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繁荣的新动力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guangxi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
  
  当今的中国,走到了新世纪的门口,也站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一系列的改革正在全面推進。但是,它们似乎掉进了神秘的"黑洞",力量被消散于无形;许多刺激经济的政策不断出台,但是,自 1997年经济软着陆后,我们还没能起飞。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并出现某种衰退迹象。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企业开工不足、失业增加、市场需求不旺、物价下滑、社会投资热情衰减……
  而在改革的推进和成效上,我们更是处在"十字路口"状态。国企改革仍搁浅在"所有权",金融机构的商业化、独立性仍是遥遥无期,行政管理和机构改革的目标---建立高效廉洁而廉价的政府---仍难以成为公务员普遍领悟和实现的理念,社会保障在普及面及保障度上的模糊依旧,政府财政在大力开源节流的同时还在探索其真正职能,司法的公正和权威仍广受关注…… 1991年11月,当宣布"治理整顿"正式结束后,中国经济和改革的局面仍难以突破。那时的中国,被人称之为徘徊在十字路口。而在1997年中国实际结束"宏观调控",转向"反衰退"的战略目标后,我们又一次来到了十字路口。
  徘徊意味着选择的艰难。
  为什么看似简单的命题蕴含如此复杂的风险?为什么众口一词的方向会导致南辕北辙的步伐?当良心已被无数次证明了它的可疑时,有人仍把国企的根基寄托在某种不稳定的因素之上;当"入世"已是不可避免的选择时,中美协议却被某些人喊成"新的21条";当腐败已是人人喊打时,腐败的纪录仍在刷新……
  改革进入"深水区",可以摸的石头没有了;改革进入"地雷阵",需要我们更仔细地辨别路径。困难和挑战全面显现,机遇和风险交织并存。我相信,每一个关心中国、关心社会以及关心自己的前途命运的人都会追问:中国繁荣的新动力在哪里?
  最新的消息显示,日本已经走出持续9年的经济衰退,正式开始步入回升;美国的经济持续增长更是已经超过100个月,而且伴随着"高增长、低通涨"的"奇迹"。越南的经济在以两位数增长,印度也即将进入这一"新贵俱乐部"。
  
  谁在妨碍我们致富?
  
  20年前,当改革开放的先锋深圳率先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时,它所带来的冲击是现在的人们难以想像的。那时,一次对旧观念的突破,就能让我们在致富的道路上前进一大步。8年前,邓小平南巡讲话中的"不要争论姓资姓社"、"三个有利于"、"要警惕右,但更要防左"等,又一次释放了中国社会压抑已久的活力。
  此后,旧体制的障碍日益明显,日益强烈,以致很少有人不为它付出代价,也很少有人不把失败归咎于它。两年前,我的一个朋友写了一篇文章,名叫《体制不是借口》。在这篇解剖一个国企的文章里,企业的厂长在讲述他的成功故事时,也详细阐述了他的体会:既然体制就像空气,把我们每一个人包裹在其中,那么,你的失败就不能以体制为借口,因为有人能在这个体制下成功。朋友说,在多次考察了这个企业后,他也相信这一点。不久前,一个海南的知名民营企业家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认为在政府已从市场渐渐淡出的情况下,再借体制来掩盖商业智慧的贫乏是一种过时的想法了。
  一度,这些说法也曾让我心动。但是,国企持续不良的整体状态让这种说法多少显得言之过早。没人能否认这个厂长和这个企业家的成功,他们巨大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超越体制的障碍,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而经济规律决定了大多数企业家不能。1、在大多数领域,竞争的残酷性在增加,胜负取决于毫厘之间的差异。第二和第一的差距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但市场上"赢家通吃"的效应却越来越明显;
  2、在不久的将来,大多数领域的竞争对手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独守一隅的封闭市场将因全球化潮流而不复存在。我们的企业诚然支付共同的体制成本,但对手们却不。
  目前,整个社会投资的2/3仍由政府主导,因为银行存款仍主要由国企支配。体制内仍然存放着最多的资源,它的分配仍然决定着市场的运转方向,权力从市场的退出太过缓慢,而且,赎买的代价仍然太高。我们能说"体制不是借口"吗?
  僵化观念、部分公务员和政府机构的腐化低效、特权经济垄断(银行、电信、铁路、民航、电力等)、不良法治和信用等,都在加大社会运行的成本,在剥夺全体国民的利润。
  
  繁荣的新动力
  
  中国社会并不缺少推动力量。我们面临的选择是:
  靠内力还是外力?
  "入世"被许多人看作是锁定中国改革之路的关键所在,也意味着更加全面的对外开放。靠外部力量来推动中国的发展进程,在近代历史中多有先例。但外力从来无法对中国的进程起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当一个大国因缺乏内生动力而停滞时,没有什么力量能拉动它。俄罗斯就是一个生动的样板。
  就在"入世"紧锣密鼓地进行时,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在当前的中国,与对外开放同等重要的是---全面的对内开放,这意味着对中国所有的经济力量,尤其是新兴的非公所有制经济在资源、市场、社会地位和法律保障等方面的真正平等对待。近年来,一直高速发展的民营经济速度慢下来了,投资疲软,破产增多。
  1999年,私营经济的投资从1998年的 2.85万亿减少到2.2万亿。在一些沿海的私营企业主中,则一直流行向海外转移资产。经济学家指出,这构成了经济低迷的主因。有学者估计,在沿海的某些地区,1/3的外资企业资本来源是国内民营企业。
  之所以要"出口转内销",一是要享受只有外资才能享受的种种优惠,二是给自己的财产提供更多的保护。同时,相当部分的资产在"出口"后再也没有回来,而是为美国、为加拿大、为东南亚国家、为南美国家、甚至为遥远的非洲国家提供经济增长。
  这其中大部分并非向高利润地区的资本扩张,而是向高安全区域的资本逃离。多项研究表明,中国在成为全球第二的资本流入国的同时(仅次于美国),也成了全球最大的资本逃离基地。靠行政力还是市场力?很多人都已注意到这样一些事实:经过20年放权让利的改革,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和地位已大大下降,中央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不足两成。
  行政权力所控制的国企,虽然占有大部分的银行贷款和其他稀缺资源,职工人数也占到全国总数的一半左右,但每年奉献的生产总值只占总数的28%左右。1985年以来,国有经济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5%,银行对国企流动资金贷款年均增长22.4%,但国企产值年均增长只有7.78%。
  几年来国家的数百项重点工程,大部分以亏损、中途搁置告终。国家计委"八五"以来批准的建设项目中,盈利的只有1/3……在这种背景下,继续让市长、局长们错位地来扮演经理的角色,依赖行政力量参与经济竞争,社会财富的决策性流失必然成为普遍。中外的经验已经证明,行政主导的经济是最不稳定的经济,是成本最高的经济,也往往是最容易变得肮脏的经济。一个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有赖于经济体系成熟的自我运转。
  市场诚然不是万能,但综合了社会无数智慧的市场会让我们减少犯错的机会。向市场挑战的人不啻是在向千百万颗脑袋挑战。从中国社会内部生长出来的健康的市场力量,这就是我们的迫切需要,就是中国繁荣的新动力。它的产生,有赖于对上层建筑的重建,有赖于改革力量的推动。
  
  一小步还是一大步?
  
  当人们为市场力量的产生而呼唤改革时,却听到了两种不同的论调:一是改革已经太多了。粗粗一数,近年来的改革措施确令人目不暇给。金融、财税、国企、教育、住房、医疗、养老保险、政府机构、粮食流通……这些以解脱政府财政负担为主要目标的改革,因出台的过于频繁,以及内容的不够明朗,直接导致了民众预期收入的下降和预期支出的上升,成为市场需求不振的一个诱因,反过来又影响到财政收入的增加。这倒是各级政府所没有预料到的。总理朱●基3月5日在向全国人大代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对此强调:要提高改革措施的透明度。实乃有感而发。
  二是改革已经不动了。认为经济的沉闷局面要归咎于战略层面的改革动作太少。无论对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现在的改革与以前的改革在路径选择上、方式上、目标上确有显著的区别。如果说,在1992年以前关于"改不改"的争论还能进入主流论坛,那么,现在的焦点则是如何改?如果说,以前的改革是以"渐进改革"为特征,那么,现在的改革则被称之为"隐性改革"---以它触及的深层次而被称为"不挂牌子、不提口号的改革"。这种改革需要我们更仔细地去分辨。目前,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在"规范管理"的名义下已是越来越热衷于各种"改革"。事实上,股份制改造、产权改革、破产兼并重组、房改等改革中的可疑已让它们的推进遭遇障碍。
  同样在3月5日的人代会上,朱●基还指出:各地在落实改革措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原来由国家和社会承担的费用不能转嫁到群众身上。"隐性改革"更需要思想的引导和监督。大时代需要大智慧。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平等给予整个新兴经济力量,把力量交还给市场,让中国的活力更进一步释放出来,这需要往前迈进一大步的整体改革。为中国改革鼓与呼,这是《南风窗》的追求,是我们在回望过去15年时一点挥之不去的感受。□
其他文献
前提    对于未来的预测一向是见仁见智的,方法的正确与否常常成为预测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错误的前提永远也不能推导出正确的结论,股评家们时常大跌眼镜让人捧腹的原因正在于此,不是他们不卖力气,而是非常卖力气地做了一些儿子有病给老子吃药的事情。因此,在切入正题之前,我觉着非常有必要把这些近乎于常识性的但却一再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做个澄清,至少可以向真理迈出关键的一步。  首先,我们必须澄清的一个观念是,中
期刊
世上没有能够永远潜伏而不暴露的问题,除非问题本身没有发生。只要存在着"地雷阵",踩响或引爆只在迟早之间。故作不见并不等于问题不在。这一年多来,广东频频触雷的经验之惨痛,在全国又属"先行一步",是谁也回避不了的。伴随着广信破产、粤海重组;于飞(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折翅、陈同庆(原湛江市委书记)死缓;乙烯停工,标致云散;清理逃汇,走私路断……广东人起初大概没有料到,要增创新优势,必先对现存的顽症来一
期刊
农民负担为何减不轻?    我是一个在广州读书的大学生,也是一个农家子弟。春节回家,经常看到全副武装的公安人员,手拿电警棍,腰别手枪和手铐,骑着摩托车,穿梭在村前村后,来往于各家各户,一打听,才知是来收税的。  奇怪,收税要公安来干嘛?  在一家夏天受到特大洪水洗礼、几乎颗粒无收、确实无法交清各种各样税收的农户家中,我见到主人求情道:"行行好吧,我家真的没有钱交啊,明年再交行吗?"女主人的声音更凄
期刊
"我决定退稿……"    1998年底,一部名叫《啊,山还是山》的电视连续剧在广东有线电视台播出。播出前,照例有一个内部的观摩会,也照例请来了一批专家。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专家们进入剧情后不久便开始落泪。《羊城晚报》在《批评家为何流泪》的文章中写道:"观看者为了掩饰流泪,起初还假装扶眼镜而偷偷擦拭;后来泪水越流越多,扶眼镜再也掩饰不住了,他们干脆就用纸巾抹;当有人终于忍不住抽泣起来时,掩饰者觉得
期刊
在一般人眼里,电脑病毒是个纯粹的技术问题,其实不然,电脑病毒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有虚拟世界第一杀手之称的CIH病毒作者陈盈豪在今年4月接受警方讯问时就宣称,他要"以电脑病毒反攻大陆"、要"病毒报国",为此正在编写比CIH 更厉害的病毒---电脑感染该病毒之后,一旦进入WINDOWS简体中文系统,病毒即刻发作。这样,到了非常时期,台湾当局就可以借助该病毒偷袭大陆电脑,使之全部瘫痪。  
期刊
多年来,我记下了一些句子,犹如一个沙滩上贪玩的孩子拣拾到一些奇异的贝壳,每每捡视,时有心动。记得歌德曾说过:"人应该每天起码听首小歌,读首好诗,看幅好画,如有可能,说几句合情合理的话。"这挺简单,不奢侈。  好句子是可以在高处或低处诵读的,是可以在远处或近处回味的。日月精华、山河故人,但在回首之间,却又能在明朝路上。  我把这些喜爱的句子作出分类,并主观评点,愿与朋友们赏析。  1.质朴的句子[云
期刊
有企业重组之父美称的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企业的唯一生存和发展之道,就是以顾客为导向把生产要素进行重组,建立起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流程。这个概念相当简单,但是实施起来却难度极大。企业家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彻底地摒弃在企业内沿袭了百多年、稳定性固若金汤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在以流程为中心的企业世界里,各种传统的生产要素,比如组织形式、职务安排、奖金分配、技能组合、考核制
期刊
人类"向前走"的脚步,应该起始于对既往历史教训的真诚反思,才是扎实、牢靠的。历史的发展深刻地印证了这一点。  对于中国人来说,從延安时期的"抢救运动",到建国后的反胡风、反右、到十年"文革",教训惨痛剧烈。其中真相,如不加以挖掘、剖析,在历史的道路上坚决树起一块醒目的"黄牌"("黄牌"上应鲜明地写上这样的话:"不除封建,枉自亡秦;未赋民权,空谈革命。"),就难以真正扫除潜伏在发展背后的某种可怕的阴
期刊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改革开放20年带给中国人的重要理念,由于地区经济与各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人们收入的差异应在预料之中(何况国家正按预期的政策来缩短这种差距);而在同一地方不同部门吃财政饭的公务员,其实际收入的日趋悬殊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现实。  1992年前后,国家公务员制度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机关干部"制度,公务员收入水平及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公务员收入一般由三大块组成:①级别工资
期刊
美国国会:傲得没谱    在美国盐湖城冬季奥运会贿选丑闻曝光后,国际奥委会的名声大大受损。在这种背景下,国际奥委会迅速行动,开除了6名涉及丑闻的委员,对其他9名委员进行警告,并立即着手改革。这时,不甘寂寞的美国国会开始行动了。  替美国奥委会调查丑闻的美国政客米切尔在发表的报告中,对盐湖城和美国奥委会的不端行为闭口不谈,一味指责国际奥委会"惯于腐败",要求白宫把国际奥委会置于《美国联邦外国腐败行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