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考场作文中诸如与文章主旨无关的排比语段,引自文化散文中晦涩难懂的哲理性“隽语”的拼凑、对接等现象屡见不鲜。笔者认为只有回归生活,回归真情,回归自我,才能真正实现“以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目的。
关键词:高考作文; 回归; 生活; 真情; 自我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064-002
当文学与应试相遇,就如同梦想照进现实,如同戴着镣铐忍痛跳舞,让千万名莘莘学子真实地感受到它带来的尴尬和无奈;当每年的黑色六月古典名人纷纷“出场”,大显身手、筋疲力尽之时;当2008年6月7日的《好奇心》让牛顿被上万个苹果砸在头上之际,我们不禁要拷问:怎样的文字才能在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怎样的文字才能经久不衰、耐得住寂寞?怎样的文字才能让学生在这个浮躁而虚妄的时代里不迷失,坚守住自我,并始终保持对真正文学的敬畏?答案就是“回归生活,回归真情,回归自我”。
一、回归生活,撷取最真切、传神的片段
生活天宇,广阔浩淼,人生众相,光怪陆离,精彩无限。可是面对如此绚丽多姿的生活,我们的学生却总是抱怨作文没有东西可写,写出来的文章不是老俗透顶,就是干巴无味,更勿谈灵秀生动、精警深邃了。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对生活“熟视无睹”、“见而不思”,很少去真正地品味生活、解读生活。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下笔之前敞开心灵,走进生活,只有对自己的耳闻目睹有了更加深刻独到的感受,立意才能更加高远,写出的文章才能清新脱俗,自成一格,让读者的心弦与你一起共鸣。
例如写人叙事,一定要写出生活气息,写出真切传神的生活场景或片段,越是生活化的东西越有感染力。如何才能写出真切传神的生活场景或片段呢?我们可以抓住生活中最常见但最容易被人忽略的镜头,在常见镜头中传达出新意。
请看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好奇心》的一篇满分作文片段:“两个人都长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
……
喊爷爷做什么呢?还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见爷爷好好的,满意离去的背影。阳光总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铺在奶奶身上,每每这样的画面闪烁着温暖的光辉。
……
我庆幸我拥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晓奶奶一辈的关心,温情与爱。我知道了,那声声呼唤是在说,有你在,整个世界,都在。”
“奶奶没事就要叫爷爷”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容易被人忽略,而小作者却充满了“好奇心”,并以此为契机,对奶奶进行了一番“侦察”,结果“侦察”到了“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濡湿了人们的心,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此文是叙写日常生活的规范的记叙文,能在“尺水”中“兴波”,能用鲜活的细节描写展示澎湃的内心波澜,读来意味无穷。
写家人之间的亲情,我们常常不知从何写起,其实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镜头、画面,做一个有心人,便会发现许多特别容易被人忽略却能表达浓浓亲情的朴实素材,把自己生活丛林中根根“绿枝”剪下来用到作文里,就成了最具新意的材料,就有了“亏他想得出来”(何永康先生语)①的效果,必然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由此可见,要写出生活中最真切、最传神的片段来,就必须多观察生活,搜寻能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生活细节;就必须多思考生活,培养在平常事中发现“新意”的能力;就必须多记录生活,一旦发现了平常但具有新意的生活镜头、片段、画面,不要让它轻易滑过。
二、回归真情,抒发最朴实、感人的情感
情,乃为艺术之花的血液与浆汁,情之丰富与真挚,文章方有撼人的张力,厚重的质感。虚情假意之作,只是令人见出情感的苍白与人格的庸俗。
苏教版必修一第一专题选取了台湾作家杨子的一篇《十八岁和其他》,文章写于1966年,时至今日,光阴已经流逝40余年,但当我们学习这篇作品时,仍感到其间弥漫着岁月尘封不了的新鲜气息,原因就在于那作者用最简朴的话语诠释了最真挚最伟大的父爱。文章开头这样写道:
“东东:想到今天是你十八岁的生日,我有一份‘孩子长大了’的欣慰,也有一份似水流年的迷惘。似乎,抱着初生的你到医生处诊治你的‘脱肠’,半夜吼破喉咙把医生从睡梦中叫起,那种焦急忧虑,还像是昨天的事。似乎,你刚能坐起,我在院子里为你拍照,假日里带你坐在脚踏车前头藤椅上到处炫耀,那种激动和喜悦,也还是昨天的事……”
淡淡的欣慰,淡淡的迷惘,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轰轰烈烈的话语,有的仅仅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拳拳之心,真纯之爱。这样的文笔,正是为我们一些同学所不齿的写法,在他们看来,这就是简陋,就是平淡,就是缺乏个性,但是,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质朴、纯真的感情才是文章的灵魂,我们应用心去采撷生活中至真至纯的东西,从而以至诚之心写至情之文。
让我们再来欣赏2008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他们》的片段:“他们从小生長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这篇作文文字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和时尚的包装,但它立意高,角度新,以情动人,字里行间透露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引发了阅卷者内心的共鸣。
同时这篇满分作文也提醒我们,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有感而发,应该是对生活的净化升华,要能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爱心温暖人。只要言为心声,文为情作,人们就不会吝以掌声,这样的文章也一定会摘取桂冠,博得阅卷者的青睐。
三、回归自我,凸显最生动、鲜明的个性
生活,向我们展示出它的奇光异彩,正是这些生活的矿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写作材料。尽管中学生在经历、思想、学识、爱好、特长等方面大致相近,但绝不可能完全相同,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禀性、气质、情趣,每个人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一个“自我”。但不知从何时起,在学生的习作中,充斥你眼帘的要么是“三段体”、现代“八股文”,要么就是苏轼、屈原、陶渊明……这样的作文看上去“很美”,只是“美”得让人疲倦、让人厌倦,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集体失语”。
李书磊博士曾讲述自己在北大读书的经历,“上外语课,外籍教师要求大家用英语写一篇《我的母亲》的作文。然而老师在阅读了全班的作业后,脸色很难看地走进教室,用手指点着目瞪口呆的学生:‘你,王!你,李!难道你们大家都长着同一脑袋?难道你们的母亲没有虐待过你们?难道你们的母亲没有好吃懒做吗?难道你们对母亲没有一点点遗憾吗?”②原来,全班同学无一例外地写了自己的母亲是多么慈祥、多么勤劳,他们有多爱他们的母亲,因为从小学起大家就是这么写的!
其实问题何止仅出现在这些博士身上,如果我们对照一下我们学生的习作,我们很清楚一点:大家把自己丢了!难道作文里不该写写自己吗?大家是否这样问过自己:作文中可不可以写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可不可以不写落叶容易使人伤感?可不可以把目光分给身边的人?他们有时甚至比苏轼还伟大,还值得你用十篇、二十篇、一百篇文章去记录、去诉说、去感激!
我们应学会在感悟中彰显个性。朱振国先生在《善感者善文》 一文中指出:人作为高等动物,万物之灵长,可以骄傲的资本大约在于有“感”——感觉、感悟、感想、感于心而叙于文,有感而发,这就是“为文之道”。③只有用独特的视角审视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感悟生活的真谛,从而使文章承载深邃的思想,不致于停留在对生活表象的描述,显得苍白与肤浅。习作者可以将自我的“人格的动静描画在这里面”,将“人格的声音歌奏在这里面”,将“人格的色彩渲染在这里面”,并且还是“深刻地描画着,锐利地歌奏着,浓厚地渲染着”,使其文章可以清晰地“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这就是所谓“个性化”。同样是写《好奇心》,江苏一考生便采用独特的视角,让陶瓷的“泪珠”与孩童的“眼睛”相互映照,烈焰腾腾的“太阳”与冰清玉洁的“月亮”在生命的瞬间,在历史的时空中实现了灵犀互启的对话,令人心旌摇曳,欣赏到一幕创造美丽的梦幻般的诗剧。
70多年前,夏丐尊和叶圣陶先生写了一本叫《文心》的小书,书里写了这样一句话:
“作文是生活的全部,而不是点缀。”④
现在,我们化用一下这句话:
生活,真情,自我是作文的全部,而不是点缀!
参考文献:
[1]周来宏.写出生活中最真切最传神的片段[J].作文成功之路,2006,(2-3).50
[2]文心.让个性化写作成为我们的标志[J].创新作文,2004,(2).1
[3]何效明.发展等级中“有创意”的险象规避[J].优秀作文选评,2006,(5).46
[4]祝宇.作文是生活的全部[J].作家教你写作文,2005,(2).57
关键词:高考作文; 回归; 生活; 真情; 自我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064-002
当文学与应试相遇,就如同梦想照进现实,如同戴着镣铐忍痛跳舞,让千万名莘莘学子真实地感受到它带来的尴尬和无奈;当每年的黑色六月古典名人纷纷“出场”,大显身手、筋疲力尽之时;当2008年6月7日的《好奇心》让牛顿被上万个苹果砸在头上之际,我们不禁要拷问:怎样的文字才能在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怎样的文字才能经久不衰、耐得住寂寞?怎样的文字才能让学生在这个浮躁而虚妄的时代里不迷失,坚守住自我,并始终保持对真正文学的敬畏?答案就是“回归生活,回归真情,回归自我”。
一、回归生活,撷取最真切、传神的片段
生活天宇,广阔浩淼,人生众相,光怪陆离,精彩无限。可是面对如此绚丽多姿的生活,我们的学生却总是抱怨作文没有东西可写,写出来的文章不是老俗透顶,就是干巴无味,更勿谈灵秀生动、精警深邃了。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对生活“熟视无睹”、“见而不思”,很少去真正地品味生活、解读生活。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下笔之前敞开心灵,走进生活,只有对自己的耳闻目睹有了更加深刻独到的感受,立意才能更加高远,写出的文章才能清新脱俗,自成一格,让读者的心弦与你一起共鸣。
例如写人叙事,一定要写出生活气息,写出真切传神的生活场景或片段,越是生活化的东西越有感染力。如何才能写出真切传神的生活场景或片段呢?我们可以抓住生活中最常见但最容易被人忽略的镜头,在常见镜头中传达出新意。
请看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好奇心》的一篇满分作文片段:“两个人都长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
……
喊爷爷做什么呢?还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见爷爷好好的,满意离去的背影。阳光总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铺在奶奶身上,每每这样的画面闪烁着温暖的光辉。
……
我庆幸我拥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晓奶奶一辈的关心,温情与爱。我知道了,那声声呼唤是在说,有你在,整个世界,都在。”
“奶奶没事就要叫爷爷”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容易被人忽略,而小作者却充满了“好奇心”,并以此为契机,对奶奶进行了一番“侦察”,结果“侦察”到了“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濡湿了人们的心,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此文是叙写日常生活的规范的记叙文,能在“尺水”中“兴波”,能用鲜活的细节描写展示澎湃的内心波澜,读来意味无穷。
写家人之间的亲情,我们常常不知从何写起,其实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镜头、画面,做一个有心人,便会发现许多特别容易被人忽略却能表达浓浓亲情的朴实素材,把自己生活丛林中根根“绿枝”剪下来用到作文里,就成了最具新意的材料,就有了“亏他想得出来”(何永康先生语)①的效果,必然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由此可见,要写出生活中最真切、最传神的片段来,就必须多观察生活,搜寻能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生活细节;就必须多思考生活,培养在平常事中发现“新意”的能力;就必须多记录生活,一旦发现了平常但具有新意的生活镜头、片段、画面,不要让它轻易滑过。
二、回归真情,抒发最朴实、感人的情感
情,乃为艺术之花的血液与浆汁,情之丰富与真挚,文章方有撼人的张力,厚重的质感。虚情假意之作,只是令人见出情感的苍白与人格的庸俗。
苏教版必修一第一专题选取了台湾作家杨子的一篇《十八岁和其他》,文章写于1966年,时至今日,光阴已经流逝40余年,但当我们学习这篇作品时,仍感到其间弥漫着岁月尘封不了的新鲜气息,原因就在于那作者用最简朴的话语诠释了最真挚最伟大的父爱。文章开头这样写道:
“东东:想到今天是你十八岁的生日,我有一份‘孩子长大了’的欣慰,也有一份似水流年的迷惘。似乎,抱着初生的你到医生处诊治你的‘脱肠’,半夜吼破喉咙把医生从睡梦中叫起,那种焦急忧虑,还像是昨天的事。似乎,你刚能坐起,我在院子里为你拍照,假日里带你坐在脚踏车前头藤椅上到处炫耀,那种激动和喜悦,也还是昨天的事……”
淡淡的欣慰,淡淡的迷惘,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轰轰烈烈的话语,有的仅仅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拳拳之心,真纯之爱。这样的文笔,正是为我们一些同学所不齿的写法,在他们看来,这就是简陋,就是平淡,就是缺乏个性,但是,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质朴、纯真的感情才是文章的灵魂,我们应用心去采撷生活中至真至纯的东西,从而以至诚之心写至情之文。
让我们再来欣赏2008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他们》的片段:“他们从小生長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这篇作文文字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和时尚的包装,但它立意高,角度新,以情动人,字里行间透露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引发了阅卷者内心的共鸣。
同时这篇满分作文也提醒我们,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有感而发,应该是对生活的净化升华,要能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爱心温暖人。只要言为心声,文为情作,人们就不会吝以掌声,这样的文章也一定会摘取桂冠,博得阅卷者的青睐。
三、回归自我,凸显最生动、鲜明的个性
生活,向我们展示出它的奇光异彩,正是这些生活的矿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写作材料。尽管中学生在经历、思想、学识、爱好、特长等方面大致相近,但绝不可能完全相同,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禀性、气质、情趣,每个人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一个“自我”。但不知从何时起,在学生的习作中,充斥你眼帘的要么是“三段体”、现代“八股文”,要么就是苏轼、屈原、陶渊明……这样的作文看上去“很美”,只是“美”得让人疲倦、让人厌倦,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集体失语”。
李书磊博士曾讲述自己在北大读书的经历,“上外语课,外籍教师要求大家用英语写一篇《我的母亲》的作文。然而老师在阅读了全班的作业后,脸色很难看地走进教室,用手指点着目瞪口呆的学生:‘你,王!你,李!难道你们大家都长着同一脑袋?难道你们的母亲没有虐待过你们?难道你们的母亲没有好吃懒做吗?难道你们对母亲没有一点点遗憾吗?”②原来,全班同学无一例外地写了自己的母亲是多么慈祥、多么勤劳,他们有多爱他们的母亲,因为从小学起大家就是这么写的!
其实问题何止仅出现在这些博士身上,如果我们对照一下我们学生的习作,我们很清楚一点:大家把自己丢了!难道作文里不该写写自己吗?大家是否这样问过自己:作文中可不可以写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可不可以不写落叶容易使人伤感?可不可以把目光分给身边的人?他们有时甚至比苏轼还伟大,还值得你用十篇、二十篇、一百篇文章去记录、去诉说、去感激!
我们应学会在感悟中彰显个性。朱振国先生在《善感者善文》 一文中指出:人作为高等动物,万物之灵长,可以骄傲的资本大约在于有“感”——感觉、感悟、感想、感于心而叙于文,有感而发,这就是“为文之道”。③只有用独特的视角审视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感悟生活的真谛,从而使文章承载深邃的思想,不致于停留在对生活表象的描述,显得苍白与肤浅。习作者可以将自我的“人格的动静描画在这里面”,将“人格的声音歌奏在这里面”,将“人格的色彩渲染在这里面”,并且还是“深刻地描画着,锐利地歌奏着,浓厚地渲染着”,使其文章可以清晰地“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这就是所谓“个性化”。同样是写《好奇心》,江苏一考生便采用独特的视角,让陶瓷的“泪珠”与孩童的“眼睛”相互映照,烈焰腾腾的“太阳”与冰清玉洁的“月亮”在生命的瞬间,在历史的时空中实现了灵犀互启的对话,令人心旌摇曳,欣赏到一幕创造美丽的梦幻般的诗剧。
70多年前,夏丐尊和叶圣陶先生写了一本叫《文心》的小书,书里写了这样一句话:
“作文是生活的全部,而不是点缀。”④
现在,我们化用一下这句话:
生活,真情,自我是作文的全部,而不是点缀!
参考文献:
[1]周来宏.写出生活中最真切最传神的片段[J].作文成功之路,2006,(2-3).50
[2]文心.让个性化写作成为我们的标志[J].创新作文,2004,(2).1
[3]何效明.发展等级中“有创意”的险象规避[J].优秀作文选评,2006,(5).46
[4]祝宇.作文是生活的全部[J].作家教你写作文,200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