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在发现中认识美,成了作文教学新的课题。我尝试利用社会大课堂、校园中课堂、教室小课堂,进行“多角度”作文渗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中课堂——引导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师生接触最频繁的场所。因而,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抓住中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美的第一步。
1.引导观察寻找
儿童感悟世界,总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和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对事物的惊奇感联系在一起,所以只有细致地观察学生,方能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生活。比如有一次,我发现一页课本纸静静地躺在讲台边的地上,许多同学走过去了,熟视无睹,一个大家公认的潜能生拾起来交给了老师。我抓住这件事,适时引导,使学生的眼睛发现了平淡生活中平凡事件中闪光的一面。第二天,一篇篇见解迥异、感受不一的习作问世了,仅从标题便可略见一斑:《什么是真正的美》《××同学,谢谢你》,《三人行,必有我师》。……
2.融入学生生活
有人说,带孩子去田野,孩子的笔下才会有蓝天、白云的美丽,才会有泥土野草的清香。我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会让学生眼界开阔,认识提升,从而更多更好地感悟着生活之美。
比如,教室里开展的“添鼻子”活动,童话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教室外的拔河比赛,赏花看树游园等活动,都可以让学生受益匪浅。就拿校园里的一棵老樟树来说,围绕樟树的美丽,同学们从多个角度,写出了《爱美的樟树》、《了结了心事的大樟树》、《古怪的大樟树》,在他们的笔下,大樟树是魔法师,是动脑筋爷爷,是超越花仙子的美人……尽管语言幼稚,但却富于情趣,生活之美跃然纸上。
二.小课堂——感悟
中课堂里教师引导得再精彩,可对于我班学生达七十余人之多的现状而言,对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而言,依旧是杯水车薪。给他们每一个人寻找一位24小时陪同的教师,去随时引领他们发掘生活之美——小课堂里感悟这一教学思路便应运而生。
1.在品读中了解
无论打开哪一篇课文,就等于进入了一段特殊的历史环境,进入了一所“精神家园”,进入了一座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文本带他们了解了屈原的忠诚爱国,李白的豁达、豪放,知道了小兴安岭的温柔舒服,索溪峪的“野”,……他们在对课文的品读中,透过美的语言,窥见了美的心灵世界,于是,爱美、尚美之心被一次次拨动了。
2.在辩论中记忆
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辩论的介入,可丰富并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比如,九年义务教材第九册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针对独生子女的现状,受不了委屈,听不进批评这一普遍现象,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场辩论“实话实话:表扬与批评,你要爱哪个?”由于教师紧紧抓住课文与学生生活的链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立刻发表见解,他们终于理解了:批评与表扬一样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们的习作出现了反映“严厉也是一种爱”的主题。
三.大课堂——拓展
从小课堂里文本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阅读的确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但是,阅读必须要有量的保证,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才能逐渐提高。因而,将大课堂引进作文教学,使学生对美的认识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得以进一步拓展,从而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创作欲望。
读课外书。因为一本好书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于是从习作初起,便引导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让他们伴着书香走进大课堂,因为大量的课外阅读,让不爱作文的徐维同学在习作《第一次被文字震撼》中,发出了“我爱看书,我要看书。”的感叹,让这位同学立下长大了要当斯托夫人(文学家)第二的志向。
读“生活”这本书。如果只让学生沉浸在铅印的书的海洋里,难免会成为“书虫”或“书呆子”。因此,读生活这部书是必不可少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淌。”
因为有了中课堂里老师的引导,小课堂中美文的熏陶,学生反映社会生活的作文更是内容丰富,奇思异想不断涌现在字里行间。比如盛文言同学的习作《谁说女不如男》,写的就是信江河边休闲长廊中的一座铜雕。这座人们按思维习惯雕的一尊男娃点鞭炮、女娃吓得捂着耳朵的雕像,却让盛文言同学想起了书中的赵一曼,刘胡兰,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个个优秀女生。而童话《壁虎与燕子》则提醒我们不要以貌取人,遇事要认真思考,不要轻易下结论。
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里,学生们由阅读迁移到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创新思维被大大地拓展。至此,流水帐似的作文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力。
(作者通联:334000江西省上饶市第一小学)
一.中课堂——引导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师生接触最频繁的场所。因而,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抓住中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美的第一步。
1.引导观察寻找
儿童感悟世界,总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和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对事物的惊奇感联系在一起,所以只有细致地观察学生,方能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生活。比如有一次,我发现一页课本纸静静地躺在讲台边的地上,许多同学走过去了,熟视无睹,一个大家公认的潜能生拾起来交给了老师。我抓住这件事,适时引导,使学生的眼睛发现了平淡生活中平凡事件中闪光的一面。第二天,一篇篇见解迥异、感受不一的习作问世了,仅从标题便可略见一斑:《什么是真正的美》《××同学,谢谢你》,《三人行,必有我师》。……
2.融入学生生活
有人说,带孩子去田野,孩子的笔下才会有蓝天、白云的美丽,才会有泥土野草的清香。我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会让学生眼界开阔,认识提升,从而更多更好地感悟着生活之美。
比如,教室里开展的“添鼻子”活动,童话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教室外的拔河比赛,赏花看树游园等活动,都可以让学生受益匪浅。就拿校园里的一棵老樟树来说,围绕樟树的美丽,同学们从多个角度,写出了《爱美的樟树》、《了结了心事的大樟树》、《古怪的大樟树》,在他们的笔下,大樟树是魔法师,是动脑筋爷爷,是超越花仙子的美人……尽管语言幼稚,但却富于情趣,生活之美跃然纸上。
二.小课堂——感悟
中课堂里教师引导得再精彩,可对于我班学生达七十余人之多的现状而言,对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而言,依旧是杯水车薪。给他们每一个人寻找一位24小时陪同的教师,去随时引领他们发掘生活之美——小课堂里感悟这一教学思路便应运而生。
1.在品读中了解
无论打开哪一篇课文,就等于进入了一段特殊的历史环境,进入了一所“精神家园”,进入了一座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文本带他们了解了屈原的忠诚爱国,李白的豁达、豪放,知道了小兴安岭的温柔舒服,索溪峪的“野”,……他们在对课文的品读中,透过美的语言,窥见了美的心灵世界,于是,爱美、尚美之心被一次次拨动了。
2.在辩论中记忆
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辩论的介入,可丰富并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比如,九年义务教材第九册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针对独生子女的现状,受不了委屈,听不进批评这一普遍现象,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场辩论“实话实话:表扬与批评,你要爱哪个?”由于教师紧紧抓住课文与学生生活的链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立刻发表见解,他们终于理解了:批评与表扬一样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们的习作出现了反映“严厉也是一种爱”的主题。
三.大课堂——拓展
从小课堂里文本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阅读的确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但是,阅读必须要有量的保证,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才能逐渐提高。因而,将大课堂引进作文教学,使学生对美的认识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得以进一步拓展,从而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创作欲望。
读课外书。因为一本好书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于是从习作初起,便引导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让他们伴着书香走进大课堂,因为大量的课外阅读,让不爱作文的徐维同学在习作《第一次被文字震撼》中,发出了“我爱看书,我要看书。”的感叹,让这位同学立下长大了要当斯托夫人(文学家)第二的志向。
读“生活”这本书。如果只让学生沉浸在铅印的书的海洋里,难免会成为“书虫”或“书呆子”。因此,读生活这部书是必不可少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淌。”
因为有了中课堂里老师的引导,小课堂中美文的熏陶,学生反映社会生活的作文更是内容丰富,奇思异想不断涌现在字里行间。比如盛文言同学的习作《谁说女不如男》,写的就是信江河边休闲长廊中的一座铜雕。这座人们按思维习惯雕的一尊男娃点鞭炮、女娃吓得捂着耳朵的雕像,却让盛文言同学想起了书中的赵一曼,刘胡兰,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个个优秀女生。而童话《壁虎与燕子》则提醒我们不要以貌取人,遇事要认真思考,不要轻易下结论。
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里,学生们由阅读迁移到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创新思维被大大地拓展。至此,流水帐似的作文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力。
(作者通联:334000江西省上饶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