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问题
电视商业网络化是现代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往往以其时效性,真实性,对于热点问题的直面性报道引发社会深层思考和关注,成为其节目规划以及利润收入的中流砥柱。然而,中国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在诞生从根本层面上是结合本土经验,有选择地向西方学习的结果。经历了孕育、阵痛,成长期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发展到今天,仍然没有步入它的成熟期,在娱乐性节目和社教类节目日益浓厚的平民化倾向反衬下,其在主持人、节目内容、节目经营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1.1 “明星主持人”的匮乏。
在现代社会,人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即新闻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不含任何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的纯客观报道,因此,板起面孔貌似客观的新闻报道不再博取观众的兴趣。反而是那些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说新闻”或者多重视角的新闻展示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这就要求主持人具有富于个性的话语方式、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灵活敏锐的头脑眼光。
1.2 节目内容深度不够。
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核心要素就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有较充足的时间来解析事件,其成功的要素在于提供充分、全面的信息,包括全面的事实信息、复杂的关系信息以及多元的意义信息,许多此类报道恰恰未能提供足够的事实信息,或者让事实信息在同一个层面简单重复,对于关系的把握则过于简单化。总是停留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框架内;意义不能呈现多面性,而是流于简单甚至片面,因此报道常常不能出人意料,就象一个老套的故事,缺乏新鲜感,目前,电视台大多对深度报道节目非常重视。不断改版、包装、撒旧换新,这些都是必需的,但真正能吸引收视率的还是报道本身的质量。
1.3 品牌节目太少。
目前众多电视台的新闻性节目普遍缺乏创意,雷同的多,有个性的少,有鲜明特色与风格的更少,从节目内容到包装,到主持方式,互相模仿,形成千台一面。这样节目虽多。观众的选择依然受限。在当今频道增多、节目丰富的情况下,电视台宜采取求异思维,形成创新机制,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与风格,这才是媒体竞争的有效策略。
2、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出路
2.1 精办节目,走主持人中心制。
节目主持人是电视新闻杂志类栏目的主打,节目主持人则是整个电视新闻杂志栏目的灵魂,必得大力培养权威型,明星型的主持人,逐步从目前的制片人主导转向主持人主导制,主持人不能再只是名义上的“主持“,被动服从制片人和编导,而要成为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乃至频道真正的“灵魂”,统筹自己的节目。策划,包装节目,创办品牌节目,专栏也要围绕主持人进行。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夜线》,该节目创办于1979年,当时在伊朗的首都德黑兰发生了伊朗民兵绑架美国大使馆人员做人质的事件。ABC在每天的《今晚世界新闻》之后,不定期地播出对这一事件的时长为15分钟的综合报道,很快他们发现有很大数量的电视观众观看这档晚间11:30的特别节目(现在播出时间为11:35),关心人质危机的进展。ABC于是将节目时间延长到1小时。1年之后,ABC在这个特别报道的基础上,开播一个时间长度为30分钟的“采访+分析”形式的深夜新闻报道节目,每个节目只报道一个单一的事件。该节目老牌主持人是泰德·科佩尔,一直为该节目服务至2005年12月才离开了ABC。正是泰德·科佩尔以及深入主题的追踪报道,才成就了《夜线》长久部衰的收视传奇;
2.2 报道手法和多样化,表现形式艺术化。
动漫画,如今不少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中也用到了动漫画,例如有一则新闻是讲述邻里之间矛盾事,住在楼上的居民想要将一架钢琴搬进家里,由于门小琴大,不得不考虑从底楼邻居的阳台里把钢琴吊进屋里,本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底层的居民要求楼上的人家留下五百元“买路钱”,于是产生了纠纷。传统的报道手法可能是依靠语言叙述和背景画面相结合,然而在这一段电视新闻杂志中,记者专门制作了一段完整的动画讲述了这一过程,使观众犹如看了一段故事片。
音效。新闻中除配音之外还有两种常用的声音——一现场录制的被采访对象的讲话和现场背景声。当然,为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配乐也是常见的,但拟音对纪实来说是一种非常规做法。2004年3月19日的一则新闻报道了上海市一居民家中的天花板忽然坍塌的事故,由于不可能记录到坍塌实况,于是,记者在使用巳损坏的天花板的镜头时添加了模拟坍塌的响声。效果十分夸张。
模拟场面。通过模拟再现新闻事件的背景在纪录片中常有运用,单纯的新闻中较为少见,该电视新闻杂志类申报道2004年2月15日的海宁特大火灾时,现场的房屋已经灰飞烟灭,前去采访的记者仅看到了一堆瓦砾,于是节目根据当事人的描述制作了一个微型的火灾现场。配合记者的采访调查,成为新闻报道的组成部分,显然,观众看到的新闻画面并不是真实的纪录。
2.3 培养节目的受众意识。
现在的新闻传播总把受众的兴趣和需求放在第一位,从民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看,大众的知情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从受众的接收角度看,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事实。还渴望了解更深层的东西,把自己与媒体的接近权发挥到最大限度。电视媒介历来就有“受众为本”的意识,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应该重视对受众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通过了解受众的有关信息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节目构成、安排节目时间、制作和播出节目,以求得节目传播的有效达到率,而对受众真正进行系统、全面、深入和科学的调查和分析的是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的。
电视商业网络化是现代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往往以其时效性,真实性,对于热点问题的直面性报道引发社会深层思考和关注,成为其节目规划以及利润收入的中流砥柱。然而,中国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在诞生从根本层面上是结合本土经验,有选择地向西方学习的结果。经历了孕育、阵痛,成长期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发展到今天,仍然没有步入它的成熟期,在娱乐性节目和社教类节目日益浓厚的平民化倾向反衬下,其在主持人、节目内容、节目经营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1.1 “明星主持人”的匮乏。
在现代社会,人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即新闻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不含任何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的纯客观报道,因此,板起面孔貌似客观的新闻报道不再博取观众的兴趣。反而是那些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说新闻”或者多重视角的新闻展示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这就要求主持人具有富于个性的话语方式、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灵活敏锐的头脑眼光。
1.2 节目内容深度不够。
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核心要素就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有较充足的时间来解析事件,其成功的要素在于提供充分、全面的信息,包括全面的事实信息、复杂的关系信息以及多元的意义信息,许多此类报道恰恰未能提供足够的事实信息,或者让事实信息在同一个层面简单重复,对于关系的把握则过于简单化。总是停留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框架内;意义不能呈现多面性,而是流于简单甚至片面,因此报道常常不能出人意料,就象一个老套的故事,缺乏新鲜感,目前,电视台大多对深度报道节目非常重视。不断改版、包装、撒旧换新,这些都是必需的,但真正能吸引收视率的还是报道本身的质量。
1.3 品牌节目太少。
目前众多电视台的新闻性节目普遍缺乏创意,雷同的多,有个性的少,有鲜明特色与风格的更少,从节目内容到包装,到主持方式,互相模仿,形成千台一面。这样节目虽多。观众的选择依然受限。在当今频道增多、节目丰富的情况下,电视台宜采取求异思维,形成创新机制,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与风格,这才是媒体竞争的有效策略。
2、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出路
2.1 精办节目,走主持人中心制。
节目主持人是电视新闻杂志类栏目的主打,节目主持人则是整个电视新闻杂志栏目的灵魂,必得大力培养权威型,明星型的主持人,逐步从目前的制片人主导转向主持人主导制,主持人不能再只是名义上的“主持“,被动服从制片人和编导,而要成为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乃至频道真正的“灵魂”,统筹自己的节目。策划,包装节目,创办品牌节目,专栏也要围绕主持人进行。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夜线》,该节目创办于1979年,当时在伊朗的首都德黑兰发生了伊朗民兵绑架美国大使馆人员做人质的事件。ABC在每天的《今晚世界新闻》之后,不定期地播出对这一事件的时长为15分钟的综合报道,很快他们发现有很大数量的电视观众观看这档晚间11:30的特别节目(现在播出时间为11:35),关心人质危机的进展。ABC于是将节目时间延长到1小时。1年之后,ABC在这个特别报道的基础上,开播一个时间长度为30分钟的“采访+分析”形式的深夜新闻报道节目,每个节目只报道一个单一的事件。该节目老牌主持人是泰德·科佩尔,一直为该节目服务至2005年12月才离开了ABC。正是泰德·科佩尔以及深入主题的追踪报道,才成就了《夜线》长久部衰的收视传奇;
2.2 报道手法和多样化,表现形式艺术化。
动漫画,如今不少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中也用到了动漫画,例如有一则新闻是讲述邻里之间矛盾事,住在楼上的居民想要将一架钢琴搬进家里,由于门小琴大,不得不考虑从底楼邻居的阳台里把钢琴吊进屋里,本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底层的居民要求楼上的人家留下五百元“买路钱”,于是产生了纠纷。传统的报道手法可能是依靠语言叙述和背景画面相结合,然而在这一段电视新闻杂志中,记者专门制作了一段完整的动画讲述了这一过程,使观众犹如看了一段故事片。
音效。新闻中除配音之外还有两种常用的声音——一现场录制的被采访对象的讲话和现场背景声。当然,为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配乐也是常见的,但拟音对纪实来说是一种非常规做法。2004年3月19日的一则新闻报道了上海市一居民家中的天花板忽然坍塌的事故,由于不可能记录到坍塌实况,于是,记者在使用巳损坏的天花板的镜头时添加了模拟坍塌的响声。效果十分夸张。
模拟场面。通过模拟再现新闻事件的背景在纪录片中常有运用,单纯的新闻中较为少见,该电视新闻杂志类申报道2004年2月15日的海宁特大火灾时,现场的房屋已经灰飞烟灭,前去采访的记者仅看到了一堆瓦砾,于是节目根据当事人的描述制作了一个微型的火灾现场。配合记者的采访调查,成为新闻报道的组成部分,显然,观众看到的新闻画面并不是真实的纪录。
2.3 培养节目的受众意识。
现在的新闻传播总把受众的兴趣和需求放在第一位,从民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看,大众的知情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从受众的接收角度看,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事实。还渴望了解更深层的东西,把自己与媒体的接近权发挥到最大限度。电视媒介历来就有“受众为本”的意识,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应该重视对受众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通过了解受众的有关信息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节目构成、安排节目时间、制作和播出节目,以求得节目传播的有效达到率,而对受众真正进行系统、全面、深入和科学的调查和分析的是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