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学生主体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追求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或复制功能;现代教学观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追求,认为学习是个体的自主构建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不再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变“教师”为“导师”,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合学生的发展,尽可能多地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平等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现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从而使课堂效果最佳化。
二、挑战陈旧模式,探索新式教法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法,老师站在“神圣”不可侵犯的讲台上对学生进行“高台教化”,仍搞“一言堂”、“满堂灌”,形成“教师站,学生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僵化教学模式,势必造成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老师唾液四溅、唇焦口燥,学生疲惫不堪、恹恹欲睡。这样的教学何谈效果?谈何质量?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民主性原则是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德国的戈特弗理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创造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更有利于集体创造力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进入学生的交流过程,把教与学统一起来,使师生双方都把对方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这样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无疑会对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产生有益的影响。
我大胆地做了如下探索:改变过去教师对讲台的“独霸权”,在学生提前预习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把学生请上“讲台”,轮流当“先生”、做“演员”。他们时而成了演说家,时而成了画家,时而成了歌手,时而成了学者,在角色的转换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这种方法打破了师生之间的界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心理换位、相互体验,增强了相互理解和信任,活跃了课堂氛围;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思维开阔敏捷,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地位,使他们有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做了学习的主人,既让他们体会了教师的艰辛,增强了师生的感情,又让他们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学到了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和赞同,受到了领导们的好评,并通过学校教研活动、观摩课加以推广。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全新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学:保证学生自学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充分读悟、吸收、内化;扩大学生的自学空间,给语文教学引进活水,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要向社会实践、家庭生活延伸,做到课内外相接合,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要变革自学方式,强调让学生试一试,鼓励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发现、创新、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走“探索——转化——创新”之路,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还要落实自我评价,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我修正学习目标,自我调整学习过程,自我改善学习方法,自我发掘学习潜能。
三、注重对学生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培养
良好的创造性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智力方面,创造力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能量,它是由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多种心理品质构成一体的综合表现。非智力方面,诸如情感、兴趣、意志等,更是发挥创造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这些非智力创造性因素的培养。
1.激发创造情感。著名文豪托尔斯泰说:“我们的创作没有激情是不成的,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唱出来的。”因此,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哪怕是不成熟的创造性见解,都应当予以鼓励和恰当的评价。这样,学生的创造激情才会高涨,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尽情发挥。
2.引导浓厚兴趣。兴趣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动力,也是创造的动力。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提出疑难,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培养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是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无论是理论上的新发现、实践中的创造发明,还是文学艺术上的精品创作,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教师要挖掘语文课中的意志因素,让学生感受模范人物的顽强意志,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向传统教育挑战,树立改革开放的意识,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创造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每个教师都要树立“为创造而教”的信念。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学生主体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追求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或复制功能;现代教学观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追求,认为学习是个体的自主构建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不再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变“教师”为“导师”,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合学生的发展,尽可能多地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平等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现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从而使课堂效果最佳化。
二、挑战陈旧模式,探索新式教法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法,老师站在“神圣”不可侵犯的讲台上对学生进行“高台教化”,仍搞“一言堂”、“满堂灌”,形成“教师站,学生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僵化教学模式,势必造成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老师唾液四溅、唇焦口燥,学生疲惫不堪、恹恹欲睡。这样的教学何谈效果?谈何质量?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民主性原则是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德国的戈特弗理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创造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更有利于集体创造力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进入学生的交流过程,把教与学统一起来,使师生双方都把对方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这样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无疑会对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产生有益的影响。
我大胆地做了如下探索:改变过去教师对讲台的“独霸权”,在学生提前预习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把学生请上“讲台”,轮流当“先生”、做“演员”。他们时而成了演说家,时而成了画家,时而成了歌手,时而成了学者,在角色的转换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这种方法打破了师生之间的界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心理换位、相互体验,增强了相互理解和信任,活跃了课堂氛围;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思维开阔敏捷,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地位,使他们有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做了学习的主人,既让他们体会了教师的艰辛,增强了师生的感情,又让他们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学到了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和赞同,受到了领导们的好评,并通过学校教研活动、观摩课加以推广。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全新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学:保证学生自学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充分读悟、吸收、内化;扩大学生的自学空间,给语文教学引进活水,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要向社会实践、家庭生活延伸,做到课内外相接合,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要变革自学方式,强调让学生试一试,鼓励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发现、创新、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走“探索——转化——创新”之路,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还要落实自我评价,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我修正学习目标,自我调整学习过程,自我改善学习方法,自我发掘学习潜能。
三、注重对学生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培养
良好的创造性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智力方面,创造力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能量,它是由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多种心理品质构成一体的综合表现。非智力方面,诸如情感、兴趣、意志等,更是发挥创造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这些非智力创造性因素的培养。
1.激发创造情感。著名文豪托尔斯泰说:“我们的创作没有激情是不成的,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唱出来的。”因此,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哪怕是不成熟的创造性见解,都应当予以鼓励和恰当的评价。这样,学生的创造激情才会高涨,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尽情发挥。
2.引导浓厚兴趣。兴趣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动力,也是创造的动力。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提出疑难,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培养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是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无论是理论上的新发现、实践中的创造发明,还是文学艺术上的精品创作,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教师要挖掘语文课中的意志因素,让学生感受模范人物的顽强意志,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向传统教育挑战,树立改革开放的意识,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创造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每个教师都要树立“为创造而教”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