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有着自己突出的学科特点,它的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改革后的品德课程新教材有层次地渗透了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我们的学生是有生命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尊严、有追求,他们渴望获得自由、获得发展,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有思想、活力和发展的空间。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场所,是生命成长的场所,课堂活动是生命的活动,因此我们应该打造充满生命的课堂,让我们的品德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注意角色的转变,研究教法,搞好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并逐渐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是上课的前奏、开端,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所以要在备课上下大功夫。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变通的,新课程、新课标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想备好课,必须认真解读好教材和教参,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备课必须做到心中装着学生,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校可开发的教育资源来进行。比如我在教学《秋天的收获》这一课时,正值秋天,于是我就带领孩子们到附近的“朝阳果树场”进行实地观察。这样的教学不但让学生知道了秋天就在我们身边,还懂得了秋天是美丽的、是收获的季节,更懂得了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从而提高了学生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灵动的“课中活动”是上好课的基础
1.重要的“导入”。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导入语的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运用对比法、温故知新法、新闻展播法、故事导入法、情感渲染法、知识竞赛法等等。精彩的导入语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使学生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获得“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启发效果。
2、幽默的“语言”。教师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就像精彩的台词,教师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活”起来。优秀教师的语言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能紧紧地吸住住学生,绮丽洒脱、错落有致、轻松谐趣的语言让课堂色彩斑斓,让学生兴趣盎然。
3.生活的“运用”。品德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及社会实际联系最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更多的为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让他们体验感悟。在课堂上一定切忌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听得一塌糊涂,老师作为课堂的配角,应该适时激趣、引导、点拨、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4、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好的情境创设能够使课堂变得波澜起伏。例如:我在教学《我换牙了》一课时,我通过“牙医小博士”、“谈掉牙的感觉”、“介绍掉牙时发生的有趣的事”、“请你来当小牙医”、“争当护牙小卫士”五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换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活动中、同学们发言踊跃、热情高涨。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情趣中,在自主探究中、在合作体验中、在交流感悟中学习掌握知识,学习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5.必要的“活动”。“活动式”教学是对课改后的品德学科最适合的呈现方式,是对比过去品德课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没有固定模式的学习方式。“活动式课堂教学”使品德课教学走向了更为开放灵活的新天地。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活动教学,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时空是开放的,有课堂中的活动,也有走出课堂外的实践活动。
6.精彩的“结尾”。一堂课的精彩结尾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好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还能拓宽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结尾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忽视了这一环节,效果必定大受影响。我常用的结尾方式有: 首尾呼应式、深化主题式、行为训练式、树立榜样式、拓展延伸式、总结全篇式。当然,品德课的结尾形式远不止以上这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摸索、总结、提炼、创新。
三、重要的“课后延伸”是上好课的保证
课后延伸,是维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命”,借助课后延伸能够把课程带出课堂,其意义重大。课后延伸不仅体现了开放的现代课程理念,而且是实现品德教育生活化不可或缺的教育策略。在品德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更要让学生带着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即学生主体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到的一切,能返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与价值观等。如此,品德课程教学就一定能谱写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和德性不断提升的灿烂篇章。
1.课后延伸之德育基地。德育基地包括各种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训练基地以及由学校自行与社区、街道、企业、单位共建的实践基地等。一直以来,我都是依据教材的需要,在学校的支持与配合下,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我曾组织学生分别去过自来水厂、服装厂、消防队、气象局、绿色生态园、交警队等地进行参观、体验,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地将教材知识吸收、消化,收效明显。
2.课后延伸之课外作业。课后作业可以涉及到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热爱祖国、关注世界等各个方面。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作业的布置,并让家长及社区等人员协助监督其完成情况。
3.课后延伸之评价卡片。教师还可以以“课后评价卡片”为工具实施延伸,并将相关的资料进行长久的保存,以对学生的品德提高进行跟踪问效。实践证明,“评价卡片”是实施课外延伸很实用、很有效的工具。
总的说来,适应新理念,改革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当前品德课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新课程的改革使得教学的内容呈现出大容量、多层面、跨学科等特征,教师不能只是专才而应成为全才,以便能够解答学生的疑问。要想真正上好品德课,让品德课活起来,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策略,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主体。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才能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才能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提高适应与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使品德课真正达到教育目的,让它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注意角色的转变,研究教法,搞好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并逐渐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是上课的前奏、开端,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所以要在备课上下大功夫。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变通的,新课程、新课标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想备好课,必须认真解读好教材和教参,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备课必须做到心中装着学生,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校可开发的教育资源来进行。比如我在教学《秋天的收获》这一课时,正值秋天,于是我就带领孩子们到附近的“朝阳果树场”进行实地观察。这样的教学不但让学生知道了秋天就在我们身边,还懂得了秋天是美丽的、是收获的季节,更懂得了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从而提高了学生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灵动的“课中活动”是上好课的基础
1.重要的“导入”。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导入语的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运用对比法、温故知新法、新闻展播法、故事导入法、情感渲染法、知识竞赛法等等。精彩的导入语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使学生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获得“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启发效果。
2、幽默的“语言”。教师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就像精彩的台词,教师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活”起来。优秀教师的语言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能紧紧地吸住住学生,绮丽洒脱、错落有致、轻松谐趣的语言让课堂色彩斑斓,让学生兴趣盎然。
3.生活的“运用”。品德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及社会实际联系最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更多的为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让他们体验感悟。在课堂上一定切忌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听得一塌糊涂,老师作为课堂的配角,应该适时激趣、引导、点拨、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4、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好的情境创设能够使课堂变得波澜起伏。例如:我在教学《我换牙了》一课时,我通过“牙医小博士”、“谈掉牙的感觉”、“介绍掉牙时发生的有趣的事”、“请你来当小牙医”、“争当护牙小卫士”五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换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活动中、同学们发言踊跃、热情高涨。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情趣中,在自主探究中、在合作体验中、在交流感悟中学习掌握知识,学习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5.必要的“活动”。“活动式”教学是对课改后的品德学科最适合的呈现方式,是对比过去品德课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没有固定模式的学习方式。“活动式课堂教学”使品德课教学走向了更为开放灵活的新天地。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活动教学,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时空是开放的,有课堂中的活动,也有走出课堂外的实践活动。
6.精彩的“结尾”。一堂课的精彩结尾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好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还能拓宽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结尾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忽视了这一环节,效果必定大受影响。我常用的结尾方式有: 首尾呼应式、深化主题式、行为训练式、树立榜样式、拓展延伸式、总结全篇式。当然,品德课的结尾形式远不止以上这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摸索、总结、提炼、创新。
三、重要的“课后延伸”是上好课的保证
课后延伸,是维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命”,借助课后延伸能够把课程带出课堂,其意义重大。课后延伸不仅体现了开放的现代课程理念,而且是实现品德教育生活化不可或缺的教育策略。在品德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更要让学生带着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即学生主体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到的一切,能返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与价值观等。如此,品德课程教学就一定能谱写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和德性不断提升的灿烂篇章。
1.课后延伸之德育基地。德育基地包括各种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训练基地以及由学校自行与社区、街道、企业、单位共建的实践基地等。一直以来,我都是依据教材的需要,在学校的支持与配合下,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我曾组织学生分别去过自来水厂、服装厂、消防队、气象局、绿色生态园、交警队等地进行参观、体验,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地将教材知识吸收、消化,收效明显。
2.课后延伸之课外作业。课后作业可以涉及到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热爱祖国、关注世界等各个方面。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作业的布置,并让家长及社区等人员协助监督其完成情况。
3.课后延伸之评价卡片。教师还可以以“课后评价卡片”为工具实施延伸,并将相关的资料进行长久的保存,以对学生的品德提高进行跟踪问效。实践证明,“评价卡片”是实施课外延伸很实用、很有效的工具。
总的说来,适应新理念,改革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当前品德课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新课程的改革使得教学的内容呈现出大容量、多层面、跨学科等特征,教师不能只是专才而应成为全才,以便能够解答学生的疑问。要想真正上好品德课,让品德课活起来,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策略,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主体。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才能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才能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提高适应与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使品德课真正达到教育目的,让它散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