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才能出奇制胜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ig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数学复习要重视课本,用好课本是老生常谈,但教师打开课本觉得没什么好讲的,学生也觉得没什么好做的,这就导致有些教师仅仅依据和利用所选复习资料完成整个复习过程,对教材不大重视,学生也逐渐对教材内容陌生或遗忘.但纵观近年高考数学试题,其特点之一就是试题紧扣教材,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有些试题直接来源于教材,这就警示我们在高考复习中要高度重视教材,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提炼和拓展.下面笔者浅谈一下对教材二次开发利用的一种途径——把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归纳总结,推广成定理、公式,形成知识模块,使某些问题的解决得到简化.
  把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推广到一般情形,常可得到一些有用的结论,形成相对固定的解题方法.一些高考试题用源于教材例题、习题推广的结论来解往往很简单,这应引起重视.下面举例说明.
  比如,通过对人教A版《选修2-1》第41页例3的探究,我们发现斜率之积与得到椭圆方程中的a,b有密切关系,于是得到如下结论:
  若A,B为椭圆
  x2a2+y2b2=1 (a>b>0)长轴的两个端点,M为椭圆上(除A.B外)任一点,则kAMkBM
  =-b2a2.
  双曲线有类似结论: 若A,B为双曲线
  x2a2-
  y2b2=1(a>0,b>0)实轴的两个端点,
  M为双曲线上(除A,B外)任一点,则
  kAMkBM=b2a2.
  把该例题与教材第55页中的“探究”结合起来进行提炼、总结,会得到更多有用的结论.
  例1 (2013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大纲卷第8题)椭圆
  C:x24
  +y23=1的左右顶点分别为
  A1,A2,点P在C上,且直线PA2斜率的取值范围是[-2,-1],那么直线PA1斜率的取值范围是( )
  (A) [12.34]
  (B) [38,34]
  (C)
  [12,1] (D) [34,1]
  解析:此题若按常规解法去做显得比较麻烦,若按上面结论做则又快又准.
  因为kPA1·kPA2
  =-b2a2
  =-34,
  所以-2≤kPA2=-
  34kPA1≤-1,解得
  38≤kPA1
  ≤34.
  此考点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2012年高考数学四川卷文、理科第21题,2012年天津高考数学理科第19题等),考试中若用上述结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又如,教材第62页习题B组第4题是关于双曲线中点弦的轨迹问题,解决该题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就是“点差法”,将其推广,就得到如下命题:
  直线AB与双曲线
  x2a2-
  y2b2=1
  (a>0,b>0)相交,
  AB中点为M,则
  kAB·kOM
  =b2a2.
  对椭圆也有类似的结论.
  直线AB与椭圆
  x2a2+
  y2b2=1(a>b>0)相交,AB中点为M,则
  kAB·kOM=-b2a2
  .
  例2 (2013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新课标Ⅱ卷第20题)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中,过椭圆
  M:x2a2+
  y2b2=1 (a>b>0)右焦点的直线
  x+y-3=0交M于A、B两点,P为AB的中点,且OP的斜率为
  12.
  (Ⅰ)求 得方程.(Ⅱ)略
  解析:(Ⅰ)利用上述结论可得kOP·kAB
  =-b2a2,即
  12
  ×(-1)=-b2a2
  ,所以 a2=2b2.
  又由题意知,M的右焦点为(3,0),故
  a2-b2=3,因此
  a2=6,b2=3.
  所以M的方程为:x26
  +y23=1.
  上述解法比常规解法要简单,但考虑到中点弦的结论课本上没有,不宜直接使用.但是它给我们启示,该题用点差法可做,那就把点差法的过程写一遍,该题就完整解决了.这里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点差法思想,有了这个思想,不记得公式没关系,很容易推导出来.点差法的思想方法应是我们在复习中必须提出并重点探讨的问题.
  由教材例题、习题得到这些结论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些结论又能使复杂的问题获得简单的解法,这种两全其美的好事,应该是学生在复习中乐意接受的
  整个高考复习都应该在利用教材中进行,使学生在问题讨论与实践拓展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感受思想方法,在概括与提升中增强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数学活动课是“研究性学习”或者“探索性”教学的一种形式,数学活动教学设计要关注以下三个要点:(1)目标要结合教学需要,不要离题太远;(2)活动内容要切实可行,节约时间成本;(3)要有创新思考空间,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模型铺路,引出课题  老师:课前给同学们留了一道练习题:设B1,B2是椭圆  C:x2a2+y2b2=1 (a>b>0)短轴的两个端点,P是椭圆上与B1,B2不重合的点,  B1P
目的 研究分析地西他滨联合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AML)病的疗效.方法 50例老年髓系白血病患者,按照入院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
目的 对消化性溃疡患者使用枳术丸合越鞠丸作汤剂加减治疗的疗效展开分析.方法 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按照病床号末尾数字奇偶性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高中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讲授和数学解题方法的讲解,而是知识、应用能力和解题方法的多角度提升.新形势下,高中数学试题考察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有极强的灵活性、探究性和逆向思维性.为了更好的解决数学难题,学生必须在掌握基础数学知识的同时,熟悉一般的数学解题方法,并且要做到思变,学会变通,切勿死板.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注重探究了高中数学试题解析
目的 分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应用清肺固本汤治疗的价值.方法 120例处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
多元函数,特别是形如z=f (x,y)的二元函数的最值问题是近年来高考和数学竞赛的一个难点,多元函数的最值涉及到函数、不等式、线性规划等诸多重要的知识点,同时还体现了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数形结合等核心数学思想,因此成为探索的热点.本文通过典型题例对解决多元函数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究和归纳.  一、消元法  消元是处理多元问题常用的,最有效的数学技巧之一,常常能将多元函数问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