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究真知与获得能力的动力源泉,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化学兴趣,是我们化学老师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兴趣 情感 探究
兴趣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认知倾向,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是推动学生探究真知与获得能力的动力源泉。持久的兴趣是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重要保证。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要想产生教学上的“爱屋及乌效应”,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根据科目章节具体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兴趣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成为化学教学素质教育的有效捷径。
一、奇特引入,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虽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新课的导入要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故事导入法。在化学的发展史中,妙趣横生的典故很多,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例如,在学习硝酸的性质时,可以引进一则爱国故事: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等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这个重新铸成的奖章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若将这一感人的事迹于讲解王水的相关知识时介绍,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王水的印象,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把学生带入质疑,能溶解奖章的物质是何物质,从而引入硝酸,让学生带着神秘去学习。
2.魔术导入。用化学魔术引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齐心,从而把新课推向高潮。比如,在讲解氨的结构和性质一节时,可先给学生做“空瓶生烟”的小魔术,然后介绍与氨有关的性质。
3.实验导入。在讲解金属的性质时,我先做了两个实验:一是用棉花包住一小快金属纳,然后用滴管滴几滴水,发现棉花着火燃烧了,二是课前在酒精灯灯芯上放一小块儿钠,课上用玻璃棒蘸水放灯芯上,发现酒精灯点燃了。通常水能灭火,而在此处,水却能生火,什么原因,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做好化学实验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加快加深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奥秘。化学实验具有形象鲜明联系实际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做好化学实验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首先,课堂上教师做好演示实验,再加上规范化的电教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新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学习热情。 例如,增加氨气与酚酞的水溶液形成红色喷泉的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兴趣十分浓厚,思维十分活跃。为什么能形成喷泉?溶液为何会变成红色?液体为什么能压入烧瓶 ?学生急于弄清原因,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的探求热情,在学生兴致勃勃之际,教师启发学生从氨气的分子结构入手,遵循“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接着追问:若用氯化氢和石蕊的水溶液,能否形成红色喷泉?在新教材中,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及兴趣,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其次,根据实际问题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家庭小实验,自己找材料解决学校化学药品材料短缺的问题,即解决了学校的困难,还调动了学生参与的意识。与此同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学生在刚接触化学的时候兴趣浓厚,与生活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增加学习的动力。
三、利用情感投入激发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和职业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共同探讨化学世界的奥秘。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同时,多提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启发性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慢慢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做有心人。教师还要捕捉学生的思维灵感,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和不同意见,不论是否正确都要给与及时的鼓励,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创新的思维能力,培养成功感和自信心,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些措施还可应用于作业批改。通过教师有意识发挥情感效能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化学兴趣,是我们化学老师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柏拉图说过:“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最好的教师。”这些话都点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高度认识和重视兴趣在学生学化学中的动力作用,千方百计地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使学生能自觉、持久、主动地学习化学。
总之,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实用教育心理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
关键词:兴趣 情感 探究
兴趣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认知倾向,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是推动学生探究真知与获得能力的动力源泉。持久的兴趣是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重要保证。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要想产生教学上的“爱屋及乌效应”,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根据科目章节具体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兴趣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成为化学教学素质教育的有效捷径。
一、奇特引入,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虽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新课的导入要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故事导入法。在化学的发展史中,妙趣横生的典故很多,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例如,在学习硝酸的性质时,可以引进一则爱国故事: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等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这个重新铸成的奖章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若将这一感人的事迹于讲解王水的相关知识时介绍,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王水的印象,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把学生带入质疑,能溶解奖章的物质是何物质,从而引入硝酸,让学生带着神秘去学习。
2.魔术导入。用化学魔术引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齐心,从而把新课推向高潮。比如,在讲解氨的结构和性质一节时,可先给学生做“空瓶生烟”的小魔术,然后介绍与氨有关的性质。
3.实验导入。在讲解金属的性质时,我先做了两个实验:一是用棉花包住一小快金属纳,然后用滴管滴几滴水,发现棉花着火燃烧了,二是课前在酒精灯灯芯上放一小块儿钠,课上用玻璃棒蘸水放灯芯上,发现酒精灯点燃了。通常水能灭火,而在此处,水却能生火,什么原因,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做好化学实验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加快加深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奥秘。化学实验具有形象鲜明联系实际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做好化学实验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首先,课堂上教师做好演示实验,再加上规范化的电教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新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学习热情。 例如,增加氨气与酚酞的水溶液形成红色喷泉的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兴趣十分浓厚,思维十分活跃。为什么能形成喷泉?溶液为何会变成红色?液体为什么能压入烧瓶 ?学生急于弄清原因,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的探求热情,在学生兴致勃勃之际,教师启发学生从氨气的分子结构入手,遵循“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接着追问:若用氯化氢和石蕊的水溶液,能否形成红色喷泉?在新教材中,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及兴趣,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其次,根据实际问题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家庭小实验,自己找材料解决学校化学药品材料短缺的问题,即解决了学校的困难,还调动了学生参与的意识。与此同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学生在刚接触化学的时候兴趣浓厚,与生活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增加学习的动力。
三、利用情感投入激发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和职业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共同探讨化学世界的奥秘。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同时,多提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启发性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慢慢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做有心人。教师还要捕捉学生的思维灵感,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和不同意见,不论是否正确都要给与及时的鼓励,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创新的思维能力,培养成功感和自信心,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些措施还可应用于作业批改。通过教师有意识发挥情感效能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化学兴趣,是我们化学老师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柏拉图说过:“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最好的教师。”这些话都点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高度认识和重视兴趣在学生学化学中的动力作用,千方百计地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使学生能自觉、持久、主动地学习化学。
总之,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实用教育心理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