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mur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为主,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针对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是笔者在仔细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之后,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调研,总结出了一些教学经验,这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职场能力方面的培养,以及帮助学生终身职业生涯发展方面颇具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英语  做中学  学中做  职业能力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语言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高校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存在较多问题,如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错误、缺乏学习动机、缺乏口语交流的环境等,这些导致大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弱,无法满足服务于自身专业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高校非常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每个学校的改革突破点有所不同,但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改革,“学以致用”都是一个重要的标准,通过改革我们要让学生能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达到学做合一。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在做中学”,即“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到知识。”笔者在总结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依次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方面来对“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进行实践与探索,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找出新思路。

以“做中学、学中做”为中心的课程定位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要将“从做中学”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诸如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等,都应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根本。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流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此“课程要求”是对英语教学改革的宏观指导,基于此课程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在此次改革中将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为:“通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使其在工作和社会交流中能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同时注重与自身专业的融合,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如虎添翼更具竞争力。”

围绕“做中学、学中做”进行课程设计


  1.根据“做中学、学中做”提出课程设计中的“三个中心转变”
  课程设计中的“三个中心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情境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是将课堂的主导者从教师转变为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教师由原来的教学中心变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合作者和咨询者。“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情境为中心”是将原来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依托一个情境转变,在这一情境下将听、说、读、写、译与各种语言活动有机组合起来,激发学生参与语言学习的兴趣,领会情境内容的意义,从而培养学习者的英语应用能力。课程的设计要从“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實践是一个模拟工作的过程,通过实践整合平时学习和积累的理论知识,不仅加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加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工作中的各种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而这些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在单一的课堂学习中所无法获得的。
  2.围绕“做中学、学中做”设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英语课程
  以服务专业为宗旨,增强本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为目标。与我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对接,将英语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大学英语是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我校是每学期32课时,开设三学期共96课时。在这次改革中将课程内容设计成三大学习情境再展开教学,整个学习情境以能力为主,即以所能完成的任务为载体,在情境中通过设计幼儿英语游戏活动并贯穿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学习,同时感知和体验幼儿教学的组织方式。通过英语对话的编排学习词、句、语法在对话中的应用,掌握幼儿日常生活中英语渗透的方法。通过话剧表演学习词、句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掌握组织双语教学活动所需要的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学习情境的设计应体现从手把手到育巧手再到放开手,整个工作过程是从分析幼儿生活情境开始到习得相关情境英语知识再到制定幼儿英语教学计划,最后实践幼儿英语教学,评价幼儿英语教学效果,学习情境设计由易到难,学生的参与度逐步提升,教师的参与度逐步降低,整个教学设计体现“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实现“学做合一”。

以“做中学、学中做”为指导的课程实施


  教师如果授课精彩往往会帮助学生节省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而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其他许多学习形式所不能代替的,所以学习时应当加强交流,遇到问题不能只是自己苦想,而是大家共同讨论,这样更易解决问题。所以在改革中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有效衔接展开教学。在第一课堂上按照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具体步骤如下:首先,课前教师将微课视频发至班级群中,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来熟悉章节知识,再在学习群中进行讨论;在课堂上根据单元内容来创设情境进行相关语言活动;在教师的协助下对重点进行分析,对难点逐一攻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梳理知识,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小结和提高。整个实施过程体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学做合一”。其次,在第一课堂基础上开展第二课堂。即增加选修课及兴趣课,例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设置幼儿英文歌谣、幼儿图文趣味英语、幼儿一日常规用语、英文绘本讲解等课程,以及鼓励学生参加各项技能赛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锻炼机会,体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学做合一”。最后,开展第三课堂,第三课堂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延伸,通过网络课程的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定时在公众号上推送单元重难点,安排学生在教材配套平台上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做中学、学中做”及“学做合一”贯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

“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的改革效果


  “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改革效果评价是由上级单位、第三方、校内督导、教师、学生多方进行评价,从实施改革以来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测评出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从2016年(改革前)的69.12%上升到2018年(改革后)的93.25%。学生总成绩的优秀率也从2016年的12.22%上升到2018年的33.25%。同时通过对学生的实践单位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出实践单位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关注度,根据关注度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这样获得的评价更切合实际。以我校2016级学前教育专业A1班(实验班)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分为例,实践单位C给出的评价是:优秀12名,良好15名,中等17名,及格9名,只有2名学生不及格。然而在2016年该实践单位对我校2015级实习生的评价是“学生虽能遵守公司各项制度,踏实认真,但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实践能力较差”。该年获得用人单位给出的“良好”以上评价的只有5名学生,仅占该班总人数的九分之一。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参与此次教学改革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项能力比较满意,改革成效显著。

结  语


  总之,语言的学习需要实践,只有不断地通过各种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语言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虽然改革初期学生认为实践项目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但这种压力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探索的动力,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完成实践项目。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得到提高,自信心也增强了。当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要懂理论,更要学生拥有真本领,通过我们此次改革总结出的“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只有真正实现“做学合一,学以致用”,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出企业需要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敏、唐冬梅:《学前教育专业英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胡益波、王志铮:《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初探》2012年。
  [3]王静:《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研究》,《教育前沿》(理论版)2010年。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陕西西安
其他文献
[摘 要]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到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要求的变化。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先实现发展理念和实践上的突破。地方师范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力破以往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的负面影响,坚定教师教育本色,明确办学定位,以改革为动力,以特色促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率先实现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本文将中省关于高等院校教师绩效管理的有关文件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绩效管理现状相结合,通过总结岗位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深入分析、研究现行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教师工作任务源头、工作过程、工作结果、工作影响等多个主客观层面进行量化管理,建立了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工作实际,且具有较强操作性、体系化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绩效管理理论及相应的数学模型,实践效果符合预期。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本文剖析了当下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中的“思”“言”现状,提出既要注重“向内”的思维训练,在“思”上下功夫,让思维彰显睿智与深刻,又要重视“向外”的语言表达,在“言”上花气力,让语言释放魅力与能量。只有“思”“言”并重,“内”“外”兼修,才能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素养,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辅导员素养 思维训练 语言表达  “言说”之特征   通常情况下,言谈是谈
期刊
[摘 要]现在的大学教育中,由于大学生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音乐学习,导致普遍存在音乐素养不足的情况。大学音乐课程亟需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进而重塑大学生音乐聆听。音乐感知能力是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必备素质,通过对大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系统培养,提升大学生音乐知识的认知水平、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为大学生未来的学习保驾护航。本文结合现在大学音乐通识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探索培
期刊
[摘 要]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及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都强调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还强调了新媒体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本文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为例,把课程思政与新媒体相结合,利用微信公众号辅助课程思政教学,使
期刊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陕西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陕西高校为例,对日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以期能够提高他们的身份认同感,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有一颗热忱和充满激情的心,为国家建设输送更多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高校 日语教师 身份认同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构想。至今短短几年间
期刊
[摘 要]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探索性和实践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课程的发展历史、学科性质和目标定位决定着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然而,当前的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还存在缺乏适用教材、欠缺优质师资、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保守以及学生英语水平有限、学习态度消极等问题。因此,如何积极开展双语实践,探究适应学科特点和师生水平的高效改革迫在眉睫。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 外国文
期刊
[摘 要]在以机会需求转向质量需求的新时代,依据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结合用人单位的指向,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以专业教育和德育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专业课程指导与价值引领,努力为企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本文通过对工科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相应的改革实践路径,以便为相关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双一流 高等教育 教育教学 工科类专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
期刊
[摘 要]高校“第三课堂”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的一种新的课堂形式,是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文首先对高校“第三课堂”的内涵进行介绍,进而分析高校“第三课堂”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几条高校“第三课堂”的建设路径,以期能推动高校“第三课堂”的建设。   [关键字]微信公众平台 高校教学 第三课堂  “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改革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借助
期刊
[摘 要]新西兰奥塔哥地区地方性公立高校在吸引留学生方面水平稳定、模式多样、历史悠久。我国西部地方性公立高校可借鉴其经验,根据市场需求设计留学生教育产品,进行专业化营销;地方政府应从指导干预型转变为服务型,加大对西部地方性公立高校的财政支持;由教育部出台统一措施严格监管并督导地方性公立高校留学生教育;从顶层构建与协议国相统一的教研信息开源系统,统一设计地方性公立高校留学生教育分类发展策略。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