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鱼,也要懂鱼《台湾鱼达人带你环岛吃海鲜》编辑手记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t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是个海岛,渔产丰富,加上黑潮北上,亲潮南下,春秋交会,鱼群往来,所以无论是南方的鱼或北方的鱼,在台湾附近海域都能捕捞得到。
  可惜,一般人朝夕食鱼,却鲜能知味。对日日上桌的鱼料理,也少有认识。这才让钓鱼高手李嘉亮先生,忍不住卷起袖子,一手忙着钓鱼,另一手振笔疾书,花两年时间,写成《台湾鱼达人带你环岛吃海鲜》。
  台湾幅员不大,但经常出现在餐桌上的鱼却超过二百种。这个规模,大约是日本的三四倍。不过,鱼族种类复杂,名称自然不易统一,所以要把各地吃鱼文化汇总成书,一定要勤于考察,还要掌握鱼类生态的基本知识。例如,珊瑚礁鱼、沙泥底鱼,或者离岸较近与较远的鱼,因为生活环境不同,食物不同,就决定了鱼的样貌、油脂多寡与滋味。所以,要懂鱼,一定要从了解台湾的海岸生态开始。
  再说得细一点,譬如我们假日会去宜兰的北关望潮,这附近能钓到的鱼,就是典型的岩石海岸鱼。但如果你去台南的安平海水浴场玩,这边的鱼就是沙泥质海域的鱼。又或者跑去垦丁万里桐海岸,一看环境,就知道附近出没的一定是珊瑚礁海域的鱼。
  通常我们去市场买鱼,珊瑚礁鱼不会在身上绑一块珊瑚礁,沙泥底鱼的身上也不会涂满细砂,但是我们去观音山游玩,买了绿竹笋或白萝卜,商人却故意让黄泥沾在上面,好让客人知道是刚挖出来的鲜货。其实,做鱼生意的摊子,真该学学卖竹笋萝卜的店家,在鱼的旁边,放上生态环境的特征,这样一来可以增加美观,引起购买欲,二来更可以提升大众的食鱼文化。
  台湾鱼产还有一项特征,就是任何一种鱼,一旦引起媒体兴趣,大幅报道,必然掀起流行。不管是油旗鱼生鱼片或者翻车鱼(曼波鱼),也不管原产地在哪里,只需一天,全台各地的渔港鱼货销售处,到处都能看到。这是因为台湾的流通运输业太发达了,效率世界第一。无论是台东到淡水,或者嘉义到花莲,只需24小时,没有到不了的地方。此时还想辨别产地,就只能从价格上判断了。
  即使如此,却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澎湖马公地区。这里只带动流行,而不跟随流行。因为当地渔产最丰富,号称喜好吃鱼和钓鱼的人的“究极天堂”。所以作者李嘉亮,每年都要去两三次。
  依作者的建议,想省事吃鱼的人,在餐厅的水族箱里挑选即可,但内行的老饕,则应该去马公鱼市场挑刚上岸的新鲜渔获。
  从马公市中心朝东北方向走,无论是沿着光复、中华或新生任何一条马路,最后都可接上北辰街。然后沿北辰街往东南方向直走到底,遇到新营路旁的渔港,再顺着港边直走约300米即可抵达马公鱼市场。此地大约清晨五点半开市,若渔获丰收便早开些,若歉收便晚开些,很有随渔民心情起伏的意思。
  市场没有屋顶,太阳一旦晒到鱼货,影响鲜度,就无法交易,所以七点左右必须收市。若遇上歉收,海鲜抢手,往往七点不到就收摊了。但晚起向隅的观光客,仍可沿来时路回到北辰街傳统市场,里面也有不少鲜鱼摊,算是饕客的第二选择。
  内行人都知道,在澎湖旅游,总要吃一两回令人难忘的石斑鱼,才算不虚此行。尤其是玳瑁石斑,它是澎湖最常见的石斑鱼,澎湖人称为“格”。错过此味,等于没来过澎湖。
  玳瑁石斑喜欢躲藏在珊瑚礁与岩石混杂的海底,渔港防波堤边的消波块也是它藏身的地方。除澎湖以外,台湾北端的三芝、金山、野柳、万里、基隆等海域,也有少许产量,但产量远不如澎湖。玳瑁石斑是台湾所有石斑之中,出现在最浅海的种类。如果不受钓客干扰,鱼儿可能躲藏在水深仅数公分的石缝中,冒出半个头向外张望,往年鱼多的时候,一个洞穴冒出几个鱼头也不足为奇。
  每年四五月间,海水转暖之后,鱼儿开始上钩。六七月进入盛期,鱼儿更肥。到了九十月,鱼体最大,滋味最美,虽然价格也最贵,但此时处处可见三百至四百克的中大型鱼,肉量丰足,十分值得品尝。尤其是活杀的鲜鱼,只需抹上粗海盐清蒸,味道绝对令人倾倒。其他如淡口味的红烧方式也颇值一试。
  在我认识《台湾鱼达人带你环岛吃海鲜》作者李嘉亮的这几年中,我跟着他吃了不少好鱼,也学会哪些鱼该怎么选、怎么吃,还有哪些鱼濒临绝种,应该拒吃。读者不必跟我一样,花好几年才学会这一切。因为书籍一出版,这些宝贵的知识与经验,即成为公开的常识。你只需阅读,所有的幸福,便随你的想象,围绕在你身边。
其他文献
依然还记得那月光下手持钢叉刺猹的少年闰土,在仙台蓄着八字须戴着眼镜走上讲台的藤野先生,总在别人面前唠叨阿毛剥豆被狼叼走的祥林嫂,穿长衫站着喝酒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阿Q……尽管鲁迅的年代已渐渐远去,然而其文字对我们当今和未来的影响却依然在延续。撇开以往政治与阶级立场的因素,假如单纯从鲁迅的文字和思想来看,他的文章也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值得学习的典范,其风格多样、体裁广泛,小说、
期刊
在陈雪的小说《陈春天》里,农历大年初二凌晨,陈春天的弟弟因车祸被送往急诊室,经诊断后发现骨盆骨折,膀胱破裂,有血胸,最严重的是,由于大量内出血使得腹压升高,生命垂危。离散的陈春天一家,因着这事而难得聚首,在狭隘局促的病房里,伴著弟弟逐步挣脱死神之手,与此同时,亦点滴弥缝着一家子长久以来的裂痕。  陈春天眼睁睁看着弟弟从支离破碎到逐日康复,不免诧异,人竟是可以这样被修复的。“那中间的过程是一本奥妙难
期刊
爱问“为什么”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必经之路。孩子们对周遭一切未知之事都抱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想探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成因,因而常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搞得家长一个头两个大。  有些家长愿意耐着性子回答孩子的问题,引导孩子去找出答案;有些家长则嫌烦,以自己的权威命令孩子停止发问。  家长之所以恼羞成怒,除了太忙没空,通常还因为孩子问的问题太过“理所当然”(人为什么大便?大便为什么不可以吃?),显得可笑(睡
期刊
和前两部一样,隐匿的第三本诗集《冤狱》,用白描手法,我手写我口,踩在诗与分行散文的边线,走钢索般,却走得自在而平衡。比起之前的《自由肉体》与《怎么可能》,《冤狱》的表现方式更放松更犀利,更自由更精炼。  整册诗集白话到不能白话,简单到非常简单,没有丰富意象,没有巧譬妙喻与复杂难解的意涵,把诗还原到最简单的样子,就像作者的生活状态。诗就是她的生活,生活就在诗作里,因此她写诗,抒发她的意见(或主见、偏
期刊
我虽是中文系毕业,却非常排斥去上班。做文字工作,年轻时,总幻想着,小说应当是创作,你希望你的文字全都是拿来创作的。此外,我那时也不懂得怎么找工作,所以大学刚毕业之际非常坎坷,就像《桥上的孩子》写的那样,做过服务生、店员、DJ、KTV服务员等各式各样的工作,还常拿不到钱。爸妈实在看不下去了,才叫我去卖衣服,卖衣服的收入相对稳定一点,毕竟那是我们的专业,况且爸爸拿货给我们卖,也不用出本钱。当时工作就是
期刊
做编辑,总有一些心仪已久的作者,时刻想为他们编几本书,哪怕是没有任何的酬劳。这种心仪实际上已经超过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只是一种单纯的久仰。之于笔者,心仪的作者很多,老一代的比如北京的周有光先生、四川的流沙河先生;中年的如山西的韩石山先生、辽宁的高海涛先生;年轻一代的则有曾经在吉林现居广东的王国华和上海的毛尖诸人。不过好事多磨,直到今年6月,总算完成了一个小小的愿望,为王国华出了一本历史小品集,这也
期刊
我实在很喜欢写书评,人生第一篇卖出去的稿子就是书评。写书评的好处很多,看免费的书、吸收新知……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自己并不会特别想找来看的书,因为工作却得要读。结果一读之下,大受震撼,还解开了困扰自己多年的谜题,王荣义牧师的《穿越梦境,遇见最真实的自己》正是这样一本精彩好书。  话说我的硕士文凭,从拿到手到如今,已经扎扎实实地超过了十个年头。然而,纵然毕业超过十年,却还是三不五时地梦到自己“毕不了业
期刊
南音的历史相当久远,一般认为是唐、五代时传入闽南的中原古曲。因此,有人称之为“汉唐乐府”。  南音留存了唐、五代甚至更早时期的中原古乐的因素。比如曲项四弦琵琶,在北朝、隋唐时代就有出现,并且在敦煌莫高窟的北魏壁画、隋代壁画、唐代壁画都有出现。四川五代遗址王建墓也有曲项琵琶乐队的石刻,五代南唐《韩熙载夜宴图》中更有乐师弹奏曲项四弦琵琶。  其次,南音的谱,特别是《走马》、《百鸟归巢》、《阳关曲》都留
期刊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为了适应由封建时代迈入近代社会的转型,急需渴盼大规模地吸收与输入西方文化,彼时不惟年轻的明治天皇及王妃穿着西式服饰拍照,包括国内大量建筑物亦皆仿维多利亚的豪华风格,甚至连美术创作都充满了欧美的味道,在这方面诸如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等以巴黎为中心的欧陆艺术思潮纷纷传入日本,由此深受影响的日本美术界遂产生了洋画旧派及新派之间的对立,许多文艺青年也相继筹组新的美
期刊
知名作家怡霖最近出版了她的散文集《人约黄昏后》,在这部新作中,更加凸显了作家以生命的本真,以情感的暖色调,抒写追求人性真善美的艺术特色。作家直面生命的疼痛,原生态地表现弱势群体边缘人的亲情;以“焰”与“美”的直接抒情,热情讴歌真挚的爱情;以忧伤又洒满温阳的笔调,表现岁月沉淀后的纯洁友情。这是一部生命疼痛与礼赞的心灵写真。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有着各自无法言说的痛,有着无法承受的生活之重。《人约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