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邓小平民族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事求是,一切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灵魂,它贯穿于邓小平民族理论和实践的全过程。邓小平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民族问题的光辉典范。邓小平理论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邓小平民族理论;民族地区;发展;作用
一、推进民族经济发展
“解决民族问题,着眼于发展”这是邓小平同志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思想。邓小平同志将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应用于民族理论上,明确了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提出了“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标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问题是关系到各民族共同进步、发展、繁荣的重要问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制约全局的重大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贫困人口大大减少,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民族地区面貌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但民族地区仍然是中国最后进、最贫穷的地区,与其他地区有明显差距,并且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为什么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会相对落后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基础设施落后,不具有区位优势,土地贫瘠,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有限,教育科技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民族地区近年来的投资下降等,但体制的落后是症结的根本所在。民族地区要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制定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机遇,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生态建设的力度,优化所有制结构。多数学者认为,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更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破除“官本位”体制和思想。有学者特别强调,西部地区政府的人文标准应进一步提升,在资源开发中,政府要善待世居人口特别是世居少数民族人口,使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明得以在资源开发中传承,使各少数民族在资源开发中真正得到实惠。
二、重视民族文化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不仅给我国文化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开辟了广阔前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凝聚力的根本要求,更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中国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此,有学者认为,形成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互动互荣关系是惟一合理的选择,进而提出了传统文化的市场化取向、宗教化意向和艺术化趋势。但也有学者认为,虽然对文化进行商业化包装很可能使这些弱小民族文化更加快速地趋同于“普世标准”,但脱离日常实用的艺术化趋势,将使民族文化发展丧失源泉。相反,只有少数民族意识到文化的鲜活性和草根性是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才能够持续地激起他们在利益的诱惑和市场的驱动下焕发出来的创造力,从而为民族文化创造一种两全其美的生存样式。有学者通过个案研究认为,少数民族正在以开放的心态将本土的地方性知识和现代性资源融合起来,以建构自己的文化转型和建构起新的文化认同。有学者认为全球化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全球化的过程就是民族文化得到发展的过程。有学者认为,在民族地区自我现代化中,文化本身要通过其自我创新机制走进现代性。
三、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改革开放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多次强调:“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一个民族闭关自守不与外界交往,就不可能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也就不可能成为现代的文明民族。“真正兴旺发达的民族,是开放的民族。”民族地区不仅存在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体制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而且,存在着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方式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
因此,更应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旧方式,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经济体制,才能进一步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已成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根本出路。为了缩小民族地区和汉族发达地区的差距,民族地区都提出跨越式发展战略,都想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尽快摆脱落后的面貌。目前制约民族地区的发展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还不够解放,传统观念和意识影响比较严重,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不多;二是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发展的成本比汉族地区要大得多,而民族地区财政收入很少,基本都是吃财政饭。民族地区维持日常财政支出都困难,不可能有更多的资金去建设。经济发展的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交通、信息、文化相对闭塞,加上对教育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科技人才外流。可见,建设资金、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要迅速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扩大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
通过进一步对外开放,才能更多引进国外和汉族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以克服民族地区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人才缺乏等困难;才能参加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换,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经济、科技信息,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邓小平民族理论;民族地区;发展;作用
一、推进民族经济发展
“解决民族问题,着眼于发展”这是邓小平同志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思想。邓小平同志将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应用于民族理论上,明确了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提出了“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标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问题是关系到各民族共同进步、发展、繁荣的重要问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制约全局的重大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贫困人口大大减少,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民族地区面貌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但民族地区仍然是中国最后进、最贫穷的地区,与其他地区有明显差距,并且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为什么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会相对落后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基础设施落后,不具有区位优势,土地贫瘠,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有限,教育科技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民族地区近年来的投资下降等,但体制的落后是症结的根本所在。民族地区要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制定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机遇,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生态建设的力度,优化所有制结构。多数学者认为,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更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破除“官本位”体制和思想。有学者特别强调,西部地区政府的人文标准应进一步提升,在资源开发中,政府要善待世居人口特别是世居少数民族人口,使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明得以在资源开发中传承,使各少数民族在资源开发中真正得到实惠。
二、重视民族文化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不仅给我国文化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开辟了广阔前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凝聚力的根本要求,更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中国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此,有学者认为,形成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互动互荣关系是惟一合理的选择,进而提出了传统文化的市场化取向、宗教化意向和艺术化趋势。但也有学者认为,虽然对文化进行商业化包装很可能使这些弱小民族文化更加快速地趋同于“普世标准”,但脱离日常实用的艺术化趋势,将使民族文化发展丧失源泉。相反,只有少数民族意识到文化的鲜活性和草根性是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才能够持续地激起他们在利益的诱惑和市场的驱动下焕发出来的创造力,从而为民族文化创造一种两全其美的生存样式。有学者通过个案研究认为,少数民族正在以开放的心态将本土的地方性知识和现代性资源融合起来,以建构自己的文化转型和建构起新的文化认同。有学者认为全球化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全球化的过程就是民族文化得到发展的过程。有学者认为,在民族地区自我现代化中,文化本身要通过其自我创新机制走进现代性。
三、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改革开放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多次强调:“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一个民族闭关自守不与外界交往,就不可能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也就不可能成为现代的文明民族。“真正兴旺发达的民族,是开放的民族。”民族地区不仅存在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体制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而且,存在着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方式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
因此,更应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旧方式,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经济体制,才能进一步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已成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根本出路。为了缩小民族地区和汉族发达地区的差距,民族地区都提出跨越式发展战略,都想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尽快摆脱落后的面貌。目前制约民族地区的发展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还不够解放,传统观念和意识影响比较严重,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不多;二是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发展的成本比汉族地区要大得多,而民族地区财政收入很少,基本都是吃财政饭。民族地区维持日常财政支出都困难,不可能有更多的资金去建设。经济发展的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交通、信息、文化相对闭塞,加上对教育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科技人才外流。可见,建设资金、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要迅速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扩大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
通过进一步对外开放,才能更多引进国外和汉族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以克服民族地区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人才缺乏等困难;才能参加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换,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经济、科技信息,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