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00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备学生要“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三、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要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
  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的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它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独到的见解,不仅要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一、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
期刊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是在人们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中学化学的主要内容是基础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其特点是知识点散,有的内容又较抽象,学生也常反映上课听得懂,自己独立解题却不知所措等情况。加之近年高考某些地区化学试题难度有所上升,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要改变这些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审题、解题习惯至关重要。  一、培养学生设疑的能力和习惯。  教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要着重让学生打好基础、学会应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激发兴趣放在首要位置,使学生热爱数学。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教一年级数学十几减5的退位减法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猪八戒与孙悟空”的故事。一天,八戒睡足醒来,正准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品德教学正向生活化方向延伸。所谓品德教学生活化,即品德教学直面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做到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课堂活动模拟生活、教学评价回归生活、延伸实践体验生活,从而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关键词:贴近生活;模拟生活;回归生活;体验生活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品德教学正向生活化方向延伸。所谓品德教学生活化,即品德教学直
期刊
随着现代科技进步所出现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必将深刻地影响小学数学教学及学习方法,使得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管理和宏观控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必要和可能,从而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都将受到新的检验和挑战。因此,在教学中研究数学概念、定理、技能学习的模式及教学方法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掌握教学的主动权、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智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数学学习理论”对小学数学学习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下,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越来越需要根据学生基础差、发展不平衡等缺点,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激发;积极性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深入普及,国家加大了对义务教育
期刊
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它作为学习心理活动与学生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这些必然会影响学习效率。  积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也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
期刊
课堂教学评价本身具有即时性的特点,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即兴点评的一种评价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等方面起着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如果带有随意性,语句单调乏味,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的评价不仅要关注整个教学过程,还要关注个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多元互动进行即时评价,以促进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下面是本人的思考所得,以供大家商
期刊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将权力下放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管理自己、管理班级,最终形成自主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自主化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索  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零拒绝、无门槛招生,学生总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多数学生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认识,对生活和学习既没有动力也没有目标。而作为中职院校班主任的我们,更是感到工作难度日益加大,常常有
期刊
摘要: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可以使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小学语文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关键词:实践活动;教学;空间  一、大渠道中充满生命力  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语文课外学习要提倡参加活动,如让学生写日记、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开辩论会、调查访问等。当然,所有的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