他强调了语言的普遍性。这一点亦是为了批判语言工具观把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分离开的做法,从这方面来看是可取的;另外,迦达默尔把语言普遍化的做法则是不可取的,尽管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解释,而解释又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方式,但语言并不能代替历史、哲学等;第三,他强调了语言的思辩性。这一点主要在于解放了固定的语词和语句,为我们呈现出意义的多样性。哲学家通过对语言进行哲学方式的加工,使语言逐步迈入诗的门槛。这在他的老师海德格尔身上体现得很明显。迦达默尔关于语言的思辩性观点对我们了解和把握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是大有裨益的。本篇论文,笔者仅以语言为线索呈现出迦达默尔思想的一角,希望能对哲学学习者有所启发。
注释:
①迦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第597-598页;
②同上,第533页;
③严平编选,邓安庆等译,《迦达默尔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第160页;
④迦达默尔著,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63页;
⑤严平编选,邓安庆等译,《迦达默尔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第156页.
参考文献:
[1]洪汉鼎著.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严平编选,邓安庆等译.迦达默尔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3]迦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洪汉鼎著.理解的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5]迦达默尔著,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徐小伍(1984—),男,安徽肥西人,安徽大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外国哲学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是现代西方哲学。)
一、语言和世界
施莱尔马赫曾说过,解释学的一切前提无非就是语言问题。洪堡从另一个角度道出了语言即世界观的思想。迦达默尔在这一问题上继承了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化的语言观(语言是构成我们理解世界的本体论条件),并批判了传统语言工具观(把语言当作人们交流和理解的工具和手段)。迦达默尔说:“语言并非只是一种生活在世界上的人类所适于使用的装备,相反,以语言作为基础,并在语言中得以表现的是,人拥有世界。”①那么,我们是如何通过语言来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的呢?人类自起源起,便通过语言这种独特的方式,不断地积累对这个世界的经验,然后运用这些丰富而熟稔的经验来应付世界。语言的世界经验,在迦达默尔看来,就如同预先形成的世界图式,是不可改变的,但它并不能剥夺人类理性所拥有的批判能力的可能性,相反,它为我们敞开了超越习惯和预先图式化的经验的可能性。迦达默尔的语言的世界经验遭到了同时代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的批判。他的批判是这样的:世界经验并非完全由语言构成,除了语言之外,我们还拥有一种前语言的世界经验。面对哈贝马斯的批判,迦达默尔是从语言之为语言的独特性方面加以辩护的。语言的这种独特性表现在它能够从其他一切交往过程中超升出来即书面语言(文字性语言)。迦达默尔在这里看到了口头语言(言语性语言)和书面语言(文字性语言)各自拥有的特点:前者具有生动性和灵活性,是在场的或当下的;后者是固定化或异化的语言,是不在场的或空场的。相比较而言,口头语言具有优先地位,因此,我们在进行理解的过程中,需要把后者转换成前者,这才提出了解释学的真正任务。迦达默尔说:“一切文字的东西,实际上是更主要的解释学对象。”②这与施莱尔马赫对口头语言的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解释学对象方面来看,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归根到底是有关语言的问题,而解释学是有关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所以,语言问题是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无论从解释学对象方面,还是解释学的过程方面,我们都可以得出解释学的根本任务问题或中心问题是语言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将从解释学的过程方面来探讨解释学中的语言问题。
书面语言有可能被阅读或被翻译,阅读和翻译都是一个解释过程,解释从根本上来说又是语言的过程。因为解释要想很好地表达文本,就必须找到一种正确的语言。在翻译之前,作者和翻译者处于不同视阈并且拥有不同的语言世界和理解方式。一方面,我们不可能还原当初作者写作时的情境,完全设身处地地理解文本的原意;另一方面,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总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这种理解可以称之为对文本内容的再创造。因此,整个翻译过程需要作者和翻译者的视阈融合,而这种视阈融合又表现为语言融合:一方面,翻译者必须按照母语的语法规则来翻译;另一方面,被翻译的外语明显地对翻译者有着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翻译者把外语融合到母语中。所以,翻译过程实际上是力求获得一种语言融合的过程。
总之,无论是从解释学对象,还是从解释学过程角度,我们都得出同一个结论:语言是解释学的中心问题和根本任务,换句话说,语言是理解的中心和媒介。
二、语言和人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在本质上是具有逻各斯的动物。洪堡也说,语言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人类在本质上是语言的生物。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语言和人的关系。
在这一点上,迦达默尔认为语言的独特性在于为人所拥有,这便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分开。其他动物即使能相互理解,但是它们不能认知事物的事实情况,而人类恰能做到这一点。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由逻各斯而进行的语言理解揭示了存在物本身。人尽管来自环境,但能超越环境,走向自己的世界。所以,一般来说,世界是相对于人而言的,而环境是相对于其他生物而言。人类拥有语言区别于动物的环境适应性的独特生存方式,并不改变他们同世界的关系,而是扩充和丰富了这种世界关系。因为人类拥有多样的和变化的话语方式,相应地他们同世界的交往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人能超越自然,语言相对人来说,又是超越人的。迦达默尔在这里继承了海德格尔后期关于语言的思想:语言自己说话,人是从存在那里倾听语言说话,然后学会说话。古希腊自柏拉图开始便形成了一种视觉中心主义的镜像哲学,至此二元分立的思维模式一直统治着西方哲学,其实倾听比起观看,具有优先性。因为我们在观看某物时,只能获得其侧面,这是片面的认识;而倾听则不同,它是全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语言相对于人的超越性。
在语言和人的问题上,现代西方哲学的习惯性思维是从人的主观性出发,把语言视作人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迦达默尔认为这种观点把我们引向了误区,在他看来语言是这样的存在:它是沟通人类心灵和外部世界的桥梁或媒介,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在古希腊和中世纪哲学中,哲学家们通常都把言词(名称)等同于事物,迦达默尔对这种纯粹客观性的语言观也持批判态度。迦达默尔对语言纯粹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批判,比起同时代的哲学家更具可取之处,因为他并未走向极端,使其哲学沦落到形而上学的深渊。相反,其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这是我们哲学学习者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迦达默尔的语言观内部又是充满着矛盾的。他时而强调语言是可通约的,时而能又强调语言的交谈无能。他认为在技术高速发达的现代,出现了交谈无能的现象。人们在谈话过程中,通常都是以个体的观点出现,观点与观点之间并未发生实质的交汇和碰撞。现代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最好的例子:课堂上,大多时候是老师的独白,即使有讨论,那可能也只浮于表面,并不能在思想深处达到彼此的交流,或许只是话语或观点的简单堆积。另外,从解释学的角度,他认为解释学的一切前提是语言问题,对文本的理解、翻译或解释都是一个语言融合的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解释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语言的可通约性,如果语言是不可交流的,那么解释学的一切问题也就无从谈起了。
概括起来,语言是人的一种独特的存在模式。这在打破传统语言观的同时,也扭转了“人说语言”的格局,从哲学的层面道出了语言的本质。无论是海德格尔,还是迦达默尔他们对语言的分析都是从其本质出发,使语言成其所是或道出了语言是其所是,这很明显地区别于以往的哲学家。迦达默尔这类哲学家们深刻的思想和逻辑的缜密让我们很是感动和震撼。
三、语言和思想
迦达默尔说,我们是从语言中心出发进行思维。同时,他也道出了语言具有思辩结构。柏拉图的对话艺术突显了苏格拉底的论辩才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日常语言具有思辩结构;除此之外,诗意语言在某种意义上道出了自身与存在的关系,因此它同样具有思辩的结构。从解释学的角度,迦达默尔强调书面语言的重要性,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他又推崇存在于讲话中的所谓活语言,因为他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谈话的语言。因此,迦达默尔对柏拉图的对话艺术推崇倍加,他说:“这种对话艺术在观念之艰难的自我破坏中发掘出并保留着哲学问题的视野。”③迦达默尔的这种希腊情结,很好地体现在他对古希腊哲学中论辩和对话艺术的崇拜和赞颂。
在语言和思想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自觉地会发现这样一个谜团或怪圈:一切思想最终都必须借助语言表达,而我们关于语言的思考亦只能陷入语言的巢臼。迦达默尔说:“我们只能在语言中进行思维,我们的思维只能寓于语言之中,这正是语言给思想提出的深奥的谜。”④这如同一个悖论一样处于语言之中,哲学思想形成于语言中,又处于语言的困境中。迦达默尔又说:“谁不去考虑哲学思想的语言表达是否合适,谁就不会同情思想的语言困境,或者不会超出所说出的东西之外去思想;他无法欣赏自身的矛盾……他不会去探究在哲学思想中出现的问题,而总是在漠视这类问题的封锁闭塞的学术思想面前无话可说。”⑤在这里,他举了一个海德格尔的例子:当海德格尔在谈论存在者之存在时,他总是陷入一种同义反复中。后期,海德格尔意识到自己的缺陷,于是直接从存在之存在出发去思考存在本身。在这一过程中,海德格尔一直都忍受着这种语言困境给其带来的折磨。
最后,我想谈谈迦达默尔语言观的影响和意义。首先,他强调了语言的人文性和社会性。语言不仅是一套符号系统,而且更主要的是其蕴涵着人文和社会因素,因而又是一套价值和文化系统。迦达默尔不仅批判了传统的语言工具观,而且试图借语言中心论来反对科学技术的统治,以达到反对自然科学独立性地和统治性地染指人文科学;其次,他强调了语言的普遍性。这一点亦是为了批判语言工具观把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分离开的做法,从这方面来看是可取的;另外,迦达默尔把语言普遍化的做法则是不可取的,尽管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解释,而解释又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方式,但语言并不能代替历史、哲学等;第三,他强调了语言的思辩性。这一点主要在于解放了固定的语词和语句,为我们呈现出意义的多样性。哲学家通过对语言进行哲学方式的加工,使语言逐步迈入诗的门槛。这在他的老师海德格尔身上体现得很明显。迦达默尔关于语言的思辩性观点对我们了解和把握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是大有裨益的。本篇论文,笔者仅以语言为线索呈现出迦达默尔思想的一角,希望能对哲学学习者有所启发。
注释:
①迦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第597-598页;
②同上,第533页;
③严平编选,邓安庆等译,《迦达默尔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第160页;
④迦达默尔著,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63页;
⑤严平编选,邓安庆等译,《迦达默尔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第156页.
参考文献:
[1]洪汉鼎著.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严平编选,邓安庆等译.迦达默尔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3]迦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洪汉鼎著.理解的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5]迦达默尔著,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徐小伍(1984—),男,安徽肥西人,安徽大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外国哲学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是现代西方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