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现实需要,对于培养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大学生、最终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对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某下属学院五年来的感恩教育实践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提出构建和谐校园应建立大学生感恩教育长效机制,并就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感恩教育 和谐校园 长效机制
一、引言
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要。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但无论从哪一个层面来看,“以学生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目标。而感恩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最终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1]。
近年来,关于80后、90后大学生个性自我、责任观念淡薄、感恩意识缺失、亲情淡漠、依赖和享乐思想严重等不良现象的报道屡见报端,甚至还发生过数起大学生危害师生安全破坏校园和谐的极端案例。在此种新形势下,感恩教育无疑是高校德育的现实需要,对于我们追求德育工作实效,培养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大学生,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高校实施感恩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因此,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唤起他们的感恩心和感恩情,以此融化冷漠心、自我心和自私心,培养他们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良好品性和与人为善、宽容豁达的胸襟气度,进而促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感恩教育也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内省内察,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他人的善意,体会社会的恩惠和自然的恩赐,增进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人与人的感情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恩教育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同样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针对一些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的现状,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某下属学院自2005年9月起对学生施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感恩教育,以此作为情操培育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5年来,该学院每学年会围绕“感父母之恩德,念学校之栽培,报祖国之养育”陆续开展“感恩”主题班会、感恩标语征集、感恩系列影片欣赏、感恩主题演讲比赛、寄语“感恩卡”、班级感恩活动海报展、算一笔“感恩帐”、写一封“感谢信”、母亲节调研活动、“捐一本书给母校”、“关注学院大事、熟悉学院历史”、无偿献血、义捐义卖、爱心支教、“壹基金”爱心募捐、爱心助跑等活动,使感恩理念深入人心。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识恩、感恩意识和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美德,具有非常明显的陶冶和促进作用。有数据表明,该学院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人次年年攀升,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大学生们将感恩情怀转化为了感恩行动。而自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以来,校园内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和谐。可以说,该学院的感恩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总结反思该学院的感恩教育工作,虽在一定程度上停留于表面,很多地方还有待于提高与完善,但我们仍有以下几方面可以借鉴:
1、大学生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首先是思想上要加以重视,将其作为高校德育的基础工作来抓,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他们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怀有一颗关爱他人、关心社会之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感恩教育可作为高校德育的新的切入点。
2、大学生感恩教育应讲究方式、方法。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不喜欢空洞的说教,因此在感恩教育过程中要化抽象为具体,化说教为行动,以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同时,通过这些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到生活中去发现和感悟无处不在的恩情,把感恩化为自觉的行动,并逐渐成为一种行为习惯,最终内化为个人品质。
3、感恩教育活动应系统化、长期化,注重实际效果。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写一封感谢信,观看几场感恩题材的影片就能解决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深化过程,需要教育实施者和受教育者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正所谓“习惯成自然”,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活动不断促进大学生们的内省和自律,从而使感恩意识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行动指南,自觉指导其行为。
四、构建和谐校园应建立大学生感恩教育长效机制
实践证明,实施感恩教育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让其真正起到实效,发挥长期的作用。
1、将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纳入思政教育的整体规划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作为德育工作的新的切入点。我们要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就应在思想上加以高度重视,将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将其纳入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与价值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以价值观、人生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以适度的感恩意识、正确的感恩方式、正当的施助心态为主要内容的感恩观,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良好的感恩心态的形成,以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
2、完善感恩教育内容,形成完整的感恩教育体系
感恩教育作为一个系统的道德教育,其内容在课本里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更不要说有多么系统,多么详细了。而感恩教育的任务是通过具体内容来体现的,内容得不到落实,感恩教育的过程就根本无法具体、有序的进行下去,感恩教育的效果也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要完善感恩教育内容,努力构建完整的感恩教育体系。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感恩主要体现为孝顺父母,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和报答他人的帮助。实际上感恩有着更丰富的内容,包括热爱祖国、珍爱生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敬畏自然等等。感恩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学会热爱祖国、珍爱生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敬畏自然等等。我们的感恩教育体系可围绕这些内容来构建。
3、将感恩教育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培育校园感恩文化
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和灵魂,会渗透到每一个学校成员的精神和行为方式中去,对学生个性、品德陶冶和导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可将感恩教育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努力营造校园感恩文化,使学生在感恩文化的熏陶下,理解亲情、接纳他人、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和一颗宽容仁慈之心,成为能理解、尊重父母和他人的准社会人。校图书馆可配备足够的感恩励志类书籍,校园广播可多多播报身边的感恩故事和好人好事,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感恩事迹报告会,利用校史馆、校报和宣传板报进行感恩事迹宣传等等。
4、丰富感恩教育的手段与载体,在社会实践中融入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不能达到教育本身的目的,高校更应将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升华提供新的平台,这样感恩意识才能深入学生的心里,进而内化为感恩品质。当前各个高校均有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可加入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调研、科技支农、挂职锻炼、绿色保护、爱心支教、文化下乡、法律援助、回访母校、勤工助学、专业研究、兼职创业、红色教育等社会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锻炼中和体验中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为人民服务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实践感恩。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1),9.
[关键词] 大学生 感恩教育 和谐校园 长效机制
一、引言
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要。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但无论从哪一个层面来看,“以学生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目标。而感恩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最终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1]。
近年来,关于80后、90后大学生个性自我、责任观念淡薄、感恩意识缺失、亲情淡漠、依赖和享乐思想严重等不良现象的报道屡见报端,甚至还发生过数起大学生危害师生安全破坏校园和谐的极端案例。在此种新形势下,感恩教育无疑是高校德育的现实需要,对于我们追求德育工作实效,培养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大学生,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高校实施感恩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因此,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唤起他们的感恩心和感恩情,以此融化冷漠心、自我心和自私心,培养他们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良好品性和与人为善、宽容豁达的胸襟气度,进而促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感恩教育也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内省内察,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他人的善意,体会社会的恩惠和自然的恩赐,增进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人与人的感情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恩教育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同样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针对一些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的现状,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某下属学院自2005年9月起对学生施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感恩教育,以此作为情操培育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5年来,该学院每学年会围绕“感父母之恩德,念学校之栽培,报祖国之养育”陆续开展“感恩”主题班会、感恩标语征集、感恩系列影片欣赏、感恩主题演讲比赛、寄语“感恩卡”、班级感恩活动海报展、算一笔“感恩帐”、写一封“感谢信”、母亲节调研活动、“捐一本书给母校”、“关注学院大事、熟悉学院历史”、无偿献血、义捐义卖、爱心支教、“壹基金”爱心募捐、爱心助跑等活动,使感恩理念深入人心。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识恩、感恩意识和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美德,具有非常明显的陶冶和促进作用。有数据表明,该学院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人次年年攀升,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大学生们将感恩情怀转化为了感恩行动。而自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以来,校园内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和谐。可以说,该学院的感恩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总结反思该学院的感恩教育工作,虽在一定程度上停留于表面,很多地方还有待于提高与完善,但我们仍有以下几方面可以借鉴:
1、大学生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首先是思想上要加以重视,将其作为高校德育的基础工作来抓,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他们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怀有一颗关爱他人、关心社会之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感恩教育可作为高校德育的新的切入点。
2、大学生感恩教育应讲究方式、方法。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不喜欢空洞的说教,因此在感恩教育过程中要化抽象为具体,化说教为行动,以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同时,通过这些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到生活中去发现和感悟无处不在的恩情,把感恩化为自觉的行动,并逐渐成为一种行为习惯,最终内化为个人品质。
3、感恩教育活动应系统化、长期化,注重实际效果。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写一封感谢信,观看几场感恩题材的影片就能解决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深化过程,需要教育实施者和受教育者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正所谓“习惯成自然”,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活动不断促进大学生们的内省和自律,从而使感恩意识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行动指南,自觉指导其行为。
四、构建和谐校园应建立大学生感恩教育长效机制
实践证明,实施感恩教育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让其真正起到实效,发挥长期的作用。
1、将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纳入思政教育的整体规划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作为德育工作的新的切入点。我们要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就应在思想上加以高度重视,将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将其纳入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与价值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以价值观、人生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以适度的感恩意识、正确的感恩方式、正当的施助心态为主要内容的感恩观,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良好的感恩心态的形成,以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
2、完善感恩教育内容,形成完整的感恩教育体系
感恩教育作为一个系统的道德教育,其内容在课本里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更不要说有多么系统,多么详细了。而感恩教育的任务是通过具体内容来体现的,内容得不到落实,感恩教育的过程就根本无法具体、有序的进行下去,感恩教育的效果也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要完善感恩教育内容,努力构建完整的感恩教育体系。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感恩主要体现为孝顺父母,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和报答他人的帮助。实际上感恩有着更丰富的内容,包括热爱祖国、珍爱生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敬畏自然等等。感恩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学会热爱祖国、珍爱生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敬畏自然等等。我们的感恩教育体系可围绕这些内容来构建。
3、将感恩教育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培育校园感恩文化
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和灵魂,会渗透到每一个学校成员的精神和行为方式中去,对学生个性、品德陶冶和导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可将感恩教育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努力营造校园感恩文化,使学生在感恩文化的熏陶下,理解亲情、接纳他人、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和一颗宽容仁慈之心,成为能理解、尊重父母和他人的准社会人。校图书馆可配备足够的感恩励志类书籍,校园广播可多多播报身边的感恩故事和好人好事,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感恩事迹报告会,利用校史馆、校报和宣传板报进行感恩事迹宣传等等。
4、丰富感恩教育的手段与载体,在社会实践中融入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不能达到教育本身的目的,高校更应将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升华提供新的平台,这样感恩意识才能深入学生的心里,进而内化为感恩品质。当前各个高校均有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可加入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调研、科技支农、挂职锻炼、绿色保护、爱心支教、文化下乡、法律援助、回访母校、勤工助学、专业研究、兼职创业、红色教育等社会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锻炼中和体验中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为人民服务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实践感恩。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