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贸易理论在国际经济学中的扩展,产业内贸易(IIT)已成为当前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现象。文章主要采用格鲁贝尔(Grubel)和劳艾德(Lloyd)提出的测量产业内贸易指数的G-L公式,利用我国的相关统计数据,具体考察我国1980~2006年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目前已呈现明显的产业内贸易趋势,但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不发达,且开展产业内贸易的产业分布与行业结构仍有待优化。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IIT);G-L公式;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F7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6-0060-05
※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 (07B023)。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值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7,606.9亿美元,26年间外贸量增加了84倍。外贸依存度(即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9.8%上升到了2006年的64.7%,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因此,对外贸易的特点、模式、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相关问题也逐渐成为了目前外贸理论研究的热点。随着新贸易理论在国际经济学中的扩展,以及传统的产业间贸易逐步转向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已开始集中于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IIT,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某一时期内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属于同一产业的商品,它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而言的。在当代国际经济活动中,这种贸易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它已成为推动国际分工,促进新兴产业形成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上大约有1/4的工业品贸易是以产业内贸易的形式出现,特别是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产业内贸易已占其对外贸易的60%以上。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内贸易会越来越重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贸易额的迅速发展,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提高,IIT指数从1980年到2006年也逐年攀升(见表3),我国的贸易格局开始呈现从产业间贸易逐步转向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我国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对于今后我国更好的利用自身优势,扩大出口创汇,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是有积极意义的。本文将主要采用格鲁贝尔(Grubel)和劳艾德(Lloyd)提出的测量产业内贸易指数的G-L公式,来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内贸易状况。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及G-L公式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Krugman和Helpma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新贸易理论。该理论着重强调国际经济中被传统理论忽略的两个特征——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讨论制成品之间以及差异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另外,Linder提出的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相似性的角度出发,解释了制成品(差异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认为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则其需求结构的相似性越大,两国发生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Brander和Spencer在寡头垄断模型基础上提出的新贸易理论模型,不仅阐述了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而且还指出在同质产品条件下,因厂商的非合作行为也会产生产业内贸易。“相互倾销”便是其中的一个特例。新贸易理论的出现,较好地补充了传统要素禀赋理论(其主要阐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使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更加贴近现实世界,增强了理论的解释力。
由于产业内贸易意味着既进口又出口同一产业内的产品,是一种产品相互重叠的国际贸易,因此对产业的划分尤显重要。在本文中,我们根据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系统把国际贸易商品分为10大类(以第一位数字表示,从0-9)、63章(以第一和第二两位数字表示)、233组(以第一至第三位数字表示)、786分组(以第一至第四位数字表示)和1924个基本项目(以第一至第五位数字表示)。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第0类到第4类产品称为初级产品,第5类到第9类称为制成品。这10大类产品是:第0类,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第1类,饮料及烟类;第2类,非食用原料;第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第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第5类,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第6类,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第8类,杂项制品;第9类,未分类的其他商品[2]。
Balassa(1966)首先提出了利用某产业在某一时段上的贸易统计数据,来测量产业内贸易重要性程度——即产业内贸易指数IIT(Index of Intra-industry Trade),其公式如下:[3]
其中,Xi和Mi分别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i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如果IITi=0,即Xi = Mi,则表示一国在i产业的进出口平衡,该国在此产业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如果IITi=1,即Xi=0或 Mi=0,则表示一国在i产业没有出口或进口,或i产业的产品与其他产业的产品发生贸易,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按照这种测定方法,该指数与产业内贸易变化关系表现为负相关。
Grubel和Lloyd(1975)对Balassa指数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测量产业内贸易指数的G-L公式[4]:
这就使得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大小与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程度相一致,即该指数与产业内贸易变化关系表现为正相关。当没有IIT时, IITi为0;当进出口完全是产业内贸易时,IITi为1。自此,G-L指数成为了目前世界上测定IIT发展水平的通用指标。
三、我国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与IIT指数估算
(一)我国1980~2006年间进出口商品的总量比较分析
1.进口商品分类金额比较
表1和表2分别列示了我国自1980~2006年进出口商品的分类金额。在进口方面,1980~2006年我国的总进口额由200.17亿美元增加到了7,916.1亿美元,且基本上呈逐年上升之势。从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两大分类来看,其进口逐年增长的趋势也显而易见,其中初级产品中的第2与3类增长更为迅速,26年分别增长了23.4与438.4倍;工业制成品中第7类的进口不仅增长了69.8倍,而且其2006年的进口额已占整个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的59.1%。可见,我国的进口商品基本上集中在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以及机械运输设备、轻纺产品、化学产品等,而且其进口的金额及所占的份额在逐年递增。
2.出口商品分类金额比较
在出口方面,1980~2006年我国的总出口额由181.19亿美元上升至9,690.7亿美元,逐年递增之势相当明显。从增长速度来看,初级产品中的第0与第1类出口增长迅速,26年来分别增长了8.6与15.3倍;工业制成品中第7、8类的出口也分别增长了541.4与83.9倍。从出口所占的份额来看,2006年第0与3类商品分别占了整个初级产品出口额的48.6%和33.6%;第7类商品26年来出口量增加了541.4倍,且其2006年的出口额占整个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49.8%,占全年总出口额的47.1%。由此可见,我国的出口商品基本上集中在食品、矿物燃料以及机械运输设备、轻纺产品等,而且其出口的金额及所占的份额呈逐年上升之势。
随着入世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的深远影响,可以预见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将会获得长足发展。通过这种贸易,我们可以学到伙伴国在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和产品差异化等方面的优点,可以更好地满足双方消费者对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可以扩大贸易双方的相互合作,改善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等。为此,我们应该在继续发挥我国原有产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扩大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以营造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培育大型跨国公司,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优势,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要积极开拓国际贸易的市场,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同时要充分利用外国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资本与技术外溢、扩散等一系列效应,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以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
[注释]
①本文数据均摘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
[参考文献]
[1]黄卫平.韩燕.产业内贸易指标述评[J]. 财贸经济,2006,(4): 19-22.
[2]B.Balassa. 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 in the European Common Market. Economic Journal. March 1967.
[3]H.G.Grubel and P.J.Lloyd.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London: Macmillan, 1975.
[4]王中昭. 产业内贸易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动因分析[J]. 统计研究,2004,(5): 21-25.
[5]许统生.产业内贸易类型、利益与经济增长[J].当代财经, 2006,(7):79-83.
[6]岳昌君. 遵循动态比较优势——中美两国产业内贸易对比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2000,(3): 26-28.
[7]张烨.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56-59.
The Positive Research on Chinese Intra-industry Trade:1980~2006
Qiu Yi1,Wu Jianjun2
(1.School of Busines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411201,China;2.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China)
Abstract: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new trade theory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tra-industry trade (IIT) has already become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of present world trade. This article mainly adopts the G-L formula of measuring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which was presented by Grubel and Lloyd, and the relative statistics to analysis Chinese Intra-industry trade state of primary and manufactured goods from 1980 to 2006. The result shows that it becomes the trend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China, but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of primary good has not been developed sufficiently and the trading industry structure should be more optimized.
Key words: intra-industry trade(IIT);G-L formula;positive research
(责任编辑:张积慧)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IIT);G-L公式;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F7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6-0060-05
※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 (07B023)。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值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7,606.9亿美元,26年间外贸量增加了84倍。外贸依存度(即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9.8%上升到了2006年的64.7%,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因此,对外贸易的特点、模式、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相关问题也逐渐成为了目前外贸理论研究的热点。随着新贸易理论在国际经济学中的扩展,以及传统的产业间贸易逐步转向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已开始集中于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IIT,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某一时期内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属于同一产业的商品,它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而言的。在当代国际经济活动中,这种贸易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它已成为推动国际分工,促进新兴产业形成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上大约有1/4的工业品贸易是以产业内贸易的形式出现,特别是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产业内贸易已占其对外贸易的60%以上。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内贸易会越来越重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贸易额的迅速发展,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提高,IIT指数从1980年到2006年也逐年攀升(见表3),我国的贸易格局开始呈现从产业间贸易逐步转向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我国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对于今后我国更好的利用自身优势,扩大出口创汇,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是有积极意义的。本文将主要采用格鲁贝尔(Grubel)和劳艾德(Lloyd)提出的测量产业内贸易指数的G-L公式,来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内贸易状况。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及G-L公式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Krugman和Helpma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新贸易理论。该理论着重强调国际经济中被传统理论忽略的两个特征——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讨论制成品之间以及差异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另外,Linder提出的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相似性的角度出发,解释了制成品(差异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认为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则其需求结构的相似性越大,两国发生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Brander和Spencer在寡头垄断模型基础上提出的新贸易理论模型,不仅阐述了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而且还指出在同质产品条件下,因厂商的非合作行为也会产生产业内贸易。“相互倾销”便是其中的一个特例。新贸易理论的出现,较好地补充了传统要素禀赋理论(其主要阐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使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更加贴近现实世界,增强了理论的解释力。
由于产业内贸易意味着既进口又出口同一产业内的产品,是一种产品相互重叠的国际贸易,因此对产业的划分尤显重要。在本文中,我们根据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系统把国际贸易商品分为10大类(以第一位数字表示,从0-9)、63章(以第一和第二两位数字表示)、233组(以第一至第三位数字表示)、786分组(以第一至第四位数字表示)和1924个基本项目(以第一至第五位数字表示)。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第0类到第4类产品称为初级产品,第5类到第9类称为制成品。这10大类产品是:第0类,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第1类,饮料及烟类;第2类,非食用原料;第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第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第5类,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第6类,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第8类,杂项制品;第9类,未分类的其他商品[2]。
Balassa(1966)首先提出了利用某产业在某一时段上的贸易统计数据,来测量产业内贸易重要性程度——即产业内贸易指数IIT(Index of Intra-industry Trade),其公式如下:[3]
其中,Xi和Mi分别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i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如果IITi=0,即Xi = Mi,则表示一国在i产业的进出口平衡,该国在此产业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如果IITi=1,即Xi=0或 Mi=0,则表示一国在i产业没有出口或进口,或i产业的产品与其他产业的产品发生贸易,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按照这种测定方法,该指数与产业内贸易变化关系表现为负相关。
Grubel和Lloyd(1975)对Balassa指数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测量产业内贸易指数的G-L公式[4]:
这就使得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大小与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程度相一致,即该指数与产业内贸易变化关系表现为正相关。当没有IIT时, IITi为0;当进出口完全是产业内贸易时,IITi为1。自此,G-L指数成为了目前世界上测定IIT发展水平的通用指标。
三、我国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与IIT指数估算
(一)我国1980~2006年间进出口商品的总量比较分析
1.进口商品分类金额比较
表1和表2分别列示了我国自1980~2006年进出口商品的分类金额。在进口方面,1980~2006年我国的总进口额由200.17亿美元增加到了7,916.1亿美元,且基本上呈逐年上升之势。从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两大分类来看,其进口逐年增长的趋势也显而易见,其中初级产品中的第2与3类增长更为迅速,26年分别增长了23.4与438.4倍;工业制成品中第7类的进口不仅增长了69.8倍,而且其2006年的进口额已占整个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的59.1%。可见,我国的进口商品基本上集中在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以及机械运输设备、轻纺产品、化学产品等,而且其进口的金额及所占的份额在逐年递增。
2.出口商品分类金额比较
在出口方面,1980~2006年我国的总出口额由181.19亿美元上升至9,690.7亿美元,逐年递增之势相当明显。从增长速度来看,初级产品中的第0与第1类出口增长迅速,26年来分别增长了8.6与15.3倍;工业制成品中第7、8类的出口也分别增长了541.4与83.9倍。从出口所占的份额来看,2006年第0与3类商品分别占了整个初级产品出口额的48.6%和33.6%;第7类商品26年来出口量增加了541.4倍,且其2006年的出口额占整个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49.8%,占全年总出口额的47.1%。由此可见,我国的出口商品基本上集中在食品、矿物燃料以及机械运输设备、轻纺产品等,而且其出口的金额及所占的份额呈逐年上升之势。
随着入世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的深远影响,可以预见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将会获得长足发展。通过这种贸易,我们可以学到伙伴国在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和产品差异化等方面的优点,可以更好地满足双方消费者对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可以扩大贸易双方的相互合作,改善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等。为此,我们应该在继续发挥我国原有产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扩大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以营造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培育大型跨国公司,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优势,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要积极开拓国际贸易的市场,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同时要充分利用外国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资本与技术外溢、扩散等一系列效应,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以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
[注释]
①本文数据均摘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
[参考文献]
[1]黄卫平.韩燕.产业内贸易指标述评[J]. 财贸经济,2006,(4): 19-22.
[2]B.Balassa. 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 in the European Common Market. Economic Journal. March 1967.
[3]H.G.Grubel and P.J.Lloyd.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London: Macmillan, 1975.
[4]王中昭. 产业内贸易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动因分析[J]. 统计研究,2004,(5): 21-25.
[5]许统生.产业内贸易类型、利益与经济增长[J].当代财经, 2006,(7):79-83.
[6]岳昌君. 遵循动态比较优势——中美两国产业内贸易对比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2000,(3): 26-28.
[7]张烨.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56-59.
The Positive Research on Chinese Intra-industry Trade:1980~2006
Qiu Yi1,Wu Jianjun2
(1.School of Busines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411201,China;2.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China)
Abstract: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new trade theory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tra-industry trade (IIT) has already become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of present world trade. This article mainly adopts the G-L formula of measuring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which was presented by Grubel and Lloyd, and the relative statistics to analysis Chinese Intra-industry trade state of primary and manufactured goods from 1980 to 2006. The result shows that it becomes the trend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China, but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of primary good has not been developed sufficiently and the trading industry structure should be more optimized.
Key words: intra-industry trade(IIT);G-L formula;positive research
(责任编辑:张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