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性教学成为今天教学的主要模式,怎样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本文根据长期的研究,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直接作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主体活动。教育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对学生的主体活动加以规范和引导,精心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体。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也指出:“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品德要求‘加到’儿童身上。任何这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的个性品质的基础。”因此,教育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只有在数学活动中,知识、技能、情感都将在主体与环境的碰撞和摩擦中经受检验,并得到完善和发展。因此数学活动是支撑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的最佳支点。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学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在这些个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从而产生认知,培养技能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最终达到教育真正的目的。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根杠杆,我便会撬起整个地球。”如果我们把数学教学活动比拟为一个杠杆的话。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支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就是杠杆的动力臂,就是说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活动尝试、思维的空间的大小。而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思维的主动性大小,就是杠杆的动力了。因此能不能借助数学活动这个“支点”是杠杆发挥最大的效能——使学生成为正真的主体,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教师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就尤为重要了。
1 活动设计应以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为支架,以教学重点为核心
设计的目标不完善或偏离教学重点的活动,不但不能促进学生学习,反而是对学生学习一种伤害。例如八年级第六章“一次函数”的教学。有的课堂活动中,突出体现的是变量的条件限定。偏离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的设计了一组关系式,通过学生观察代数式的共性来认识一次函数。这只是重视了知识技能目标,对应试还说得过去,但是违背了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活动动设计只有围绕三维目标展开、统筹兼顾。这样的教学才是立体的,才能是学生真正的学习。本节课如果从学生的生活:弹簧伸长与所挂物体的重量,出租车收费与行程等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式,然后寻找共性来认识一次函数。这样的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同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求数学,又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目的所在。数学活动教学突出在学生在每一段活动,每一个活动中,都能有不同的自身体验和认知,在此同时,不断帮助学生积累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情感,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学习态度,必然对价值观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每个活动的设计都要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为导向
只有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活动教学才能落在实處,而不流于形式。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就要从关注学生需求出发,关注他们的认知需求、学习需求、情感需求、兴趣需求。尊重这些需求,让学生成为活动本身真正的主体。否则,活动设计的再科学,再突出重点,再有内涵,那都只能是水中月而已。关注学生的需求,就必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思维结构、活动经验、兴趣取向、心理特征、情感需要等。数学课程标准讲到: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熟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这样激励与学生参与,也能激发学生参与。有的教学活动是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寻找了很多很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但是他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甚至于古今中外。冗长的语句,复杂的背景,让学生陷入一头雾水,失去了方向,谈何积极参与活动呢?所以活动设计就要走入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身边、符合他们的年龄而选材。这样学生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成长、进步,才便于知识迁移,使学习的杠杆效发挥到极致。
3 活动的设计便于操作和学生主体参与
只有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每一步都目标清晰,那么无论以怎样的方式和形式活动,学生都能通过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解决具体的问题,产生体验,引发认知冲突。甚至在哪里是阅读教材,哪里要操作实验,哪里学生会有分歧,哪里学生遇到困难,哪里要独立思考,哪里需要合作交流都预设得心中有数。这样的学习活动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数学活动,因为每个环节目标不清,学生活动流于形式,最后教师不得不讲而代之。每一步目标明确,并不是捆绑学生手脚。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角度,操作的过程等要绝对对学生开放,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善于创新。比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一节内容中,在已知两边,确定第三边范围的时候,就可以设计让学生拿小棒,通过改变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折短和接长),从中发现要围成三角形时,三条线段要满足的数量关系。学生在实验、观察、比较、共同交流,从而达成共识,归纳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如果活动设计时材料用橡皮筋,就很难进行比较。如果采用画图、度量,(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71页)那么活动比较费时,甚至不便于探究结论。所以设计活动教师要关注每一个环节,从目标到选材,甚至导语都要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操作有效地活动才是学生学习的活动。
4 活动设计要适合学生发展需求
清楚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活动设计要遵循学生认知形成规律,由浅入伸深、循序渐进,所以在数学活动设计中,问题的提出不能没有梯度,更不能跨度过大。例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下有一节内容,“你能肯定吗”。这节课重点是:判断一个结论正确与否需要进行推理。这样在设计活动时,就要使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感受一些方法的局限性,才能感受到推理的必要性。教师只有从不同侧面分段、分时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让学生通过看,尝试实验,从中体会到仅靠观察、猜想、度量、实验、甚至经验所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通过学生参与不同的活动,体验这些方法的局限性。当结论与实际相谬时,学生渴望一种新的的肯定结论的方法,刚好发现是他们已经初步具备的推理论证问题的方法。这样注重学生的发展设计的活动必然会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只有适合学生思维变化梯度的问题设置,才能让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成长和发展。
5 活动设计不拘泥形式
活动形式不要千篇一律,生啦硬套。教师讲授还是学生自学,组织形式是个体完成还是小组合作,交流形式是师生的交流,生生交流,学生小组讨论还是一问一答。在一节课中,这些形式、方式要围绕教学目标恰当选择,不要千篇一律,既要便于独立思考又要便于合作交流。更不能形式泛滥,搞得眼花缭乱。现在有些课堂活动搞得热乎朝天,从始到终,学生小组活动热烈,部分学生的学习行为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课堂,教师不能即时了解和反馈,降低了教学效能。有的把一节很重要的数学技能训练课,上成了一节动手实验课,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6 活动设计中要设计学生的反思和总结
数学思维的条理性、有根据性、批判性、彻底性、反省性等得到有效的提高。数学学习方法实验、操作、练习、观察、对比、归纳等才能得到培养。数学活动的经验才能得到积累。在数学活动中得到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必不可少的环节。充分发挥学生自评、反思了解、提升自己,互评学会借鉴、取长补短,客观而公正。通过教师评价指导学生,激励学生。只有这样的设计,活动的意义才能真正落实和深化。
7 教学活动设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很主要的辅助手段,它的表现性、重现性、接触性、参与性、受控性,是以前辅助教学的工具所不能替代的。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这些特性,使课堂数学活动更生动,更有效。例如:在“认识三角形”一节内容中,结合学生的实验发现,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当两边一定时第三边长度改变,图形的变化。直观而准确,促进了学生的认知。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总之,要使数学教学活动这一杠杆真正发挥效能,就要以学生为本,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角度选材,加大杠杆动力。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长动力臂。细化活动环节,便于学生参与教师掌控,作为润滑剂。那么“给我一个杠杆,我便能撬起整个地球” 这才不会是妄言。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叶尧城.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直接作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主体活动。教育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对学生的主体活动加以规范和引导,精心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体。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也指出:“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品德要求‘加到’儿童身上。任何这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的个性品质的基础。”因此,教育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只有在数学活动中,知识、技能、情感都将在主体与环境的碰撞和摩擦中经受检验,并得到完善和发展。因此数学活动是支撑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的最佳支点。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学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在这些个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从而产生认知,培养技能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最终达到教育真正的目的。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根杠杆,我便会撬起整个地球。”如果我们把数学教学活动比拟为一个杠杆的话。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支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就是杠杆的动力臂,就是说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活动尝试、思维的空间的大小。而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思维的主动性大小,就是杠杆的动力了。因此能不能借助数学活动这个“支点”是杠杆发挥最大的效能——使学生成为正真的主体,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教师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就尤为重要了。
1 活动设计应以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为支架,以教学重点为核心
设计的目标不完善或偏离教学重点的活动,不但不能促进学生学习,反而是对学生学习一种伤害。例如八年级第六章“一次函数”的教学。有的课堂活动中,突出体现的是变量的条件限定。偏离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的设计了一组关系式,通过学生观察代数式的共性来认识一次函数。这只是重视了知识技能目标,对应试还说得过去,但是违背了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活动动设计只有围绕三维目标展开、统筹兼顾。这样的教学才是立体的,才能是学生真正的学习。本节课如果从学生的生活:弹簧伸长与所挂物体的重量,出租车收费与行程等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式,然后寻找共性来认识一次函数。这样的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同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求数学,又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目的所在。数学活动教学突出在学生在每一段活动,每一个活动中,都能有不同的自身体验和认知,在此同时,不断帮助学生积累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情感,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学习态度,必然对价值观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每个活动的设计都要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为导向
只有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活动教学才能落在实處,而不流于形式。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就要从关注学生需求出发,关注他们的认知需求、学习需求、情感需求、兴趣需求。尊重这些需求,让学生成为活动本身真正的主体。否则,活动设计的再科学,再突出重点,再有内涵,那都只能是水中月而已。关注学生的需求,就必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思维结构、活动经验、兴趣取向、心理特征、情感需要等。数学课程标准讲到: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熟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这样激励与学生参与,也能激发学生参与。有的教学活动是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寻找了很多很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但是他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甚至于古今中外。冗长的语句,复杂的背景,让学生陷入一头雾水,失去了方向,谈何积极参与活动呢?所以活动设计就要走入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身边、符合他们的年龄而选材。这样学生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成长、进步,才便于知识迁移,使学习的杠杆效发挥到极致。
3 活动的设计便于操作和学生主体参与
只有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每一步都目标清晰,那么无论以怎样的方式和形式活动,学生都能通过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解决具体的问题,产生体验,引发认知冲突。甚至在哪里是阅读教材,哪里要操作实验,哪里学生会有分歧,哪里学生遇到困难,哪里要独立思考,哪里需要合作交流都预设得心中有数。这样的学习活动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数学活动,因为每个环节目标不清,学生活动流于形式,最后教师不得不讲而代之。每一步目标明确,并不是捆绑学生手脚。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角度,操作的过程等要绝对对学生开放,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善于创新。比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一节内容中,在已知两边,确定第三边范围的时候,就可以设计让学生拿小棒,通过改变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折短和接长),从中发现要围成三角形时,三条线段要满足的数量关系。学生在实验、观察、比较、共同交流,从而达成共识,归纳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如果活动设计时材料用橡皮筋,就很难进行比较。如果采用画图、度量,(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71页)那么活动比较费时,甚至不便于探究结论。所以设计活动教师要关注每一个环节,从目标到选材,甚至导语都要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操作有效地活动才是学生学习的活动。
4 活动设计要适合学生发展需求
清楚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活动设计要遵循学生认知形成规律,由浅入伸深、循序渐进,所以在数学活动设计中,问题的提出不能没有梯度,更不能跨度过大。例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下有一节内容,“你能肯定吗”。这节课重点是:判断一个结论正确与否需要进行推理。这样在设计活动时,就要使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感受一些方法的局限性,才能感受到推理的必要性。教师只有从不同侧面分段、分时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让学生通过看,尝试实验,从中体会到仅靠观察、猜想、度量、实验、甚至经验所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通过学生参与不同的活动,体验这些方法的局限性。当结论与实际相谬时,学生渴望一种新的的肯定结论的方法,刚好发现是他们已经初步具备的推理论证问题的方法。这样注重学生的发展设计的活动必然会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只有适合学生思维变化梯度的问题设置,才能让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成长和发展。
5 活动设计不拘泥形式
活动形式不要千篇一律,生啦硬套。教师讲授还是学生自学,组织形式是个体完成还是小组合作,交流形式是师生的交流,生生交流,学生小组讨论还是一问一答。在一节课中,这些形式、方式要围绕教学目标恰当选择,不要千篇一律,既要便于独立思考又要便于合作交流。更不能形式泛滥,搞得眼花缭乱。现在有些课堂活动搞得热乎朝天,从始到终,学生小组活动热烈,部分学生的学习行为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课堂,教师不能即时了解和反馈,降低了教学效能。有的把一节很重要的数学技能训练课,上成了一节动手实验课,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6 活动设计中要设计学生的反思和总结
数学思维的条理性、有根据性、批判性、彻底性、反省性等得到有效的提高。数学学习方法实验、操作、练习、观察、对比、归纳等才能得到培养。数学活动的经验才能得到积累。在数学活动中得到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必不可少的环节。充分发挥学生自评、反思了解、提升自己,互评学会借鉴、取长补短,客观而公正。通过教师评价指导学生,激励学生。只有这样的设计,活动的意义才能真正落实和深化。
7 教学活动设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很主要的辅助手段,它的表现性、重现性、接触性、参与性、受控性,是以前辅助教学的工具所不能替代的。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这些特性,使课堂数学活动更生动,更有效。例如:在“认识三角形”一节内容中,结合学生的实验发现,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当两边一定时第三边长度改变,图形的变化。直观而准确,促进了学生的认知。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总之,要使数学教学活动这一杠杆真正发挥效能,就要以学生为本,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角度选材,加大杠杆动力。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长动力臂。细化活动环节,便于学生参与教师掌控,作为润滑剂。那么“给我一个杠杆,我便能撬起整个地球” 这才不会是妄言。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叶尧城.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