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是个海岛,渔产丰富,加上黑潮北上,亲潮南下,春秋交会,鱼群往来,所以无论是南方的鱼或北方的鱼,在台湾附近海域都能捕捞得到。
可惜,一般人朝夕食鱼,却鲜能知味。对日日上桌的鱼料理,也少有认识。这才让钓鱼高手李嘉亮先生,忍不住卷起袖子,一手忙着钓鱼,另一手振笔疾书,花两年时间,写成《台湾鱼达人带你环岛吃海鲜》。
台湾幅员不大,但经常出现在餐桌上的鱼却超过二百种。这个规模,大约是日本的三四倍。不过,鱼族种类复杂,名称自然不易统一,所以要把各地吃鱼文化汇总成书,一定要勤于考察,还要掌握鱼类生态的基本知识。例如,珊瑚礁鱼、沙泥底鱼,或者离岸较近与较远的鱼,因为生活环境不同,食物不同,就决定了鱼的样貌、油脂多寡与滋味。所以,要懂鱼,一定要从了解台湾的海岸生态开始。
再说得细一点,譬如我们假日会去宜兰的北关望潮,这附近能钓到的鱼,就是典型的岩石海岸鱼。但如果你去台南的安平海水浴场玩,这边的鱼就是沙泥质海域的鱼。又或者跑去垦丁万里桐海岸,一看环境,就知道附近出没的一定是珊瑚礁海域的鱼。
通常我们去市场买鱼,珊瑚礁鱼不会在身上绑一块珊瑚礁,沙泥底鱼的身上也不会涂满细砂,但是我们去观音山游玩,买了绿竹笋或白萝卜,商人却故意让黄泥沾在上面,好让客人知道是刚挖出来的鲜货。其实,做鱼生意的摊子,真该学学卖竹笋萝卜的店家,在鱼的旁边,放上生态环境的特征,这样一来可以增加美观,引起购买欲,二来更可以提升大众的食鱼文化。
台湾鱼产还有一项特征,就是任何一种鱼,一旦引起媒体兴趣,大幅报道,必然掀起流行。不管是油旗鱼生鱼片或者翻车鱼(曼波鱼),也不管原产地在哪里,只需一天,全台各地的渔港鱼货销售处,到处都能看到。这是因为台湾的流通运输业太发达了,效率世界第一。无论是台东到淡水,或者嘉义到花莲,只需24小时,没有到不了的地方。此时还想辨别产地,就只能从价格上判断了。
即使如此,却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澎湖马公地区。这里只带动流行,而不跟随流行。因为当地渔产最丰富,号称喜好吃鱼和钓鱼的人的“究极天堂”。所以作者李嘉亮,每年都要去两三次。
依作者的建议,想省事吃鱼的人,在餐厅的水族箱里挑选即可,但内行的老饕,则应该去马公鱼市场挑刚上岸的新鲜渔获。
从马公市中心朝东北方向走,无论是沿着光复、中华或新生任何一条马路,最后都可接上北辰街。然后沿北辰街往东南方向直走到底,遇到新营路旁的渔港,再顺着港边直走约300米即可抵达马公鱼市场。此地大约清晨五点半开市,若渔获丰收便早开些,若歉收便晚开些,很有随渔民心情起伏的意思。
市场没有屋顶,太阳一旦晒到鱼货,影响鲜度,就无法交易,所以七点左右必须收市。若遇上歉收,海鲜抢手,往往七点不到就收摊了。但晚起向隅的观光客,仍可沿来时路回到北辰街傳统市场,里面也有不少鲜鱼摊,算是饕客的第二选择。
内行人都知道,在澎湖旅游,总要吃一两回令人难忘的石斑鱼,才算不虚此行。尤其是玳瑁石斑,它是澎湖最常见的石斑鱼,澎湖人称为“格”。错过此味,等于没来过澎湖。
玳瑁石斑喜欢躲藏在珊瑚礁与岩石混杂的海底,渔港防波堤边的消波块也是它藏身的地方。除澎湖以外,台湾北端的三芝、金山、野柳、万里、基隆等海域,也有少许产量,但产量远不如澎湖。玳瑁石斑是台湾所有石斑之中,出现在最浅海的种类。如果不受钓客干扰,鱼儿可能躲藏在水深仅数公分的石缝中,冒出半个头向外张望,往年鱼多的时候,一个洞穴冒出几个鱼头也不足为奇。
每年四五月间,海水转暖之后,鱼儿开始上钩。六七月进入盛期,鱼儿更肥。到了九十月,鱼体最大,滋味最美,虽然价格也最贵,但此时处处可见三百至四百克的中大型鱼,肉量丰足,十分值得品尝。尤其是活杀的鲜鱼,只需抹上粗海盐清蒸,味道绝对令人倾倒。其他如淡口味的红烧方式也颇值一试。
在我认识《台湾鱼达人带你环岛吃海鲜》作者李嘉亮的这几年中,我跟着他吃了不少好鱼,也学会哪些鱼该怎么选、怎么吃,还有哪些鱼濒临绝种,应该拒吃。读者不必跟我一样,花好几年才学会这一切。因为书籍一出版,这些宝贵的知识与经验,即成为公开的常识。你只需阅读,所有的幸福,便随你的想象,围绕在你身边。
可惜,一般人朝夕食鱼,却鲜能知味。对日日上桌的鱼料理,也少有认识。这才让钓鱼高手李嘉亮先生,忍不住卷起袖子,一手忙着钓鱼,另一手振笔疾书,花两年时间,写成《台湾鱼达人带你环岛吃海鲜》。
台湾幅员不大,但经常出现在餐桌上的鱼却超过二百种。这个规模,大约是日本的三四倍。不过,鱼族种类复杂,名称自然不易统一,所以要把各地吃鱼文化汇总成书,一定要勤于考察,还要掌握鱼类生态的基本知识。例如,珊瑚礁鱼、沙泥底鱼,或者离岸较近与较远的鱼,因为生活环境不同,食物不同,就决定了鱼的样貌、油脂多寡与滋味。所以,要懂鱼,一定要从了解台湾的海岸生态开始。
再说得细一点,譬如我们假日会去宜兰的北关望潮,这附近能钓到的鱼,就是典型的岩石海岸鱼。但如果你去台南的安平海水浴场玩,这边的鱼就是沙泥质海域的鱼。又或者跑去垦丁万里桐海岸,一看环境,就知道附近出没的一定是珊瑚礁海域的鱼。
通常我们去市场买鱼,珊瑚礁鱼不会在身上绑一块珊瑚礁,沙泥底鱼的身上也不会涂满细砂,但是我们去观音山游玩,买了绿竹笋或白萝卜,商人却故意让黄泥沾在上面,好让客人知道是刚挖出来的鲜货。其实,做鱼生意的摊子,真该学学卖竹笋萝卜的店家,在鱼的旁边,放上生态环境的特征,这样一来可以增加美观,引起购买欲,二来更可以提升大众的食鱼文化。
台湾鱼产还有一项特征,就是任何一种鱼,一旦引起媒体兴趣,大幅报道,必然掀起流行。不管是油旗鱼生鱼片或者翻车鱼(曼波鱼),也不管原产地在哪里,只需一天,全台各地的渔港鱼货销售处,到处都能看到。这是因为台湾的流通运输业太发达了,效率世界第一。无论是台东到淡水,或者嘉义到花莲,只需24小时,没有到不了的地方。此时还想辨别产地,就只能从价格上判断了。
即使如此,却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澎湖马公地区。这里只带动流行,而不跟随流行。因为当地渔产最丰富,号称喜好吃鱼和钓鱼的人的“究极天堂”。所以作者李嘉亮,每年都要去两三次。
依作者的建议,想省事吃鱼的人,在餐厅的水族箱里挑选即可,但内行的老饕,则应该去马公鱼市场挑刚上岸的新鲜渔获。
从马公市中心朝东北方向走,无论是沿着光复、中华或新生任何一条马路,最后都可接上北辰街。然后沿北辰街往东南方向直走到底,遇到新营路旁的渔港,再顺着港边直走约300米即可抵达马公鱼市场。此地大约清晨五点半开市,若渔获丰收便早开些,若歉收便晚开些,很有随渔民心情起伏的意思。
市场没有屋顶,太阳一旦晒到鱼货,影响鲜度,就无法交易,所以七点左右必须收市。若遇上歉收,海鲜抢手,往往七点不到就收摊了。但晚起向隅的观光客,仍可沿来时路回到北辰街傳统市场,里面也有不少鲜鱼摊,算是饕客的第二选择。
内行人都知道,在澎湖旅游,总要吃一两回令人难忘的石斑鱼,才算不虚此行。尤其是玳瑁石斑,它是澎湖最常见的石斑鱼,澎湖人称为“格”。错过此味,等于没来过澎湖。
玳瑁石斑喜欢躲藏在珊瑚礁与岩石混杂的海底,渔港防波堤边的消波块也是它藏身的地方。除澎湖以外,台湾北端的三芝、金山、野柳、万里、基隆等海域,也有少许产量,但产量远不如澎湖。玳瑁石斑是台湾所有石斑之中,出现在最浅海的种类。如果不受钓客干扰,鱼儿可能躲藏在水深仅数公分的石缝中,冒出半个头向外张望,往年鱼多的时候,一个洞穴冒出几个鱼头也不足为奇。
每年四五月间,海水转暖之后,鱼儿开始上钩。六七月进入盛期,鱼儿更肥。到了九十月,鱼体最大,滋味最美,虽然价格也最贵,但此时处处可见三百至四百克的中大型鱼,肉量丰足,十分值得品尝。尤其是活杀的鲜鱼,只需抹上粗海盐清蒸,味道绝对令人倾倒。其他如淡口味的红烧方式也颇值一试。
在我认识《台湾鱼达人带你环岛吃海鲜》作者李嘉亮的这几年中,我跟着他吃了不少好鱼,也学会哪些鱼该怎么选、怎么吃,还有哪些鱼濒临绝种,应该拒吃。读者不必跟我一样,花好几年才学会这一切。因为书籍一出版,这些宝贵的知识与经验,即成为公开的常识。你只需阅读,所有的幸福,便随你的想象,围绕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