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理念中很重要的一个改变就是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学法指导。笔者在学法指导中尝试“扶上马”、“善归纳”、“自主学习”“过程动态化”四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扶上马;善归纳;自主学习;过程动态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26-01
小学数学推进素质教育,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寓学法指导于教法之中。教师的教,不仅在于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掌握知识,提高自学能力,从而达到叶澜教授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下面,略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与探索。
一、授之以法,扶上马
授之以法,即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传授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了使学生获得自学能力,实施有效的教学,起到“扶上马,送一程”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抓住同分母与异分母的连结点——“通分”进行学法指导。如:把下面每组分数通分:
和;和;和
然后把每组分数改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让学生计算,计算复习同分母加减法的法则算理。
;;
算后,让学生把算式中不是最简分数的都化成最简分数,从而得到如下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算式。
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异分母怎样进行计算?再从中启发学生,用分母加减法去和同分母加减法比较,找到了“通分”是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关键,完成了这个转化,新知识便同化于旧知识之中,使学生学会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去学习新知识。
又如,教“商不变的性质”:4÷2=2;8÷4=2;160÷80=2;400÷200=2
算毕,要求学生观察、分析、概括:
1.第2、3、4组同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2.第3、2、1组同第4组比较,被除数与除数又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通过学习使学生发现,商不变的性质是通过对旧知识的观察、分析得出的新的认识,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如再深入地研究,从中可以得到新的认识,通过指点,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了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方法。
二、练中提高,善归纳
学生初步掌握了学法,还要在练中不断归纳,总结,才能真正形成,进而达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例如,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我让学生准备好等分16份的圆形硬纸16张。上课伊始,首先设问:
1.在圆规画圆时,你是否注意到圆面积的大小是什么决定的?已知半径怎样算出圆的面积?
2.以前,我们用剪拼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们能否也利用剪拼法去发现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然后,分组让学生操作,探索求圆的面积公式。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推得公式:
3.将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课本上的方法);
4.将圆转化为近似平行四边形;
5.将圆转化为近似梯形;
6.将圆转化为近似三角形。
学生从多角度的思考中,充分利用操作学习法,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等不同的方法推导出同一个公式:,进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了提高,自学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要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计算“9+6=?”指导学生画图或者通过摆火柴的方式得出结果,然后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把6分成1和5?从而自然的引出“凑十法”这一便捷的计算方法。化抽象的数字思考为具体的实物演示。
三、自学催开主体花
学生一旦掌握了学法,在适合学生自学的教学环节中,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从而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得以体现。
例如:教“小数与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以“”作为最后一道口算题,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接着就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讨论,部分学生把化成小数,也有的同学把0.2化成分数计算,双方都认为自己的计算简便,我鼓励学生举例验证,并将举出的例子让全班作自学练习。学生边练边议,各方意见逐步统一。我引导学生进一步从中归纳出分数、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方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先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这时又有一位同学提出异议,举出一例:,可以先把再与0.2相加即可,课堂一下子沸腾了,有位同学又以为例,十分有创见地说:“此题中分数虽然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但较繁又易错,还是把0.25化成分数来计算比较简便。”教学中学生经过自学,归纳,大胆创新,不仅掌握了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计算方法,而且掌握了特殊处理的方法,使创新精神得以发扬,创造能力得以提高。
四、学习过程动态化
数学学习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概念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这种动态化的过程在今后的学习中往往会碰到更多。而小学数学学习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引入一些动作,通过动态化的体力劳动带动学生的脑力劳动。如,在讨论中让学生自己说出学法。如在学习角的符号“∠”时,我让学生比较这个符号与小于号“<”有什么不同?由于这是两个非常相近而又易于混淆的符号,老师泛泛的讲解是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一位同学上来讲台,用两个手指比划出这两个符号,然后说它们的开口方向都是一致的,都向右开口;但角的符号底下是平的,而小于号的底下是向下倾倒的。由于有手势比划,大家也就跟着比划,再加上是同学自己说出来的学习方法,大家自然印象深刻。从作业来看,大家对这两个符号的书写不再出现混淆的情况了。
而在学习乘数是9的乘法口诀时,通过手势比划来学习,学生感到很新奇有趣。我的做法是不用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手指弯曲的方法迅速得出结果,即多少乘以9就弯下第几个手指,如3×9=27,弯下手指3,这时左边有2个手指,右边有7个手指,这就是三九二十七。学生很有热情的比划着,很快就背下来了。
参考文献:
[1]余益和.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新课程学习(上).2011(08):84-85;
[2]张芬.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学法指导[J].辽宁教育.2011(11):15-16;
[3]张献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J].学周刊.2012(11):137;
[4]程明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2013(04):113-114;
[5]王雷..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2015(01):36;
[6]李星云.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注重学法研究[J].江苏教育.1986(10):35-37.
关键词:扶上马;善归纳;自主学习;过程动态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26-01
小学数学推进素质教育,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寓学法指导于教法之中。教师的教,不仅在于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掌握知识,提高自学能力,从而达到叶澜教授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下面,略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与探索。
一、授之以法,扶上马
授之以法,即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传授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了使学生获得自学能力,实施有效的教学,起到“扶上马,送一程”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抓住同分母与异分母的连结点——“通分”进行学法指导。如:把下面每组分数通分:
和;和;和
然后把每组分数改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让学生计算,计算复习同分母加减法的法则算理。
;;
算后,让学生把算式中不是最简分数的都化成最简分数,从而得到如下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算式。
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异分母怎样进行计算?再从中启发学生,用分母加减法去和同分母加减法比较,找到了“通分”是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关键,完成了这个转化,新知识便同化于旧知识之中,使学生学会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去学习新知识。
又如,教“商不变的性质”:4÷2=2;8÷4=2;160÷80=2;400÷200=2
算毕,要求学生观察、分析、概括:
1.第2、3、4组同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2.第3、2、1组同第4组比较,被除数与除数又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通过学习使学生发现,商不变的性质是通过对旧知识的观察、分析得出的新的认识,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如再深入地研究,从中可以得到新的认识,通过指点,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了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方法。
二、练中提高,善归纳
学生初步掌握了学法,还要在练中不断归纳,总结,才能真正形成,进而达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例如,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我让学生准备好等分16份的圆形硬纸16张。上课伊始,首先设问:
1.在圆规画圆时,你是否注意到圆面积的大小是什么决定的?已知半径怎样算出圆的面积?
2.以前,我们用剪拼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们能否也利用剪拼法去发现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然后,分组让学生操作,探索求圆的面积公式。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推得公式:
3.将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课本上的方法);
4.将圆转化为近似平行四边形;
5.将圆转化为近似梯形;
6.将圆转化为近似三角形。
学生从多角度的思考中,充分利用操作学习法,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等不同的方法推导出同一个公式:,进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了提高,自学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要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计算“9+6=?”指导学生画图或者通过摆火柴的方式得出结果,然后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把6分成1和5?从而自然的引出“凑十法”这一便捷的计算方法。化抽象的数字思考为具体的实物演示。
三、自学催开主体花
学生一旦掌握了学法,在适合学生自学的教学环节中,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从而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得以体现。
例如:教“小数与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以“”作为最后一道口算题,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接着就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讨论,部分学生把化成小数,也有的同学把0.2化成分数计算,双方都认为自己的计算简便,我鼓励学生举例验证,并将举出的例子让全班作自学练习。学生边练边议,各方意见逐步统一。我引导学生进一步从中归纳出分数、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方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先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这时又有一位同学提出异议,举出一例:,可以先把再与0.2相加即可,课堂一下子沸腾了,有位同学又以为例,十分有创见地说:“此题中分数虽然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但较繁又易错,还是把0.25化成分数来计算比较简便。”教学中学生经过自学,归纳,大胆创新,不仅掌握了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计算方法,而且掌握了特殊处理的方法,使创新精神得以发扬,创造能力得以提高。
四、学习过程动态化
数学学习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概念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这种动态化的过程在今后的学习中往往会碰到更多。而小学数学学习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引入一些动作,通过动态化的体力劳动带动学生的脑力劳动。如,在讨论中让学生自己说出学法。如在学习角的符号“∠”时,我让学生比较这个符号与小于号“<”有什么不同?由于这是两个非常相近而又易于混淆的符号,老师泛泛的讲解是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一位同学上来讲台,用两个手指比划出这两个符号,然后说它们的开口方向都是一致的,都向右开口;但角的符号底下是平的,而小于号的底下是向下倾倒的。由于有手势比划,大家也就跟着比划,再加上是同学自己说出来的学习方法,大家自然印象深刻。从作业来看,大家对这两个符号的书写不再出现混淆的情况了。
而在学习乘数是9的乘法口诀时,通过手势比划来学习,学生感到很新奇有趣。我的做法是不用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手指弯曲的方法迅速得出结果,即多少乘以9就弯下第几个手指,如3×9=27,弯下手指3,这时左边有2个手指,右边有7个手指,这就是三九二十七。学生很有热情的比划着,很快就背下来了。
参考文献:
[1]余益和.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新课程学习(上).2011(08):84-85;
[2]张芬.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学法指导[J].辽宁教育.2011(11):15-16;
[3]张献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J].学周刊.2012(11):137;
[4]程明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2013(04):113-114;
[5]王雷..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2015(01):36;
[6]李星云.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注重学法研究[J].江苏教育.1986(10):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