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和引领者,班主任工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专业性、技术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遵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预防与发展结合的原则等,其中在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的贯彻中应拒绝以下六种心理效应:
一、马太效应
圣经中的“马太福音”第25章有这样几句话:“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已有的也要夺过来。”人们常把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马太效应”。
那种优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的做法,就是教育工作中的“马太效应”。从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看,优生“好对待”可能会造成优生自负自傲、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差生“差对待”可能会造成学生缺乏自尊,变得自暴自弃、甘心落后。
所以,我们对待学生首先要一视同仁,照顾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帮助和关心;其次,学生干部宜轮流做,评先进时要看学生进步的幅度,给学生均等的机会;最后,培养尖子和“大面积丰收”相结合,只有二者一起抓,才能使全体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二、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就准备捐款,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在讲,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使人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
家长的过度关心、呵护,极易使孩子形成依赖、任性、自私、自负、自傲等不良个性;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过度期望极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厌学行为等;家长“恨铁不成钢”的过度批评极易导致孩子敌对、说谎、攻击等不良行为问题的出现。
所以,家长只有采取良好的教育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完善自己的同时,把子女塑造成身心健康发展的合格人才。
三、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把某人的某些特征予以突出、强调,以此掩盖此人的其他特征,这个被突出的特征,就起到了类似月亮晕轮的作用,因此,也叫光环效应。
有人认为,心理不健康仅是一部分后进生的事,这种看法实际上是片面的,其实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经常出现心理障碍,只是类型不同、表现形式或程度不同而已。一旦优等生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那么将更复杂、更难排除。因此,对待成绩优秀的学生,应做好疏导工作,做好预防心理失衡的超前指导:首先,应加强认知教育,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认知教育,使其学会用冷静、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其次,应及时把握他们心理的细微变化,这样才能使疏导工作有的放矢,真正起到预防作用;最后,要教育和开导他们正确地审视自我,勇敢地接受和改变自我,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长善救失,完善和发展自己。
四、近因效应
心理实验表明: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最后一句话决定了整句话的调子。
“近因效应”告诉我们:怒责之后莫忘安慰。例如,批评之后说:“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苦心。”用这种话作结束语,学生就会有勉励之感,认为这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了一点,但都是要我好。相反,如果用“服了没有”、“如果再犯,我决不饶你”等穷凶极恶、命令式的结束语,只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可恶的印象。
五、破窗效应
建筑物的一扇窗子或一块玻璃被人砸碎了,如果不及时补上,其它的玻璃将碎得更快,这就是“破窗效应”。在教育教学中,个别学生未被教育好,会影响到其他学生;一个知识点的疑惑被认为无所谓,会有更多的疑惑被认为无所谓。因此,我们在自我管理、班级教育中,应懂得防微杜渐。
六、边际递减效应
一个没有鞋穿的人意外得到一双鞋,让他给这双鞋来评分,不管它是否赶得上潮流、是否合适,他立刻给这双雪中送炭的鞋子打了高分。接下来惊喜不断,他又不断地得到鞋子,但是,他给后来的鞋子评分时却越来越低。这种现象就是边际递减效应。边际递减效应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对事物的评判,不是来源于事物本身,而是通过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满足的程度来主观体验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是喜欢水还是钻石?我想,如果是在日常和缺水的沙漠中,您的回答肯定不一样。
表扬也是这样,如果太“廉价”了,它的效果就会降低,如果经常重复,甚至不该表扬的时候也表扬了,学生心里就会打起小鼓:老师是不是哄我?三番五次这样去做,学生不仅不会有表扬的喜悦,甚至还会感到烦人。而如果我们能够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地、偶尔地、恰当地表扬,也许这就会成为教育学生的绝好契机。所以,表扬不在多、不在高,而在适时、适度。表扬多了也烦人,批评多了亦无效。
一、马太效应
圣经中的“马太福音”第25章有这样几句话:“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已有的也要夺过来。”人们常把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马太效应”。
那种优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的做法,就是教育工作中的“马太效应”。从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看,优生“好对待”可能会造成优生自负自傲、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差生“差对待”可能会造成学生缺乏自尊,变得自暴自弃、甘心落后。
所以,我们对待学生首先要一视同仁,照顾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帮助和关心;其次,学生干部宜轮流做,评先进时要看学生进步的幅度,给学生均等的机会;最后,培养尖子和“大面积丰收”相结合,只有二者一起抓,才能使全体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二、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就准备捐款,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在讲,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使人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
家长的过度关心、呵护,极易使孩子形成依赖、任性、自私、自负、自傲等不良个性;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过度期望极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厌学行为等;家长“恨铁不成钢”的过度批评极易导致孩子敌对、说谎、攻击等不良行为问题的出现。
所以,家长只有采取良好的教育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完善自己的同时,把子女塑造成身心健康发展的合格人才。
三、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把某人的某些特征予以突出、强调,以此掩盖此人的其他特征,这个被突出的特征,就起到了类似月亮晕轮的作用,因此,也叫光环效应。
有人认为,心理不健康仅是一部分后进生的事,这种看法实际上是片面的,其实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经常出现心理障碍,只是类型不同、表现形式或程度不同而已。一旦优等生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那么将更复杂、更难排除。因此,对待成绩优秀的学生,应做好疏导工作,做好预防心理失衡的超前指导:首先,应加强认知教育,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认知教育,使其学会用冷静、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其次,应及时把握他们心理的细微变化,这样才能使疏导工作有的放矢,真正起到预防作用;最后,要教育和开导他们正确地审视自我,勇敢地接受和改变自我,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长善救失,完善和发展自己。
四、近因效应
心理实验表明: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最后一句话决定了整句话的调子。
“近因效应”告诉我们:怒责之后莫忘安慰。例如,批评之后说:“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苦心。”用这种话作结束语,学生就会有勉励之感,认为这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了一点,但都是要我好。相反,如果用“服了没有”、“如果再犯,我决不饶你”等穷凶极恶、命令式的结束语,只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可恶的印象。
五、破窗效应
建筑物的一扇窗子或一块玻璃被人砸碎了,如果不及时补上,其它的玻璃将碎得更快,这就是“破窗效应”。在教育教学中,个别学生未被教育好,会影响到其他学生;一个知识点的疑惑被认为无所谓,会有更多的疑惑被认为无所谓。因此,我们在自我管理、班级教育中,应懂得防微杜渐。
六、边际递减效应
一个没有鞋穿的人意外得到一双鞋,让他给这双鞋来评分,不管它是否赶得上潮流、是否合适,他立刻给这双雪中送炭的鞋子打了高分。接下来惊喜不断,他又不断地得到鞋子,但是,他给后来的鞋子评分时却越来越低。这种现象就是边际递减效应。边际递减效应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对事物的评判,不是来源于事物本身,而是通过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满足的程度来主观体验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是喜欢水还是钻石?我想,如果是在日常和缺水的沙漠中,您的回答肯定不一样。
表扬也是这样,如果太“廉价”了,它的效果就会降低,如果经常重复,甚至不该表扬的时候也表扬了,学生心里就会打起小鼓:老师是不是哄我?三番五次这样去做,学生不仅不会有表扬的喜悦,甚至还会感到烦人。而如果我们能够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地、偶尔地、恰当地表扬,也许这就会成为教育学生的绝好契机。所以,表扬不在多、不在高,而在适时、适度。表扬多了也烦人,批评多了亦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