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读中长大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阅读是孩子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孩子与外界的心灵对话,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知识、情感、思维都在变化和进步。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通过读解课文、品评语言,拓展思维的空间,在读中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认识的升华。那么,在课堂上,怎样引导孩子们读书呢?
  
  一、初读文本,忘却身份,让学生自由地“飞”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提问题,这能启迪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初读一篇文章就像初次见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感觉。假如这时不给学生任何要求,让学生忘掉自己的身份与任务,以一名普通读者的身份,漫不经心地来见这“第一面”,学生获得的是最原始的感觉。在这一感觉的指引下,学生的思绪可以自由地翱翔在对文本的初步理解上,表述自己的心得,说出自己的体验,提出自己的问题。如在教学 《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在很放松的状态下读几遍课文,然后以谈心的方式问他们:“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想问什么?”学生们叽叽喳喳,像在茶馆聊天似的,有的大声喊:“为什么红军一定要从这里过呢?”有的半开玩笑地说:“红军帽沿上不是有颗红星吗?他不是会闪闪发亮吗?难道敌人不发觉吗?”“敌人难道连自己的部队行踪都不清楚吗?”还有的小声议论:“夺桥有哪些困难?”“他们怎么个飞法呢?”……教师没有布置初读的任务,孩子们已经在宽松的环境下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并有进一步研读的欲望。孩子们的思绪在初读的过程中体验大渡河天险的险,了解了整个历史背景,只是这些感觉还是粗浅的、朦胧的,也是他们怀疑的。这时恐怕老师不布置任务,孩子们也会迫不及待地去查阅,去了解有关大渡河的地理环境,去了解为什么红军非“夺”不可。在文本初读中,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感性阅读,想自己所想,不受别人思维的干扰,说自己的,不要人云亦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张扬个性、标新立异,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让学生与书产生心灵的共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离开具体的情境,我们就很难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故在教学中,须引导学生们细细品味优美的文字。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渔夫一家是穷人,生活困苦,作者描写他的家时用了“温暖而舒适”一词,是否有些不恰当?而桑娜明明做了一件好事,抱回女邻居的孩子,为什么还怕丈夫揍她?不同情境下的读,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收获。有时,读一遍只能是停留于课文的表面,只是大概了解了课文的大意,鼓励学生去探索着读第二遍、第三遍,将会有欣喜的发现:前面不明白的地方在读中弄懂了,理解在原来的基础上加深了,学生的心灵与文本发生了共振。这就是读带给他们的欣喜,在读中收获!
  
  三、 展示读书,张扬学生个性,读出独特的体会
  
  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一理念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体现在个性化朗读上。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过程,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请看《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片断:
  师:你设想怎样读才好?
  生1:我认为应该读出欢快的心情。
  生2:应该很高兴,很快乐地读出来。
  师:那就请你们读读吧!
  (生齐读课文。效果不错,全班鼓掌)
  这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又胆怯地把手放了下去,眼睛看着老师,欲言又止。
  师:你有不同的意见吗?说说吧!
  生3: 老师,我不同意他们的读法。我认为应该读得缓慢沉重些。
  师:哦?为什么呢?说说你的理由吧!
  生3:因为孩子要离开妈妈,它们肯定是依依不舍的,所以有那么一点点悲伤,就应该读得缓慢一点,读出孩子们的不舍。
  师:你真了不起!那请你读一读,好吗?
  生3:好!……(全班更热烈的掌声)
  
  四、在读中感悟 在表演中揣摩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如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如教学课文《坐井观天》一课,我让学生分角色充当小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扮演小青蛙的学生读出了无知、愚蠢的语气;而“小鸟”则读出了讲道理、笑小青蛙无知和着急的语气。学生们被小动物们的话语感染着,当学生们读到“我口渴了,飞了一百多里,下来找点水喝”和“天无边无际”时,学生们用手比划着,班里学生们感受到天是特别的大,都伸出了舌头。当学生读到“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不会错的。”时,大家都为小青蛙的无知而可笑。最后扮演小青蛙的那个学生听了小鸟的话还跳了起来,他的举动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上来表演朗读。可见通过角色转换,情感的体验,变旁观者为当事者。这样,角色就成了引导感悟的桥梁,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促进学生真心的阅读、真切的体会、真情的感悟、真实的感受。激发学生们朗读的兴趣,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在读中升华,让写有力地走在读中
  
  小学生是想象的大师,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在想象的空间孩子是最自由的,他们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大胆探索、想象,有时甚至还会去异想天开。这种潜能倘若能有效地挖掘,学生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知识的天空。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幸福是什么》一文后,我要求学生写《读〈幸福是什么〉后想到的》,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理解,联想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幸福是什么。如教《穷人》时,抓住课文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这一句,我设计了桑“娜拉开帐子以后会怎么样?”,让学生讨论,续想故事情节。这时学生们有的说渔夫是多么激动,称赞桑娜拉做得对;有的说桑娜拉是多么高兴,一切担忧都烟消云散;有的说七个小孩子醒来后,无忧无虑地玩得多么快乐……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用想象进一步焕发了穷人美的心灵。
其他文献
城市偏向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初期被广泛采用,是指以城市为中心,集中各种资源优先发展城市,并设想以先进的工业化带动农村的共同发展的发展模式。
笔者从ABS材料结构与性能入题,介绍了ABS及其改性材料近年来的技术发展,以及其在卫浴行业的应用情况,从多个产品模块,阐述ABS及其改性材料在卫浴行业中的优势应用。
一步法体外扩增结合Southem杂交检测M53鼠肺支原体标准株,设计一对特异寡核苷酸引物及探针,合成、纯化、建立了特异、敏感、快速的检测手段。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
新课程精神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观,同样也给我们揭示了教育的“新和谐”。“轻负担、高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基调。  创设和谐氛围、优化课堂教学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育哲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点。和谐为美,则陶冶人的高尚情操,激发创造热情,促进人主动全面发展。    一、优质的课堂教学需要和谐  
当前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存在着一种不容忽视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长辈过分溺爱;而亲戚又有所顾忌,不敢严格管教等原因。导致他们存在品行得不到约束,学习目的不明确,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等诸多问题。因而,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作为班主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班主任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