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实践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baqq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用实例证明调查实践是增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道德关系的认识已深入内心,对生态道德规范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生態敬畏感、生态荣辱感、生态责任感、生态正义感、生态亲和感明显增强;保护水环境和环境卫生的意识增强,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养成节约用水和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的生态道德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积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或者参加环保的其他社会活动。在调查实践深入拓展方面提出几点思考。
  [关    键   词]  社会实践;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2(2020)40-0092-02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调查实践应该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采用实例法,想探究一下调查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究竟有多大的成效、效果的具体表现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拓展的不足之处。
   一、黄山市美丽乡村示范村L村调查实践的概述
   美丽乡村示范村L村,位于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风景区的南麓,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被誉为“人间天堂”水墨画般的乡村,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赞誉:“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L村是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好场所。于是5月12日至16日,实践团队一行8人赴L村,围绕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开展了为期五天的社会调查活动。
   此次调查实践活动就L村自然生态环境的现状、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主要保护措施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走访了当地镇政府、村里干部、景区保安、村民和游客,还实地观察、采集水样进行实验。调研期间,老师亲自带队指导,实践成员按照呈坎的村落布局,将其划分成各工作区,实践团队与各小组内部均采用分组分工制,将拍摄、记录、访谈、整理等工作细化,落实到个人,清晰高效,收获满满。
   二、调查实践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本课题组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曾提出:把大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的角度来评价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这种评价称之为对象评价。并且认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对象评价应包含大学生生态道德认识、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大学生生态道德意志和大学生生态社会参与四个一级指标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道德关系的认识、生态道德规范的认识、生态敬畏感等十一个二级指标。[2]依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学生撰写的实践报告、调查实践活动表现及其回访来衡量此次调查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认识的变化
   通过调查实践,大学生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道德关系的认识已深入内心,对生态道德规范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有位学生在其实践报告中这样写:“在这次的呈坎调查中,让我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能仅是大声呼喊口号,而是要从内心里感受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我从心底里希望自然生态环境能够越来越好,人与自然相处更加和谐。”
   学生也知道当前我国最基本的公民生态道德规范有三条:(1)所有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过健康和健全生活的权利,并承担有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2)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持续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3)每个人都有关心他人或其他生命的义务,破坏、侵犯他人或其他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的变化
   通过调查实践,学生的生态敬畏感、生态荣辱感、生态责任感、生态正义感、生态亲和感等生态道德情感明显增强,他们的实践报告里字里行间洋溢着他们强烈的生态道德情感。比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原来人们赖以生存的潨川河水原本是非常清澈的,但是当我们去调查时发现水里有很多不该有的水草,水面漂浮着不少垃圾。即使相关部门定期及时清理,仍然无法恢复到以前的自然状态。想想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果我们之前能意识到这些问题,注意保护水源,那么现在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补救吗?所以,我们要把保护自然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义务,用心呵护。以保护环境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这段文字鲜明地表达了学生的生态荣辱感、生态责任感、生态正义感。
   学生的实践报告里也表达着自己的生态亲和感。“此次调查之后,我更向往那种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地方了。”
   学生调查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言行依然也流露出强烈的生态道德情感。如学生看见一栋正在修缮的房屋下的自来水一直在冲洗西瓜,自来水旁又没人,大叫起来:“老师,快看,浪费水!”并飞快地跑过去关好水龙头。
   (三)大学生生态道德意志和行为的变化
   通过此次调查实践,学生保护水环境和爱护环境卫生的意志有所提高,并纷纷改掉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节约用水和爱护环境卫生的践行者。此次调查实践之初,每位学生有一份保护水环境和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表,每天坚持打分,到离开时基本都打满分。如有学生在其实践报告中也这样写道:“经过这次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保护的调查,让我的一些行为习惯发生了变化。以前不太注意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但是现在我学会了对水资源的多重利用,再也不订外卖了,都是在食堂吃,减少白色垃圾,不用一次性筷子,努力做生态环境保护的践行者。”    (四)大学生生态社会参与的变化
   通过调查实践,大学生生态社会参与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们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或者参加环保相关的其他社会活动的行为不仅表现在數量增多,更由被动变为主动,敢于制止社会上危害环保的不良行为。他们在实践报告里说道:“出去游玩,不仅仅只顾着玩乐,一定会留心景区周边的环境;有时候转发和撰写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从以前的不屑一顾到现在的主动阅读,甚至和同学讨论一些环境问题。”若有相关环境保护的活动,学生也会积极地报名,比如参加环保协会小组等。
   三、调查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
   (一)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全校学生必修的公共课,每门课程的每个班级的学生是比较多的,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每位思政教师要组织多次社会实践教学以满足几百名学生的需求真是困难重重,受实践经费、师资力量、学生安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每门思政课组织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通常是不多的。从已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来看,有些高校在假期中集中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参加的学生主要是一些学生干部,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加,使实践教学难以惠及所有学生,学生参与广泛性远远不够。有的高校采取学生到社区进行社会实践等形式,人数比较多,学生基本上都能参与,但是社会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缺乏实效性。因此,“如何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保证其实效性”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二)生态素质低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实效性的思考
   大学生的生态素质参差不齐。正如《“两型社会”建设视野下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在整个问卷的整理中,发现虽然调查对象整体生态道德素质不高,但是也有那么一部分调查对象,不管是在生态基础知识、生态道德意识,还是在生态道德行为上都很令人满意。该文还进一步指明在“两型社会”和生态道德建设的认同程度、生态道德行为方面不同人群差异性的具体体现。文化程度高低不同的人在“两型社会”和生态道德建设的认同程度、生态道德行为方面的表现具有明显差距。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认同度越高。学科专业不同在“两型社会”和生态道德建设的认同程度、生态道德行为方面的表现具有明显差距。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对“两型社会”和生态道德的问题关注度高一些,理学、工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对“两型社会”和生态道德的问题关注度低一些。学校在两型区内的、学生干部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认同程度和参与意识高一些[3]。但是,当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一大困境是没有充分重视生态素质低的大学生的教育。《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刍论》一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校在生态道德教育上习惯于对学生一刀切,不重视学生本身存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4]。目前,有些高校已组织一些学生干部、党员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如果换成一些普通群众、生态素质较低的学生参加的话,那么该社会实践活动是否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到底该组织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又该怎样组织开展才能提高生态素质低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总之,调查实践是增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各位专家同仁能加以重视,加强对社会实践这一重要教学途径的研讨,以达到全面增强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2.
   [2]黄西莲.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调查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8):119.
   [3]刘大芳.“两型社会”建设视野下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0.
   [4]王羲.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刍论[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2):59-60.
  编辑 武生智
其他文献
[关 键 词] 校友意识;重要性;培育途径;探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2(2020)40-0030-02   凝练校友文化,汇聚校友力量,是高校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的集中展现。校友的职业发展状况及工作业绩是学校办学效果的强力佐证,在“双一流”建设、本科教学评估、学科评估、专业认证等工作中,校友发展状况已经成为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抽样调查,分析了陕西民办学院学生和老师对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和认可程度,研究发现民办学院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和认知仅限于物质层面,对学院和学生双方利用“互联网+”环境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不足,基于此现状提出了可行性方案。  [关 键 词] 民办学院;创新创业;“互联网+”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 中职院校是培养职业人才的专业场所,通常德育较为薄弱。校企文化交融下,让学校的教育变得更加具有导向性。校企文化交融能够给中职德育管理注入新的活力,让德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成为可能。对这一问题进行重点研究,让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以及企业的有序运行。  [关 键 词] 校企文化交融;中等职业;德育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目前,校企合作组织松散、合作内容不深入、合作的机制不灵敏、合作效益不高,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的需要,因此需要对校企合作进行思维升级,进行更高层次的“校企
期刊
[摘 要] 适当的工作压力会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效率,但过高水平的工作压力会带来不良的压力反应,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同时对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消极影响。研究对南京某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其工作压力处于较高水平,家长期望值过高、教师的社会认知不清晰、学校管理制度僵化、教师角色泛化等是其承受高压平的原因,提出提高教师待遇、纠正社会对教师的不正当认知、合理安排教师工作、落实人性化管理、建立合理的专业期
期刊
[摘 要] 学校妇科教研室在单纯线上教学时以讲授法为主,结合展示法、启发法、比喻法、讨论法、自学法、归纳法等不同教学方法,通过翻转课堂、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不同教学形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线上教学;中医妇科;教学方法;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2(2020)
期刊
[摘 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以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在对课程特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超星平台进行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和设计。  [关 键 词] 西方经济学;超星平台;翻转课堂;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
期刊
[摘 要] 远程教育能较大程度避开生理缺陷对残疾人的制约,促进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为了解德阳残疾人远程学习现状,在3个不同单位对121名残疾人进行了调查,包括基本情况、学习的初始能力、动因、需求、兴趣、资源获取等方面。结果显示,残疾人基本具备远程学习的初始能力,学习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技能和其他技能,学习主要动因是提高自己。但残疾人群体的整体学历较低,对远程教育资源的获取途径局限于社区与残联
期刊
[摘 要] 部分高校在培育“双带头人”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部分问题。从教师思想、工作机制、保障体系以及激励机制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分别指出各自的不足及对应的改进路径。  [关 键 词] 高校;“双带头人”;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2(2020)40-0098-02   党支部书记是各高校党
期刊
[摘 要] 工作室模式是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优秀范式。首先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环艺专业教学情况,然后阐释工作室模式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的最佳途径,最后以景德镇学院环艺专业软件课程为例,探讨工作室模式下高校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和对策,以供参考。  [关 键 词] 工作室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环艺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