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认知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
数学课程是“抽象性、系统性、严谨性和应用性”的统一,它要求教师提供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题材,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通过这些数学活动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只有在此基础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才有生命力。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创设积极有效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数学来源于社会实践,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创设积极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
例如,在《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老师手机电话号码现在用的是联通,想换成移动,根据市场上现有的移动通信收费方式(略),请同学们帮老师选择一种合适的付费方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高涨,讨论热烈,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与性质考虑方案。最后,学生送上来的方案令我大开眼界。课后,我又让他们用所学的知识为父母亲考虑如何选择通讯方式。
实践证明,积极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爱上课堂、爱上数学,还可以不断激发他们潜在的认识兴趣。
2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练习,诱发学生探索欲望
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数学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把单调的课堂练习变得活泼多样,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杰、小丽分别在400米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和竞走,小杰每分钟跑320米,小丽每分钟走120米,两人同时由同一起点出发,问几分钟后,小杰与小丽第一次相遇?”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过了3分钟,全班大部分学生独立准确地完成了练习,然后要求学生将例题中画线部分作变动(替换部分条件或结论),并列方程解决它。大约过了5分钟,学们按各自的小组开始合作交流,气氛热烈活跃。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还意犹未尽,纷纷要求阐述自己的解法。
课堂上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以及精讲精练能减轻学生负担,删减大量重复性的作业,不仅使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如此潜移默化,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赋予学生更多感悟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公式、法则、定理、性质看上去比较枯燥,但其背后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能提供给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时间和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去感悟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上《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一节时,为了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大小的关系,我让学生准备了长度分别是3cm、4cm、5cm、6cm的四根小棒,要求学生任取三根摆三角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通过这一数学活动,学生不仅仅是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会运用这一数学知识,更是在活动过程中动脑、用智,主动获取知识和方法,感受数学的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让学生通过思考、辨别发现错误,并提出纠正的建议。这时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无从下手时,教师要给予启发,提出一些铺垫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
4评价手段灵活多样,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增强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记得在七年级下学期,学完《实数》一章并进行测试后,有一个女生找到我问:“老师,这份试卷我能再考一次吗?”“为什么?”我问。“这次考得不好,我想回家好好复习,争取更好的成绩。”这一番话给了我思考。试卷评讲后,我宣布:“同学们,如果你觉得这一次发挥得不好,或者感到不满意,三天后可以补考,到时把你们各自最好的成绩作为这一单元的成绩。”当时课堂里一下沸腾起来了,一些“数学学困生”很受鼓励,课余时间他们很主动地找到自己的“小老师”去“刨根问底”了。我想这种因人而异的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只与自己比较,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就有一份自信与成就感,自然他们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会随之提升。
实践证明,当教师的评价转化成学生自我评价,教师的指导就转化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会不断升华。
数学课程是“抽象性、系统性、严谨性和应用性”的统一,它要求教师提供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题材,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通过这些数学活动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只有在此基础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才有生命力。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创设积极有效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数学来源于社会实践,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创设积极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
例如,在《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老师手机电话号码现在用的是联通,想换成移动,根据市场上现有的移动通信收费方式(略),请同学们帮老师选择一种合适的付费方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高涨,讨论热烈,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与性质考虑方案。最后,学生送上来的方案令我大开眼界。课后,我又让他们用所学的知识为父母亲考虑如何选择通讯方式。
实践证明,积极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爱上课堂、爱上数学,还可以不断激发他们潜在的认识兴趣。
2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练习,诱发学生探索欲望
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数学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把单调的课堂练习变得活泼多样,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杰、小丽分别在400米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和竞走,小杰每分钟跑320米,小丽每分钟走120米,两人同时由同一起点出发,问几分钟后,小杰与小丽第一次相遇?”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过了3分钟,全班大部分学生独立准确地完成了练习,然后要求学生将例题中画线部分作变动(替换部分条件或结论),并列方程解决它。大约过了5分钟,学们按各自的小组开始合作交流,气氛热烈活跃。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还意犹未尽,纷纷要求阐述自己的解法。
课堂上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以及精讲精练能减轻学生负担,删减大量重复性的作业,不仅使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如此潜移默化,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赋予学生更多感悟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公式、法则、定理、性质看上去比较枯燥,但其背后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能提供给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时间和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去感悟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上《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一节时,为了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大小的关系,我让学生准备了长度分别是3cm、4cm、5cm、6cm的四根小棒,要求学生任取三根摆三角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通过这一数学活动,学生不仅仅是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会运用这一数学知识,更是在活动过程中动脑、用智,主动获取知识和方法,感受数学的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让学生通过思考、辨别发现错误,并提出纠正的建议。这时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无从下手时,教师要给予启发,提出一些铺垫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
4评价手段灵活多样,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增强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记得在七年级下学期,学完《实数》一章并进行测试后,有一个女生找到我问:“老师,这份试卷我能再考一次吗?”“为什么?”我问。“这次考得不好,我想回家好好复习,争取更好的成绩。”这一番话给了我思考。试卷评讲后,我宣布:“同学们,如果你觉得这一次发挥得不好,或者感到不满意,三天后可以补考,到时把你们各自最好的成绩作为这一单元的成绩。”当时课堂里一下沸腾起来了,一些“数学学困生”很受鼓励,课余时间他们很主动地找到自己的“小老师”去“刨根问底”了。我想这种因人而异的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只与自己比较,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就有一份自信与成就感,自然他们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会随之提升。
实践证明,当教师的评价转化成学生自我评价,教师的指导就转化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会不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