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的三大系统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m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后,中小学语文界就展开了对“语文素养”的讨论,讨论集中在对概念的界定和内容的构成上。综合各种讨论,结合语文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评价体系,笔者认为“语文素养”应该由三大系统构成。
  
  一、语文素养的知识系统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讨论中的“淡化知识”之声,一度甚嚣尘上。但尘埃落定之后,人们拂扫去语文讨论中的那些浮尘,仍然会发现,“语文知识”乃是一个人“语文素养”中的最基本的部分。“语文素养的知识系统”共有以下四个单元构成。
  1.汉字单元。
  汉字知识主要是指一个人对每一个常用汉字的读音、字形、字义的准确把握。一个人掌握的所有常用汉字就构成了一个人的“汉字知识单元”。
  多少年来,识字教学始终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这个目标始终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论是过去的“大纲”,还是今天的“课程标准”,只是模糊地规定要让学生要掌握的汉字量,至于到底是哪些汉字,从来就没有人进行过具体规定。因此,笔者建议,国家应该组织一批专家进行认真研究,将每个汉字的使用频率统计出来,按使用频率的大小,排列出常用汉字的顺序,然后按照这个顺序规定中小学每一个学段学生应该掌握的汉字数量,且这一数量应具体到每一个汉字。
  2.词汇单元。
  词汇知识主要是指一个人对汉语中的每一个词汇的读音、字形和词义的掌握。这里所说的“掌握”是指能够自如的运用,只是认识和理解还不能算作“掌握”。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就构成了一个人的“词汇单元”。
  对学生进行词汇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却没能引起语文届高层的高度重视,表现之一便是,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规定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学段应该掌握的词汇量。
  事实上,一个人的“词汇量”对于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常常是一个拥有“词汇量”大的人,反之也是一样。因此,“词汇量”教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国家对此也应该有一些具体的规定。
  3.语法单元。
  语法知识主要是指一个人对现代汉语基本规律的把握。这些规律大致包括词性分析、句子分析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几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共同构成“语法单元”。
  持有“淡化知识”观点的人,尤其要淡化“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甚至要把“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清除到语文教学的内容之外,显然这是错误的。一个缺乏语法知识的人,其“语文素养”一定是有缺陷的。学习语法知识对一个人没有害处,只会有好处,没有必要淡化它,只是中学语文教学不要把“语法知识”复杂化和艰深化。
  4.常识单元。
  常识知识主要是指文学常识、作家作品、传统文化等几方面的知识,它们共同构建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常识单元”。
  完成这一单元知识建构的载体之一是文言文。关于文言文教学一度有人建议将其取消,这一建议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语文教学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传承民族文化,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而民族文化的载体就是文言文,取消文言文教学,我们的民族文化如何传承呢?没有民族传统文化在身,何谈“语文素养”?
  
  二、语文素养的能力系统
  
  语文素养的能力系统,根据其性质,可以分解为两个单元,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1.基本能力单元。
  基本能力是指“语文素养”能力系统中那些处在最基础地位的能力,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分别阐述如下。
  (1)听的能力
  母语教学中的“听”的能力应该区别于外语教学中的“听”的能力。外语教学中的“听”的能力训练目标是“听懂”,主要是听发音,听懂别人的说话。母语教学中的“听懂”能力是无须专门训练的,因此母语教学中的“听”能力的训练目标则是“听透”,“听透”侧重训练学生能够听出复杂的语句中的复杂含义。
  一个学生在母语环境中,能听透别人“话中话”应该是其基本的语文素养。
  (2)说的能力
  说的能力常常是现行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目前语文界对它的研究还不够具体、透彻,笔者以为这种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上台的心理素质。上台不怯场,能自如地将自己的意见表达给听众。
  台上的表现。沉稳大方、挥洒自如、应对流畅、表情丰富,并能够辅以肢体语言。
  语言表达。发音准确,流畅自然,起伏有致,重音准确。
  表达技巧。能根据听众的不同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语势、用词、表情以及肢体语言;与他人个别交流时,能应对自如地达到交流的目的。
  具备以上各方面的素质应是一个人的语文基本素养。
  (3)读的能力
  语文界对“读”的能力的研究较为深透,笔者这里不再饶舌。只说明一点,“读”应该分为“有声读”和“无声读”两大类。在日常教学中,“无声读”能力的培养得到了重视,“有声读”的能力还没有得到普遍重视。其实,“有声读”也应该是一个人的语文基本素养,也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4)写的能力
  同“读”的能力一样,“写”的能力也被语文界研究的较为透彻,在这里笔者也不再多说了。只说明一点,“写”的能力除去包括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外,还应该包括学生的“书写汉字”的能力,这一点还没能够引起普遍重视。
  2.高层能力单元。
  语文素养中的高层能力是指在形成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又形成的语文能力。它包括语感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和自学能力,分别阐述如下。
  (1)语感能力
  语感能力是指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的直觉能力。它属于人的高级能力形式。语文界对此论述也较为透彻,还形成了语文教学界的“语感流派”,笔者对此也不再赘言。只说明一点,学生的语感能力不仅对阅读很重要,而且对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很重要。表达能力强的人,其语感能力一定很强,否则,其语感能力就不会太强。
  (2)思维能力
  任何一门学科都涉及到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只不过语文学科的思维能力训练所侧重的是人的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与思考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的训练。这些能力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应该属于语文的基本素养的范畴。
  (3)鉴赏能力
  这里的鉴赏能力主要指学生面对一篇文章应具有的识别能力。对此语文界的论述也较为深透,笔者也不再多言,也不会有人怀疑,它进入“语文素养”范畴的资格。
  (4)自学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指的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能力的培养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良好习惯养成了,也就具备自学语文的能力了。它是“语文素养”中最为核心的元素,这一元素具备了,其他方面的素养自然就会得来了,现时没有,将来也会得到的。
  
  三、语文素养的情感系统
  
  语文界就语文学科的性质历来就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争来争去,也只能是打了一个平手,谁也别想排斥谁。笔者将语文的“人文性”所要培养的目标,归纳在“语文素养”的“情感系统”里,下面分别详述。
  1.热爱母语。
  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必须培养自己对语文的情感,一个对语文没情感的人,是不可能有“语文素养”的。这里的情感主要是:喜欢、热爱、真挚。它属于“语文素养”中的前提元素,没有它,其他方面的语文素养都将不复存在。
  2.人生价值。
  文章因情或志而起,每一篇诗或文中都包含着浓厚的情或强烈的志。读它,不可能不受其感染或熏陶,在这一过程中,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也一定会因它而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不关注对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并成长的问题。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属于“语文素养”的一个元素,但它不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元素,因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不仅仅靠学习语文来完成,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因此,没有必要将其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3.审美情趣。
  阅读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不仅要涉及到鉴别能力,还要涉及到取舍问题,即在阅读过程中“要什么舍什么”的问题,这是一个人的“情趣”的问题,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在审美的过程中一个人具有高雅的情趣”也成为了这个人的“语文素养”。
  4.精神成长。
  一位名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在阅读中成长”成为一个人的一项必然活动。“精神成长”有一个方向问题,按不同方向成长就会成长不同的人,教师的任务是能教会学生在阅读中,让自己的精神按正确的方向成长。在阅读中能不能按照正确方向成长自己的精神也成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之一。
  四、语文素养三大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
  以上笔者将浩繁的语文素养内容归纳为三大系统:知识系统、能力系统和情感系统。其中知识系统是“语文素养”中的基础部分,而“能力系统”则是“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一切知识都是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而储备的,能力则是运用的具体表现。但没有知识是无法形成能力的,没有能力也就没法运用知识。“情感系统”是“语文素养”的高级形式,属于上层建筑。高级形式都是建构在基础之上的,没有基础就难以有上筑建筑或高级形式。但是没有上层建筑或高级形式,那么这样的基础也只能是一种低级形式,一种悲哀的形式。因此,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它们共同搭建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大厦。
  综上所述,全文的内容可以用下表进行表述:
  
其他文献
语文自单独设科以来,语文课程科学化一直是语文界同仁孜孜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外部形势的变化,语文教育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让人引以为豪的成就。然而让人困惑的是,这些成就在落实到“人”上时,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变化,甚至招致更多的批评,引来更多的问题。顷刻之间成果就变成了问题,于是再创造出新的成果,又出现新的问题,语文教育便在问题与成果之间的“振摆”中回荡,这让人不得不追问这
【评议论文】李卫东《如何确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6期。  【原文提要】看到文言和白话的区别和联系是探讨“为什么教文言文”“文言文教什么”的重要前提。教学文言文所面临的首要矛盾是语句的认知理解。其教学内容大抵有这么两条:一、教文言文的“言”和“文”,积累基本的文言词汇,运用有生命力的语词和句式,感受文气,理解内容,承继文化;二、教“言文统一”中的“言”和“文”,不是
【教学缘起】   2007年起,福建高考语文增加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内容。因历年《考试说明》把它归入对主要情节、经典对话、精彩细节的“识记”层级上,致使高中生背梗概、记对话、抠细节之风盛行。在目前名著教学“以考促读”的强烈的功利心的逼迫下,文学名著“教什么”问题比起“怎么教”更显得突出抢眼。该如何立足于文本样式,把握文学名著教学内容确定的规定性?该如何反思厦门双十中学陆敏老师所说的:“以审美为特征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时,首先得明确的便是试题中“开放”与“封闭”的指令,它是正确理解题目意旨的关键一着。宋代苏东坡曾经在《东轩记》中说过,“循理以求道”。这里的“道”,是名词,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循”,遵循,意思是遵循事物的规律,才能探究出事物的本原和实质来。是的,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即使是相同的道理,然而,其出现的方式,以及变化运动的过程又各自不同。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设计理念】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课内自读课文,属于“古诗词鉴赏”专题阅读板块。“伟大的诗篇中总展示着诗人博大的胸怀,体现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在教学中以课文文本为例子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学会用诗人的生命之光去洞彻自己的灵魂,用诗人的燃烧的火炬去点燃自己前行的灯塔,进而以自己的生命去接近艺术的生命,在自我与诗人心灵的交融与
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宋代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很多老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学重点基本就定在“陈什么情”和“怎样陈情”上,却忽略了“情”是建立在事实和道理的基础上的。《陈情表》不单陈“情”,还有陈“事”,述“理”。   李密初仕蜀,官任尚书郎。蜀亡后,晋武帝征他出任太子洗马。李密“辞不赴命”。“辞不赴命”有他的苦衷,就是“终养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    文本解读究竟“解读什么”“如何解读”,历来都是难点。尽管与之相近的文艺学、文学批评和阅读学等学科领域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突飞猛进,可由于学术界和基础教育界的“隔膜”,缺少相应的专家学者进行“知识转换、创造和教学实验”(钱理群语),语文学科课程和教学知识建设相对滞后,文本解读与分析的有效策略知识一直十分匮乏。  好在近年来情况开始
10月21日与22日,浙江省“郭吉成名师网络工作室”与“吴涛名师工作室”在舟山中学联合举办“专题课例研究: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主题研究活动。作为其中一员,我有幸聆听了余剑锋与张颖老师精心准备的以《今生今世的证据》为课题的课例,感触颇多。下面我着重就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情况来谈谈余剑锋与张颖老师的这两节课。   余老师的教学目标有如下三点。一、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过去的生活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和
从静态语言结构学向动态言语交际学的转向,是当前语文课改的发展趋势。语篇,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它总产生并依存于一定的言语交际场中。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凭空而生,总会带着一定的交际目的,打上言说主体的独特印记,呈现出风格各异的言说形态来。从语篇生成的视角来揭示的言说秘妙,发掘言语外在形式的内在运作规律,是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重要素养之一。  静态语言结构的分析常常会割裂文本与言说主体的有机关联,缺乏对文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自2012年11月,《语言文字报》推出“真语文”大讨论,并联合全国14省市32校发布《聚龙宣言》,到2013年末《语文建设》杂志和《语言文字报》联合推出为期一年的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已有不少语文教师、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参与到“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