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将近五年,在这短暂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朗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日渐缺失,学生的朗读能力日趋下降。“书声琅琅”也足渐远离了课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朗读在语言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中的基础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朗读能力的训练,在语文的教学中,不是简单的“动口”训练,而是指学生通过朗读认知文本和理解文本的能力,称之为朗读能力。
学生的有效朗读能力是一种需要不断培养和锻炼的能力。有效朗读能力需要眼到、口到和心到,需要身体和精神的配合。
第一,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课堂朗读活动和对朗读的评价。在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教师应当正视自己的角色,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终以引导和指导的态度让学生完成有效的课堂朗读。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朗读训练中,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朗读训练活动。首先,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只有个别学生能够进行朗读训练,久而久之,朗读成了个别学生的专利,其他学生失去了朗读训练的机会。其次,在课堂上参与朗读活动的学生都是朗读能力和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他们的朗读能力和水平越来越高,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课堂上,还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为了更好地顺利完成课堂教学,教师都会选择他们朗读,而其他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参与朗读训练。
第二,为了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的训练,必须积极地探讨和掌握朗读训练的特点和规律。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现代汉语词典》)。虽然这一要求并不高,但仍有很多学生做不到,因为他们不敢在众人面前大声朗读。其实,这种行为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因此,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必须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着手。如教师可以采用“分蛋糕”的朗读方式,让每个学生分别朗读一段或几段,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朗读的趣味和快乐。同时,教师还要多鼓励和多指导,让他们能够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进行朗读训练。他们认为在课堂上朗读是哗众取宠的表现,眼高手低,甚至不屑。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让他领略到朗读的魅力,进而改变这种错误的观点。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播放了一则配乐朗读的录音,朗读者用其富有感染力的语态、语调和语气,传达出了文章的语言魅力。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他们的感情在震动,想象在飞腾,仿佛身临其境,一下子感受到了安塞腰鼓表演时的那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和恢宏壮观的场面。但是如果不朗读,文章的语言是很难让学生产生美感,引起共鸣的。由此可见,只要让他们领略到朗读的魅力,就能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因此,让不敢朗读的学生开口,让不愿朗读的学生开口,是进行有效朗读训练的基础和关键。同时教师的宽容,学生的包容,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
第三,有效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利于对文章的认知和理解。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我说:深秋的黄昏,一个满身风尘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一阵阵凄冷的西风,缓步独行在荒凉的古道上。他路过缠满枯藤、饱经风霜的老树,看到正在归巢的寒鸦盘旋在树梢;他走过横卧潺潺流水之上的小桥,看到几户人家的袅袅炊烟,这时太阳将要落山,漫漫黑夜又将来临,而自己却无家可归。这何其凄凉!何其悲愁!你们能体会到吗?然而学生几乎无人回答。沉默片刻,我说请你们把这首元曲大声地朗读几遍。于是课堂上书声琅琅,起初声音响亮,不久声音越来越小,不一会教室里又安静了下来。原来,在动情的朗读中,学生进入了一个苍凉冷寂的秋思境界之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感受。因此,马致远描绘的情景,营造的氛围,抒发的情感,不用再讲学生已经通过朗读体会和理解了。
第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还要突破几个误区。一个误区是教师示范读。在朗读训练中,往往要求教师进行范读。我认为教师示范读,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因为教师的范读把文章朗读时,固定化、格式化和僵硬化。既然教师朗读的是规范,那么学生在朗读时就会模拟教师的朗读,这就会造成朗读的千篇一律。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对文章的朗读也是多种多样,不是固定不变的。另一个误区是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往往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文章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是不确定的,我们只能在朗读的过程中去体会作者隐藏的情感,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作者身上,这种“声情并茂”的有感情地朗读,无异于无病呻吟!
总之,朗读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朗读就是真正的课堂学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相信让学生学会朗读,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对学生的学习都是有益的。
朗读能力的训练,在语文的教学中,不是简单的“动口”训练,而是指学生通过朗读认知文本和理解文本的能力,称之为朗读能力。
学生的有效朗读能力是一种需要不断培养和锻炼的能力。有效朗读能力需要眼到、口到和心到,需要身体和精神的配合。
第一,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课堂朗读活动和对朗读的评价。在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教师应当正视自己的角色,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终以引导和指导的态度让学生完成有效的课堂朗读。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朗读训练中,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朗读训练活动。首先,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只有个别学生能够进行朗读训练,久而久之,朗读成了个别学生的专利,其他学生失去了朗读训练的机会。其次,在课堂上参与朗读活动的学生都是朗读能力和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他们的朗读能力和水平越来越高,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课堂上,还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为了更好地顺利完成课堂教学,教师都会选择他们朗读,而其他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参与朗读训练。
第二,为了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的训练,必须积极地探讨和掌握朗读训练的特点和规律。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现代汉语词典》)。虽然这一要求并不高,但仍有很多学生做不到,因为他们不敢在众人面前大声朗读。其实,这种行为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因此,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必须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着手。如教师可以采用“分蛋糕”的朗读方式,让每个学生分别朗读一段或几段,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朗读的趣味和快乐。同时,教师还要多鼓励和多指导,让他们能够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进行朗读训练。他们认为在课堂上朗读是哗众取宠的表现,眼高手低,甚至不屑。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让他领略到朗读的魅力,进而改变这种错误的观点。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播放了一则配乐朗读的录音,朗读者用其富有感染力的语态、语调和语气,传达出了文章的语言魅力。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他们的感情在震动,想象在飞腾,仿佛身临其境,一下子感受到了安塞腰鼓表演时的那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和恢宏壮观的场面。但是如果不朗读,文章的语言是很难让学生产生美感,引起共鸣的。由此可见,只要让他们领略到朗读的魅力,就能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因此,让不敢朗读的学生开口,让不愿朗读的学生开口,是进行有效朗读训练的基础和关键。同时教师的宽容,学生的包容,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
第三,有效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利于对文章的认知和理解。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我说:深秋的黄昏,一个满身风尘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一阵阵凄冷的西风,缓步独行在荒凉的古道上。他路过缠满枯藤、饱经风霜的老树,看到正在归巢的寒鸦盘旋在树梢;他走过横卧潺潺流水之上的小桥,看到几户人家的袅袅炊烟,这时太阳将要落山,漫漫黑夜又将来临,而自己却无家可归。这何其凄凉!何其悲愁!你们能体会到吗?然而学生几乎无人回答。沉默片刻,我说请你们把这首元曲大声地朗读几遍。于是课堂上书声琅琅,起初声音响亮,不久声音越来越小,不一会教室里又安静了下来。原来,在动情的朗读中,学生进入了一个苍凉冷寂的秋思境界之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感受。因此,马致远描绘的情景,营造的氛围,抒发的情感,不用再讲学生已经通过朗读体会和理解了。
第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还要突破几个误区。一个误区是教师示范读。在朗读训练中,往往要求教师进行范读。我认为教师示范读,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因为教师的范读把文章朗读时,固定化、格式化和僵硬化。既然教师朗读的是规范,那么学生在朗读时就会模拟教师的朗读,这就会造成朗读的千篇一律。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对文章的朗读也是多种多样,不是固定不变的。另一个误区是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往往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文章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是不确定的,我们只能在朗读的过程中去体会作者隐藏的情感,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作者身上,这种“声情并茂”的有感情地朗读,无异于无病呻吟!
总之,朗读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朗读就是真正的课堂学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相信让学生学会朗读,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对学生的学习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