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专题校本研修实施策略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f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教学反思”能力校本培训策略的整理,总结隐性的“思维能力”培训模式及基本规律,进一步揭示教师专业发展中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在校本研修中内在价值及作用,对指导校本研修,提高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积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反思能力 校本研修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078-01
  所谓“教学反思”,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一种对教育教学实践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与教训,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一直以来,被广大教师所应用,并作为其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已渗透到多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方法多种多样,为教师们提供了广大的参考空间。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经验是培训活动无法超越的,而教师的反思能力可以通过各种干預性活动得以加强。通过“教学反思”专题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解决当前教育实践中,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薄弱,反思能力较差的状态,笔者提出如下基于“教学反思”专题的校本研修实施策略。
  
  1 策略一:反思“问题”明方向,专业引领提认知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对自己教学行为影响最大的是“自己的经验”和“别的教师好的教学行为”,教师没有自己教学反思的习惯和能力,进而教师的教学行为越来越程式化,缺乏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创造与生成。针对“教学反思”中存在问题和差距,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认知应当成为校本研修专业引领的基础工作。
  为此,校本研修在“专业引领”方面,应当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策划作用,要深入研究本地、本校教师反思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学技术对比、教学策略对比、教学理念对比,以专题报告、课例分析揭示教学行为差异进而指示教学反思差异,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方案;二是指导作用,通过现场诊断、示范引领等方式,指点问题诊断与解决的方法,引导教学技能训练和教学策略应运,深化对“教学反思”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对“教学反思”认知。
  
  2 策略二:反思“行动”做中变,同伴互助增水平
  教学行为受制于教学观念与习惯,而观念形成与习惯养成基于学校文化环境及课堂实践。“同伴互助”策略是改变传统教师在教学研究上各自为阵和孤立无助的状态,通过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组织和纽带作用,鼓励教师经常性开展组内外交流和合作研究,积极参与各个层面的培训活动,让教师有机会互相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为此,研修过程应当着眼于教师间“伴”与“助”,解决好平等、民主的“伴”与需要付出、纪律的“助”的关系处理。要在日常的教研、备课及交流活动中,恰当运用“示范-模仿”、“任务驱动”、“课堂观察与诊断”、“参与-分享”等研修模式,强调研修主体的实践行动“做”,将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隐性“思考”,在民主、务实、宽松的研训氛围中进行充分交流,使“思维”通过语言、动作、程序显性化,从而增进教学技术、教学策略应用水平。
  
  3 策略三:聚集“三课”精细实,自我反思现层次
  根据“教学反思结构与层次”理论和教师专业成长与成熟理论,有效的校本研修必须关注教师“教学反思”的层次与水平的差异性。研修过程应当立足“三课”,即:课堂、课例、课题,分层指导教师教学反思。
  针对新手教师突出课堂,突出教学技能与技法,采用试讲试作、课堂观察、微格教学等方法,强化“教学反思”中的基础训练。
  针对适应性教师突出课例,通过教师组内共同研讨,达成共识,理解教学模式中组织策略、交流策略、非言语策略、评价策略和帮助策略等教学策略,通过内省与资料收集选择典型课例,深入剖析各种策略的基本要求,并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记录、比较和评析其差异,可通过收集、归类出各种学与教的失败课例,然后对不同类型的教学课例进行归因分析,从而提高对教学策略把握的水平。
  针对骨干教师突出课题,针对教师大量隐性的实践性知识,即个体教学经验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对其教学实践时蕴涵的教学理念没有自觉意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高原现象”问题。将“教学反思”研训的焦点应指向教学理念,重在挖掘各种教学问题背后隐藏的教学理念的各种误区,可通过课题研究,通过自我反思并在教师组中讨论各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等观念,在反思与分析中运用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提出解决教学失效、低效问题的教学对策,从而通过课题研究构建教师的精神世界,实现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的升华。
  
  4 策略四:反思“管理”建保障,文化熏陶树精神
  学校的管理方式对教师反思能力提高有影响积极,要更新管理观念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坚持个性化评价原则。领导要克服单纯学生考试质量评价教学质量观,遵循教师成长成熟规律,对教学实施个性化评价,成长激励性评价,强化对教师优势的发展和劣势的改进评价,这样对教师的课堂反思的帮助更大。
  (2)坚持制度化专业引导。校本研修制度应当成为学校优秀制度文化的一个方面,要建立完善教研组、备课组、教研培训、听课、评课、绩效考评、科研档案管理等系列制度,关注教师课堂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帮助教师反思教学成果的总结和推广(指导修改教学反思案例、论文,召开经验交流会);为教师请专家、师傅,与教师进行平等、民主的沟通和交流。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教师自主反思的要求。
  (3)坚持合作共生原则。校本研修“活动”是生命,“活动”过程中合作是关键,要合理安排合作交流,通过提供教研信息,观摩和评价课堂、课例、课题,分享教师教学日记,交流书籍、文章、论文、课件、教案、培训笔记和自己的观点、想法,共同学习、研究、讨论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理论和实践课中的问题,促进“隐性”的教学反思“显性”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汤立宏.校本研修专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3] 吕莉.基于校本培训的甘孜州初中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策略[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5):125~127.
  [4] 高春民.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6):278.
  [5] 黄劲雄.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立足点[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10):84~85.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介绍了在目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下的专业划分与设置不变的模式下,为能更好地培养出满足当今高职“高端人才”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而进行的课程改革,通过一个个产品的创新研制课程项目的开展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提高机电学生相近专业的结合与融会、专业群支向交互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产品 创新研制 高职机电学生 交互应用 综合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共同参与其中的艺术活动。加之语文是素质教育下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
摘 要: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除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比较完善外,其余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完善日益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文章在体验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分析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体验教学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
摘 要:目的 探讨提高高三学生在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方法,提高高三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水平,实现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方法 采取实验组和传统组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测验、月考等手段进行检验考试成绩,对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部分的成绩采用学生t检验统计并分析。结果 实验组采取综合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组相比,显著性提高了英语阅读理解能力(P0.05),结果见表1所示。  1.2.3 学方法  (1
摘 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的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的,初中生应该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就现状来看,学生自学能力欠缺,所以,今天的物理课堂需要教师重视并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自
观测了王朗自然保护区紫果云杉林、岷江冷杉林和白桦林3种森林群落一个观测年的大气降雨量、穿透雨量和茎流量,并对其中的养分元素进行了同步取样分析.结果表明:1) 3个森林群
小蠹虫在入侵、定居和繁殖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无论是种内与种间的信息通讯与配偶的寻找,还是在寄主树木组织内的取食和繁殖数量的调节,均依赖于广泛分布于小蠹虫触角上的各种感受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补植拉氏栲、青栲、闽粤栲、格氏栲和苦槠,形成针阔混交异龄林.补植16年后,对上述5种混交林类型及马尾松纯林的森林凋落物量、养分含量及周转时间进
本文以高中英语的课外学习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对英语学习的词汇的掌握,语境的分析和课外英语学习方法和方式的探讨,来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一种较好的学习实践,来为英语教育者提供更多
植物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会产生并释放具有种属特征的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形成了植物气味特征的主体,调控着昆虫的多种行为,诸如寄主定向、产卵、逃避、取食、聚集等(杜家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