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校长的演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内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又有着很强的道德认知倾向。于是,很多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走进了德育教育的胡同。那么,如何还这篇课文以语文的真面目,真正将教学落实到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中呢?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以其简约扎实、幽默睿智的教学智慧,为我们诠释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关注语言,指向表达,看起来没有什么可教的课文,也会真真切切大有文章可作。笔者以管老师执教的《陶校长的演讲》一课为例,通过对管老师课堂教学过程的剖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读,是基于文本学习言语表达的根本
师:一起念下今天要学的课文题目。
生:《陶校长的演讲》。
师:不拖调,谁再来读?
生:《陶校长的演讲》。(生坐着读)
师:谁站起来也能读这么好?
生:《陶校长的演讲》。(干脆利落)
(生齐读。师相机指导朗读要干净利落。)
师:陶校长叫什么名字?
生:陶行知。
师:用手书空“陶行知”三个字(写板书)。和屏幕上的陶校长打个招呼:陶校长,你好!陶校长的演讲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什么?
生:第一个方面是身体,第二个方面是学问,第三个方面是工作,第四个方面是道德。(请多位学生回答,师相机写板书。)
师:陶校长的第一问问了什么?第二问问了什么?第四问问了什么?(难度系数逐次递增,生依次作答。)
师:第三问的原话是怎样的?难度系数为100,谁来挑战?
生:第三问,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
师:你会发现预习充分了那眼神里的自信,你看预习多么重要!(生若有所悟,点了点头。)
师:第一问关键词是什么?第二问关键词是什么?第三问关键词是什么?第四问关键词是什么?
生:身体、学问、工作、道德。
师:四个句子里有四个关键词,快速浏览课文,课文里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意思都包含了,是哪一句?指给我看。(生指出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师:这句话里面对应了哪些词语?
生: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生记住四个词语)
师:现在我要考考大家书读得怎么样了。第一问是哪一自然段,谁来读?
生:第一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
(生读完,师评价,用一次次的示范加引导的方法调动了生阅读的兴趣,让生沉浸在演讲的挑战里。)
师:第四问是哪一自然段,谁来读?(有了前一次的指导,生读起来有了演讲的腔调。)
……
以上片段,是课堂教学的开始。管老师紧紧围绕“读”文章,从朗读、检索、概括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学习,并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首先,朗读时干脆利落是管老师的要求,也是对于演讲稿这种文体简洁明了、富有鼓动性语言特点的体现。其次,朗读是检索文本信息的能力,即在读中解决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问题。最后是概括能力,作为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把握文章核心内容的能力。不过在笔者看来,管老师不仅仅是在给予学生“读”的指导,更是向教师指出了这样一条信息:读,是言语表达的根本。唯有牢牢抓住“读”这一环节,才能真正落实提升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习得语言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的目标。因此,指向言语表达的阅读课,更要重视读,让学生读得规范、读得到位、读得透彻。正因为如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管老师不遗余力地创设多种途径让学生读,教学生读,甚至还频频示范,巧妙点拨。也正是有了充分读的环节,有了对课文的读通、读懂、读透,才有了后面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文本表达的独特理解和把握,更让管老师对文本中写作秘妙的点拨引导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二、品,是源于生活体悟准确用词的引领
师:什么叫公德?做哪些事叫有公德?
生: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
生:不破坏公物。
生:不隨地乱扔垃圾。
师:对的,还有一个词语叫私德,什么样的做法叫私德?
生:我认为私德,就是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还讲究道德。
师:我听明白了,你们刚才都强调了,在没有人的情况下,你依然那么有公德,就叫作私德。比如说,早上到班级里来,一看语文老师在,你就翻开书,这叫有什么德?
生:公德。
师:你到了教室里面一看,老师不在,同学们在吵闹,你还认真地看书,这叫有什么德?
生:私德。
师:到了教室不管老师在不在作业你都自己做,从来不抄答案,这就是什么?
生:私德。
师:今天过红绿灯,路上有警察,你不闯,这叫公德;今天红绿灯处没有警察,也没有探头,你还遵守交通规则,那就叫有私德。你们刚才讲得非常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每个人既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要建筑人格长城。
……
以上这一段关于“私德”与“公德”的辨析,管老师不仅是教学生对词语的认知,更是在让学生明白“用词准确”在文本表达过程中的意义。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管老师对“写作风格”的关注,体现了对“用词准确”这一写作风格的引导。我们看到,管老师非常注重言语生活化的特点,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层层剥笋的方式,让学生对于“公德”“私德”的理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的过程,真正做到了语文教学“文”与“道”的结合,既是一次育人过程,让学生懂得了在任何场合都要建筑起自己的人格长城,又让学生在辨析中理解了“公德”与“私德”这两个词语用法的区别,在亲历中感知了用词准确性是演讲稿这一文体对于语言运用的根本要求。
三、探,是依据文体指向文本秘妙的慧眼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方法,这篇演讲稿是按照“问了什么—为什么这样问—应该怎么做”的步骤写的,是吗?
生:是的。
师:每个部分都这么说,你认为陶校长是故意呢,还是巧合呢?
生:是故意的。
師:对的,所谓故意,就是想好了再写。只有这个地方是故意吗?(出示每一自然段开头的句子)
生:(齐读)每一问都用了相似的句子来说。
师:还有没有故意呢?原来前面四问与后面总结的关键词顺序是一致的。
师:为什么故意这样问?(再次出示这“四问”)试着比较这四句话,这是一个相似句,那么这个顺序能否调整一下?(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出结论:不能调整。)
师:为什么要把健康排在第一位?
生:因为健康是最重要的,有了健康强壮的身体,我们才能实现理想,去寻找幸福,否则一切都是空的。
师:能做到这四点就是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做到全面发展是很难的,如果选择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你会选择什么?
生:健康和道德。
师:为什么把这么重要的道德放在最后一个?
生:最后一个才是重中之重,压轴。
师:我感觉你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接下来我们按照“问了什么—为什么这样问—应该怎么做”的结构来念一念课文!
……
“你认为陶校长是故意呢还是巧合?”一个“故意”是管老师有意抛下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浪花,引起了学生一次次的思辨和争论。但一切又都是那么了无痕迹,水到渠成,让人觉得就该如此。笔者以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语言,即将课文的书面语言化成学生日常生活中个性化表达的生活语言,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管老师以“故意”发问,就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感知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个性表达的情境,让学生争论起来。对“四问”顺序排列的讨论与质疑,不仅仅是对教材的批判理解,更是培养学生思辨力的需要,而思辨力则是当下中小学教学最为稀缺的。同时,也正是在这样的争论与思辨中,学生获得了一个新的语言增长点——构思力的培养,即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这一教学环节也在提醒着我们:解读文本,一定要用两只眼睛看教材,既研究教材写了什么,更要探究教材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穿透文本,才能实现“用教材教”“教学生学”的本真课堂。
纵观整个课堂教学,这是一节没有动笔的指向习作的阅读课,却又显得如此新鲜耐看:简洁幽默的课堂语言、开放包容的师生氛围、见微知著的取舍拓展,无不让我们惊叹于管老师效率至上、接地气的教学风格,见证着管老师注重思维、指向习作的教学理念。
1.教是为了让学生更主动,更有效地学
在管老师的课上,我们不难看到,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非教案环节的一个一个落实。在课堂上,我发现管老师经常走到学生旁边低下头来询问,提问后关注位置离自己远一些的学生,更关注两边的学生。这样的课是高效的、灵动的。不仅如此,他更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动作、神情,从中领悟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
管老师很会评价学生:“你读的有点像校长!”“我都被你感动了!”“你的牙齿要去看看噢!”这样风趣幽默、接地气的语言让学生很容易亲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在教师不着痕迹的点拨下,在妙趣横生的对话中不断超越,居然一个说得比一个好。说笑间,一个重要的教学点就圆满完成了,学生既有知识的获得,又有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考虑,当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了提高,那么这就是一节好课。
2.源于生活是学习语言的最佳路径
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只有将课文放在生活的情境中才能有其特有的意义。管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往往把难理解的字词让学生结合新鲜的生活去理解。管老师认为,学生需要习得多方面的理解能力,其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联系生活,让词语插上生活的翅膀,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在《陶校长的演讲》一课中,管老师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公德”“私德”和“做人”,举了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让学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可以更好地运用。
3.指向习作让语文教学更本真,更实效
管老师认为,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一个全新的阅读思维——指向习作的阅读,要更多地关注怎么写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奥秘,掌握表达的技巧,提高表达的能力。《陶校长的演讲》这篇演讲稿词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结构清晰,条理清楚。课堂上管老师一直在让学生研究作者的“故意之处”,也就是文本的顺序、结构,花了大量的时间来重复“四问”,从而让学生发现问与问之间的格式也是相似的,这样的故意就是为了学习作者的构思。其实这也是学生最需要从文中习得的写作方法。在写文章时,学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课文没有阐述演讲稿该如何写,而管老师却有意识地教给了学生,真正做到了内化于心,外显于形。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有效的,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终身受用的。
因此,在文本教学时,我们要适时地读、品、探,源于生活,关注表达,将语文教学真正落实到语言文字的深处,最终实现“用教材,学语言,提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河埒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一、读,是基于文本学习言语表达的根本
师:一起念下今天要学的课文题目。
生:《陶校长的演讲》。
师:不拖调,谁再来读?
生:《陶校长的演讲》。(生坐着读)
师:谁站起来也能读这么好?
生:《陶校长的演讲》。(干脆利落)
(生齐读。师相机指导朗读要干净利落。)
师:陶校长叫什么名字?
生:陶行知。
师:用手书空“陶行知”三个字(写板书)。和屏幕上的陶校长打个招呼:陶校长,你好!陶校长的演讲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什么?
生:第一个方面是身体,第二个方面是学问,第三个方面是工作,第四个方面是道德。(请多位学生回答,师相机写板书。)
师:陶校长的第一问问了什么?第二问问了什么?第四问问了什么?(难度系数逐次递增,生依次作答。)
师:第三问的原话是怎样的?难度系数为100,谁来挑战?
生:第三问,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
师:你会发现预习充分了那眼神里的自信,你看预习多么重要!(生若有所悟,点了点头。)
师:第一问关键词是什么?第二问关键词是什么?第三问关键词是什么?第四问关键词是什么?
生:身体、学问、工作、道德。
师:四个句子里有四个关键词,快速浏览课文,课文里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意思都包含了,是哪一句?指给我看。(生指出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师:这句话里面对应了哪些词语?
生: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生记住四个词语)
师:现在我要考考大家书读得怎么样了。第一问是哪一自然段,谁来读?
生:第一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
(生读完,师评价,用一次次的示范加引导的方法调动了生阅读的兴趣,让生沉浸在演讲的挑战里。)
师:第四问是哪一自然段,谁来读?(有了前一次的指导,生读起来有了演讲的腔调。)
……
以上片段,是课堂教学的开始。管老师紧紧围绕“读”文章,从朗读、检索、概括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学习,并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首先,朗读时干脆利落是管老师的要求,也是对于演讲稿这种文体简洁明了、富有鼓动性语言特点的体现。其次,朗读是检索文本信息的能力,即在读中解决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问题。最后是概括能力,作为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把握文章核心内容的能力。不过在笔者看来,管老师不仅仅是在给予学生“读”的指导,更是向教师指出了这样一条信息:读,是言语表达的根本。唯有牢牢抓住“读”这一环节,才能真正落实提升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习得语言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的目标。因此,指向言语表达的阅读课,更要重视读,让学生读得规范、读得到位、读得透彻。正因为如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管老师不遗余力地创设多种途径让学生读,教学生读,甚至还频频示范,巧妙点拨。也正是有了充分读的环节,有了对课文的读通、读懂、读透,才有了后面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文本表达的独特理解和把握,更让管老师对文本中写作秘妙的点拨引导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二、品,是源于生活体悟准确用词的引领
师:什么叫公德?做哪些事叫有公德?
生: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
生:不破坏公物。
生:不隨地乱扔垃圾。
师:对的,还有一个词语叫私德,什么样的做法叫私德?
生:我认为私德,就是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还讲究道德。
师:我听明白了,你们刚才都强调了,在没有人的情况下,你依然那么有公德,就叫作私德。比如说,早上到班级里来,一看语文老师在,你就翻开书,这叫有什么德?
生:公德。
师:你到了教室里面一看,老师不在,同学们在吵闹,你还认真地看书,这叫有什么德?
生:私德。
师:到了教室不管老师在不在作业你都自己做,从来不抄答案,这就是什么?
生:私德。
师:今天过红绿灯,路上有警察,你不闯,这叫公德;今天红绿灯处没有警察,也没有探头,你还遵守交通规则,那就叫有私德。你们刚才讲得非常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每个人既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要建筑人格长城。
……
以上这一段关于“私德”与“公德”的辨析,管老师不仅是教学生对词语的认知,更是在让学生明白“用词准确”在文本表达过程中的意义。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管老师对“写作风格”的关注,体现了对“用词准确”这一写作风格的引导。我们看到,管老师非常注重言语生活化的特点,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层层剥笋的方式,让学生对于“公德”“私德”的理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的过程,真正做到了语文教学“文”与“道”的结合,既是一次育人过程,让学生懂得了在任何场合都要建筑起自己的人格长城,又让学生在辨析中理解了“公德”与“私德”这两个词语用法的区别,在亲历中感知了用词准确性是演讲稿这一文体对于语言运用的根本要求。
三、探,是依据文体指向文本秘妙的慧眼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方法,这篇演讲稿是按照“问了什么—为什么这样问—应该怎么做”的步骤写的,是吗?
生:是的。
师:每个部分都这么说,你认为陶校长是故意呢,还是巧合呢?
生:是故意的。
師:对的,所谓故意,就是想好了再写。只有这个地方是故意吗?(出示每一自然段开头的句子)
生:(齐读)每一问都用了相似的句子来说。
师:还有没有故意呢?原来前面四问与后面总结的关键词顺序是一致的。
师:为什么故意这样问?(再次出示这“四问”)试着比较这四句话,这是一个相似句,那么这个顺序能否调整一下?(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出结论:不能调整。)
师:为什么要把健康排在第一位?
生:因为健康是最重要的,有了健康强壮的身体,我们才能实现理想,去寻找幸福,否则一切都是空的。
师:能做到这四点就是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做到全面发展是很难的,如果选择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你会选择什么?
生:健康和道德。
师:为什么把这么重要的道德放在最后一个?
生:最后一个才是重中之重,压轴。
师:我感觉你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接下来我们按照“问了什么—为什么这样问—应该怎么做”的结构来念一念课文!
……
“你认为陶校长是故意呢还是巧合?”一个“故意”是管老师有意抛下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浪花,引起了学生一次次的思辨和争论。但一切又都是那么了无痕迹,水到渠成,让人觉得就该如此。笔者以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语言,即将课文的书面语言化成学生日常生活中个性化表达的生活语言,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管老师以“故意”发问,就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感知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个性表达的情境,让学生争论起来。对“四问”顺序排列的讨论与质疑,不仅仅是对教材的批判理解,更是培养学生思辨力的需要,而思辨力则是当下中小学教学最为稀缺的。同时,也正是在这样的争论与思辨中,学生获得了一个新的语言增长点——构思力的培养,即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这一教学环节也在提醒着我们:解读文本,一定要用两只眼睛看教材,既研究教材写了什么,更要探究教材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穿透文本,才能实现“用教材教”“教学生学”的本真课堂。
纵观整个课堂教学,这是一节没有动笔的指向习作的阅读课,却又显得如此新鲜耐看:简洁幽默的课堂语言、开放包容的师生氛围、见微知著的取舍拓展,无不让我们惊叹于管老师效率至上、接地气的教学风格,见证着管老师注重思维、指向习作的教学理念。
1.教是为了让学生更主动,更有效地学
在管老师的课上,我们不难看到,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非教案环节的一个一个落实。在课堂上,我发现管老师经常走到学生旁边低下头来询问,提问后关注位置离自己远一些的学生,更关注两边的学生。这样的课是高效的、灵动的。不仅如此,他更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动作、神情,从中领悟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
管老师很会评价学生:“你读的有点像校长!”“我都被你感动了!”“你的牙齿要去看看噢!”这样风趣幽默、接地气的语言让学生很容易亲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在教师不着痕迹的点拨下,在妙趣横生的对话中不断超越,居然一个说得比一个好。说笑间,一个重要的教学点就圆满完成了,学生既有知识的获得,又有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考虑,当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了提高,那么这就是一节好课。
2.源于生活是学习语言的最佳路径
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只有将课文放在生活的情境中才能有其特有的意义。管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往往把难理解的字词让学生结合新鲜的生活去理解。管老师认为,学生需要习得多方面的理解能力,其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联系生活,让词语插上生活的翅膀,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在《陶校长的演讲》一课中,管老师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公德”“私德”和“做人”,举了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让学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可以更好地运用。
3.指向习作让语文教学更本真,更实效
管老师认为,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一个全新的阅读思维——指向习作的阅读,要更多地关注怎么写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奥秘,掌握表达的技巧,提高表达的能力。《陶校长的演讲》这篇演讲稿词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结构清晰,条理清楚。课堂上管老师一直在让学生研究作者的“故意之处”,也就是文本的顺序、结构,花了大量的时间来重复“四问”,从而让学生发现问与问之间的格式也是相似的,这样的故意就是为了学习作者的构思。其实这也是学生最需要从文中习得的写作方法。在写文章时,学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课文没有阐述演讲稿该如何写,而管老师却有意识地教给了学生,真正做到了内化于心,外显于形。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有效的,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终身受用的。
因此,在文本教学时,我们要适时地读、品、探,源于生活,关注表达,将语文教学真正落实到语言文字的深处,最终实现“用教材,学语言,提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河埒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