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64327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谁像草一样回到草中间,低着头,一言不发,裹着春风,等着日出日落。
  我的父亲因为腿伤,硬要回到村里去。一天下午,他站在阳光里喃喃地说:“城里到处是车,腿脚越来越不便利,回乡下去吧,乡下宽敞。”
  谁也劝不动父亲。
  那天,我送父亲回乡下。整整两个小时的车程,父亲一直盯着车窗外飞驰的景物,一言不发,阳光映在他干枯的脸上,只有寂静。可是,父亲两只脚一踏上乡村的土路,立马活泛起来,他用脚刨弄着土路两边的枯草,像是在与草交流,喃喃地说:“这是白茅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灯芯草,这是狗尾巴……”父亲像是在呼喊村庄里的孩子,脸上绽开幸福的笑容。随后,父亲一屁股坐在土路的草丛里,说:“快坐下来歇歇,这草还是这么实诚。”
  这些草呀,都救过我们家里人的命。白茅草蒸的馍馍,你是没有吃过的。把茅草根根晒干,再去石磨上磨成粉粉,掺和一点点的玉米面蒸成馍馍。那馍馍的颜色跟这土的颜色差不多,那馍馍的味道也跟土的味道差不多,吃到嘴里蹭牙,咽到肚里脹气。父亲顺手扯了一根茅草根含在嘴里,示意我尝尝。我扯了一根茅草根含进嘴里轻嚼,淡淡的甜味。我对父亲说:“甜呢!”父亲笑了笑,说:“是甜啊,可那时候吃得要吐。”
  其实,茅草随风摇摆的阵势异常壮观,像是满山招摇的手指。那时候,我在村小上学,放学回家路上,我会躺在夕阳里,躺在那些招摇的“手指”里,耳旁是细细的风,眼里是连绵起伏的山,少年那无缘无故的忧伤,一次又一次地放大。有时候,夕阳已经落山,我还躺在茅草丛里做美梦。不管父母怎么吆喝,我躺在草丛里一声不吭。准是茅草听见了,呼啦啦招着手,使劲向父母叫喊着:“在这里,在这里呢!”父母听不懂茅草的叫喊,他们气冲冲转身回去的时候,我“腾”一下从茅草堆里弹起来,穿过呼啦啦摇晃的草丛,飞奔在小路上。
  父亲坐在土路的草丛里,继续说,这灯芯草呀,是治咳嗽的一味药。老房子后面的那一片灯芯草长高的时候,你爷爷就割回来晒干。要是家里人晚上有暗咳的,就煮一碗灯芯草水喝,喝上几晚上,暗咳就没了。还记得那灯芯草的味儿吗,苦、涩、麻都有。还记得你喝上一口,就吐了出来。空闲的时候,你爷爷还把晒干的灯芯草用来打草鞋。你的第一双草鞋,就是灯芯草打的。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你没有打一天的光脚丫呢!
  听父亲说到这里,我心里一下子溢满对父辈们的感恩和愧歉。原来我的每一个早晨,都如约般收到了这些草的气息、草的疼爱,我和庄稼和土地都是这样一点一滴得以顺利成长。
  记得当年播种时节,父亲像是从大地里冒出来的一样,像青草从泥土里钻出的一点点嫩芽。他弓着身子翻耕板结了一冬的土地,泥土被犁铧剖开,新翻的泥土里蚯蚓、小虫子在蠕动,泥土的热气在蒸腾。用手轻轻触摸新翻的泥土,一点点近乎体温的暖会从指间一直流到心田。暖阳照在大地上,父亲会在金色的阳光里轻轻哼起牛歌:“妹儿嘞,山上有青草哟——你快点走嘛——妹儿嘞,你上犁口嘛——我的妹儿嘞——哟——回头来嘛——”春风拂动,这大地之上的草们在“噌、噌、噌”往上蹿,父亲的身体像阳光里的青草一样陶醉。
  有时候,也许是父亲累了,他更像是站在田野里的一些稻草人,或站在田坎上,或坐在草丛里,一言不发地望着天边的云彩。稻草人都穿着父亲那些破旧的衣服,头上顶着旧草帽,有扬起手臂投掷东西的样子,有手举竹竿挥舞的样子。好多时候,我放学回家,路过田野,猛一抬头,看见田野里三四个穿着衣服的稻草人,一时竟分不清楚谁是我父亲。
  父亲说,人种一辈子庄稼,其实就是锄一辈子的草。死了,草又在坟头长了出来。草是锄不完的。隔壁的张老汉,在苞谷地里锄草,多好的天气,好好的,早上还吃了一粗碗苞谷饭,还听见他哼唱山歌子:“青杠叶儿背背黄,好久莫跟妹打堆,十天半月见一面,好像桐油合石灰。”哪晓得一眨眼工夫,张老汉一头栽进苞谷地里,再也没有起来。看到一铲锄的狗尾巴草还活灵活现地在风里摇晃,可张老汉安静得再没有一点风声。人就这么死了。村头张老汉的坟头去了几次,啊呀,与草较劲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是较劲不了那些小小的草啊!那些狗尾巴草又长满了张老汉的坟头。
  恍然记起当初父亲进城,总是在城里坐卧不安的样子。他一个劲唠叨,庄稼地里的草肯定是长疯了。与草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亲,他哪里忘得了。我也没有意识到父亲还惦记着乡村的草。后来,父亲见阳台上丢着的几个空花盆,就从城郊外的田里寻了一些土来,找了一些大蒜种在花盆里,又到菜市场买来香葱种在里面。经常用淘米水浇灌,不几天,花盆里的蒜和葱总长不过那些草,开始父亲还弓着背,把花盆里的草拔了丢进垃圾桶。可是,那些草长得极快,总是在父亲打盹儿的时候,几天就把花盆铺满了,嫩绿嫩绿的,一派生机。父亲看着那些草,就有些舍不得拔了。好几次,看见父亲有事没事就站在阳台上,平静地望着那些茂密的草。与草较劲了一辈子的父亲与草和解了,他们像是没有半点疏离的老朋友,彼此平静地守望着。
  父亲回到乡下老家后,我第一次在电话里问:“在哪儿呢?”
  父亲在电话里高声答:“在老屋后面草垛下晒太阳呢!好暖和的太阳。”
  接连几次电话,父亲都说:“老屋后面草垛下晒太阳呢!好暖和的太阳。”
  抽空回乡下看望父亲,一进村子,就看见父亲孤独地靠在草垛上眯着眼睛。父亲见我回来,激动地说:“靠在草垛上想你们小时候打跳的样子,心里敞亮得很。”父亲顿了顿,又说:“这人啊,就像这一茬又一茬的草,春风吹又生呢!”
  接下来,我和父亲站在草垛里,只听见呼呼的风声,谁也没有说话。
  责任编辑:青芒果
  美术插图:段 明
其他文献
麦子熟了!  一眨眼,麦子就抖动着一身的芒,把沉甸甸的麦粒举到头顶。一条条土路伸着长长的胳膊,把麦香递到村子里。  麦芒,刺疼了乡下。  老人们把电话打到孩子们各自务工的城市,跟他们说,麦子黄了,快回来收麦子。这些麦地里曾经的王者,如今,都老了,干不动农活儿了,开始惧怕这场农事。随即,小村一下子年轻起来,有了活力。酒香,醉倒了乡情。  那些挂在墙壁上,已经锈蚀的镰刀被取了下来。老人们坐在院子里,磨
期刊
前几日下班,小雪伴着微风,我慢慢踱着脚步,不经意间雪花似乎变大了。望着纷天的落雪,让我不由想起在祖国边境地区当兵的日子。  我是2008年大学毕业走进警营的。先是在呼和浩特边防指挥学校当见习警官。一年之后,从呼和浩特边防指挥学校人警大学生集训队结业,就被分配到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一个叫作善都宝力格的边防派出所。偏巧那天去往驻地时也是下着雪,白茫茫一片,走到哪里都是一片片的亮白,充斥着我的视野。 
期刊
我家住在河南信阳的一个小镇上,从我记事起,我们就管父亲叫“大”。  父亲不甘心天天都窝在农田里下地干农活儿,挣一点死工分。到我三岁时,父亲开始做生意了,他在贩卖小猪和猪饲料的同时,也在镇上摆摊,并在家里离马路近的地方盖了一小间门面房卖起百货。因为门面房离街镇中心比较远,所以每逢赶集的日子,我们还是到街中心去摆摊,其他时间就在店铺里卖,生意也越做越大。父亲利用以前做小生意的钱在沿街盖了四间半门面铺房
期刊
“草药王”,姓王。他也是我们村乃至方圆几十里名副其实的草药“王”。  草药王最早是我们村的赤脚医生。“农业学大寨”的时候,乡里要求每个村配一名赤脚医生,处于“脱产”与“半脱产”之间,一边干生产队的农活儿,一边为社员看点儿凉寒感冒,没有工资,只记工分。  草药王成为“王”,源于他治疗好了一例被农民们视为绝症的“羊痫风”病。  那天,村东头的老邓家,六岁的孙子小明在院子里玩,脚一滑,“哎呀”一声倒下,
期刊
清明时节,千里莺啼绿映红,正是江南好风景。而我热爱的东北故土,那时却正是早春时候,北方故乡的春雨,贵如油,只有经过了春雨的滋润,才能让万物复苏。谁还能不爱这春雨呢?可是在多雨的江南,有谁知道,在一个个无眠的雨夜,一个远嫁的女子在他乡“夜阑卧听风吹雨”时的内心的感受呢?因为思乡,即便在春天,我也听不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触景生情,我所感受到的是无“边丝雨细如愁”
期刊
九月的夜晚,夹杂一丝燥热,我迷迷糊糊地打开微信,看着表嫂刚刚发来的信息:“谢谢你,这么多年的不离不弃。”困意顿消,心暖暖的,为表嫂,也为彼此的懂得。  今天是她创办的瀚醇酒业重新洗牌开业的日子。晚上,她喝得似乎有点大了。眼圈红了,话也多了起来,坐在旁边的我并没有阻止,她太需要发泄了。从下岗创业期的身无分文,到积累了一些资本,如今又要重新来过,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啊!这么多年看着她从最底层做起,
期刊
我把白色的纸幡挂在坟头的枝丫上,捋了捋纸幡,纸幡便在风中飘荡起来。  我来龙台山祭奠亡灵,作为一个过了花甲的人,悼念一个未满花甲的人。远处,传来斑鸠的春鸣,“咕咕——咕咕——”脚边的丝茅草,从寒冬里熬过来,叶片半截枯黄,泛白,茎秆却透着暗红。那些黄里泛白的叶子,在风里唰唰唰响。丝茅草足有半人高,围着坟墓四周生长,只有墓碑前边一小块,被我割除了,那是旧历年前,我来上坟烧纸,为避免引发山火,一刀一刀割
期刊
时至今日,我终于算是明白了:家乡最为常见的扁竹根居然就是鸢尾,是鸢尾花这个大类中的一种,可能还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未可知。花儿白色为主调,间杂蓝茵茵的蕊片,凄美、低调、含蓄。  要知道,鸢尾花名气大着呢。鸢尾的名字来源于希腊语,寓意为彩虹。在古埃及的金字塔群中就有鸢尾形象的图画记录了,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法兰西王国把鸢尾奉为国人花,希腊人认为鸢尾花是“爱的使者”,鸢尾在古埃及代表了“力量”
期刊
冬天,三伯倒下了,在家里躺着。  那天我牵着堂妹回到家,已是傍晚。冷风呼呼刮着,门前高大的杨树嚓嚓地响,屋后的骆驼山上斑鸠鸟不时呜叫。回到家,放下书包,父亲说,三伯近几天病情加重,让我去看看。  三伯躺在黑漆漆的木床上,正微笑着向堂妹嘘寒问暖,他的脸还像以往那样白皙,只是清瘦些。  “孩子,这几天都是你将妹妹带回来。累不?”三伯满脸堆笑。  “不累,我也是顺便的。”我连忙说。  “你三妈,我桌子上
期刊
“你家的‘日本人’长高了吧?”  “你家的‘日本人’结婚了吗?”  直到今天,碰见熟人、同事、朋友,还会有人偶尔这样打趣地问我。  他们问的那个“日本人”呀,其实不是别人,而是我的儿子——东洋。  儿子生在中国,却被亲朋好友授予日本国籍,这说来话长,慢慢回味,至今仍有一番家庭乐趣。  那年的元旦,妻在医院给我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儿子,产床上的她,笑着对我说:“你不是大学生嘛,快给儿子起个好听的名字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