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扩招的新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的传统观念不同,近年来高职院校出现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心理问题学生激增等现象。拟从政策及现状出发,探索出一条育人效果好、问题解决好、人员队伍强(两好一强)的“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 键 词] 政策;现状;两好一强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1-0040-02
一、政策的导向:方向所指,责任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同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加强体系建设、规范问题管理、提高干預水平等任务要求。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心理育人”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再次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具体措施。2018年《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为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二、现状的严峻:问题凸显,任务加重
(一)心理问题:一个都不能少的伤痛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2017—2018)》发现,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及轻度以上心理问题人员占2%~3%和13%~18%。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这一形势可能更为严峻。以某高职院校为例,新生中严重心理问题发生率、心理问题发生率呈现出增长趋势,分别从2016年的10.59%、21.28%上升至2018年的20.81%、26.08%,其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的发生率占据前三位,强迫症状占比最高,增长最快(见图1)。
(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任重道远
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有48%的受访者认为严重心理问题在社会上存在普遍,88%的受访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有高度重视的态度,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也十分关注。某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2016至2018年学生认为自身存在心理问题比例从7.17%增长至13.19%,求助心理咨询的比例从0.74%增长至2.42%,接受心理咨询的比例持续低于认为自身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如2018年有10.19%认为自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未求助心理咨询。
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1418所高职院校实施扩招100万人计划,同年通过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将招生对象分为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社会考生三大类。在高职院校扩招的背景下,生源数量激增、背景多元化,学生心理问题也将复杂化,而高职院校原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人员紧张等问题将日益凸显。
三、高职扩招背景下的体系构建:四位一体
(一)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预防干预体系
高校普遍采用自评量表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以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预警,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静态普查无法对心理问题准确监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心理自评量表题量大,准确度及灵敏度有待考量。如吴越等人在对筛查出的明显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实际访谈时发现,14年来的平均实际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仅问卷筛选出数量的2.97%。[1]2018年某高职院校在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访谈中发现实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仅占5.9%。(2)心理问题学生缺乏一个动态的监测体系。基于应激—易感模型的研究发现在心理健康的风险因子中,家庭变故、失恋等会成为应激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则会成为重要的保护性因素。[2] 2016—2018年的新生心理测评显示,家庭不幸及人际关系问题的平均发生率为10.3%。(3)新生心理问题特点研究缺乏,对实际教学活动、管理事务及培育体系缺乏指导性。如该校心理健康测评对其他如人格特征、心理资本等心理特征缺乏了解。
2.教育教学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朱静敏等人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调查中发现,最想获得心理帮助的项目前五为人际关系、性格、自信、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最受欢迎的形式是咨询辅导、健康讲座、素质拓展、健康课程、书籍荐读。[3]可见,现有教学体系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缺乏评价系统,如是否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是否提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等。(2)课程目标重点在于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缺乏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体系,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3)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弱,学生参与度低。可见进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研究、课程效果的评估是完善教学体系、拓宽教学形式的重要前提。
3.咨询服务体系
《纲要》要求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而着眼某高职院校2018年在校生9754人,专职教师1名,兼职教师11名,心理健康教学任务重,心理咨询服务人数众多,师生比已难以满足新生心理教育需求。朱静敏等人的调查中显示,大学生普遍倾向于一对一咨询(60.77%)、网络咨询(53.17%)。而现有的人员体系中专兼教师的培育体系不健全、朋辈队伍培育体系不完善是制约心理咨询服务及心理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 从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来看,四位机制均存在不足之处:(1)教育对象的现状及需求不明确,缺乏教育的针对性;(2)各维度教育目标不明确,缺乏教育的目标性;(3)各维度教育协同合作体系不完善,缺乏教育功能的整体性;(4)对教育效果评估不健全,缺乏教育的时效性。
(二)构建初探:功能实现、能力提升、队伍壮大
1.以生为本,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育人功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均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关注人的心理感受和满足发展需求,这也是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应有的题中之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预防干预的发力点、咨询服务的着力点,也是实践活动的吸引点。“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现状、需求内容、形式、頻率等确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方面教育侧重点不同、方式方法差异,实施具体目标分解,着力建立学生必要、学生需要、学生想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诠释了“以生为本”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2.评估建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问题解决能力
以心理健康普查为契机,成立评估委员会,动态评估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全面掌握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水平及问题特点,形成问题清单。以突出的心理问题为导向,制定针对性预防干预策略及提供咨询服务;以普遍的心理问题为出发点,开设选修课及必修课;以关注的心理问题为着力点,生动性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同时,对心理健康现状、心理服务需求及心理教育效果的动态评估,构建动态的高职院校“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利于实现全方位心理健康常识普及、心理问题学生服务、异常学生识别及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3.全员育人,壮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人员队伍
新时代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评估为出发点,构建分层次、有重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工作模式(见图2)。充分利用学生骨干、辅导员队伍、课程教师、心理咨询师四支工作团队,分层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育人目标,补足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缺乏的短板。学生社团以学生视角丰富宣传媒介及内涵、生动实践活动形式,以实现第一层次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辅导员充分发挥其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的优势,了解学生日常表现及心理困扰,以实现第二层一般性心理困扰的解决;心理课程教师实施全校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年度问题清单”,构建课程体系,以实现第三层的专业知识普及、方法教授;心理咨询师凭借专业的咨询技巧,重点解决严重心理问题及危机个案,以实现第四层次的咨询服务。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全方位的、全员的、全过程的实现过程,应立足育人本质,动态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充分利用各层次育人资源,以实现两好一强的“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参考文献:
[1]吴越,马福,刘娟娟.陕西某大学新生2002—2016年心理健康普查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8(3):379-382,386.
[2]苏斌原,张卫,周梦培,等.大学生自杀潜在风险的识别和预警:基于应激—易感模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0-86.
[3]朱静敏,张晓腾,刘宇琨.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2):99,107.
编辑 郑晓燕
[关 键 词] 政策;现状;两好一强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1-0040-02
一、政策的导向:方向所指,责任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同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加强体系建设、规范问题管理、提高干預水平等任务要求。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心理育人”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再次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具体措施。2018年《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为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二、现状的严峻:问题凸显,任务加重
(一)心理问题:一个都不能少的伤痛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2017—2018)》发现,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及轻度以上心理问题人员占2%~3%和13%~18%。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这一形势可能更为严峻。以某高职院校为例,新生中严重心理问题发生率、心理问题发生率呈现出增长趋势,分别从2016年的10.59%、21.28%上升至2018年的20.81%、26.08%,其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的发生率占据前三位,强迫症状占比最高,增长最快(见图1)。
(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任重道远
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有48%的受访者认为严重心理问题在社会上存在普遍,88%的受访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有高度重视的态度,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也十分关注。某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2016至2018年学生认为自身存在心理问题比例从7.17%增长至13.19%,求助心理咨询的比例从0.74%增长至2.42%,接受心理咨询的比例持续低于认为自身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如2018年有10.19%认为自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未求助心理咨询。
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1418所高职院校实施扩招100万人计划,同年通过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将招生对象分为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社会考生三大类。在高职院校扩招的背景下,生源数量激增、背景多元化,学生心理问题也将复杂化,而高职院校原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人员紧张等问题将日益凸显。
三、高职扩招背景下的体系构建:四位一体
(一)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预防干预体系
高校普遍采用自评量表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以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预警,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静态普查无法对心理问题准确监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心理自评量表题量大,准确度及灵敏度有待考量。如吴越等人在对筛查出的明显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实际访谈时发现,14年来的平均实际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仅问卷筛选出数量的2.97%。[1]2018年某高职院校在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访谈中发现实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仅占5.9%。(2)心理问题学生缺乏一个动态的监测体系。基于应激—易感模型的研究发现在心理健康的风险因子中,家庭变故、失恋等会成为应激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则会成为重要的保护性因素。[2] 2016—2018年的新生心理测评显示,家庭不幸及人际关系问题的平均发生率为10.3%。(3)新生心理问题特点研究缺乏,对实际教学活动、管理事务及培育体系缺乏指导性。如该校心理健康测评对其他如人格特征、心理资本等心理特征缺乏了解。
2.教育教学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朱静敏等人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调查中发现,最想获得心理帮助的项目前五为人际关系、性格、自信、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最受欢迎的形式是咨询辅导、健康讲座、素质拓展、健康课程、书籍荐读。[3]可见,现有教学体系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缺乏评价系统,如是否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是否提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等。(2)课程目标重点在于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缺乏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体系,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3)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弱,学生参与度低。可见进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研究、课程效果的评估是完善教学体系、拓宽教学形式的重要前提。
3.咨询服务体系
《纲要》要求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而着眼某高职院校2018年在校生9754人,专职教师1名,兼职教师11名,心理健康教学任务重,心理咨询服务人数众多,师生比已难以满足新生心理教育需求。朱静敏等人的调查中显示,大学生普遍倾向于一对一咨询(60.77%)、网络咨询(53.17%)。而现有的人员体系中专兼教师的培育体系不健全、朋辈队伍培育体系不完善是制约心理咨询服务及心理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 从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来看,四位机制均存在不足之处:(1)教育对象的现状及需求不明确,缺乏教育的针对性;(2)各维度教育目标不明确,缺乏教育的目标性;(3)各维度教育协同合作体系不完善,缺乏教育功能的整体性;(4)对教育效果评估不健全,缺乏教育的时效性。
(二)构建初探:功能实现、能力提升、队伍壮大
1.以生为本,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育人功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均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关注人的心理感受和满足发展需求,这也是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应有的题中之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预防干预的发力点、咨询服务的着力点,也是实践活动的吸引点。“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现状、需求内容、形式、頻率等确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方面教育侧重点不同、方式方法差异,实施具体目标分解,着力建立学生必要、学生需要、学生想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诠释了“以生为本”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2.评估建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问题解决能力
以心理健康普查为契机,成立评估委员会,动态评估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全面掌握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水平及问题特点,形成问题清单。以突出的心理问题为导向,制定针对性预防干预策略及提供咨询服务;以普遍的心理问题为出发点,开设选修课及必修课;以关注的心理问题为着力点,生动性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同时,对心理健康现状、心理服务需求及心理教育效果的动态评估,构建动态的高职院校“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利于实现全方位心理健康常识普及、心理问题学生服务、异常学生识别及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3.全员育人,壮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人员队伍
新时代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评估为出发点,构建分层次、有重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工作模式(见图2)。充分利用学生骨干、辅导员队伍、课程教师、心理咨询师四支工作团队,分层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育人目标,补足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缺乏的短板。学生社团以学生视角丰富宣传媒介及内涵、生动实践活动形式,以实现第一层次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辅导员充分发挥其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的优势,了解学生日常表现及心理困扰,以实现第二层一般性心理困扰的解决;心理课程教师实施全校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年度问题清单”,构建课程体系,以实现第三层的专业知识普及、方法教授;心理咨询师凭借专业的咨询技巧,重点解决严重心理问题及危机个案,以实现第四层次的咨询服务。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全方位的、全员的、全过程的实现过程,应立足育人本质,动态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充分利用各层次育人资源,以实现两好一强的“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参考文献:
[1]吴越,马福,刘娟娟.陕西某大学新生2002—2016年心理健康普查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8(3):379-382,386.
[2]苏斌原,张卫,周梦培,等.大学生自杀潜在风险的识别和预警:基于应激—易感模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0-86.
[3]朱静敏,张晓腾,刘宇琨.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2):99,107.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