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即育德育人。它涉及着伦理道德、思想政治、法律意识等方方面面。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方向,是通过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阶段的德育塑造逐步形成的。小学是学生思想意识开始明确并初步具备分析判断能力的初级阶段,也是重要阶段。因此,做好小学生德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也成为每所学校重点落实,常抓不懈的工作之一,也是每位德育工作者不断探究的问题之一。而《德育》读本为每位育人者提供了良好的材料依据,利用好《德育》读本,不仅对学生德育培养起到健康良好的引导作用,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育人理念,管理班级等方面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启迪。下面就我所执教的《德育》读本中《听从老师的教导》一课,谈谈《德育》读本给我带来的一些收获和思考。
首先,《德育》读本和《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转换角色,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德育》读本还引进“个体自觉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和“行动体验研究性学习”等新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更好地体现新的理念,增强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可实施性。
在课堂上,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位老师,为什么?”大多数孩子都说喜欢我。当时,听了学生的回答,我非常激动。然而我知道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仅仅是因为我是他们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可我还是想听听他们的心理话。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意思归结起来也就是老师为他们认真批改作业,叫他们学习知识,为他们操心……。快下课的时候,我们班的班长李刚突然举手,他告诉我说:“其实,我们更喜欢数学老师,因为数学老师很少发火,更和蔼,像我们的奶奶。“她的回答,深深触动了我的心。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而今,学生的一番话犹如惊雷,惊醒了我迷失的灵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六月寒。我们给予学生的,更多的应该是我们的爱和耐心、信心。而不是我们的满腹牢骚。我深深知道了,埋怨别人不好,常常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埋怨学生太难教,太难管,常常是因为我们的方法太少,思考的太少。错误无可避免,但我们可以尽量减少错误,防微杜渐。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文明的方式缔造美好的未来,粗鲁的行为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烦恼和遗憾。
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品行修养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养。而在过去的一段日子里,我却愧为人师。我很清楚的记得刚工作的第一天,见到眼前这群可爱的孩子,那一张张新鲜而天真淳朴的脸,让我激动不已。我暗暗下过决心,一定要把他们教好。可事情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那样发展。课堂上由于缺少经验,致使许多次我在讲台上激情澎湃的讲解,可学生却无动于衷。渐渐的,我开始不太喜欢我的这帮学生了。我开始埋怨学生的纪律太差,基础太差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不配合老师的工作……。就这样,我不断地埋怨着,我甚至错误地认为是我过去对他们太“仁慈”了。我的情绪开始焦躁。于是,我将这些积怨已久的“怨气”全部转嫁给了那群无辜而天真的孩子们。面对他们,我经常会为教室里的一阵嘈杂声,一次值日的不认真,一次小小的错误而大发雷霆。那段时间,我们班的教室里经常会传出我大声训斥学生的声音。然而,这样的埋怨结果:一切依然如旧,改变的只是我的脾气变得更古怪了,更爱发牢骚了,与快乐和自信渐渐疏远了。可我是幸运的,在《德育读本》中我找回了自我,看到了希望。
其次,《德育读本》突出特色就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精练优美,以情境为中心,从而达到一种自然的渗透式教育。传统的教育观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播,侧重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因此,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强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有效的调动,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德育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抽象且具有很强人性化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如果仅凭教师的说教,很难引发学生对自身思想品行认真而深刻地准确定位和思索。而《德育读本》设计和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形象鲜明地将德育的真正内涵简单而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将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自然而然地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我恰好利用这点,引导学生自觉地走进教材走进学习情境中。
课堂上,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并试着说说图画上的内容。正当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切切私语”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许多同学把背挺直了,把书拿端正了,就连那几个平时比较淘气的孩子,思考完问题也坐的很端正了。这令我十分迷惑惊讶,我豁然意识到,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靠他人三令五申地呵斥和提醒,关键是学生自身的一种自觉的养成。而《德育》读本恰如一场春雨,将一粒良好品行的种子静静地播撒在学生的心中,而这种行为方式正好符合德育教育的特点,达到一种自觉的渗透教育。
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爱自己孩子的人是人,爱别人孩子的人是神”。做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一名育人的工作者。我们的责任不仅是要教好书,我们还要育好人。然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书育人者,不能光有高亢洪亮的声音和威严的面容,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和宽容的心。只有拥有爱和宽容,才能孕育出善良美丽的心灵。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曾说过:“我们要用放大镜去看孩子的优点,用缩小镜去看孩子的缺点。”这样我们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就能更理性的去处理问题了。能这样做,相信在我和未来将登上讲台的年轻教师的课堂上不会再“有河东狮吼”上演了。所以,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会继续和《德育》读本交朋友,好好地运用它,让它成为我工作和学习中的良师益友,使我用一份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学生,去近距离跟学生交流。我会放低音量,和学生亲切交流,那样我将会变得更有魅力。
(作者联通:835405新疆伊犁巩留县塔斯托别乡先锋小学)
首先,《德育》读本和《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转换角色,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德育》读本还引进“个体自觉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和“行动体验研究性学习”等新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更好地体现新的理念,增强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可实施性。
在课堂上,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位老师,为什么?”大多数孩子都说喜欢我。当时,听了学生的回答,我非常激动。然而我知道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仅仅是因为我是他们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可我还是想听听他们的心理话。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意思归结起来也就是老师为他们认真批改作业,叫他们学习知识,为他们操心……。快下课的时候,我们班的班长李刚突然举手,他告诉我说:“其实,我们更喜欢数学老师,因为数学老师很少发火,更和蔼,像我们的奶奶。“她的回答,深深触动了我的心。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而今,学生的一番话犹如惊雷,惊醒了我迷失的灵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六月寒。我们给予学生的,更多的应该是我们的爱和耐心、信心。而不是我们的满腹牢骚。我深深知道了,埋怨别人不好,常常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埋怨学生太难教,太难管,常常是因为我们的方法太少,思考的太少。错误无可避免,但我们可以尽量减少错误,防微杜渐。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文明的方式缔造美好的未来,粗鲁的行为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烦恼和遗憾。
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品行修养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养。而在过去的一段日子里,我却愧为人师。我很清楚的记得刚工作的第一天,见到眼前这群可爱的孩子,那一张张新鲜而天真淳朴的脸,让我激动不已。我暗暗下过决心,一定要把他们教好。可事情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那样发展。课堂上由于缺少经验,致使许多次我在讲台上激情澎湃的讲解,可学生却无动于衷。渐渐的,我开始不太喜欢我的这帮学生了。我开始埋怨学生的纪律太差,基础太差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不配合老师的工作……。就这样,我不断地埋怨着,我甚至错误地认为是我过去对他们太“仁慈”了。我的情绪开始焦躁。于是,我将这些积怨已久的“怨气”全部转嫁给了那群无辜而天真的孩子们。面对他们,我经常会为教室里的一阵嘈杂声,一次值日的不认真,一次小小的错误而大发雷霆。那段时间,我们班的教室里经常会传出我大声训斥学生的声音。然而,这样的埋怨结果:一切依然如旧,改变的只是我的脾气变得更古怪了,更爱发牢骚了,与快乐和自信渐渐疏远了。可我是幸运的,在《德育读本》中我找回了自我,看到了希望。
其次,《德育读本》突出特色就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精练优美,以情境为中心,从而达到一种自然的渗透式教育。传统的教育观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播,侧重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因此,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强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有效的调动,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德育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抽象且具有很强人性化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如果仅凭教师的说教,很难引发学生对自身思想品行认真而深刻地准确定位和思索。而《德育读本》设计和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形象鲜明地将德育的真正内涵简单而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将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自然而然地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我恰好利用这点,引导学生自觉地走进教材走进学习情境中。
课堂上,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并试着说说图画上的内容。正当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切切私语”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许多同学把背挺直了,把书拿端正了,就连那几个平时比较淘气的孩子,思考完问题也坐的很端正了。这令我十分迷惑惊讶,我豁然意识到,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靠他人三令五申地呵斥和提醒,关键是学生自身的一种自觉的养成。而《德育》读本恰如一场春雨,将一粒良好品行的种子静静地播撒在学生的心中,而这种行为方式正好符合德育教育的特点,达到一种自觉的渗透教育。
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爱自己孩子的人是人,爱别人孩子的人是神”。做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一名育人的工作者。我们的责任不仅是要教好书,我们还要育好人。然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书育人者,不能光有高亢洪亮的声音和威严的面容,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和宽容的心。只有拥有爱和宽容,才能孕育出善良美丽的心灵。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曾说过:“我们要用放大镜去看孩子的优点,用缩小镜去看孩子的缺点。”这样我们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就能更理性的去处理问题了。能这样做,相信在我和未来将登上讲台的年轻教师的课堂上不会再“有河东狮吼”上演了。所以,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会继续和《德育》读本交朋友,好好地运用它,让它成为我工作和学习中的良师益友,使我用一份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学生,去近距离跟学生交流。我会放低音量,和学生亲切交流,那样我将会变得更有魅力。
(作者联通:835405新疆伊犁巩留县塔斯托别乡先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