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水与心灵的倾听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jerry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启文的《命脉——中国水利调查》是一本深入人类命脉的厚重大书。厚重是一种品质,关乎人类命脉更是一种力量,试想世间还有什么比水更命系人类生存的呢?厚重与力量让我翻开书页,一页页读下去,恍惚产生了穿越感,一股那个年代奋战在水利工地上的热血又回到身上,我们曾经如此激扬,如此敏感脆弱。是的,水利是我们共同的心史,共同的情感,也是共同的怅惘。因为,那种超越时代、超越历史的情怀,与当下的忧患意识如此合辙押韵,作者写出的不止于新中国的60年的水利史,更是一位作家和我们心灵的呼啸。作家的心灵,可以回望历史,也可以超越历史。
  老子以水喻“道”的名言让我们念念不忘:“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简洁的八个字,包含着一种关于自然、人事的玄妙道理。水,滋生万物,又包含在万物之中。它无处不在,无所不至,无物不摧,在美为美,在丑为丑,包容一切,又为一切所包容,无形无味,却又可变化出千姿百态无穷滋味。所以老子又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其道化之。”回味历史,思考现实,我们生存所需、所依,发展所靠,哪一样不若水的昭示?
  然而,如今城市“大跃进”式扩张,水资源无序开发,地下水巨量超采,工业发展涸泽而渔……这些积年沉疴,对国土生态体系影响之巨,是我国水资源宏大的痛处。正是这样,让陈启文从城市出发,以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勇者姿态,“一次次奔波于江湖之中”,把当代中国治水的历史与现实“诚实地记录下来”,把每一条河流的真相揭示出来,用水利记录共和国的生命历史,用水利展示共和国的水图,形象揭示了共和国水资源不能触碰的生命底线。我以为,这便是作者的艺术良知与担当精神。
  《命脉——中国水利调查》全书纵横我国7大水系。它描绘了当代中国的治水奋斗史、水利形象史以及关于水的复杂情感史等繁复阔达的画卷。尊重史实,不妄言妄说,是报告文学的生命。面对这样宏大的国情题材作品,没有足够的严谨客观的史实、宽广视野与知识储备,卓越的思想能力,出色的想象与表现力,写作是难以为继的。水往低处流,写作亦然。作者知道高处的象征和意义,他不仅倾听银河的水声,还必须目光向下,因为他明白大地才有落实和生发的气象,他必须对来源于民间的历史碎片与地理学水利学进行分析,这样写成的作品才能成为人与人相遇、人与事件、灵魂与灵魂碰撞的艺术世界。
  因此,写小说的陈启文十分擅长从写人着手,他“必须追踪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从黄河到长江,从淮河到海河,从松花江到珠江,他写了多少激情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完成”许多的中国之最:拦河大坝之高,库容量之大、湖面之广、单机容量之大、地质条件之复杂、海拔之高、还有施工条件之艰苦……这其中有开国第一大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刘家峡工程;被后来者反复剖析的,新中国水利史第一个败笔三门峡工程;体现民生水利真谛的治黄丰碑小浪底工程,在防洪上发挥重大效益的三峡大坝工程,以及南水北调的跨时代水利工程丹江口水库等。在这些巨大的工程叙述中,他通过写人对于上个世纪中叶水利建设异常复杂的心情,使庞大的宏观话题变得清晰而可感,让我们真切地感悟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真理,感悟那个时期“既是中国水利建设最伟大的时代,也是对中国水土资源破坏最惨重的时代”,但“不可颠覆的事实是,中国水利建设的大格局、大框架已经在那个时代构筑起来,后来的水利建设,都是在这一伟大的框架下进行的”天地共鉴的史实。事隔多年,品读这样的作品,我们绝不会只获得胜利喜悦而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感受,这当中还有许多人生与命运、生与死、希望与失望、失败与教训。
  由于作者的精心构思和安排,无论是一个人物,一段故事,一种议论,都是作者“从憧憬到抵达”,或素描,或追问,或忧伤,他善于用人与事作铺叙,细致地叙述,细节鲜活纷呈,及至图像、场景一一表现,生活中最平凡普通的事物,在他的笔下会有独特的思考和新鲜的表达,令人眼前一亮。读着那些不可回避的曲折,让人深思忧伤,但是笔致的善意总能不断地让我们感到抚慰;虽然有绝望,但是灵魂深处迸发的温暖总是势不可挡地涌向我们。作者无论写领袖人物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治水方略,或是写新中国水利专家精益求精、高度负责的科学态度,还是写普通水利建设者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都将自己的情感镀上鲜明的亮色。尽管作品中也写了某些过于理想和冒进的人物,但仍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灵魂的真实写照。他对人物把握和刻划,无不牵涉到他对作品本质的思索,从中洋溢着精神的经历和感受,都会让我们感到有一种人类最美好感情的冲击,让我们激动、令我们思考,催我们发现。
  作者以丰富的阅历、善感的心灵、出众的才情和细腻的文笔,使整部书充满知识和思想的重量,大俗大雅,厚实有力。到最后,我们既看到了一滴水凝聚的民族精神和太阳的光辉,也看到了一滴水凝聚的最重要也最痛苦的信息。“水,单纯如水,又变幻莫测,然而无论怎样变幻,它还从未变到像今天这样令人绝望的程度。”中国人从未如此强烈感受到水危机,而“水危机的背后是水利危机”。陈启文把我们带到了对于我们生存危机的反思中,痛彻深沉,意义深远。水的意义以及我们身处其中的价值与责任,扑面而来。
  任何时候水都是生命的第一要素,无论是它诞生时,还是它灭亡时都是如此。对于陈启文来说,《命脉——中国水利调查》这一个个关于中国江河湖泊的故事,便是他的一种“乡愁”,一种姿态,是他留给读者和历史的行走姿态和象征。它引导我们朝着故乡回望,不断地寻找、回忆人类原初择水而居的目的和意义。“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这是诗人余光中笔下的“乡愁”。乡愁,每一种回望生之原初的寻根追问,每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共同的精神寄托。无水之日,我们的“乡愁”何处寻觅?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此通俗而深情的话,出现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触动着无数人内心深处的柔情,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发展的软肋。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生生不息地活在这个人世、社会和土地之间,才能让灵魂心平气和地面对生命,面对自己、面对世界而不至于迷失,而最终安然找到自己的归宿。
  (作者单位:广西省作协)
  责任编辑 曹庆红
其他文献
在湖南的中国画画家中,魏怀亮是让我敬佩的一位画家。用“敬佩”一词来表达我的感受,是经过认真思考后的选择。  中国画经过千百年的积累沉淀,已经在艺术样式、笔墨、构图、主题性题材等方面形成了十分深厚、完备的系统规范与传统,要想在这个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再向前迈进哪怕一小步,都是十分不容易的。因此,就常常会看到两种情形:一是很多人心态浮躁、不愿意下苦功夫学习传统,或对传统缺乏感悟,仅仅只是得了一点皮毛,远没
期刊
尽管迄今为止共和国已经走过了长达六十多个年头的历史,但就我个人有限的阅读视野,却一直都没有能够看到一本中国当代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著作。或许因为存在着现实文化语境的突出限制,也或许与此类著作的研究与撰写难度有关,到现在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著作却还依然是一种付之阙如的状态。正因为如此,所以,当我们终于看到李洁非一部副标题为“当代中国的思想轨迹”的研究著作《典型年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的时候
期刊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一套、湖南卫视在黄金时段同步推出了大型电视连续剧《毛泽东》,观众反响热烈,各方面好评不断。该剧以20世纪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把毛泽东放到时代历史的情境中去塑造,以人带史,集中反映了毛泽东从一个乡村少年成长为党和国家领袖,凝聚全党智慧力量,领导人民推翻专制统治,追求民族解放,建立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光辉历程,全景式地还原了近现代中国一
期刊
余艳的报告文学新作《板仓绝唱——杨开慧手稿还原毛泽东爱情》(以下简称《板仓绝唱》),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开拓创新、特色鲜明、意义非凡的精品力作。  一、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报告文学等纪实文学不同于小说等虚构文学,其创作是否成功,题材因素所占比重甚大。因此,有理想、有追求的作家首先就非常注重题材的选择与开拓。在这方面,不用讳言,有关“红”“黑”领袖、社会名流等人物和有关重大、热点题材占有先机,因为其关
期刊
王跃文自《国画》出版以来,在当代文坛,一直以写作所谓官场小说驰名。但事实上,在表现官场人生的同时,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去的作家,王跃文还不时回眸故乡,写了一些富有乡土气息的作品,如《雾失故园》(载于《理论与创作》1996年第5期)、《冬日美丽》(载于《青年文学》1997年第6期)、《也算爱情》(载于《新创作》1999年第4期)、《乡村典故》(载于《当代杂志》2003年第2期)、《我的堂哥》(载于《小
期刊
王僧虔是中国南朝宋齐年间的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他的书法秉承“二王”书风,而有新的变化,成为南朝有齐一代书坛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理论敏锐地提出了书法创造过程中的一些重要论题,初步建立了南朝时期的书法批评体系,对后世书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南朝梁代著名书论家庾肩吾在其书论名著《书品》一文中对他评价甚高,称其“雄发齐代”,对王僧虔的地位作出了客观评价。  王僧虔出身于书法世家,其曾
期刊
我曾在《文二代挺进文坛》中提到过孟小书,那一段话是这样的:“著名评论家孟繁华的女儿孟小书,初中时期就出版过作文选《心灵深处的那双眼睛》;刚从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就读归来,就在《青年文学》发表小说《多伦多的小爱情》。”(2010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事实上那时候的小书,刚有短篇处女作发表,实属“小荷才露尖尖角”,此后会有怎样的发展,全然是未知数。  但小书接常不断地写作着,不温不火地坚
期刊
2013年底,冯小刚《私人订制》的上映引发观众极大的关注。这部由王朔编剧以“圆梦”模式组织叙事的贺岁片,很容易让观众拿来与冯小刚1997年的作品《甲方乙方》作对比;同时,作为冯氏喜剧数年沉寂后的回归之作,观众对它也充满了期待。然而,在观影后的评论立场上, 观众却是褒贬不一、存在争议。更有甚者质疑导演对观众的诚意,认为该片是冯小刚的应付之作;而这也引发了导演本人的强烈回应。那么,从《甲方乙方》到《私
期刊
历史意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历史意识是针对历史的认识主体而言,首先是一种自觉意识。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阐释汇成了林林总总的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人们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通过探索和内省的方式对历史的认识与反思,这种认识与反思,可以是主体对历史发展变迁因果关系的整体把握,也可以是其对现实生活世界本质的深刻的理解与思考。二、历史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时间意识,它包含着人们对时间的一种体验和感悟。从这个意义上
期刊
师力斌是我的学生,他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都是在北大中文系由我指导的。我们相处的时间不短,师生之谊相当深厚。他是工作多年之后才重新进入学校读书的,从一开始就有着和一般学生不同的成熟。他在机关工作的那些年里其实对于他接触社会,了解中国的现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很有帮助的。他后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和从基层观察中国的角度。在北大的课堂上,他那些年更加深入地深化了自己的理论的思考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