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前分析学情,关注个体发展需要
学情既有共性特点,又有个体差异。因此,课堂教学实施之前,教师要对全体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第一,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把握差异类型,区分差异程度;第二,教师要熟悉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程度,预设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极限水平,做到男女生区别对待;第三,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设计出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学生爱练、乐学的教学计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博士曾在《素言体育》中分享到:“学生有差异是绝对的,注重个体差异,就要消除一刀切、大统一的脱离学生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1]同时,教师要避免教学出现“走过场”现象,要对学生真实情况做明确分析,尤其不能忽略特殊学生的身体状况。如,在《耐久跑》练习方法设计中,教师预设学生差异,针对学生在体能、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方面的差异化表现,组织学生进行等时间的分道跑差异化练习。设计不同层次,让不同能力的学生自主选择、不断挑战等。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实施体能教学,而且还能促进学生掌握动作技术(如摆臂、步幅和步频等)。因为每名学生起点不一,但都有可能取得竞赛的胜利,因此,在课前分析学情,针对学情设计教学计划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前提。
二、课中关注学生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实施的预设,而课堂教学则是立足于学生实际状态下“能学到什么、怎么学”的具体展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组织、启发和指导,基于学情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1.适时引导,区别对待。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在练习中暴露出的不同问题区别对待,强化集体或个体纠正。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菜单式选择”的练习内容,让学生体验教学的乐、动、会。如,在设计《接力跑》练习方法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练习后的体能情况,调整接力距离,让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接力跑的乐趣,为不同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创设不同的练习方式。
2.合理分组,优化提高。教师要从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入手,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分析,结合身体素质、学习兴趣和动作技术的熟练程度,自主选择练习方法,调整练习难度。如,在《立定跳远》多种形式的跳跃练习教学时,教师布置多种发展跳跃能力的器材,如3~5层的跳箱、横向(或纵向)摆放的体操垫、可伸缩的小跨栏架和绳梯等,让学生结合自身能力主动分析练习内容,自主选择跳跃器材,调整练习难度,从而达到不断发展的目的。
3.积极评价,提升效果。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运用激励性、对比性等评价方法,巧引慧导,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并因此受益。如,在《耐久跑》教学时,教师通过陪跑等形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点评,鼓励身体素质较差学生战胜“极点”,克服体能练习带来的疲惫感。
三、课后分析总结得法,体能教学循序渐进
课后分析总结对于实施差异性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阶段的体能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教师在强化课前学情分析和课中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要以学生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运动技术基础和运动技能水平作为重要参考,注重教学的系统性、阶段性等因素,继续加强对学生课后参与体能练习的引导。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发展体能的重要性,明确不同阶段的练习目标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身体素质。体能是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与运动有关的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灵敏、柔韧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各种运动素质的发展都有相应的敏感期;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宜采用情境化、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而面对认知水平能力较高的中学生,教师要從多样化的教学入手,基于运动生物力学及运动生理学等原理,让学生明确“练什么”“怎么练”“练到什么程度”。
总之,为了更好地开展差异化体能教学,教师可以从课前诊断学情、课中根据学情及时调整和课后的分析总结入手,帮助学生提高运动认识能力,发展体能,为今后更好地参与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于素梅.差异困惑:体育教学中学生差异如何关注[J].中国学校体育.2015(5):21-24.
——沈继光(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315100);吕炯建(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315100)整理
学情既有共性特点,又有个体差异。因此,课堂教学实施之前,教师要对全体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第一,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把握差异类型,区分差异程度;第二,教师要熟悉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程度,预设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极限水平,做到男女生区别对待;第三,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设计出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学生爱练、乐学的教学计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博士曾在《素言体育》中分享到:“学生有差异是绝对的,注重个体差异,就要消除一刀切、大统一的脱离学生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1]同时,教师要避免教学出现“走过场”现象,要对学生真实情况做明确分析,尤其不能忽略特殊学生的身体状况。如,在《耐久跑》练习方法设计中,教师预设学生差异,针对学生在体能、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方面的差异化表现,组织学生进行等时间的分道跑差异化练习。设计不同层次,让不同能力的学生自主选择、不断挑战等。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实施体能教学,而且还能促进学生掌握动作技术(如摆臂、步幅和步频等)。因为每名学生起点不一,但都有可能取得竞赛的胜利,因此,在课前分析学情,针对学情设计教学计划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前提。
二、课中关注学生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实施的预设,而课堂教学则是立足于学生实际状态下“能学到什么、怎么学”的具体展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组织、启发和指导,基于学情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1.适时引导,区别对待。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在练习中暴露出的不同问题区别对待,强化集体或个体纠正。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菜单式选择”的练习内容,让学生体验教学的乐、动、会。如,在设计《接力跑》练习方法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练习后的体能情况,调整接力距离,让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接力跑的乐趣,为不同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创设不同的练习方式。
2.合理分组,优化提高。教师要从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入手,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分析,结合身体素质、学习兴趣和动作技术的熟练程度,自主选择练习方法,调整练习难度。如,在《立定跳远》多种形式的跳跃练习教学时,教师布置多种发展跳跃能力的器材,如3~5层的跳箱、横向(或纵向)摆放的体操垫、可伸缩的小跨栏架和绳梯等,让学生结合自身能力主动分析练习内容,自主选择跳跃器材,调整练习难度,从而达到不断发展的目的。
3.积极评价,提升效果。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运用激励性、对比性等评价方法,巧引慧导,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并因此受益。如,在《耐久跑》教学时,教师通过陪跑等形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点评,鼓励身体素质较差学生战胜“极点”,克服体能练习带来的疲惫感。
三、课后分析总结得法,体能教学循序渐进
课后分析总结对于实施差异性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阶段的体能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教师在强化课前学情分析和课中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要以学生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运动技术基础和运动技能水平作为重要参考,注重教学的系统性、阶段性等因素,继续加强对学生课后参与体能练习的引导。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发展体能的重要性,明确不同阶段的练习目标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身体素质。体能是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与运动有关的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灵敏、柔韧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各种运动素质的发展都有相应的敏感期;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宜采用情境化、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而面对认知水平能力较高的中学生,教师要從多样化的教学入手,基于运动生物力学及运动生理学等原理,让学生明确“练什么”“怎么练”“练到什么程度”。
总之,为了更好地开展差异化体能教学,教师可以从课前诊断学情、课中根据学情及时调整和课后的分析总结入手,帮助学生提高运动认识能力,发展体能,为今后更好地参与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于素梅.差异困惑:体育教学中学生差异如何关注[J].中国学校体育.2015(5):21-24.
——沈继光(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315100);吕炯建(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3151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