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情况,探索高职教育未来发展中创特色专业的基本路径,为高职院校创特色专业提供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的专门教育。创专业特色对于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职创专业特色的基本要求
1.人才培养目标应具有特色。确定高职的培养目标,既不能借助传统高教培养目标进行逻辑推理,也不能离开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主观臆断,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为大背景。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岗位对主要人才类型的需求进行职业分析,在此基础上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一个准确的、科学的表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能把科研和开发设计成果转化到生产工艺或实际生产中去的,积极引进消化、开发运用直接实现经济效益的技术型人才,对高新技术设备及流程进行熟练操作和科学管理能把决策的意图、政策、法律贯彻到实际业务中去的管理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针对社会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在技能应用上具有较高的水平,且具有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和和综合素质。
2.人才适应社会能力应具有特色。人才应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与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因为这种能力对劳动者的未来起关键性作用,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又称为关键能力(个人生存、发展能力、自主创新自主创业能力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不是货币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而是知识和创新能力。因此,现代社会所需人才不仅仅是具有实际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还要具有做人、教会学会生存、教会学生工作。
3.专业课程应具有特色。高职课程结构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需够用为度,制定课程计划时,必须有整体优化的理念,注重知识的更新换代,及时吸收最新的科技成果,减少纯科学性的内容,删除不符合实际的过高要求,使学生能更好地结合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岗位要求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积极的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要解决好针对性与适应性之间的矛盾。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一定的职业岗位的一般要求和具体要求;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不仅有较强的适应未来发展的理论基础,尤其是要具有自主创业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在专业课程结构方面,注重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技能的练课的内在联系,针对就业岗位特殊要求,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需要出发建立结构合理、综合化程度高,适应性强的模块化和开放性的课程体系。
二、创专业特色的基本平台建设
1.以就业率高的成熟专业为基础。顺应市场发展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来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特点,建设特色专业更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行业需求。由于专业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形成经验、积淀精华,因此,创特色专业必须具备相对稳定性,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专业为基础,结合就业需要,强化核心技能的培养力度。创特色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输出人才所得到的社会评价。
2.建立和完善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专业改革思路,以就业为导向要创特色,必须对原有旧的办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用先进的教育观念作为支撑,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依据“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宽窄并存”的原则编定可操作性强、符合实际需求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结构,编写、选用模拟实训教材,形成综合性实践性实训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基础设施良好。对于教学装备、设施的投入应满足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除常规教学设备应当保持较先进状态,能及时更新外,还应拥有相应的校内外实验(训)基地,且条件能模拟相关行业实际场景,紧跟行业发展要求,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注重产学研结合,加大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力度以满足课程实训、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训的要求。
3.具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特色专业的创建需要依靠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是应当拥有具备较高知名度和科研水平的专业带头人,能对专业建设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专业教师队伍必须结构(年龄、职称)合理、专业基础扎实,专家结合且有一定的指导学生的实践的经验和能力,教师以具备“双师”资格为主力军,懂得实际操作,与岗位联系密切,熟悉行业情况。
4.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和监制体系。加强高职教学管理改革,实行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与评估机制,规范教学各个环节,提高办学质量,积极开展产学研和国际合作办学,扩大办学思路,搞活办学形式。专业建设要突出特色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作为保障,大力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树立新型的管理观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发挥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于专业的全程控制力、协调力;发挥奖惩制度对教学建设的激励作用,加强制度化管理的同时建设一支优秀的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创出特色的必然要求。
三、创专业特色的基本途径
1.以传统优势专业为基础,打造特色。任何专业的建设都需要一定时间与经验的积累,尤其是特色专业的建设,它需要在不断的建设与发展中,改进不足、优化整合,因此,具有地方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的学校传统强项专业,是最具备建设特色专业条件的。对此,要进一步加大其建设力度和投入,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传统优势专业雄厚的底蕴,创特色,在专业的核心技能培训和考核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2.结合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创建新兴行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新兴行业的迅速崛起,带来某一领域人才的空白,于是给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带来较大的机遇。新兴行业人才需求量大,但在专业建设上,由于面对的是新的行业特点,可创新的空间大,但难度也大,在这个形势下,谁优先凸显特色,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使得人才培养供不应求,取得用人单位的良好口碑,获得社会的肯定,谁就会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审时度势,高度重视以高新科技行业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新兴专业的建设,对其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设施具有创新的安排和建设,促使其创出特色,在新的产业领域成为本行业人才培养的人才基地以及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优势创专业特色。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是专业建设改革思路和总蓝图,占有核心地位。要以能力为突破口,围绕“应用”来确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针对岗位需求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人才培养目标应当能体现以高级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性能力的人才;教学内容应体现实践性、实用性且现代技术含量相对高;合理优化课程结构,形成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需求的优秀课程体系。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素质和技能,是创特色的关键。合理优化原有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力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形成一支专业扎实、善于创新、高职称、高学力、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关键性条件。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注意教师梯队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建设,使每个专业都有科研成果丰富、治学严谨、组织能力强的领衔并发挥示范作用;重点扶植优秀中青年教师,为他们在科研、进修方面提供便利;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行业流程操作和创新,并支持教师考取“双师”证书,成为相关行业的专家,紧缺人才的技能的培养。
5.针对专业特色,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由于高职院校的特色在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动手”,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很大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校内外实验(训)基地进行。高职院校应拥有一批目标规划科学、设施先进的校内外实验(训)基地,一方面要对校内实验(训)基地加大建设投入,使其拥有较为先进、技术含量高的教学仪器设备,营造仿真性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操作,另一方面搞好校外实验(训)基地建设,安排学生顶岗实训,真正提高学生实际岗位(群)应用能力,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得到用人单位好评,进而使该专业在社会树立良好的口碑,为招生和就业提供最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
[2]葛道凯.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高专教育迈上新台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的专门教育。创专业特色对于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职创专业特色的基本要求
1.人才培养目标应具有特色。确定高职的培养目标,既不能借助传统高教培养目标进行逻辑推理,也不能离开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主观臆断,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为大背景。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岗位对主要人才类型的需求进行职业分析,在此基础上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一个准确的、科学的表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能把科研和开发设计成果转化到生产工艺或实际生产中去的,积极引进消化、开发运用直接实现经济效益的技术型人才,对高新技术设备及流程进行熟练操作和科学管理能把决策的意图、政策、法律贯彻到实际业务中去的管理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针对社会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在技能应用上具有较高的水平,且具有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和和综合素质。
2.人才适应社会能力应具有特色。人才应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与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因为这种能力对劳动者的未来起关键性作用,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又称为关键能力(个人生存、发展能力、自主创新自主创业能力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不是货币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而是知识和创新能力。因此,现代社会所需人才不仅仅是具有实际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还要具有做人、教会学会生存、教会学生工作。
3.专业课程应具有特色。高职课程结构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需够用为度,制定课程计划时,必须有整体优化的理念,注重知识的更新换代,及时吸收最新的科技成果,减少纯科学性的内容,删除不符合实际的过高要求,使学生能更好地结合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岗位要求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积极的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要解决好针对性与适应性之间的矛盾。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一定的职业岗位的一般要求和具体要求;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不仅有较强的适应未来发展的理论基础,尤其是要具有自主创业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在专业课程结构方面,注重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技能的练课的内在联系,针对就业岗位特殊要求,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需要出发建立结构合理、综合化程度高,适应性强的模块化和开放性的课程体系。
二、创专业特色的基本平台建设
1.以就业率高的成熟专业为基础。顺应市场发展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来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特点,建设特色专业更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行业需求。由于专业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形成经验、积淀精华,因此,创特色专业必须具备相对稳定性,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专业为基础,结合就业需要,强化核心技能的培养力度。创特色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输出人才所得到的社会评价。
2.建立和完善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专业改革思路,以就业为导向要创特色,必须对原有旧的办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用先进的教育观念作为支撑,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依据“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宽窄并存”的原则编定可操作性强、符合实际需求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结构,编写、选用模拟实训教材,形成综合性实践性实训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基础设施良好。对于教学装备、设施的投入应满足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除常规教学设备应当保持较先进状态,能及时更新外,还应拥有相应的校内外实验(训)基地,且条件能模拟相关行业实际场景,紧跟行业发展要求,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注重产学研结合,加大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力度以满足课程实训、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训的要求。
3.具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特色专业的创建需要依靠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是应当拥有具备较高知名度和科研水平的专业带头人,能对专业建设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专业教师队伍必须结构(年龄、职称)合理、专业基础扎实,专家结合且有一定的指导学生的实践的经验和能力,教师以具备“双师”资格为主力军,懂得实际操作,与岗位联系密切,熟悉行业情况。
4.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和监制体系。加强高职教学管理改革,实行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与评估机制,规范教学各个环节,提高办学质量,积极开展产学研和国际合作办学,扩大办学思路,搞活办学形式。专业建设要突出特色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作为保障,大力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树立新型的管理观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发挥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于专业的全程控制力、协调力;发挥奖惩制度对教学建设的激励作用,加强制度化管理的同时建设一支优秀的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创出特色的必然要求。
三、创专业特色的基本途径
1.以传统优势专业为基础,打造特色。任何专业的建设都需要一定时间与经验的积累,尤其是特色专业的建设,它需要在不断的建设与发展中,改进不足、优化整合,因此,具有地方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的学校传统强项专业,是最具备建设特色专业条件的。对此,要进一步加大其建设力度和投入,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传统优势专业雄厚的底蕴,创特色,在专业的核心技能培训和考核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2.结合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创建新兴行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新兴行业的迅速崛起,带来某一领域人才的空白,于是给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带来较大的机遇。新兴行业人才需求量大,但在专业建设上,由于面对的是新的行业特点,可创新的空间大,但难度也大,在这个形势下,谁优先凸显特色,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使得人才培养供不应求,取得用人单位的良好口碑,获得社会的肯定,谁就会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审时度势,高度重视以高新科技行业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新兴专业的建设,对其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设施具有创新的安排和建设,促使其创出特色,在新的产业领域成为本行业人才培养的人才基地以及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优势创专业特色。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是专业建设改革思路和总蓝图,占有核心地位。要以能力为突破口,围绕“应用”来确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针对岗位需求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人才培养目标应当能体现以高级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性能力的人才;教学内容应体现实践性、实用性且现代技术含量相对高;合理优化课程结构,形成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需求的优秀课程体系。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素质和技能,是创特色的关键。合理优化原有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力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形成一支专业扎实、善于创新、高职称、高学力、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关键性条件。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注意教师梯队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建设,使每个专业都有科研成果丰富、治学严谨、组织能力强的领衔并发挥示范作用;重点扶植优秀中青年教师,为他们在科研、进修方面提供便利;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行业流程操作和创新,并支持教师考取“双师”证书,成为相关行业的专家,紧缺人才的技能的培养。
5.针对专业特色,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由于高职院校的特色在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动手”,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很大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校内外实验(训)基地进行。高职院校应拥有一批目标规划科学、设施先进的校内外实验(训)基地,一方面要对校内实验(训)基地加大建设投入,使其拥有较为先进、技术含量高的教学仪器设备,营造仿真性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操作,另一方面搞好校外实验(训)基地建设,安排学生顶岗实训,真正提高学生实际岗位(群)应用能力,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得到用人单位好评,进而使该专业在社会树立良好的口碑,为招生和就业提供最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
[2]葛道凯.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高专教育迈上新台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