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欧洲著名表现主义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其短篇小说多采用象征直觉的手法,塑造多个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人,即孤独者形象,对社会人情关系、个人价值的存在进行深刻剖析。那么,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活动,是作家在经历主客观世界的各方发展,并产生一定情感体验经历,将其认知通过文学作品创作传递给读者。因而分析孤独者形成原因需从卡夫卡个人生活情感经历等方面进行原因解析。
关键词:卡夫卡;孤独者;家庭关系;社会变革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学批评传统》中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组成。世界即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其影响着作家进行文学创作。而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唤起自身与读者间对主观世界认知上的共鸣。所以,卡夫卡在短篇小说中的各类孤独者形象的形成,必然受到个人家庭、社会变迁的影响,并被有意识地展現出来。
一、家庭关系中的孤独者形象
卡夫卡出生于犹太家庭,而这一民族历来没有固定家园且倍受歧视。因此卡夫卡在内心里比他人更希望得到家庭的温暖,但作为商人的父亲对于卡夫卡的教育表现出一副漠不关心以及采取家长制管教法,让卡夫卡在心理上笼罩着威权压力,他在《致父亲的一封信中》将自己的恐惧感、负疚感归于其父亲,并提到其在家中比陌生人更觉陌生。这也成为卡夫卡创作中“代沟”主题和摄强主题的生活原理,从而塑造家庭关系中的孤独者成为创作的主力军。其短篇小说《判决》便是“代沟”和摄强主题最好的证明。主人公乔治的父亲正是卡夫卡父亲的影子,常在家庭教育中毫无理由地对子女进行批评教育,荒唐地给乔治判下溺水死刑。无助的乔治在这种高压政策的沉闷家庭中最终绝望地放弃即将到来的新婚生活,选择如一名熟练的体操运动员纵身跳入河水中,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而他对其父亲和家庭生活的陌生感正是卡夫卡对其自己家庭的一种情感认识。乔治成为了不幸家庭中的牺牲品,也成为了卡夫卡作品中孤独者形象之一。
卡夫卡是在高度集中的家长制管教下成长的众多少年中的一个,更是第一位呐喊者,用笔创造出一系列苦苦挣扎于陌生环境中的孤独者。而在得不到家庭温暖的情况下,黑暗冰冷的社会更是给予卡夫卡沉痛的打击。
二、社会变革中的孤独者形象
在思想文化领域,卡夫卡是一位另辟蹊径的英雄。19世纪80年代是一个“世纪末”,阴云笼罩的年代:德法战争刚刚停止,俾斯麦铁血政策如风火般执行,资本主义危机重重,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这种前途未卜的灰暗情绪使社会人际关系变得冷若冰霜。人对于自身价值的发现与珍重意识也渐渐淡漠。人们在本我精神无法得到满足时,也丧失了超我的判断和自我的能力。卡夫卡在其短篇小说中所创造的日常生活中融注异化的表现手法,将主人公从内到外进行形象性格扭曲,突显人在工业大发展时代下价值的贬低与逐渐趋向病态的人性。
《饥饿艺术家》中,艺术家被异化成一只关在笼子里供人观看的动物,力求用他人存在证明自我价值,忘记进食是人类本我的生活欲望,只是一味企望通过忍受饥饿,折磨自我肉体取得他人的关注,却终被杂技团动物取代,也被世人遗忘。饥饿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体现了在19世纪末的社会,个人价值不是由自身决定,而是需要他人肯定,侧面反映了工业时代下人际关系的冷漠以及个人在社会存在中的孤独和无助。当人在丧失基本自我价值判断,且又无法从他人存在证明个人存在价值的情况下,心灵成长极易感到绝望,因而卡夫卡在这样一种混乱的年代、冰冷的社会中创作出纠结于个体存在与他人存在间矛盾的孤独者形象。
三、结语
在黑暗的世纪之末,卡夫卡从社会、家庭中寻找孤独的代言人,并通过文学创作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来自读者身边的孤独者形象,描绘了一战前后人类各种扭曲心理和冰冷关系。而他在文学作品中所创造的微型世界中,各色孤独者的生老病死,不同阶层人物言行举止统摄出的社会病态与矛盾具有时代性,至今能够解释21世纪孤独者存在原因。并且在新世纪里,这类孤独者范围逐渐扩展至青少年,因而与家人和谐相处、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从自我中去发现价值仍应是现代人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弗兰兹·卡夫卡.变形记[M].王宏,王翠译.花城出版社,2014.
[2]彭攀峰.〈变形记〉存在主义意蕴》[J].作家作品,2012(36).
[3]弗兰兹·卡夫卡.卡夫卡全集[M].叶廷芳,洪天富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2.
关键词:卡夫卡;孤独者;家庭关系;社会变革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学批评传统》中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组成。世界即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其影响着作家进行文学创作。而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唤起自身与读者间对主观世界认知上的共鸣。所以,卡夫卡在短篇小说中的各类孤独者形象的形成,必然受到个人家庭、社会变迁的影响,并被有意识地展現出来。
一、家庭关系中的孤独者形象
卡夫卡出生于犹太家庭,而这一民族历来没有固定家园且倍受歧视。因此卡夫卡在内心里比他人更希望得到家庭的温暖,但作为商人的父亲对于卡夫卡的教育表现出一副漠不关心以及采取家长制管教法,让卡夫卡在心理上笼罩着威权压力,他在《致父亲的一封信中》将自己的恐惧感、负疚感归于其父亲,并提到其在家中比陌生人更觉陌生。这也成为卡夫卡创作中“代沟”主题和摄强主题的生活原理,从而塑造家庭关系中的孤独者成为创作的主力军。其短篇小说《判决》便是“代沟”和摄强主题最好的证明。主人公乔治的父亲正是卡夫卡父亲的影子,常在家庭教育中毫无理由地对子女进行批评教育,荒唐地给乔治判下溺水死刑。无助的乔治在这种高压政策的沉闷家庭中最终绝望地放弃即将到来的新婚生活,选择如一名熟练的体操运动员纵身跳入河水中,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而他对其父亲和家庭生活的陌生感正是卡夫卡对其自己家庭的一种情感认识。乔治成为了不幸家庭中的牺牲品,也成为了卡夫卡作品中孤独者形象之一。
卡夫卡是在高度集中的家长制管教下成长的众多少年中的一个,更是第一位呐喊者,用笔创造出一系列苦苦挣扎于陌生环境中的孤独者。而在得不到家庭温暖的情况下,黑暗冰冷的社会更是给予卡夫卡沉痛的打击。
二、社会变革中的孤独者形象
在思想文化领域,卡夫卡是一位另辟蹊径的英雄。19世纪80年代是一个“世纪末”,阴云笼罩的年代:德法战争刚刚停止,俾斯麦铁血政策如风火般执行,资本主义危机重重,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这种前途未卜的灰暗情绪使社会人际关系变得冷若冰霜。人对于自身价值的发现与珍重意识也渐渐淡漠。人们在本我精神无法得到满足时,也丧失了超我的判断和自我的能力。卡夫卡在其短篇小说中所创造的日常生活中融注异化的表现手法,将主人公从内到外进行形象性格扭曲,突显人在工业大发展时代下价值的贬低与逐渐趋向病态的人性。
《饥饿艺术家》中,艺术家被异化成一只关在笼子里供人观看的动物,力求用他人存在证明自我价值,忘记进食是人类本我的生活欲望,只是一味企望通过忍受饥饿,折磨自我肉体取得他人的关注,却终被杂技团动物取代,也被世人遗忘。饥饿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体现了在19世纪末的社会,个人价值不是由自身决定,而是需要他人肯定,侧面反映了工业时代下人际关系的冷漠以及个人在社会存在中的孤独和无助。当人在丧失基本自我价值判断,且又无法从他人存在证明个人存在价值的情况下,心灵成长极易感到绝望,因而卡夫卡在这样一种混乱的年代、冰冷的社会中创作出纠结于个体存在与他人存在间矛盾的孤独者形象。
三、结语
在黑暗的世纪之末,卡夫卡从社会、家庭中寻找孤独的代言人,并通过文学创作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来自读者身边的孤独者形象,描绘了一战前后人类各种扭曲心理和冰冷关系。而他在文学作品中所创造的微型世界中,各色孤独者的生老病死,不同阶层人物言行举止统摄出的社会病态与矛盾具有时代性,至今能够解释21世纪孤独者存在原因。并且在新世纪里,这类孤独者范围逐渐扩展至青少年,因而与家人和谐相处、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从自我中去发现价值仍应是现代人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弗兰兹·卡夫卡.变形记[M].王宏,王翠译.花城出版社,2014.
[2]彭攀峰.〈变形记〉存在主义意蕴》[J].作家作品,2012(36).
[3]弗兰兹·卡夫卡.卡夫卡全集[M].叶廷芳,洪天富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