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的财务观念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因此,在会计和财务管理中,笔者一直倡导会计必须与企业其他管理活动之间相互融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1、财会人员的素质观
目前从企业会计工作的组织情况来看,在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组织中,都有财会人员。我们把财和会综合到一起,就是财务管理和会计两类人员。财会人员在企业组织里面有时候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应该怎样开展。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观念的问题。这涉及到,我们怎样看待一个人,一个角色,在一个组织里到底怎么样为其定位。
1.1、在一个组织里,会有各类财务管理和会计的行为
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这种行为往往站在自身的岗位立场,即我是做什么的?我是做会计的,做会计是干什么呢?更多的情况下,可能是要把财务信息通过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就是我们的会计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做什么呢?自己做会计工作,而不是强调在一个系统里面做会计工作。也就是说,他服务的目标导向在什么地方,可能并不清楚。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会计人员描述出来的信息对管理者的作用在哪里,会计人员不是特别关心,关心的是他自己做什么,做了以后的用途就不关心了,导致大量的财务信息和会计信息在管理者面前没有用。
1.2、这种定位的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源于会计的教育模式
但在财会人员的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教育机构的问题,而不是企业的问题。目前财会人员主要来自两类培养渠道,一是管理学院或者是商学院的会计教育体系;二是独立的会计学院或者会计系的教育体系。笔者在多年从事会计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财务管理和会计人员的培养而言,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培养出来的人和独立的会计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有什么不一样?笔者认为区分度是非常大的。在所有独立的会计系或者会计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更多的是强调专业知识,更多地强调专业能力的深度培养,很少强调会计是为谁服务,会计怎么样在这个系统里服务,所以很少谈战略问题,很少谈沟通、协作的问题,更多的是谈会计是做什么的。
1.3、如何看待财会人员应有的素质
首先,财会人员的观念和意识应该有一种战略导向性,时时刻刻应该想到财会工作应该服务的对象是什么,目标导向是什么,很明确地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和全局;其次,在企业组织里面强调与其他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组织、平衡;最后才是我们强调的专业知识,财、会、税、审、法等等。在一个组织里面,完全可以要求财会人员有这样的战略导向性,而且培养的人员当中不能简单地就财务管理和会计论财务管理和会计,而是应该强调服务对象和目标导向。
2、成本和效益的动态观
在任何单位管理过程中,都特别强调成本效益分析,但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差异是非常大的。短时间看有效益的事情,长时间看可能没有效益;货币情况下看有效益,非货币情况下来看,可能就没有效益。因而谈成本效益观,应该考虑到其动态性问题。在以资本结构的角度来看成本效益的问题时,有一个理论叫做加强平均资本成本理论。即不同的资本来源,其成本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选择资本结构呢?加强平均资本成本,是要考虑的。但在中国的管理实践里面,笔者看到的是,很少有企业在融资以前就去考虑融资成本,而更多的是会考虑融资的一种目的以及这种目的所带来的财务后果到底是怎么样的,而不是要考虑加强平均成本的问题。
3、预算管理的人本观
笔者认为,这里的人本观可以是以人为本的观念。预算实际上是一种货币收支状况的计划。在编制预算和实施预算的过程中,财务管理部门或者编制财务预算的部门考虑更多的一是控制;二是效益导向。控制过程中,无疑会产生效益导向的问题,即为了达到某一种财务结果而做出相应的控制。各种预算管理的控制手段也是比较多的,有的是刚性预算的问题,有的是不同职业的开支标准的严格预算,有的是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严格的审批制度等。实际上,在这个过程里,可以从行为财务学或叫行为金融学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即预算管理的实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任何预算管理方式的实施如果不考虑对人的影响,对人行为的影响,就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应该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看待管理,强调预算对人行为的影响,而不是机械地执行某一僵硬的预算管理制度。过于僵硬的预算管理制度在对费用进行严格控制的同时,丧失的可能是企业员工努力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积极性。
4、营销管理的效益观
在电视里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广告反复出现,在节目中断过程中迅速插播各种广告,效果有没有?有。但引人思考的是如何从财务管理角度或者企业角度来看这些营销策略的效益,或者说成功的营销是什么呢?成功的营销不是简单地把企业的产品做到有人买,而是强调企业取得的盈利有相应的质量。产品销售出去了,这个钱是不是要回来,产品是在什么样的价位出去,是在什么样的市场发展前景定位下售出,这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这是营销管理中效益观的问题。
1、财会人员的素质观
目前从企业会计工作的组织情况来看,在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组织中,都有财会人员。我们把财和会综合到一起,就是财务管理和会计两类人员。财会人员在企业组织里面有时候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应该怎样开展。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观念的问题。这涉及到,我们怎样看待一个人,一个角色,在一个组织里到底怎么样为其定位。
1.1、在一个组织里,会有各类财务管理和会计的行为
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这种行为往往站在自身的岗位立场,即我是做什么的?我是做会计的,做会计是干什么呢?更多的情况下,可能是要把财务信息通过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就是我们的会计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做什么呢?自己做会计工作,而不是强调在一个系统里面做会计工作。也就是说,他服务的目标导向在什么地方,可能并不清楚。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会计人员描述出来的信息对管理者的作用在哪里,会计人员不是特别关心,关心的是他自己做什么,做了以后的用途就不关心了,导致大量的财务信息和会计信息在管理者面前没有用。
1.2、这种定位的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源于会计的教育模式
但在财会人员的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教育机构的问题,而不是企业的问题。目前财会人员主要来自两类培养渠道,一是管理学院或者是商学院的会计教育体系;二是独立的会计学院或者会计系的教育体系。笔者在多年从事会计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财务管理和会计人员的培养而言,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培养出来的人和独立的会计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有什么不一样?笔者认为区分度是非常大的。在所有独立的会计系或者会计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更多的是强调专业知识,更多地强调专业能力的深度培养,很少强调会计是为谁服务,会计怎么样在这个系统里服务,所以很少谈战略问题,很少谈沟通、协作的问题,更多的是谈会计是做什么的。
1.3、如何看待财会人员应有的素质
首先,财会人员的观念和意识应该有一种战略导向性,时时刻刻应该想到财会工作应该服务的对象是什么,目标导向是什么,很明确地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和全局;其次,在企业组织里面强调与其他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组织、平衡;最后才是我们强调的专业知识,财、会、税、审、法等等。在一个组织里面,完全可以要求财会人员有这样的战略导向性,而且培养的人员当中不能简单地就财务管理和会计论财务管理和会计,而是应该强调服务对象和目标导向。
2、成本和效益的动态观
在任何单位管理过程中,都特别强调成本效益分析,但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差异是非常大的。短时间看有效益的事情,长时间看可能没有效益;货币情况下看有效益,非货币情况下来看,可能就没有效益。因而谈成本效益观,应该考虑到其动态性问题。在以资本结构的角度来看成本效益的问题时,有一个理论叫做加强平均资本成本理论。即不同的资本来源,其成本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选择资本结构呢?加强平均资本成本,是要考虑的。但在中国的管理实践里面,笔者看到的是,很少有企业在融资以前就去考虑融资成本,而更多的是会考虑融资的一种目的以及这种目的所带来的财务后果到底是怎么样的,而不是要考虑加强平均成本的问题。
3、预算管理的人本观
笔者认为,这里的人本观可以是以人为本的观念。预算实际上是一种货币收支状况的计划。在编制预算和实施预算的过程中,财务管理部门或者编制财务预算的部门考虑更多的一是控制;二是效益导向。控制过程中,无疑会产生效益导向的问题,即为了达到某一种财务结果而做出相应的控制。各种预算管理的控制手段也是比较多的,有的是刚性预算的问题,有的是不同职业的开支标准的严格预算,有的是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严格的审批制度等。实际上,在这个过程里,可以从行为财务学或叫行为金融学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即预算管理的实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任何预算管理方式的实施如果不考虑对人的影响,对人行为的影响,就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应该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看待管理,强调预算对人行为的影响,而不是机械地执行某一僵硬的预算管理制度。过于僵硬的预算管理制度在对费用进行严格控制的同时,丧失的可能是企业员工努力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积极性。
4、营销管理的效益观
在电视里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广告反复出现,在节目中断过程中迅速插播各种广告,效果有没有?有。但引人思考的是如何从财务管理角度或者企业角度来看这些营销策略的效益,或者说成功的营销是什么呢?成功的营销不是简单地把企业的产品做到有人买,而是强调企业取得的盈利有相应的质量。产品销售出去了,这个钱是不是要回来,产品是在什么样的价位出去,是在什么样的市场发展前景定位下售出,这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这是营销管理中效益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