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儿童美术往往与稚拙、童趣、无拘无束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并被成人所夸赞和喜爱,但是在认真思考后,我们发现儿童美术有其定内涵:建立在儿童身心自然成长基础之上的美术表现活动及其结果。因此,促进发展是儿童美术的真正价值和最重要的功能。古今中外皆有儿童绘画,但历史文献中却鲜少对儿童绘画的描述,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第一次表达。他也首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说,表现于诗,是情与景;表现于画,则是意与行。在2017年新课改背景下,儿童美术要在中国传统文化“古诗”中挖掘其艺术创作素材,让儿童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以绘画造型的形式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意思,即“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
关键词: 儿童美术、 古诗 、儿童绘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美术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于是,古诗配画教学破土而出了。小学生古诗配画教学,是站在儿童的角度,立足儿童的视角,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儿童对诗意的理解、感悟,是通过诗文的文字形象语言与绘画的视觉造型语言互补、融合而创作的一种特殊形式。
没有画,形象就不是艺术形象“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没有诗,画意也不成其为画意“舍形何求所意”。我尝试将古诗配画两者结合,带领孩子们在如画的古诗中畅游,在醉人的诗韵里挥毫。让儿童美术充满着诗情画意。下面是我的古诗配画初探感悟:
一、在角色体验中入境
儿童美术的主体是儿童绘画,在通常语境中,我们谈到儿童美术时大多指的也是儿童画,“十个孩子九个爱画”正是表达此意。我在四、五年级课堂布置古诗配画作业时,他们首先是搜索自己在语文中所学过的诗句,再配合诗句内容创作发挥。
例如在绘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自古而今广为流传的名篇,表达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还蕴含一定积极的人生哲理。前两句写景为后两句议论渲染了气势,作了铺垫;而后两句即景生情,将前两句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更激发出一种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在绘画过程中我让儿童们跨越时空,把自己当作王之涣。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画出《登鹳雀楼》的全部过程和借物抒情的感受。
二、与实际生活相链接
古诗的教学必须重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拉近与诗句与现实的距离,让诗句在学生头脑中“复活”。不少老师可能在教学古诗时,会感觉到古诗含义深刻,就那么几个字,教起来很枯燥,孩子们也很疑惑字面含义。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写得气势磅礴,诗人将庐山一个最典型的风景点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大手笔描绘得奔放空灵。但是孩子们纷纷反映诗句生涩难懂,瀑布就瀑布,和香炉有什么关系?九天银河又是什么?怎么画出来?
于是我先播放准备好的庐山风景区视频,再带着孩子们去校园水池假山处绘画写生,他们一边绘画我一边解答。这首七言诗句中第五字最重要,第五字一定要响亮。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而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比之别诗的化静为动更别出心裁;一个“落”字也很精彩,鲜活的勾画出高空突兀、水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假如换掉这三个字,你们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孩子们纷纷七嘴八舌讨论,尝试替换,“冒”紫烟?“在”前川?“落”三千尺?不是词不达意就是不谐音不响亮、或者两字重复。最终达成共识还是原装最好!
三、抓住疑惑、找错误。
古诗是诗人从生活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意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情感体验。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该诗前两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武汉在西,扬州在东,顺流而下,这样的句子信手拈来毫无雕饰。但是孩子们纷纷反映后两句有错误:“长江上船只来来往往,怎么可能只有孤帆呢?”我解析到:“这代表李白眼里只有孟浩然一友:其他的船只、人物早已视而不见,他的眼里只有那张帆,那个人,那片情。这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孩子们顿时恍然大悟。经过师生间的品读,孩子在配画时就知道画面中应突显什么,画面就不会杂乱无章了。
再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孩子们总会问我:“为什么蜻蜓停在荷叶上?不是青蛙才在荷叶上吗?” 为了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我展示了在丰褚园拍摄的一些荷花照片,镜头捕捉到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一下子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中西合璧,不拘一格。
在現代绘画教学理念下,我结合现代儿童的心理特点,将绘画的形式多元化,中西合璧古为今用。
例如教学骆宾王《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一课时,可以让绘画基础较好的孩子用水墨的形式表现水墨淋漓的鹅的形象,也可以让学生用水粉,油画棒等材料以现代绘画形式来描绘鹅,充分显现出儿童画的稚拙、淳朴,真实的美感,使得画面更为生动,活泼。
五、结束语
儿童美术一般包括的年龄段是从幼儿园到15岁前后,此次开展的“古诗配画模式初探”正是在四、五两个年级开展(平均年龄在10-12岁)。他们正处于1、由单纯的动觉快感到动觉、视觉协调,进而达到对精神形象发生兴趣。2、由概括的图式把握,发展到分化更为详细、客观的写实再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如同一对孪生姊妹,不可分离。我们要遵循儿童自然发展规律,教育促进他们饱含着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保持对古诗的创作热情,才能为古诗配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 儿童美术、 古诗 、儿童绘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美术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于是,古诗配画教学破土而出了。小学生古诗配画教学,是站在儿童的角度,立足儿童的视角,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儿童对诗意的理解、感悟,是通过诗文的文字形象语言与绘画的视觉造型语言互补、融合而创作的一种特殊形式。
没有画,形象就不是艺术形象“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没有诗,画意也不成其为画意“舍形何求所意”。我尝试将古诗配画两者结合,带领孩子们在如画的古诗中畅游,在醉人的诗韵里挥毫。让儿童美术充满着诗情画意。下面是我的古诗配画初探感悟:
一、在角色体验中入境
儿童美术的主体是儿童绘画,在通常语境中,我们谈到儿童美术时大多指的也是儿童画,“十个孩子九个爱画”正是表达此意。我在四、五年级课堂布置古诗配画作业时,他们首先是搜索自己在语文中所学过的诗句,再配合诗句内容创作发挥。
例如在绘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自古而今广为流传的名篇,表达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还蕴含一定积极的人生哲理。前两句写景为后两句议论渲染了气势,作了铺垫;而后两句即景生情,将前两句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更激发出一种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在绘画过程中我让儿童们跨越时空,把自己当作王之涣。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画出《登鹳雀楼》的全部过程和借物抒情的感受。
二、与实际生活相链接
古诗的教学必须重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拉近与诗句与现实的距离,让诗句在学生头脑中“复活”。不少老师可能在教学古诗时,会感觉到古诗含义深刻,就那么几个字,教起来很枯燥,孩子们也很疑惑字面含义。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写得气势磅礴,诗人将庐山一个最典型的风景点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大手笔描绘得奔放空灵。但是孩子们纷纷反映诗句生涩难懂,瀑布就瀑布,和香炉有什么关系?九天银河又是什么?怎么画出来?
于是我先播放准备好的庐山风景区视频,再带着孩子们去校园水池假山处绘画写生,他们一边绘画我一边解答。这首七言诗句中第五字最重要,第五字一定要响亮。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而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比之别诗的化静为动更别出心裁;一个“落”字也很精彩,鲜活的勾画出高空突兀、水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假如换掉这三个字,你们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孩子们纷纷七嘴八舌讨论,尝试替换,“冒”紫烟?“在”前川?“落”三千尺?不是词不达意就是不谐音不响亮、或者两字重复。最终达成共识还是原装最好!
三、抓住疑惑、找错误。
古诗是诗人从生活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意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情感体验。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该诗前两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武汉在西,扬州在东,顺流而下,这样的句子信手拈来毫无雕饰。但是孩子们纷纷反映后两句有错误:“长江上船只来来往往,怎么可能只有孤帆呢?”我解析到:“这代表李白眼里只有孟浩然一友:其他的船只、人物早已视而不见,他的眼里只有那张帆,那个人,那片情。这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孩子们顿时恍然大悟。经过师生间的品读,孩子在配画时就知道画面中应突显什么,画面就不会杂乱无章了。
再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孩子们总会问我:“为什么蜻蜓停在荷叶上?不是青蛙才在荷叶上吗?” 为了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我展示了在丰褚园拍摄的一些荷花照片,镜头捕捉到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一下子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中西合璧,不拘一格。
在現代绘画教学理念下,我结合现代儿童的心理特点,将绘画的形式多元化,中西合璧古为今用。
例如教学骆宾王《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一课时,可以让绘画基础较好的孩子用水墨的形式表现水墨淋漓的鹅的形象,也可以让学生用水粉,油画棒等材料以现代绘画形式来描绘鹅,充分显现出儿童画的稚拙、淳朴,真实的美感,使得画面更为生动,活泼。
五、结束语
儿童美术一般包括的年龄段是从幼儿园到15岁前后,此次开展的“古诗配画模式初探”正是在四、五两个年级开展(平均年龄在10-12岁)。他们正处于1、由单纯的动觉快感到动觉、视觉协调,进而达到对精神形象发生兴趣。2、由概括的图式把握,发展到分化更为详细、客观的写实再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如同一对孪生姊妹,不可分离。我们要遵循儿童自然发展规律,教育促进他们饱含着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保持对古诗的创作热情,才能为古诗配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