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近年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和报道越来越多,其中以肯定的评价为多、但怀疑甚至反对的声音也不小。从理论研究的层面看,翻转课堂被认为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遭遇不少困难和问题。本文从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慕课教学模式的不足两方面进行研究,强调了慕课在翻转课堂中的作用,提高翻转课堂教学绩效,为翻转课堂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 问题的提出
据调查结果显示,发现四川省采用“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校不多,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课外实践”模式。主要原因:一是“慕课”在我国起步较晚;二是受经济因素影响,四川省属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对于“慕课”、“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模式普遍接受程度不高;三是公共基础类课程普遍不被院校领导、老师和学生重视。
我国高校发展改革提出三大转变:提升教育质量、发展特色、素质教育,积极面对在生存和发展中所面临的极大挑战。大学教育围绕课程教学展开,必然要推进作为培养学生最主要载体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我国高校亟需顺应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要求,改革创新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去,回归教育的原点,积极关注人性、个性的发展,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唯有如此,高校的育人功能才能实现。
目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在线学习和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的结合,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将二者有機地结合起来,并进而通过这种结合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成本,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时代课题。
近年来,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Coursera、Udacity、Edx等慕课平台风靡全球,对重塑全球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关翻转课堂的实施,有研究者认为,主要涉及三种形式:家校翻、校内翻、课内翻。
第一种“家校翻”,即和国外的做法一样,学生学习慕课里的课程、做练习,到课堂上讨论。
第二种“校内翻”,即前置学习和课堂讨论都在学校内完成,只不过分成两次课来做。第一次课在机房看微课和学习资源,第二次课回到教室进行讨论(这里说的两次课可以不连堂)。这是我们首推的做法,适用面较广。
第三种“课内翻”,即前半节课看微课和做练习,后半节课讨论。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操作比较便利,教师自己就可以掌控。不过这种做法比较适用于有较好软硬件平台支撑的经验型教师。
2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前期的实践研究,发现翻转课堂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1在课前学习中,学生参与课前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个体差异较大,有部分学生未能积极开展课前学习或只能部分完成学习任务。
2.2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主动性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不善于主动参与互动和交流。
2.3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角色定位不准确,分工合作的能力不强、职责不清,部分学生未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和问题探究。
2.4缺乏调动学生积极开展课前学习和课堂活动的有效措施。
3慕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单纯的“慕课”也存在缺陷:一是“人机对话”的交流方式,缺少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思想碰撞和同伴间的交流、探讨。因此,“慕课”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通过构建实体化的学习群体,有力地补充高等教育阶段同学们在一起生活学习的经历、在校园建立的人脉关系、获得的校友资源机会等。目前慕课实现这一功能存在一定的障碍”。二是网络世界有可能使学生虚拟化现实社会。“慕课”的广泛使用,使得教学内容可以完全在互联网、手机等一切信息通讯工具上获取,学习活动不需要在课堂内完成,而变得虚拟化和有距离感。其结果可能使有些人习惯于网络的虚拟社会,却不愿意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课堂教学本应该是师生共聚一堂研讨学问的过程,教师教学方法得当,课堂教学可以成为师生心灵交汇的家园。但“慕课”却冲淡了师生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在现实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发生转变,学习热情和合作精神随之降低。“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则更能体现大学“育人”价值,因而是更好的教学模式。因此要加强第一课堂教学,克服在线学习的距离感,增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譬如,课后组织学生交流、探究,举办报告会、实习实践等,也可以在图书馆、宿舍等校园内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以弥补“慕课”本身师生互动不足的问题。
4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的重要意义
4.1慕课支持的翻转课堂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
根据布鲁姆对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划分,教育目标从低到高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后来,安德森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提出修订。安德森不仅将认知维度修订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阶段,还在知识维度中增加了元认知知识。安德森认为“理解”的使用更广泛,而“创造”研究与实践似乎更加复杂、不确定。安德森强调,在认知过程维度中,有证据证明前四个阶段构成积累性层级结构,但后两个(评价与创造)缺乏直接证据。安德森特别强调认知科学在教育中日益重要,指出修订主要考虑中小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兼顾教师。然而,尽管安德森是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使用40年之后对其提出的修订,修订也有很多变化,但主要体现在分类表的变化。
4.2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课前丰富的在线课程让学生的学习完全自主,课中学生可选择参与课堂合作探究活动,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包括成果展示)、评价(包括学生互评)等学习活动发展高级思维能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外通过在线学习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生成反映自然状态下学生自主学习轨迹的大数据,通过大数据挖掘不仅能准确地揭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效率,还能帮助教师高效掌握需在课中通过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合作探究解决的各种疑难问题,为有的放矢地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提供数据支撑。 4.3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集实现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于一体,为学习者发展兴趣爱好、自定节奏学习和将更多时间与精力用于发展自身的高级思维能力(包括创造力)提供强大的系统化平台支撑。
宏观上讲,对学生群体乃至一代代人来讲,他们完全能够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发展高级思维能力上,大面积提高创新型人才的产出,如图1所示。
4.4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也有助于发挥大学环境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作用。
大学不仅传承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思维和培养能力。大学校园的一草一木、校歌校徽、规章制度都在发挥着“隐形教育”。大学的集体生活点滴,老师的言传身教,都会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难以量化的影响。在在线课程的冲击下,如何让学生很好地利用“慕课”这一新平台来自主学习探究知识,在真实的大学校园里更能收获自己内心的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然而,“慕课”本身并不能给大学生校园文化的熏陶、真实完整的学习、集体组织的生活经历等。因此,单纯的“慕课”必然无法取代大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唯有将“慕课”与“翻转课堂”正确结合,才能利用“慕课”的技术性优势,实现大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4.5 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有利于改变
传统课程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和信息“单向传递”的师生沟通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实现了课堂内与课堂外一体化,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相互辅助,师生能够相互对话促进深化教学。
因此,开展“慕课”背景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验,不仅使其教学模式能够适应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而且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满足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能够更好地解决高校创业教育课程面临的瓶颈问题,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美)萨尔曼·可汗著,刘婧译.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20-23.
[2]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0-33.
[3]李东沙.“慕课”掀起在线教育风暴或酝酿高等教育新革命[N].中国青年报,2013-05-23.
[4]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5]卫志民.“慕课”本土化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师大学报,2015,(1).
[6]邓宏钟,李孟军,迟妍,谭思昱.“慕课” 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
[7]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
[8]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
[9]曾明星,周清平等.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102-104.
[10]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65-68.
作者简介:
王利娟(1975—),女,四川攀枝花人,汉族,硕士,内江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材料物理与化学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 问题的提出
据调查结果显示,发现四川省采用“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校不多,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课外实践”模式。主要原因:一是“慕课”在我国起步较晚;二是受经济因素影响,四川省属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对于“慕课”、“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模式普遍接受程度不高;三是公共基础类课程普遍不被院校领导、老师和学生重视。
我国高校发展改革提出三大转变:提升教育质量、发展特色、素质教育,积极面对在生存和发展中所面临的极大挑战。大学教育围绕课程教学展开,必然要推进作为培养学生最主要载体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我国高校亟需顺应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要求,改革创新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去,回归教育的原点,积极关注人性、个性的发展,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唯有如此,高校的育人功能才能实现。
目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在线学习和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的结合,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将二者有機地结合起来,并进而通过这种结合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成本,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时代课题。
近年来,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Coursera、Udacity、Edx等慕课平台风靡全球,对重塑全球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关翻转课堂的实施,有研究者认为,主要涉及三种形式:家校翻、校内翻、课内翻。
第一种“家校翻”,即和国外的做法一样,学生学习慕课里的课程、做练习,到课堂上讨论。
第二种“校内翻”,即前置学习和课堂讨论都在学校内完成,只不过分成两次课来做。第一次课在机房看微课和学习资源,第二次课回到教室进行讨论(这里说的两次课可以不连堂)。这是我们首推的做法,适用面较广。
第三种“课内翻”,即前半节课看微课和做练习,后半节课讨论。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操作比较便利,教师自己就可以掌控。不过这种做法比较适用于有较好软硬件平台支撑的经验型教师。
2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前期的实践研究,发现翻转课堂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1在课前学习中,学生参与课前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个体差异较大,有部分学生未能积极开展课前学习或只能部分完成学习任务。
2.2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主动性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不善于主动参与互动和交流。
2.3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角色定位不准确,分工合作的能力不强、职责不清,部分学生未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和问题探究。
2.4缺乏调动学生积极开展课前学习和课堂活动的有效措施。
3慕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单纯的“慕课”也存在缺陷:一是“人机对话”的交流方式,缺少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思想碰撞和同伴间的交流、探讨。因此,“慕课”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通过构建实体化的学习群体,有力地补充高等教育阶段同学们在一起生活学习的经历、在校园建立的人脉关系、获得的校友资源机会等。目前慕课实现这一功能存在一定的障碍”。二是网络世界有可能使学生虚拟化现实社会。“慕课”的广泛使用,使得教学内容可以完全在互联网、手机等一切信息通讯工具上获取,学习活动不需要在课堂内完成,而变得虚拟化和有距离感。其结果可能使有些人习惯于网络的虚拟社会,却不愿意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课堂教学本应该是师生共聚一堂研讨学问的过程,教师教学方法得当,课堂教学可以成为师生心灵交汇的家园。但“慕课”却冲淡了师生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在现实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发生转变,学习热情和合作精神随之降低。“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则更能体现大学“育人”价值,因而是更好的教学模式。因此要加强第一课堂教学,克服在线学习的距离感,增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譬如,课后组织学生交流、探究,举办报告会、实习实践等,也可以在图书馆、宿舍等校园内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以弥补“慕课”本身师生互动不足的问题。
4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的重要意义
4.1慕课支持的翻转课堂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
根据布鲁姆对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划分,教育目标从低到高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后来,安德森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提出修订。安德森不仅将认知维度修订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阶段,还在知识维度中增加了元认知知识。安德森认为“理解”的使用更广泛,而“创造”研究与实践似乎更加复杂、不确定。安德森强调,在认知过程维度中,有证据证明前四个阶段构成积累性层级结构,但后两个(评价与创造)缺乏直接证据。安德森特别强调认知科学在教育中日益重要,指出修订主要考虑中小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兼顾教师。然而,尽管安德森是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使用40年之后对其提出的修订,修订也有很多变化,但主要体现在分类表的变化。
4.2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课前丰富的在线课程让学生的学习完全自主,课中学生可选择参与课堂合作探究活动,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包括成果展示)、评价(包括学生互评)等学习活动发展高级思维能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外通过在线学习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生成反映自然状态下学生自主学习轨迹的大数据,通过大数据挖掘不仅能准确地揭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效率,还能帮助教师高效掌握需在课中通过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合作探究解决的各种疑难问题,为有的放矢地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提供数据支撑。 4.3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集实现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于一体,为学习者发展兴趣爱好、自定节奏学习和将更多时间与精力用于发展自身的高级思维能力(包括创造力)提供强大的系统化平台支撑。
宏观上讲,对学生群体乃至一代代人来讲,他们完全能够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发展高级思维能力上,大面积提高创新型人才的产出,如图1所示。
4.4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也有助于发挥大学环境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作用。
大学不仅传承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思维和培养能力。大学校园的一草一木、校歌校徽、规章制度都在发挥着“隐形教育”。大学的集体生活点滴,老师的言传身教,都会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难以量化的影响。在在线课程的冲击下,如何让学生很好地利用“慕课”这一新平台来自主学习探究知识,在真实的大学校园里更能收获自己内心的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然而,“慕课”本身并不能给大学生校园文化的熏陶、真实完整的学习、集体组织的生活经历等。因此,单纯的“慕课”必然无法取代大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唯有将“慕课”与“翻转课堂”正确结合,才能利用“慕课”的技术性优势,实现大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4.5 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有利于改变
传统课程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和信息“单向传递”的师生沟通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实现了课堂内与课堂外一体化,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相互辅助,师生能够相互对话促进深化教学。
因此,开展“慕课”背景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验,不仅使其教学模式能够适应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而且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满足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能够更好地解决高校创业教育课程面临的瓶颈问题,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美)萨尔曼·可汗著,刘婧译.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20-23.
[2]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0-33.
[3]李东沙.“慕课”掀起在线教育风暴或酝酿高等教育新革命[N].中国青年报,2013-05-23.
[4]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5]卫志民.“慕课”本土化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师大学报,2015,(1).
[6]邓宏钟,李孟军,迟妍,谭思昱.“慕课” 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
[7]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
[8]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
[9]曾明星,周清平等.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102-104.
[10]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65-68.
作者简介:
王利娟(1975—),女,四川攀枝花人,汉族,硕士,内江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材料物理与化学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