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学生怕写作,教师怕指导学生写作,“病根”何在?为探寻写作教学的“病根”,本文试图从探讨学生写作欲望入手,通过对几个问题的分析阐述得出:“写作教学的病根在于写作的‘欲望’,没有欲望,再多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对作文的提高都于事无补”的结论。从而为写作教学的推进和创新提供一点粗浅的思路。
【关键词】欲望 驱动力 个性化 个体差异
人都有七情六欲,正是因为各种强烈的愿望,让人们奋发努力而成就了各项事业。学生要写出一篇好文章,没有写作欲望是不行的,只要有强烈的写作愿望,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就算教师不在课堂上讲解,学生仍然会主动去获取:不会写的字,她会去查字典;表达不清楚时,她会去反复思考;当读到一些精辟的语言或名家名作时,她自然会借鉴,会自己提炼。因此,教学生写作文,教师要做的事不是喋喋不休的传授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而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在这里,笔者顺着这个思路,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理解,就正于大方之家。
笔者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驱动力的问题;二是个性化的问题;三是注重个体差异性的问题。
所谓“驱动力的问题”,指的是学生在怎样的状况下需要写作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写作是为了完成作业,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缺乏内在的驱动力,缺少表达的欲望和冲动,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教师总以为是写作知识学得不够,因此逼着学生认真听讲,逼着学生认真去写。当学生对作文完全失去兴趣后,写作便成了一件痛苦和恐怖的事。
所谓“个性化的问题”,指的是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强调统一和规范:写事的作文六要素必须齐全、事件要有意义;写人的作文就一定要突出人的高尚品质,甚至要有教育意义;写景的作文必须要有层次、要有色彩、要有声音、要有动静等等!就像要求学生要穿统一校服一样。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可是优秀的文章更强调自由、彰显个性,更需要对常规的突破。但应试教育下的写作教学,又要强调规范,要求“守道”,人人都按常规办事,学生的个性表达受到抑制,又哪有欲望和激情?
所谓“注重个体差异性的问题”,指的是在作文指导过程中,不注意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经常想使用一两把“钥匙”,开几十把“锁”,结果只能是少数可见成效,多数不尽人意,学生的作文能力得不到普遍的迅速的提高。而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又常常指责学生这里不行、那里不行,以成人的眼光观点去要求学生符合这、符合那,学生原有的童心和表达欲望在这些指责中消失殆尽。
笔者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有效地改革和创新中小学作文教学,或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认识上,要摒弃旧观念,除基本的写作知识外,着重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二是在训练上,鼓励学生写个性化的文章,用个性来激发表达;三是在指导上,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重树学生的写作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写作,才会写出与众不同的东西。
下面仅就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再作一点阐述。
一、摒弃旧观念,着重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
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再滔滔不绝地讲、反反复复的讲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什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呀!什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呀!什么“塑造典型人物,表现时代精神”呀!如此等等。这些道理虽然也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但完全用这些观念来指导学生写作,学生就会感到刻板,感到艰难和压力而失去欲望与激情。
相反,教师要在“激发兴趣和欲望”上精心设计和苦心经营。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课堂上,出一道作文题不如创设一个写作情境,讲一个知识点不如举一个好例子,老师归纳出一个结论不如让学生自己探讨找到规律,口头说半天不如写出一篇;写一长串排比句不如写一个生动的细节;老师详批细改不如学生自己动手改;老师多讲不如学生多写。一段精彩的导语,一个让学生有话可说的题目,一个令人感动的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怦然心动才会有文思泉涌,笔随心舞才会有真情流露。
此外,教师多提供让学生展示文章的平台。可表扬性的全班阅读、黑板报、校刊公开发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作文大赛;甚至投稿于校刊杂志上。让学生尝试成功的体验,激发内在的驱动力。
二、强调自由,彰显个性,鼓励突破常规
学生作文就是做人。我们鼓励学生做人要有个性,要有自己独到的做人原则和独特的生活秉性,就像穿衣服一样,既要符合自己的身材体态,又要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和款式,甚至对质地也要求各异,这个社会才会异彩纷呈。
在作文训练中,教师不要再过分强调统一和规范,因为我们讲规范讲得很多了,我们几乎用各种各样的规范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模样,已经难得看到个性的张扬。相反,我们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要写出“不同的我”、“唯一的我”。强调个性化就是独特性——一样生活,不一样的感受;一样的事件,不一样的看法;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这样,学生渐渐生活在个性化的自我中,对写作、对生活都可能充满激情和欲望。
三、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长期以来,我们在大班教学和统一要求的条件下展开教学活动,把“集体”看得很高、很重。我们想用一样的训练要求,一样的训练内容,一样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法来获得“集体”水平的提高。但实际上,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同一个班,有的学生作文基础较好,有的学生作文基础较差。同样的训练对一些学生效果明显,可能这样的训练是一剂灵丹妙药,而对于另一些学生,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此外,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背景和所接受的教育也不一样。生活于贫困家庭的学生,他可能擅长于表达生活的苦难,擅长于理性的思考。生活于富裕家庭的学生,他可能并不了解生活的艰辛,却擅长于描写快乐、幸福的生活与感受;家教严格的学生他擅长于严肃、认真的描写;而缺乏家教的学生则可能更爱写野性的文章和野性的表达;身心健全的学生更擅长描述对生活的热爱;身心有缺陷的学生则表达敏感,甚至厌恶他人和社会,如此等等。我们若漠视了他们的差异,用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要求,一样的体裁去要求他们,又怎么能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而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又总是以成人的观点来要求学生,缺乏童心,缺乏换位思考。不管学生心中有没有那样的经历、那样的感受。甚至在一个贫困学生为生活费发愁的时候,还要求他们一定要写出快乐、幸福的文章,这不太为难他吗?因此,教师必须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指导。在作文批改时,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重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
在这里,笔者所强调的仅仅是重塑学生写作欲望的问题,显得有些老生常谈。创新写作教学是多方面的,各位教育专家、教学工作者也已经取得一系列好的成效,只要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去激发、鼓舞、创造,学生的写作前景就会迎来一个绮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赵明:《让写作成为学生成长的过程》
2.周正逵:《改变旧观念,探求新阶梯》
(作者单位:553500贵州省盘县水塘中学)
【关键词】欲望 驱动力 个性化 个体差异
人都有七情六欲,正是因为各种强烈的愿望,让人们奋发努力而成就了各项事业。学生要写出一篇好文章,没有写作欲望是不行的,只要有强烈的写作愿望,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就算教师不在课堂上讲解,学生仍然会主动去获取:不会写的字,她会去查字典;表达不清楚时,她会去反复思考;当读到一些精辟的语言或名家名作时,她自然会借鉴,会自己提炼。因此,教学生写作文,教师要做的事不是喋喋不休的传授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而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在这里,笔者顺着这个思路,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理解,就正于大方之家。
笔者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驱动力的问题;二是个性化的问题;三是注重个体差异性的问题。
所谓“驱动力的问题”,指的是学生在怎样的状况下需要写作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写作是为了完成作业,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缺乏内在的驱动力,缺少表达的欲望和冲动,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教师总以为是写作知识学得不够,因此逼着学生认真听讲,逼着学生认真去写。当学生对作文完全失去兴趣后,写作便成了一件痛苦和恐怖的事。
所谓“个性化的问题”,指的是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强调统一和规范:写事的作文六要素必须齐全、事件要有意义;写人的作文就一定要突出人的高尚品质,甚至要有教育意义;写景的作文必须要有层次、要有色彩、要有声音、要有动静等等!就像要求学生要穿统一校服一样。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可是优秀的文章更强调自由、彰显个性,更需要对常规的突破。但应试教育下的写作教学,又要强调规范,要求“守道”,人人都按常规办事,学生的个性表达受到抑制,又哪有欲望和激情?
所谓“注重个体差异性的问题”,指的是在作文指导过程中,不注意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经常想使用一两把“钥匙”,开几十把“锁”,结果只能是少数可见成效,多数不尽人意,学生的作文能力得不到普遍的迅速的提高。而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又常常指责学生这里不行、那里不行,以成人的眼光观点去要求学生符合这、符合那,学生原有的童心和表达欲望在这些指责中消失殆尽。
笔者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有效地改革和创新中小学作文教学,或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认识上,要摒弃旧观念,除基本的写作知识外,着重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二是在训练上,鼓励学生写个性化的文章,用个性来激发表达;三是在指导上,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重树学生的写作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写作,才会写出与众不同的东西。
下面仅就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再作一点阐述。
一、摒弃旧观念,着重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
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再滔滔不绝地讲、反反复复的讲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什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呀!什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呀!什么“塑造典型人物,表现时代精神”呀!如此等等。这些道理虽然也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但完全用这些观念来指导学生写作,学生就会感到刻板,感到艰难和压力而失去欲望与激情。
相反,教师要在“激发兴趣和欲望”上精心设计和苦心经营。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课堂上,出一道作文题不如创设一个写作情境,讲一个知识点不如举一个好例子,老师归纳出一个结论不如让学生自己探讨找到规律,口头说半天不如写出一篇;写一长串排比句不如写一个生动的细节;老师详批细改不如学生自己动手改;老师多讲不如学生多写。一段精彩的导语,一个让学生有话可说的题目,一个令人感动的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怦然心动才会有文思泉涌,笔随心舞才会有真情流露。
此外,教师多提供让学生展示文章的平台。可表扬性的全班阅读、黑板报、校刊公开发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作文大赛;甚至投稿于校刊杂志上。让学生尝试成功的体验,激发内在的驱动力。
二、强调自由,彰显个性,鼓励突破常规
学生作文就是做人。我们鼓励学生做人要有个性,要有自己独到的做人原则和独特的生活秉性,就像穿衣服一样,既要符合自己的身材体态,又要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和款式,甚至对质地也要求各异,这个社会才会异彩纷呈。
在作文训练中,教师不要再过分强调统一和规范,因为我们讲规范讲得很多了,我们几乎用各种各样的规范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模样,已经难得看到个性的张扬。相反,我们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要写出“不同的我”、“唯一的我”。强调个性化就是独特性——一样生活,不一样的感受;一样的事件,不一样的看法;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这样,学生渐渐生活在个性化的自我中,对写作、对生活都可能充满激情和欲望。
三、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长期以来,我们在大班教学和统一要求的条件下展开教学活动,把“集体”看得很高、很重。我们想用一样的训练要求,一样的训练内容,一样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法来获得“集体”水平的提高。但实际上,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同一个班,有的学生作文基础较好,有的学生作文基础较差。同样的训练对一些学生效果明显,可能这样的训练是一剂灵丹妙药,而对于另一些学生,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此外,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背景和所接受的教育也不一样。生活于贫困家庭的学生,他可能擅长于表达生活的苦难,擅长于理性的思考。生活于富裕家庭的学生,他可能并不了解生活的艰辛,却擅长于描写快乐、幸福的生活与感受;家教严格的学生他擅长于严肃、认真的描写;而缺乏家教的学生则可能更爱写野性的文章和野性的表达;身心健全的学生更擅长描述对生活的热爱;身心有缺陷的学生则表达敏感,甚至厌恶他人和社会,如此等等。我们若漠视了他们的差异,用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要求,一样的体裁去要求他们,又怎么能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而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又总是以成人的观点来要求学生,缺乏童心,缺乏换位思考。不管学生心中有没有那样的经历、那样的感受。甚至在一个贫困学生为生活费发愁的时候,还要求他们一定要写出快乐、幸福的文章,这不太为难他吗?因此,教师必须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指导。在作文批改时,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重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
在这里,笔者所强调的仅仅是重塑学生写作欲望的问题,显得有些老生常谈。创新写作教学是多方面的,各位教育专家、教学工作者也已经取得一系列好的成效,只要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去激发、鼓舞、创造,学生的写作前景就会迎来一个绮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赵明:《让写作成为学生成长的过程》
2.周正逵:《改变旧观念,探求新阶梯》
(作者单位:553500贵州省盘县水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