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应该是一门“慢”的艺术。教育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教师必须要用心慢慢去做教育,这才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尊重。信息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从这个要求上来看,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慢”下来。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慢教育”谈一下我的粗浅认识。
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慢养”
信息技术课堂上总会出现学生“吱吱喳喳”说个不停的现象,一部分学生对课本知识不感兴趣,有的只想上网聊天;部分学生遇到问题时不喜欢思考,接过任务就开始操作,遇到难点就举手或是询问同学,做题不求深解,做完了就是完成任务了,更有甚者对于解决不了的难题就放手不做了,慢慢地在课堂上就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了。虽然在出示任务的同时,我会提示方法技巧,提供给学生学案,可他们自主练习时还是一遍遍的问……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上好课的前提,信息技术课每班每周就一节,学生习惯的培养有一定难度。所以上课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提醒学生应做什么、怎么做、完成到什么程度,同时明确目标,设计合理的任务,因此学案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助手,它让学生体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的乐趣;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水平,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免他们“吃不饱”或“吃不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场所,也是学生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的好习惯需要在课堂这个阵地上慢慢的养成,这样半学期下来也有十几节课了,学生会把这种习惯变被动为“自觉”,所以我们的慢,不是降低效率,而是尊重规律,让习惯内化。
二、学生知识的生成要“慢品”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将课本知识内容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实例中,然后把课堂上的知识点根据实例细化成一个个小的任务,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层层突破达成目标。但并不是说这节课的知识就已经结束了,我们需要把它再次应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让知识内化。
比如说最近在学校艺术节期间举行十佳小歌手比赛,这周我们要讲的课题是《数据处理》,于是我设计了三个任务,让同学们替老师设计一个电子表格,可以自动评出“校园十佳小歌手”、“年级十佳小歌手”、“优胜年级组”,学生们小组讨论开始动手设计,应用到的知识点就是《数据处理》中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另一方面,学生把自己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与生活相联系,通过评选十佳小歌手完成了任务,突破了重难点,达成了目标,同时也在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所以学生知识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慢慢的内化,我们需要慢慢的品味。
三、学生的成长过程要“慢赏”
随着课堂和生活的深入,同学们会深刻的体会到信息技术课堂知识给他们生活和学习带来的诸多便利,从而主动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往往分化很快,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时期,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同样的一个操作,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學习来完成,但有部分学生重复操作两三遍,还是不能掌握操作的方法。所以教学中应因材施教,分层任务,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同时在研究教材时,要精确把握课型,科学设计教学活动,主次分开,点出学习目标、重难点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既要牵住牛鼻子,又要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让学生在实践创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结合历年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相关的竞赛,我校开展了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俱乐部、电脑作品制作俱乐部、机器人俱乐部等,为学生提供诸多的平台,鼓励个性化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要吝舍自己的语言,及时有效的评价学生,不光简单地说:“对”、“是”、“很好”,好,好在哪里?要有具体的评价反馈语言,比如“回答的很准确,声音洪亮!”、“操作正确,但是不太熟练,老师期待你更好的表现。”同时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其实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的一面,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他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所在。有缺点,及时帮其纠正;当看到优点更不要吝惜我们的表扬和赞美,让孩子们得到自我肯定,充满成就感。人只要有了成就感,一切困难都不能称其困难,只能算作问题而已。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我们的教育教学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需拥有一颗平常心,适时的放开那双充满“爱”的手,静静地守望着他们的健康成长!教育是一种慢功夫,靠日积月累,在践行中成长。
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慢养”
信息技术课堂上总会出现学生“吱吱喳喳”说个不停的现象,一部分学生对课本知识不感兴趣,有的只想上网聊天;部分学生遇到问题时不喜欢思考,接过任务就开始操作,遇到难点就举手或是询问同学,做题不求深解,做完了就是完成任务了,更有甚者对于解决不了的难题就放手不做了,慢慢地在课堂上就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了。虽然在出示任务的同时,我会提示方法技巧,提供给学生学案,可他们自主练习时还是一遍遍的问……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上好课的前提,信息技术课每班每周就一节,学生习惯的培养有一定难度。所以上课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提醒学生应做什么、怎么做、完成到什么程度,同时明确目标,设计合理的任务,因此学案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助手,它让学生体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的乐趣;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水平,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免他们“吃不饱”或“吃不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场所,也是学生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的好习惯需要在课堂这个阵地上慢慢的养成,这样半学期下来也有十几节课了,学生会把这种习惯变被动为“自觉”,所以我们的慢,不是降低效率,而是尊重规律,让习惯内化。
二、学生知识的生成要“慢品”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将课本知识内容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实例中,然后把课堂上的知识点根据实例细化成一个个小的任务,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层层突破达成目标。但并不是说这节课的知识就已经结束了,我们需要把它再次应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让知识内化。
比如说最近在学校艺术节期间举行十佳小歌手比赛,这周我们要讲的课题是《数据处理》,于是我设计了三个任务,让同学们替老师设计一个电子表格,可以自动评出“校园十佳小歌手”、“年级十佳小歌手”、“优胜年级组”,学生们小组讨论开始动手设计,应用到的知识点就是《数据处理》中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另一方面,学生把自己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与生活相联系,通过评选十佳小歌手完成了任务,突破了重难点,达成了目标,同时也在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所以学生知识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慢慢的内化,我们需要慢慢的品味。
三、学生的成长过程要“慢赏”
随着课堂和生活的深入,同学们会深刻的体会到信息技术课堂知识给他们生活和学习带来的诸多便利,从而主动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往往分化很快,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时期,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同样的一个操作,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學习来完成,但有部分学生重复操作两三遍,还是不能掌握操作的方法。所以教学中应因材施教,分层任务,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同时在研究教材时,要精确把握课型,科学设计教学活动,主次分开,点出学习目标、重难点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既要牵住牛鼻子,又要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让学生在实践创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结合历年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相关的竞赛,我校开展了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俱乐部、电脑作品制作俱乐部、机器人俱乐部等,为学生提供诸多的平台,鼓励个性化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要吝舍自己的语言,及时有效的评价学生,不光简单地说:“对”、“是”、“很好”,好,好在哪里?要有具体的评价反馈语言,比如“回答的很准确,声音洪亮!”、“操作正确,但是不太熟练,老师期待你更好的表现。”同时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其实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的一面,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他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所在。有缺点,及时帮其纠正;当看到优点更不要吝惜我们的表扬和赞美,让孩子们得到自我肯定,充满成就感。人只要有了成就感,一切困难都不能称其困难,只能算作问题而已。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我们的教育教学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需拥有一颗平常心,适时的放开那双充满“爱”的手,静静地守望着他们的健康成长!教育是一种慢功夫,靠日积月累,在践行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