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活动,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活跃课堂气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注意到,课堂提问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过于简单,提出的可以用“是”或“不是”不假思索回答的问题;二是过于宽泛,提出的问题与主题无关;三是过难,或是学生提的问题让教师措手不及,或是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无从回答。
究其原因,课堂提问是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常规教学活动。但是,由于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又与之带来提问目标的不确定性。执教者难免依据个人的兴趣随意提问,而不考虑问题的价值取向,不推敲具体的教学目标,由此,笔者想到,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方向上加以控制。
根据控制方向的不同,课堂提问的定向控制可分为正向控制、反向控制、横向控制与纵向控制。
正向控制课堂提问中的定向控制,以正向控制为主,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认识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掌握知识,培养技解,发展智力。一般说来,正向控制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有实际价值(忌无疑而问);提问准确、具体(忌歧义、忌宽泛);指向明确(忌大而不当);富有启发性(忌平谈);把握关键问题(忌主次不明)。
《为学》一文的结句是:“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笔者在一次听课时,某教师连提三问。一问:“顾”是什么意思?(课本上有注解)二问:“蜀鄙”怎么解?(文章首句出现字词,且有注解)三问:这是什么句式?(问题无难度)这显然是方向失控,该问不问,不该问偏问。其实,本句隐含的关键问题:“蜀郡之僧”的“僧”指谁?因为文中人贫僧、富僧二人,学生需根据文意作出推断。教师将这一包含智力因素的问题提出来,既解读了课文,又活跃了思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向控制。
反向控制与正向控制相反,反向控制是对正向思维进行限制、调节,从反面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教《驿路梨花》一文,教师当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作者为什么以《驿路梨花》命题?这是正向提问。但问的结果,学生所得不一定深刻。如能从反向进行控制,改换一下提问的角度,结果就可能很不一样:作者为什么不以《雷锋精神代代传》《在大山深处》《梨花时节》命题?一加探究,学生就明白了:以《雷锋精神代代传》命题,则主题太露了:而《在大山深处》《梨花时节》分别只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比较之后即悟出:原题既点明了时间,又暗示了主题,是一个难得的好题目。不难理解,这种逆向思维,有时的确比正向思维的结果更为明显,更为有效。
横向控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某一内容,某一知识点提出问题,适度向其外延扩展,这就是横向控制。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横向提出问题有时确有必要,它能推进学生的思维,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其次,要谨防失控。如果教师从一个问题入手,旁逸斜出,枝权横生,牵扯出一连串与课文关系不大乃至完全没有关系的问题,就很可能使语文课变味。
有时候,来自学生方面的问题也可能会成为一种横向干扰。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正在分析美女蛇的故事,有学生提问:“老师,既然有美女蛇,那么也就有美男蛇,对吧?”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了众多学生的兴趣。在这种时候,教师需要当机立断,不仅要控场,而且要控向——制止横向失控。
纵向控制教师按既定的教学步骤,节节推进,逐层深入,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此即课堂提问中的纵向控制。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1、问题的连贯性。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应以纵向为主(往往是一串相关的问题,而不是单个提出)。横向为辅,以保证教学的连续性、整体性。如过多地设计横向穿插的问题,则会扰乱学生的纵向思路,影响教学效果。2、问题的坡度。把握好纵向控制,提问应由易到难,有如爬坡一般,逐渐增加高度(有问题的难度)。3、问题的跨度。纵向的控制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既有坡度,更有跨度,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鲁迅作品《祝福》中的鲁四老爷,是个古怪的封建余孽,说话阴阳怪气而又颇具性格特征。当听说祥林嫂在祝福之际死去时,他说了一句话:“不早不迟,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教学时,老师抛出一串问题:1、破折号起什么作用?(省略)2、省略了什么?(“死了”)3、为什么省略?(祝福之际。忌讳“死”)4、怎么不说“老了”呢?(因为“老了”含尊敬之意,鲁四不肯用之于祥林嫂)5、“这个时候”指什么?(祝福)6、“谬种”又是何意?(坏种)7、祥林嫂在祝福之际悲惨地死去,而鲁四不仅连“老了”也不肯说,还要骂她为“谬种”,这说明鲁四是什么人?(残忍的封建老朽)
不难发现,这一组问题的设计是相当高明的。它做到了先后有序,环环相扣,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最后落实到关键处,从看似平凡的话语中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综上所述,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如能掌握控制技巧,就好比鸟儿插上翅膀,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空上翱翔。
究其原因,课堂提问是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常规教学活动。但是,由于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又与之带来提问目标的不确定性。执教者难免依据个人的兴趣随意提问,而不考虑问题的价值取向,不推敲具体的教学目标,由此,笔者想到,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方向上加以控制。
根据控制方向的不同,课堂提问的定向控制可分为正向控制、反向控制、横向控制与纵向控制。
正向控制课堂提问中的定向控制,以正向控制为主,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认识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掌握知识,培养技解,发展智力。一般说来,正向控制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有实际价值(忌无疑而问);提问准确、具体(忌歧义、忌宽泛);指向明确(忌大而不当);富有启发性(忌平谈);把握关键问题(忌主次不明)。
《为学》一文的结句是:“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笔者在一次听课时,某教师连提三问。一问:“顾”是什么意思?(课本上有注解)二问:“蜀鄙”怎么解?(文章首句出现字词,且有注解)三问:这是什么句式?(问题无难度)这显然是方向失控,该问不问,不该问偏问。其实,本句隐含的关键问题:“蜀郡之僧”的“僧”指谁?因为文中人贫僧、富僧二人,学生需根据文意作出推断。教师将这一包含智力因素的问题提出来,既解读了课文,又活跃了思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向控制。
反向控制与正向控制相反,反向控制是对正向思维进行限制、调节,从反面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教《驿路梨花》一文,教师当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作者为什么以《驿路梨花》命题?这是正向提问。但问的结果,学生所得不一定深刻。如能从反向进行控制,改换一下提问的角度,结果就可能很不一样:作者为什么不以《雷锋精神代代传》《在大山深处》《梨花时节》命题?一加探究,学生就明白了:以《雷锋精神代代传》命题,则主题太露了:而《在大山深处》《梨花时节》分别只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比较之后即悟出:原题既点明了时间,又暗示了主题,是一个难得的好题目。不难理解,这种逆向思维,有时的确比正向思维的结果更为明显,更为有效。
横向控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某一内容,某一知识点提出问题,适度向其外延扩展,这就是横向控制。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横向提出问题有时确有必要,它能推进学生的思维,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其次,要谨防失控。如果教师从一个问题入手,旁逸斜出,枝权横生,牵扯出一连串与课文关系不大乃至完全没有关系的问题,就很可能使语文课变味。
有时候,来自学生方面的问题也可能会成为一种横向干扰。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正在分析美女蛇的故事,有学生提问:“老师,既然有美女蛇,那么也就有美男蛇,对吧?”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了众多学生的兴趣。在这种时候,教师需要当机立断,不仅要控场,而且要控向——制止横向失控。
纵向控制教师按既定的教学步骤,节节推进,逐层深入,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此即课堂提问中的纵向控制。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1、问题的连贯性。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应以纵向为主(往往是一串相关的问题,而不是单个提出)。横向为辅,以保证教学的连续性、整体性。如过多地设计横向穿插的问题,则会扰乱学生的纵向思路,影响教学效果。2、问题的坡度。把握好纵向控制,提问应由易到难,有如爬坡一般,逐渐增加高度(有问题的难度)。3、问题的跨度。纵向的控制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既有坡度,更有跨度,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鲁迅作品《祝福》中的鲁四老爷,是个古怪的封建余孽,说话阴阳怪气而又颇具性格特征。当听说祥林嫂在祝福之际死去时,他说了一句话:“不早不迟,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教学时,老师抛出一串问题:1、破折号起什么作用?(省略)2、省略了什么?(“死了”)3、为什么省略?(祝福之际。忌讳“死”)4、怎么不说“老了”呢?(因为“老了”含尊敬之意,鲁四不肯用之于祥林嫂)5、“这个时候”指什么?(祝福)6、“谬种”又是何意?(坏种)7、祥林嫂在祝福之际悲惨地死去,而鲁四不仅连“老了”也不肯说,还要骂她为“谬种”,这说明鲁四是什么人?(残忍的封建老朽)
不难发现,这一组问题的设计是相当高明的。它做到了先后有序,环环相扣,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最后落实到关键处,从看似平凡的话语中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综上所述,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如能掌握控制技巧,就好比鸟儿插上翅膀,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空上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