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思考: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是复习课的首要任务,但绝不是将所学内容重讲一遍,温故重在查缺补漏。其次是知新,含义有二:一是将旧知识进行归纳、概括,纳入新的知识框架,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二是在此基础上将知识升华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炼解决问题新方法。
一、情景激趣,引入复习
同学们都喜欢玩猜谜游戏吗?下面我们来猜一个谜: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
生:三角形。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我是从“三竿首尾连。”看出来的。
生2:还有从“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也能看出来。
师:对,就是三角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板书:三角形)
这样为学生的复习活动营造“童真盎然”的情趣化氛围,使得学生对复习内容“由情而发”、“由趣而动”,在发自内心的充分参与中达成预期的复习目标。在上复习课时要善于搜集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或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激发学生回忆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梳理知识,形成系统
梳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实质就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我们应引导学生把那些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在一起,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标,这些是复习课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点拨来达到促使学生相对完善知识,逐步趋于系统化。首先让学生回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允许学生翻书,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点,唤起学生的回忆,初步建立记忆表象。其次让学生合作交流,每位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整理的思路,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完善知识体系,找准联系与区别,以文字、图表等表现形式将所学过的知识梳理总结,形成网络。这时老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了解不同层面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指导下面的交流活动。再次是全班交流,介绍自己的整理意图、表现形式等,老师根据学生所说归纳知识点,并根据汇报整理成板书,以便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三、思维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首先,课件出示。
师:下面的三角形都被一张纸遮住了一部分。只看到其中的一个角,你能确定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课件出示)
生1:第一个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钝角三角形,第三个锐角三角形。
生2:不一定,第三个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生3:还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师:为什么不能确定呢?
生:因为确定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要看它最大的内角是什么角。而这个锐角是三角形的什么角还不清楚。
师顺势拿出填空练习: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 )个直角,最多有( )个钝角,至少有( )个锐角。
算一算。现在这个30度的角是等腰三角形其中的一个内角,你能算出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吗?
师:板书(30度75度75度)
生: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剩下两个角的度数是150度,所以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75+75,30+120)
还有不同的答案吗?学生出不来 ,教师引导:看(30度75度75度),我们是把30度的角看做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一定是顶角吗?如果是底角,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度?(30°30°120°)
师:其实就是这两种情况(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练习是复习课的一大亮点,在摆脱传统复习课以大量的机械操练基础上,应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因此,复习课练习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弹性设计,培优转差。如第一题“根据三角形其中一个角,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一优等生的回答思路清晰,颇有创意,接受能力相对弱一点的学生也能在相关的比较和对比中掌握判断的一般方法,获得正确的体验。②螺旋上升,加强整合。开放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性,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都能得到训练。③针对重点,讲究实效。这类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学生思维活跃,探究兴趣浓厚。
教学反思:由趣味谜语引入,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引出三角形的相关问题,贴切、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然后从回忆三角形的知识入手,紧紧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让学生通过网络图,实现对旧知的重新组织和建构,沟通之间的联系,同时有机渗透了“转化”等数学方法。
练习设计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几个层次的练习抓住了学生的几种常见错误,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人文化、趣味性的题型,让学生乐于参与,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复习课不是新授课的知识重现,又不是简单的做一些练习,要加强综合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把复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更多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要结合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在课后的分析反思中总结,促进复习课走向实效。
复习课教学的方法很多,针对不同的复习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展开生动有效的复习课教学时我们值得研究的一大课题。
一、情景激趣,引入复习
同学们都喜欢玩猜谜游戏吗?下面我们来猜一个谜: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
生:三角形。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我是从“三竿首尾连。”看出来的。
生2:还有从“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也能看出来。
师:对,就是三角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板书:三角形)
这样为学生的复习活动营造“童真盎然”的情趣化氛围,使得学生对复习内容“由情而发”、“由趣而动”,在发自内心的充分参与中达成预期的复习目标。在上复习课时要善于搜集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或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激发学生回忆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梳理知识,形成系统
梳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实质就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我们应引导学生把那些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在一起,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标,这些是复习课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点拨来达到促使学生相对完善知识,逐步趋于系统化。首先让学生回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允许学生翻书,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点,唤起学生的回忆,初步建立记忆表象。其次让学生合作交流,每位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整理的思路,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完善知识体系,找准联系与区别,以文字、图表等表现形式将所学过的知识梳理总结,形成网络。这时老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了解不同层面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指导下面的交流活动。再次是全班交流,介绍自己的整理意图、表现形式等,老师根据学生所说归纳知识点,并根据汇报整理成板书,以便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三、思维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首先,课件出示。
师:下面的三角形都被一张纸遮住了一部分。只看到其中的一个角,你能确定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课件出示)
生1:第一个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钝角三角形,第三个锐角三角形。
生2:不一定,第三个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生3:还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师:为什么不能确定呢?
生:因为确定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要看它最大的内角是什么角。而这个锐角是三角形的什么角还不清楚。
师顺势拿出填空练习: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 )个直角,最多有( )个钝角,至少有( )个锐角。
算一算。现在这个30度的角是等腰三角形其中的一个内角,你能算出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吗?
师:板书(30度75度75度)
生: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剩下两个角的度数是150度,所以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75+75,30+120)
还有不同的答案吗?学生出不来 ,教师引导:看(30度75度75度),我们是把30度的角看做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一定是顶角吗?如果是底角,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度?(30°30°120°)
师:其实就是这两种情况(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练习是复习课的一大亮点,在摆脱传统复习课以大量的机械操练基础上,应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因此,复习课练习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弹性设计,培优转差。如第一题“根据三角形其中一个角,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一优等生的回答思路清晰,颇有创意,接受能力相对弱一点的学生也能在相关的比较和对比中掌握判断的一般方法,获得正确的体验。②螺旋上升,加强整合。开放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性,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都能得到训练。③针对重点,讲究实效。这类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学生思维活跃,探究兴趣浓厚。
教学反思:由趣味谜语引入,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引出三角形的相关问题,贴切、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然后从回忆三角形的知识入手,紧紧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让学生通过网络图,实现对旧知的重新组织和建构,沟通之间的联系,同时有机渗透了“转化”等数学方法。
练习设计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几个层次的练习抓住了学生的几种常见错误,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人文化、趣味性的题型,让学生乐于参与,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复习课不是新授课的知识重现,又不是简单的做一些练习,要加强综合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把复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更多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要结合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在课后的分析反思中总结,促进复习课走向实效。
复习课教学的方法很多,针对不同的复习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展开生动有效的复习课教学时我们值得研究的一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