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舟山偏远型海岛东极岛实验性景观空间设计研究,运用城市肌理的先进理念,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关于海岛肌理的定义。如何保护海岛肌理独特风貌?如何在急速发展的海洋经济形式下保护与营造海岛原生态的景观空间?梳理海岛肌理要素及理论构架。
【关键词】海岛肌理;东极岛;肌理要素;框架
2011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成为我国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后又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新区。后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被赋予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成为中国唯一拥有正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国家级新区。根据《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点,未来一系列大发展大变革将在舟山呈现出巨大的想象和施展空间。
舟山群岛新区有1390个岛屿及其邻近海域,陆域面积144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其中偏远海岛数量众多,区位特殊、资源丰富,权益价值巨大,是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依托。东极岛是舟山群岛中最东侧的偏远海岛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旅游资源和天然的原生态海岛环境,但其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环境容量差,经济发展粗犷缓慢。在高歌猛进的舟山海岛开发建设中,东极岛开发正蓬勃推进,延续了上百年历史的偏远东极海岛传统原生态风貌正面临着急剧挑战,承载的海岛海洋文化传统正迅速消失。
基于偏远型海岛的原生态特色建筑群落、历史片段、人文遗珍等日益流失的现状问题,为了维护东极海岛特殊的生态环境与景观价值,如何保护海岛肌理环境独特风貌?如何在急速发展的海洋经济形势下保护与营造海岛原生态景观空间?本文试“肌理”理论融入东极岛生态保护与动态开发的研究中,拟解决海洋经济时代海岛建设过程里,偏远型海岛原生态特色的建筑群落、历史片段、人文遗珍等日益流失的问题,维护东极海岛特殊的生态与景观价值。以实际项目东极岛环岛游步道景观设计为海岛景观空间再生实验载体,通过对“海岛肌理”的宏观理论提炼、中观理论指导、微观效果表现的论证,研究海岛肌理要素和理论框架构建。
1、城市肌理与海岛肌理
1.1城市肌理与运用
肌理是人类活动空间形态的自然表象,经历了历史长河的积淀而形成,它与地域人文环境的形成发展相互依存,承载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珍贵历史遗迹。肌理原是美学概念,指由于材料的不同配列、组成和构造而使人得到触觉质感和视觉触感。后被大量运用于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学科中。城市肌理是研究当代城市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以比较简要的图像语言,更加清晰的描述城市中各种建筑空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方式对城市空间进行二维描述。城市肌理的研究是隶属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一个层面。肌理与城市的联系源于上世纪70年代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中首次明确提出用地域文脉主义理论编织现代城市肌理片断的构想。城市肌理定义为是城市构成要素如城市形态、质感色彩、路网形态、街区尺度、建筑尺度等在空间上的结合形式,并反映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城市肌理的细腻丰富度亦决定其独特魅力性。西方国家在解决战后城市恢复建设、历史名城保护修复、公共建筑与城市关系等问题上,均积极采用城市肌理理念和方法进行建设实践研究,其成果卓著。
1.2海岛原生肌理的概念
海岛肌理的概念指那些形成海岛特殊风貌的材料肌理的总和,即表现在可目睹触摸的方面,如渔村落、建筑、道路、码头、植物、礁石等,进而是原生建筑的造型、体量、构件、色彩、材料等,以及蕴含在岛屿中无形之面,如渔民的生活习惯、风俗民情、礼仪风尚、文化宗教等。
1.3研究方法
运用海岛肌理要素分层解析法进行梳理,展开现场调研、收集照片、整理文献、发放问卷等,并取得高清卫星遥感图等基础资料,利用图底分析法提炼图底关系图,初步以图表的形式归纳东极岛海岛肌理内在规律。在海岛肌理分析中利用图底关系法,可以简化分析对象,更清晰把握研究对象。汇总大量有关东极岛的基础资料后,展开东极岛肌理要素图底关系进行分析提炼,图底关系是西方心理学在空问上的应用,将研究形态视觉结构的图形和背景应用于设计领域,可分为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宏观角度把握海岛结构、空间布局等,分析要素:山体、村落、岛礁、海洋等关系。微观角度分析海岛渔民建筑、码头、渔船渔具等。
海岛肌理作为海岛整体风貌的二维平面化体现,在第一步分类分层、提炼抽象之后,进一步深化肌理艺术的处理。着眼材料肌理、色彩肌理、形态肌理等方面,对前期调研的肌理要素图进行交叉归纳对比、解散重构,进一步艺术解析海岛肌理。
2、构建偏远型海岛肌理的理论框架体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试从城市肌理理念中提炼要点及策略,梳理与构建偏远型海岛肌理的理论框架体系,运用于海岛原生态景观空间的开发利用。不同地域、海域和文化在海岛肌理上有各自独特的表现,故海岛肌理分析是研究海岛原生景观的重要手段。海岛肌理的表现即在于可目睹触摸的方面,如渔村落、建筑、道路、码头、植物、礁石等,进而是原生建筑的造型、体量、构件、色彩、材料等,以及蕴含在岛屿中无形之面,如渔民的生活习惯、风俗民情、礼仪风尚、文化宗教等。海岛肌理的演化受到海洋地貌的自然风化、社会经济政策等共同影响,故其理论体系包含海岛生态系统中地域自然景观、建筑群落、历史片段和人文遗珍的保护更新。
海岛是自然与人、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相融合的综合系统。试用分层法解析肌理控制下的海岛生态要素,并对肌理理论及手法进行系统的梳理,进一步考察偏远海岛人文肌理、自然肌理、环境肌理,整理总结影响海岛肌理形成、发展、演变的各层级因素。文本试以东极景观空间再生实验为载体展开海岛肌理因素分层解析。
海岛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受地理环境、资源的限制,海岛开发程度低,其生态基础和环境容量薄弱。对海岛的整治与改造应尊重原有岛屿肌理现状,避免肌理的断裂及海岛原生态群落、人文遗珍、特殊景观等有限资源毁灭性的破坏。在梳理构建海岛肌理要素体系基础上,应用“肌理织补”法在保持、尊重原生海岛肌理形式的基础上缝补、编织肌理,修复遗存、填补肌理;深入研究肌理在海岛生态修复与更新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提出“肌理织补重建”的生态化建岛科学策略。 尝试提出海岛肌理的概念,发现寻找海岛肌理的要素,梳理构建海岛肌理的要素体系。不同海洋文明在肌理上有其独特的表现,海岛肌理是分析研究岛屿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海岛肌理即存在于实体物质方面,如渔村落、建筑、道路、码头、植物、礁石等,也体现在渔居造型、体量、构件、色彩、材料等,甚至蕴含在海洋文化无形之面,如渔民生活习惯、风俗民情、礼仪风尚、文化宗教等。同时,海岛肌理的演化受到海洋地貌的自然风化、社会经济共同影响,故海岛肌理概念是海岛地域自然景观、建筑群落、历史文化和人文遗珍的各类因素的图案抽象分解。
海岛肌理要素涵盖自然与人、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多元融合的综合体系。选用分层解析法梳理偏远海岛生态肌理要素,对海岛肌理要素进行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的梳理。实际运用需深入考察各海岛人文肌理、自然肌理、环境肌理,整理归纳影响海岛肌理形成、演变的各层级因素。最终以东极岛、枸杞岛为调研对象进行海岛肌理要素分层解析。
3、东极岛海岛肌理要素研究及框架构建
3.1东极岛
东极地处浙江舟山群岛东部中街山列岛,东临东海,北接岱衢洋,是中国海洋最东端的边境岛屿,名符其实的“东海极地”,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独特,资源优势显著。东极岛有"云雾岛"美称,每年春、夏岛顶上云雾飘绕,而海岸边却是阳光普照,蔚为奇观。岛礁星罗棋布,水道纵横交错,海岸蜿蜒曲折,不仅具有浓厚、古朴的渔家特色,更有美不胜收的海岛风光。是真正意义上的阳光、碧海、岛礁、海味,且气候宜人,水质清澈,海岛上奇山峻岩,巧夺天工。其特有的风土人情,古朴浓郁的渔家文化经过三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创造了舟山最具海洋文化特色的渔文化。岛上渔家建筑的“石屋群”,沿势而造、层层叠嶂,被誉为“海上布达拉宫”。这些构成了东极以原生态岛礁及生物资源为主体的海洋生态系统,拥有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但其生态系统承载力十分脆弱,随着海洋旅游开发活动日益增强,东极岛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出现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现象。
“十二五”期间,将按照国家海洋公园建设的有关规定,积极推进东极海洋公园建设,逐步完成海洋科普教育区、海钓潜水体验区、游览观光休闲区、海岛渔民画创作区、海岛渔家乐度假区等设施和景点建设,完善海洋公园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丰富海岛生态系统多样性和保护类型。
3.2东极海岛原生肌理分层解析
东极岛现状分析:①大批原生态渔民石屋等海岛历史遗珍亟待整治保护,②海岛道路狭窄,地形崎岖陡峭,公路少、行路困难,③生态系统脆弱,山坡陡峭,土壤缺乏,黄土裸露,秃石林立,水土保持、土壤资源养护和植树绿化应是海岛生态系统保护的重点工作。④海岸礁石众多,侵蚀严重,土壤主要有红壤和滨海盐土2大类,棕黄泥砂土和砾石滩涂2个土种。⑤植被现状粗糙杂乱,且多石质地貌,补苗覆绿难度大。可以利用图底关系分析法透过东极岛外在风貌梳理其肌理内在逻辑规律。
4、海岛肌理要素研究及理论构架的运用
4.1整合延续
整合延续是指各肌理要素之间多层次、多角度的组合应用,对岛屿原生环境、村落空间、自然资源的全面修复、调整,从而营造融合自然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实验前期针对东极岛宏观肌理要素的整理提炼,得出统一的景观风貌定位,指导环岛游步道与岛屿的有机契合。环岛游步道平面空间形态与东极岛卫星遥感肌理空间、道路肌理结构有机相融,遵循岛域原生肌理要素关系。肌理要素具体体现在渔村落整体肌理体现原生聚合性,其建筑依岛而建,建筑轮廓线与海岛轮廓线呈平行或服从关系,村落组团除了自身所构成的肌理以外,又与海岛地势与稀疏植被相结合,构成海岛景观体系。建筑、院落、街巷和海岛地势巧妙结合,形成独特的岛居村落环境。步行道规划与周围的岛体环境紧密结合,巧妙融合自然山体趋势设计,建筑就地取材,延续独树一帜石屋风貌 。整合村落巷弄、石阶随意连接,与海岛地势起伏相连,如巷弄肌理空间一般融入景观设计实验。
4.2衔接拼贴
衔接拼贴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肌理之间有机交联,利用形状、色彩、材质、空间等肌理表现进行衔接,达到传统文脉与地理地貌的拼贴融合。对东极岛中观肌理要素的展开具体分析,首先进行肌理空间组织层面的解析,包括渔村落组团、建筑分布及类型、街巷空间、自然植物和海岸岛礁分布等方面。抓住东极岛肌理空间组团特征, 在受破坏严重的规划区域,运用肌理衔接拼贴的手法,填补完善其局部肌理,保持游步道景观空间尺度、组合关系的顺畅。对保存较好的历史遗迹必须保护与修复,保持原生肌理与空间布局,体现保护优先的原则。
景观再生实验第二阶段以效果图的形式检验肌理织补的成果。利用海岛天然石材创造一条高低曲折的临海栈道,漂浮于海岛之端,穿行在湿生林地、海水岛礁和悬崖峭壁之间,栈道两旁的野树野花和乡土地被植物让游人触手可及,围合出若干次生植物群落。
4.3更新生长
更新生长是微观肌理内在自然力的体现,其外在表现是静态的,并通过动态的时间发展演变取得历史文脉与肌理的过渡更替。实验第三阶段需研究新植入的景观环境与海岛传统微观肌理相协调,具体表现在新建构筑物的材料、色彩、质感与工艺的选择,才能形成肌理更新生长的内在自然力。更新生长概念在景观营造实验中的具体表现细致、直观,通过对建筑的造型体量、材质色彩、建造工艺的把握,对海岛原住渔村落建筑进行修复、改造或新建。
在建筑布局上,以中观肌理织补的策略营造其码头、传统岛屿街巷等空间,因島民其生衍不息的对传统生活模式的眷恋,而激发新旧肌理内在衍生的生命力。
结语:
本文从城市肌理理论中借鉴肌理织补的手法,以东极岛环岛游步道案例为实验载体,对海岛肌理织补策略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从中笔者发现自然地理环境是肌理形成的先决条件,但肌理是涵养海岛地域文化底蕴、保换其个性及内在活力的重要元素,也是我们能控制海岛建筑空间结构和风貌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姚珏.舟山偏远海岛东极岛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定位研究[J].现代装饰,2012.3.
[2]姚珏.浙东偏远海岛肌理艺术的研究与设计拓展——基于舟山东极岛景观栈道实践,装饰,2016.9
[3]阮仪三,蔡晓丰,杨华文.修复肌理,重塑风貌[J].城市规划学刊,2005(4):54.
[4]孙颖,殷青.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创作,2003(8):30.
[5]张杰,刘岩.织补城市_思想引导下的株洲旧城更新[J].城市规划,2009.1
[6]赵广俊.城市肌理的建筑解读[J].城市环境设计,2012.059
[7]张东辉,陈敏.城市肌理织补策略于一元片街区保护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05.
项目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浙江舟山沿海偏远型海岛肌理生态修复与更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4YJCZH184)。
【关键词】海岛肌理;东极岛;肌理要素;框架
2011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成为我国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后又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新区。后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被赋予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成为中国唯一拥有正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国家级新区。根据《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点,未来一系列大发展大变革将在舟山呈现出巨大的想象和施展空间。
舟山群岛新区有1390个岛屿及其邻近海域,陆域面积144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其中偏远海岛数量众多,区位特殊、资源丰富,权益价值巨大,是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依托。东极岛是舟山群岛中最东侧的偏远海岛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旅游资源和天然的原生态海岛环境,但其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环境容量差,经济发展粗犷缓慢。在高歌猛进的舟山海岛开发建设中,东极岛开发正蓬勃推进,延续了上百年历史的偏远东极海岛传统原生态风貌正面临着急剧挑战,承载的海岛海洋文化传统正迅速消失。
基于偏远型海岛的原生态特色建筑群落、历史片段、人文遗珍等日益流失的现状问题,为了维护东极海岛特殊的生态环境与景观价值,如何保护海岛肌理环境独特风貌?如何在急速发展的海洋经济形势下保护与营造海岛原生态景观空间?本文试“肌理”理论融入东极岛生态保护与动态开发的研究中,拟解决海洋经济时代海岛建设过程里,偏远型海岛原生态特色的建筑群落、历史片段、人文遗珍等日益流失的问题,维护东极海岛特殊的生态与景观价值。以实际项目东极岛环岛游步道景观设计为海岛景观空间再生实验载体,通过对“海岛肌理”的宏观理论提炼、中观理论指导、微观效果表现的论证,研究海岛肌理要素和理论框架构建。
1、城市肌理与海岛肌理
1.1城市肌理与运用
肌理是人类活动空间形态的自然表象,经历了历史长河的积淀而形成,它与地域人文环境的形成发展相互依存,承载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珍贵历史遗迹。肌理原是美学概念,指由于材料的不同配列、组成和构造而使人得到触觉质感和视觉触感。后被大量运用于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学科中。城市肌理是研究当代城市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以比较简要的图像语言,更加清晰的描述城市中各种建筑空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方式对城市空间进行二维描述。城市肌理的研究是隶属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一个层面。肌理与城市的联系源于上世纪70年代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中首次明确提出用地域文脉主义理论编织现代城市肌理片断的构想。城市肌理定义为是城市构成要素如城市形态、质感色彩、路网形态、街区尺度、建筑尺度等在空间上的结合形式,并反映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城市肌理的细腻丰富度亦决定其独特魅力性。西方国家在解决战后城市恢复建设、历史名城保护修复、公共建筑与城市关系等问题上,均积极采用城市肌理理念和方法进行建设实践研究,其成果卓著。
1.2海岛原生肌理的概念
海岛肌理的概念指那些形成海岛特殊风貌的材料肌理的总和,即表现在可目睹触摸的方面,如渔村落、建筑、道路、码头、植物、礁石等,进而是原生建筑的造型、体量、构件、色彩、材料等,以及蕴含在岛屿中无形之面,如渔民的生活习惯、风俗民情、礼仪风尚、文化宗教等。
1.3研究方法
运用海岛肌理要素分层解析法进行梳理,展开现场调研、收集照片、整理文献、发放问卷等,并取得高清卫星遥感图等基础资料,利用图底分析法提炼图底关系图,初步以图表的形式归纳东极岛海岛肌理内在规律。在海岛肌理分析中利用图底关系法,可以简化分析对象,更清晰把握研究对象。汇总大量有关东极岛的基础资料后,展开东极岛肌理要素图底关系进行分析提炼,图底关系是西方心理学在空问上的应用,将研究形态视觉结构的图形和背景应用于设计领域,可分为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宏观角度把握海岛结构、空间布局等,分析要素:山体、村落、岛礁、海洋等关系。微观角度分析海岛渔民建筑、码头、渔船渔具等。
海岛肌理作为海岛整体风貌的二维平面化体现,在第一步分类分层、提炼抽象之后,进一步深化肌理艺术的处理。着眼材料肌理、色彩肌理、形态肌理等方面,对前期调研的肌理要素图进行交叉归纳对比、解散重构,进一步艺术解析海岛肌理。
2、构建偏远型海岛肌理的理论框架体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试从城市肌理理念中提炼要点及策略,梳理与构建偏远型海岛肌理的理论框架体系,运用于海岛原生态景观空间的开发利用。不同地域、海域和文化在海岛肌理上有各自独特的表现,故海岛肌理分析是研究海岛原生景观的重要手段。海岛肌理的表现即在于可目睹触摸的方面,如渔村落、建筑、道路、码头、植物、礁石等,进而是原生建筑的造型、体量、构件、色彩、材料等,以及蕴含在岛屿中无形之面,如渔民的生活习惯、风俗民情、礼仪风尚、文化宗教等。海岛肌理的演化受到海洋地貌的自然风化、社会经济政策等共同影响,故其理论体系包含海岛生态系统中地域自然景观、建筑群落、历史片段和人文遗珍的保护更新。
海岛是自然与人、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相融合的综合系统。试用分层法解析肌理控制下的海岛生态要素,并对肌理理论及手法进行系统的梳理,进一步考察偏远海岛人文肌理、自然肌理、环境肌理,整理总结影响海岛肌理形成、发展、演变的各层级因素。文本试以东极景观空间再生实验为载体展开海岛肌理因素分层解析。
海岛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受地理环境、资源的限制,海岛开发程度低,其生态基础和环境容量薄弱。对海岛的整治与改造应尊重原有岛屿肌理现状,避免肌理的断裂及海岛原生态群落、人文遗珍、特殊景观等有限资源毁灭性的破坏。在梳理构建海岛肌理要素体系基础上,应用“肌理织补”法在保持、尊重原生海岛肌理形式的基础上缝补、编织肌理,修复遗存、填补肌理;深入研究肌理在海岛生态修复与更新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提出“肌理织补重建”的生态化建岛科学策略。 尝试提出海岛肌理的概念,发现寻找海岛肌理的要素,梳理构建海岛肌理的要素体系。不同海洋文明在肌理上有其独特的表现,海岛肌理是分析研究岛屿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海岛肌理即存在于实体物质方面,如渔村落、建筑、道路、码头、植物、礁石等,也体现在渔居造型、体量、构件、色彩、材料等,甚至蕴含在海洋文化无形之面,如渔民生活习惯、风俗民情、礼仪风尚、文化宗教等。同时,海岛肌理的演化受到海洋地貌的自然风化、社会经济共同影响,故海岛肌理概念是海岛地域自然景观、建筑群落、历史文化和人文遗珍的各类因素的图案抽象分解。
海岛肌理要素涵盖自然与人、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多元融合的综合体系。选用分层解析法梳理偏远海岛生态肌理要素,对海岛肌理要素进行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的梳理。实际运用需深入考察各海岛人文肌理、自然肌理、环境肌理,整理归纳影响海岛肌理形成、演变的各层级因素。最终以东极岛、枸杞岛为调研对象进行海岛肌理要素分层解析。
3、东极岛海岛肌理要素研究及框架构建
3.1东极岛
东极地处浙江舟山群岛东部中街山列岛,东临东海,北接岱衢洋,是中国海洋最东端的边境岛屿,名符其实的“东海极地”,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独特,资源优势显著。东极岛有"云雾岛"美称,每年春、夏岛顶上云雾飘绕,而海岸边却是阳光普照,蔚为奇观。岛礁星罗棋布,水道纵横交错,海岸蜿蜒曲折,不仅具有浓厚、古朴的渔家特色,更有美不胜收的海岛风光。是真正意义上的阳光、碧海、岛礁、海味,且气候宜人,水质清澈,海岛上奇山峻岩,巧夺天工。其特有的风土人情,古朴浓郁的渔家文化经过三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创造了舟山最具海洋文化特色的渔文化。岛上渔家建筑的“石屋群”,沿势而造、层层叠嶂,被誉为“海上布达拉宫”。这些构成了东极以原生态岛礁及生物资源为主体的海洋生态系统,拥有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但其生态系统承载力十分脆弱,随着海洋旅游开发活动日益增强,东极岛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出现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现象。
“十二五”期间,将按照国家海洋公园建设的有关规定,积极推进东极海洋公园建设,逐步完成海洋科普教育区、海钓潜水体验区、游览观光休闲区、海岛渔民画创作区、海岛渔家乐度假区等设施和景点建设,完善海洋公园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丰富海岛生态系统多样性和保护类型。
3.2东极海岛原生肌理分层解析
东极岛现状分析:①大批原生态渔民石屋等海岛历史遗珍亟待整治保护,②海岛道路狭窄,地形崎岖陡峭,公路少、行路困难,③生态系统脆弱,山坡陡峭,土壤缺乏,黄土裸露,秃石林立,水土保持、土壤资源养护和植树绿化应是海岛生态系统保护的重点工作。④海岸礁石众多,侵蚀严重,土壤主要有红壤和滨海盐土2大类,棕黄泥砂土和砾石滩涂2个土种。⑤植被现状粗糙杂乱,且多石质地貌,补苗覆绿难度大。可以利用图底关系分析法透过东极岛外在风貌梳理其肌理内在逻辑规律。
4、海岛肌理要素研究及理论构架的运用
4.1整合延续
整合延续是指各肌理要素之间多层次、多角度的组合应用,对岛屿原生环境、村落空间、自然资源的全面修复、调整,从而营造融合自然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实验前期针对东极岛宏观肌理要素的整理提炼,得出统一的景观风貌定位,指导环岛游步道与岛屿的有机契合。环岛游步道平面空间形态与东极岛卫星遥感肌理空间、道路肌理结构有机相融,遵循岛域原生肌理要素关系。肌理要素具体体现在渔村落整体肌理体现原生聚合性,其建筑依岛而建,建筑轮廓线与海岛轮廓线呈平行或服从关系,村落组团除了自身所构成的肌理以外,又与海岛地势与稀疏植被相结合,构成海岛景观体系。建筑、院落、街巷和海岛地势巧妙结合,形成独特的岛居村落环境。步行道规划与周围的岛体环境紧密结合,巧妙融合自然山体趋势设计,建筑就地取材,延续独树一帜石屋风貌 。整合村落巷弄、石阶随意连接,与海岛地势起伏相连,如巷弄肌理空间一般融入景观设计实验。
4.2衔接拼贴
衔接拼贴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肌理之间有机交联,利用形状、色彩、材质、空间等肌理表现进行衔接,达到传统文脉与地理地貌的拼贴融合。对东极岛中观肌理要素的展开具体分析,首先进行肌理空间组织层面的解析,包括渔村落组团、建筑分布及类型、街巷空间、自然植物和海岸岛礁分布等方面。抓住东极岛肌理空间组团特征, 在受破坏严重的规划区域,运用肌理衔接拼贴的手法,填补完善其局部肌理,保持游步道景观空间尺度、组合关系的顺畅。对保存较好的历史遗迹必须保护与修复,保持原生肌理与空间布局,体现保护优先的原则。
景观再生实验第二阶段以效果图的形式检验肌理织补的成果。利用海岛天然石材创造一条高低曲折的临海栈道,漂浮于海岛之端,穿行在湿生林地、海水岛礁和悬崖峭壁之间,栈道两旁的野树野花和乡土地被植物让游人触手可及,围合出若干次生植物群落。
4.3更新生长
更新生长是微观肌理内在自然力的体现,其外在表现是静态的,并通过动态的时间发展演变取得历史文脉与肌理的过渡更替。实验第三阶段需研究新植入的景观环境与海岛传统微观肌理相协调,具体表现在新建构筑物的材料、色彩、质感与工艺的选择,才能形成肌理更新生长的内在自然力。更新生长概念在景观营造实验中的具体表现细致、直观,通过对建筑的造型体量、材质色彩、建造工艺的把握,对海岛原住渔村落建筑进行修复、改造或新建。
在建筑布局上,以中观肌理织补的策略营造其码头、传统岛屿街巷等空间,因島民其生衍不息的对传统生活模式的眷恋,而激发新旧肌理内在衍生的生命力。
结语:
本文从城市肌理理论中借鉴肌理织补的手法,以东极岛环岛游步道案例为实验载体,对海岛肌理织补策略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从中笔者发现自然地理环境是肌理形成的先决条件,但肌理是涵养海岛地域文化底蕴、保换其个性及内在活力的重要元素,也是我们能控制海岛建筑空间结构和风貌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姚珏.舟山偏远海岛东极岛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定位研究[J].现代装饰,2012.3.
[2]姚珏.浙东偏远海岛肌理艺术的研究与设计拓展——基于舟山东极岛景观栈道实践,装饰,2016.9
[3]阮仪三,蔡晓丰,杨华文.修复肌理,重塑风貌[J].城市规划学刊,2005(4):54.
[4]孙颖,殷青.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创作,2003(8):30.
[5]张杰,刘岩.织补城市_思想引导下的株洲旧城更新[J].城市规划,2009.1
[6]赵广俊.城市肌理的建筑解读[J].城市环境设计,2012.059
[7]张东辉,陈敏.城市肌理织补策略于一元片街区保护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05.
项目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浙江舟山沿海偏远型海岛肌理生态修复与更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4YJCZH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