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浙商足迹遍天下的今天,他们似乎也习惯了被关注的目光,浙商所到之处,总能引发一股投资热潮。继煤炭、石油、房地产之后,嗅觉敏锐的浙商又把目光瞄向了农业,掘金农业“潜力股”。
在本月初第四届武汉农业博览会上演之际,还举行了首届“湖北浙商农业投资恳谈会”,为湖北优质农业项目与浙商投资意向之间提供一个对接平台。这仅是一个缩影,在黑龙江、江西、新疆等地,早有浙商在“务农”。
“务农”成浙商新宠
在经历过炒房、开矿之后,投资回报周期长的农业成为浙商新宠,这一新的趋向似乎显示出浙商投资心态的微妙变化:从投机向投资的悄然转型。
早在2004年,黑龍江浙江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张建胜收购了黑龙江呱呱叫食品有限公司。收购后,他对这家企业做了战略调整,将精品米业和健康食品作为主导开发项目,成为浙商早期“务农者”之一。如今,“呱呱叫”已成为黑龙江的著名商标。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起当年的独具慧眼,张建胜仍然显得很兴奋。“农业的发展空间大,虽然回报的周期长,但是风险小,黑龙江发展农业的环境好,又赶上了很多的优惠政策。”
一直以来,浙商靠房地产、商贸等领域打天下,为何现在要转型?
精明的浙商正是看中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财政、金融都向“三农”产业倾斜,农业税收大幅减免,工商业反哺农业,农业企业不但可以免除大部分税项,而且不排除可额外拿到政府补贴。
浙江省民营企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副秘书长陶相明在采访中对记者说,最近在出口方面浙商受的挫折较多,环保、汇率等问题导致制造业的利润越来越低,而且房地产监控力度加大,所以部分浙商的转型势在必行。
“浙商的投资意识较强,浙江缺乏土地,到其他地区投资农业产业就成为他们的选择,尤其是现代种植业、养殖业等为浙商看好。”陶相明表示。
浙江盾安控股集团今年9月竞得位于江西进贤县的军山湖32万亩水面20年的独家经营权,这里以出产清水大闸蟹闻名。
一个以电器设备为主营内容的工业企业,为什么突然进入从来没有涉及过的水产养殖行业?“从事水产养殖,是我们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做出的决定。”盾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姚新泉说,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多元化。
除了在其他省市投资农业外,在浙江本地还有不少企业家投资新农业企业,大多还是园艺花卉、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
“像制造业一样发展农业”
浙商“务农” 的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仅对黑龙江农业的投入,一年就达到20~30亿元,而这只是一个缩影。目前,浙江每年不断与江西、河南、安徽和湖北等省举行农业洽谈会,签订粮食项目,而浙企自发的农业项目投资也在全国各地不断进行。
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的浙商更多地关注产业链完善问题。
“浙江民企投资的农业项目不是单纯的种植、生产,而是向建立粮食储备基地、种植基地、加工基地等多种方式拓展,把农业做成像制造业一样,形成种植、加工、收购、外销等一个产业链。”陶相明说。
张建胜走的也是一条产业化的道路。今年1月,呱呱叫公司和当地的520户农民成功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张建胜创建了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打造农企联盟新型合作组织的模式。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张建胜还别出心裁地琢磨出了一种“合作社+基地+社区终端鲜米店”的直销模式。“根据合作社产品的特色,我们建立起品牌鲜米店,店里的稻米全部由合作社统一供应。”张建胜向记者解释。
他将居民社区作为销售终端的模式,被称作“中国式直销”,因此张建胜获得了“2007省外浙商创新奖”。同时他表示,这种模式也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从基地一直到餐桌,这样就减少了很多的中间环节,实现薄利多销,还能让百姓得到实惠。”在谈话中,张建胜几次提到让农民和消费者满意才是最重要的。“如今的农业需要工业化操作,把握基地、工厂、市场几个环节,站在食品安全的角度去考虑,光从商业的角度看肯定会失败的。”
从张建胜的言谈中,让人感受到的是浙商独到且具有高度的眼光。
看好农业“潜力股”
无利而不往,巨额资本的涌入离不开背后的利润。“浙江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企转而投资农业项目,主要原因就是其中潜藏着不少商机。”宁波商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向记者解释。
比如玉米,一些深加工后的产品附加值将比玉米原粮增值许多。玉米每吨的收购价格不到1500元,若是加工成玉米汁,每吨售价立即超过3000元。很多浙商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华中师范大学的有关专家曾对武汉周边生产基地的蕃茄价格进行调查,蕃茄每公斤的成本价是0.50元,批发价是每公斤1.30~1.50元,成本利润率为160-200%。在刚刚结束的武汉农博会上,有不少的浙商都表示要涉足湖北的农业项目也就不难理解。
记者了解到,除了水产养殖,盾安控股集团旗下的杭州姚生记有限公司,正在积极联系杭州临安的山核桃种植户,希望出资和他们签订长期的供应、收购合同。
据陶相明介绍,不少绍兴人在东北种植大米等粮食作物,然后又销往绍兴,他们也是看中了当地缺粮的商机。
如果说,利润和政策给了众多浙商选择投资农业的理由,那么农产品长期看涨的态势,就更加坚定了浙商的投资信心。
浙江巨科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胜芳,在今年初,他投入500万元接手了浙江乐清一家养殖场开始养猪。电气老板去养猪,一时成为热谈。但在今年猪肉价格高涨的背景下,养猪与做电器两者之间的利润比较一览无余,引得不少企业进入家畜养殖行业中。
农业的投资“不单单只是粮食领域”,一旦成为当地举足轻重的企业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意味着更多的投资机会。”张建胜这样认为。
在本月初第四届武汉农业博览会上演之际,还举行了首届“湖北浙商农业投资恳谈会”,为湖北优质农业项目与浙商投资意向之间提供一个对接平台。这仅是一个缩影,在黑龙江、江西、新疆等地,早有浙商在“务农”。
“务农”成浙商新宠
在经历过炒房、开矿之后,投资回报周期长的农业成为浙商新宠,这一新的趋向似乎显示出浙商投资心态的微妙变化:从投机向投资的悄然转型。
早在2004年,黑龍江浙江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张建胜收购了黑龙江呱呱叫食品有限公司。收购后,他对这家企业做了战略调整,将精品米业和健康食品作为主导开发项目,成为浙商早期“务农者”之一。如今,“呱呱叫”已成为黑龙江的著名商标。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起当年的独具慧眼,张建胜仍然显得很兴奋。“农业的发展空间大,虽然回报的周期长,但是风险小,黑龙江发展农业的环境好,又赶上了很多的优惠政策。”
一直以来,浙商靠房地产、商贸等领域打天下,为何现在要转型?
精明的浙商正是看中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财政、金融都向“三农”产业倾斜,农业税收大幅减免,工商业反哺农业,农业企业不但可以免除大部分税项,而且不排除可额外拿到政府补贴。
浙江省民营企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副秘书长陶相明在采访中对记者说,最近在出口方面浙商受的挫折较多,环保、汇率等问题导致制造业的利润越来越低,而且房地产监控力度加大,所以部分浙商的转型势在必行。
“浙商的投资意识较强,浙江缺乏土地,到其他地区投资农业产业就成为他们的选择,尤其是现代种植业、养殖业等为浙商看好。”陶相明表示。
浙江盾安控股集团今年9月竞得位于江西进贤县的军山湖32万亩水面20年的独家经营权,这里以出产清水大闸蟹闻名。
一个以电器设备为主营内容的工业企业,为什么突然进入从来没有涉及过的水产养殖行业?“从事水产养殖,是我们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做出的决定。”盾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姚新泉说,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多元化。
除了在其他省市投资农业外,在浙江本地还有不少企业家投资新农业企业,大多还是园艺花卉、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
“像制造业一样发展农业”
浙商“务农” 的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仅对黑龙江农业的投入,一年就达到20~30亿元,而这只是一个缩影。目前,浙江每年不断与江西、河南、安徽和湖北等省举行农业洽谈会,签订粮食项目,而浙企自发的农业项目投资也在全国各地不断进行。
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的浙商更多地关注产业链完善问题。
“浙江民企投资的农业项目不是单纯的种植、生产,而是向建立粮食储备基地、种植基地、加工基地等多种方式拓展,把农业做成像制造业一样,形成种植、加工、收购、外销等一个产业链。”陶相明说。
张建胜走的也是一条产业化的道路。今年1月,呱呱叫公司和当地的520户农民成功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张建胜创建了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打造农企联盟新型合作组织的模式。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张建胜还别出心裁地琢磨出了一种“合作社+基地+社区终端鲜米店”的直销模式。“根据合作社产品的特色,我们建立起品牌鲜米店,店里的稻米全部由合作社统一供应。”张建胜向记者解释。
他将居民社区作为销售终端的模式,被称作“中国式直销”,因此张建胜获得了“2007省外浙商创新奖”。同时他表示,这种模式也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从基地一直到餐桌,这样就减少了很多的中间环节,实现薄利多销,还能让百姓得到实惠。”在谈话中,张建胜几次提到让农民和消费者满意才是最重要的。“如今的农业需要工业化操作,把握基地、工厂、市场几个环节,站在食品安全的角度去考虑,光从商业的角度看肯定会失败的。”
从张建胜的言谈中,让人感受到的是浙商独到且具有高度的眼光。
看好农业“潜力股”
无利而不往,巨额资本的涌入离不开背后的利润。“浙江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企转而投资农业项目,主要原因就是其中潜藏着不少商机。”宁波商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向记者解释。
比如玉米,一些深加工后的产品附加值将比玉米原粮增值许多。玉米每吨的收购价格不到1500元,若是加工成玉米汁,每吨售价立即超过3000元。很多浙商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华中师范大学的有关专家曾对武汉周边生产基地的蕃茄价格进行调查,蕃茄每公斤的成本价是0.50元,批发价是每公斤1.30~1.50元,成本利润率为160-200%。在刚刚结束的武汉农博会上,有不少的浙商都表示要涉足湖北的农业项目也就不难理解。
记者了解到,除了水产养殖,盾安控股集团旗下的杭州姚生记有限公司,正在积极联系杭州临安的山核桃种植户,希望出资和他们签订长期的供应、收购合同。
据陶相明介绍,不少绍兴人在东北种植大米等粮食作物,然后又销往绍兴,他们也是看中了当地缺粮的商机。
如果说,利润和政策给了众多浙商选择投资农业的理由,那么农产品长期看涨的态势,就更加坚定了浙商的投资信心。
浙江巨科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胜芳,在今年初,他投入500万元接手了浙江乐清一家养殖场开始养猪。电气老板去养猪,一时成为热谈。但在今年猪肉价格高涨的背景下,养猪与做电器两者之间的利润比较一览无余,引得不少企业进入家畜养殖行业中。
农业的投资“不单单只是粮食领域”,一旦成为当地举足轻重的企业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意味着更多的投资机会。”张建胜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