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大雅·荡》语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万事皆有始有终,凡事贵在坚持。而这句话,也正是军旅画家岳鸿进的座右铭。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艺术进入了又一个转型期。一方面画坛流派繁多、百花齐放,众多画家在既有的视觉语言中寻求新的突围;另外一方面,时代仍然在呼唤散发着真情实感的作品。
鸿进为人真诚,他的作品,从基层而来,从原汁原味的生活中来,散发着动人心魄的独特气质与力量。这与他长期在边防连队的生活经历有关。在连队,鸿进喂过猪、当过文书,也担任过放映员、图书管理员,直至军艺毕业后才真正进入美术创作。爬冰卧雪10多年,经历甚为丰富,这就是他的资本。
1997年,鸿进完成了毕业创作《新兵系列》。《新兵系列》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融入了真诚的个人情感,以肖像画的手法,塑造了新时代士兵的群像。《新兵系列》八条屏没有过多地在笔墨造型、构图上刻意求工,而是通过对新兵各个不同细节的刻画,最直接、最敏感、最质朴地反映了现代军营生活,观之非常感人。诚然,绘画离不开技巧,但关键是能把技巧转换成情感,将生活中的素材传递为情感,这样才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同时这也反映了艺术创作的规律,因为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相互传递情感的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画的是新兵的群体肖像,这八幅肖像如同雕塑:或喜或悲、或凝神或沉思,或高亢或默然,均性格鲜明地矗立着。因此,《新兵系列》是他艺术实践中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作品。
表现特种兵训练生活的《猎》是参加全国美展作品,鸿进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倒三角形构图,真实地渲染了士兵和猎犬合力搜捕的紧张气氛,交锋一触即发。倒三角形的构图有力地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张力。
在长期的艺术探索与实践中,鸿进渐形自己的艺术观点。他认为:技法和思想相辅相承。国画不应将技法从意境中剥离。技法应该是有主张、有思想的技法。这样每一笔下去都会是坚定的,而不是盲目的,不妨称之为“胸有成竹的技法”吧。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还有《对抗》、《天兵》,《对抗》获得解放军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对抗》描绘的是我军战士网络演习的场景。天空被形态各异的网络覆盖,网络和紧张操作的战士烘托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氛围。暗部与亮部、亮光与弱光有机统一,线条流畅,笔精墨妙,令人叹为观止。
就在这一帆风顺的时候,鸿进却进入了一个创作的苦闷和徘徊期。他不再满足于已有的表现,他渴望新的突破。艺无止境,不进则退。鸿进曾经尝试在传统水墨中加入更多颜色,使画面变得更加丰富。他的许多以少数民族特别是彝族人物为表现内容的画作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这就是:水墨独特的情趣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水墨的确需要开拓、需要精耕细作。在无数次的自我否定中,鸿进的探索渐入佳境。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鸿进开始了“重走长征路”的艺术采风,一头扎进了贵州、四川的大山、大林,两个多月后,他完成了《长征路上》的创作。这幅作品从构图方式和视觉语言上摆脱了传统军旅题材的影子,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画面上一个牺牲的红军战士倒在长征路上,胸前还挂着步枪和手榴弹,头部朝前,双手张开,身躯和整个大地、雪山融为一体。鸿进特意选择了淡淡的灰色,烘托严酷的战争气氛,视觉语言更加洗练,线条不露痕迹。对于红军长征这样一个历史的大题材,他用一个战士的倒地这样一个悲壮的小景真实地再现了大背景、大豪情。特别是他在这幅作品中重新认识中国画的表现语言,开掘了传统水墨的意境和表现范畴,将写意和写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富有现代意韵的“气质水墨”的美学特色,鸿进自己称之为“画感觉、画意境”,著名画家刘大为称赞它是“现代感很强”的作品。
他的写意小品,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精神内核,强调“画由心生,情由境生”,是画家本人在“精神上的放松”。看他近期的一系列现代人物画,感觉他在用水墨反映现实时,摆脱了“临摹”的影子,融入了现代节奏和流行因素,从创作思路上有了新的突破。笔墨技法追求一种“从容”感,在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上下了很大工夫。他的写意人物画,经历了由繁到简,删繁就简的过程,达到了洗练自如的境地。鸿进重视写生训练,多年来已经积累了许多写生作品。他认为写生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所以他的写生同样非常耐看,充满了人文气质。比如他的写生《藏族老人》就传达出民族情调和个性特征,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单纯的背景下,藏族老人俨然一座岿然屹立的高山,虽坐着,却像稳稳地站立在那里;神态安然,性格却倔强。仿佛在一个老人身上就包含了藏族全部的历史和沧桑。造型古拙,收放有度,笔墨精湛,既能大开大合,又能细致入微,使人自然而然地进入境由心生之地。
如从他十几岁背着大大的画夹满街画速写算起,他在绘画这条路上已经跋涉了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是他对艺术不断地吸取、探索与自我画风逐步确立的过程。当然,风格不是随意形成的,实际上是在慢慢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找到的一个传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中国画的笔墨要有个人的心性和气质,这种心性和气质不是刻意做出来的、也无法刻意,而是在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不断磨练技艺,有所感悟的结果。这种气质既可以从传统中,又可以从西方的绘画样式里受到启发。实际上,一个好的意图落实到纸上总会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如同画家之言:“我不敢说自己已经有了明确的语言,但在不断接近我要表达的东西,希望语言上有个人的性情,有自己个性表达的方式。”
艺贵有恒。多年来,无论外界如何喧闹、浮躁,鸿进不为所动。他把自己放逐在艺术采风的第一线,把自己关在画室潜心研究、创作,过着清净的生活。尤其是,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他连续参加了三届,对于一个青年画家来说,这是少有的执着,需要耐力,更需要勇气。反映现实、记录当下一直是中国画家需要直面的严肃课题,鸿进的艺术创作实践了这一目标。在传统笔墨与现代构成的结合上,他执着地进行尝试和探索。记得鸿进曾经画过一幅表现蒙古族摔交手决赛前瞬间的作品,名字叫《最后的对手》,对于他来说,
——也许最后的对手永远是自己。
岳鸿进
山东平度人,1997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课程班,专攻水墨人物画。中国画作品曾入选八、九、十届全国及全军各项美展,并获奖。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青年联合会美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职画家。
1990年至2008多次参加全军和全国画展并获奖。其中,1997年作品《猎》之一参加建军70周年全国美展,获优秀奖。1999年作品《猎》之二参加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美展优秀作品奖。1 999年作品《老子出关》参加全国后勤美展,获金奖。2 000年作品《新兵系列》参加“远大杯”全国美展,获金奖。2 001年作品《出击》参加2 1世纪中国、澳大利亚美展,获金奖。2002年作品《对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届全国美展。获优秀奖。2005年作品《黎明静悄悄》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国际美术作品展,并被美术馆收藏。2007年作品《天边》参加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2007年作品《溪山清幽图》参加中国“东方既白”杰出国画家百人展。2 0 08年作品《春寒抖峭》参加首届全国中国画线描美展,获优秀作品奖(最高奖)。2008年作品《碑·痕》参加“心系汶川”全国美术作品展。2008年作品《天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画院美术作品展。20 08年作品《人在画图中》参加“人文奥运”全国名家激情展。出版有《当代实力派画家·岳鸿进》、《气质水墨·岳鸿进》等画集。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艺术进入了又一个转型期。一方面画坛流派繁多、百花齐放,众多画家在既有的视觉语言中寻求新的突围;另外一方面,时代仍然在呼唤散发着真情实感的作品。
鸿进为人真诚,他的作品,从基层而来,从原汁原味的生活中来,散发着动人心魄的独特气质与力量。这与他长期在边防连队的生活经历有关。在连队,鸿进喂过猪、当过文书,也担任过放映员、图书管理员,直至军艺毕业后才真正进入美术创作。爬冰卧雪10多年,经历甚为丰富,这就是他的资本。
1997年,鸿进完成了毕业创作《新兵系列》。《新兵系列》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融入了真诚的个人情感,以肖像画的手法,塑造了新时代士兵的群像。《新兵系列》八条屏没有过多地在笔墨造型、构图上刻意求工,而是通过对新兵各个不同细节的刻画,最直接、最敏感、最质朴地反映了现代军营生活,观之非常感人。诚然,绘画离不开技巧,但关键是能把技巧转换成情感,将生活中的素材传递为情感,这样才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同时这也反映了艺术创作的规律,因为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相互传递情感的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画的是新兵的群体肖像,这八幅肖像如同雕塑:或喜或悲、或凝神或沉思,或高亢或默然,均性格鲜明地矗立着。因此,《新兵系列》是他艺术实践中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作品。
表现特种兵训练生活的《猎》是参加全国美展作品,鸿进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倒三角形构图,真实地渲染了士兵和猎犬合力搜捕的紧张气氛,交锋一触即发。倒三角形的构图有力地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张力。
在长期的艺术探索与实践中,鸿进渐形自己的艺术观点。他认为:技法和思想相辅相承。国画不应将技法从意境中剥离。技法应该是有主张、有思想的技法。这样每一笔下去都会是坚定的,而不是盲目的,不妨称之为“胸有成竹的技法”吧。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还有《对抗》、《天兵》,《对抗》获得解放军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对抗》描绘的是我军战士网络演习的场景。天空被形态各异的网络覆盖,网络和紧张操作的战士烘托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氛围。暗部与亮部、亮光与弱光有机统一,线条流畅,笔精墨妙,令人叹为观止。
就在这一帆风顺的时候,鸿进却进入了一个创作的苦闷和徘徊期。他不再满足于已有的表现,他渴望新的突破。艺无止境,不进则退。鸿进曾经尝试在传统水墨中加入更多颜色,使画面变得更加丰富。他的许多以少数民族特别是彝族人物为表现内容的画作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这就是:水墨独特的情趣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水墨的确需要开拓、需要精耕细作。在无数次的自我否定中,鸿进的探索渐入佳境。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鸿进开始了“重走长征路”的艺术采风,一头扎进了贵州、四川的大山、大林,两个多月后,他完成了《长征路上》的创作。这幅作品从构图方式和视觉语言上摆脱了传统军旅题材的影子,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画面上一个牺牲的红军战士倒在长征路上,胸前还挂着步枪和手榴弹,头部朝前,双手张开,身躯和整个大地、雪山融为一体。鸿进特意选择了淡淡的灰色,烘托严酷的战争气氛,视觉语言更加洗练,线条不露痕迹。对于红军长征这样一个历史的大题材,他用一个战士的倒地这样一个悲壮的小景真实地再现了大背景、大豪情。特别是他在这幅作品中重新认识中国画的表现语言,开掘了传统水墨的意境和表现范畴,将写意和写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富有现代意韵的“气质水墨”的美学特色,鸿进自己称之为“画感觉、画意境”,著名画家刘大为称赞它是“现代感很强”的作品。
他的写意小品,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精神内核,强调“画由心生,情由境生”,是画家本人在“精神上的放松”。看他近期的一系列现代人物画,感觉他在用水墨反映现实时,摆脱了“临摹”的影子,融入了现代节奏和流行因素,从创作思路上有了新的突破。笔墨技法追求一种“从容”感,在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上下了很大工夫。他的写意人物画,经历了由繁到简,删繁就简的过程,达到了洗练自如的境地。鸿进重视写生训练,多年来已经积累了许多写生作品。他认为写生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所以他的写生同样非常耐看,充满了人文气质。比如他的写生《藏族老人》就传达出民族情调和个性特征,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单纯的背景下,藏族老人俨然一座岿然屹立的高山,虽坐着,却像稳稳地站立在那里;神态安然,性格却倔强。仿佛在一个老人身上就包含了藏族全部的历史和沧桑。造型古拙,收放有度,笔墨精湛,既能大开大合,又能细致入微,使人自然而然地进入境由心生之地。
如从他十几岁背着大大的画夹满街画速写算起,他在绘画这条路上已经跋涉了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是他对艺术不断地吸取、探索与自我画风逐步确立的过程。当然,风格不是随意形成的,实际上是在慢慢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找到的一个传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中国画的笔墨要有个人的心性和气质,这种心性和气质不是刻意做出来的、也无法刻意,而是在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不断磨练技艺,有所感悟的结果。这种气质既可以从传统中,又可以从西方的绘画样式里受到启发。实际上,一个好的意图落实到纸上总会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如同画家之言:“我不敢说自己已经有了明确的语言,但在不断接近我要表达的东西,希望语言上有个人的性情,有自己个性表达的方式。”
艺贵有恒。多年来,无论外界如何喧闹、浮躁,鸿进不为所动。他把自己放逐在艺术采风的第一线,把自己关在画室潜心研究、创作,过着清净的生活。尤其是,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他连续参加了三届,对于一个青年画家来说,这是少有的执着,需要耐力,更需要勇气。反映现实、记录当下一直是中国画家需要直面的严肃课题,鸿进的艺术创作实践了这一目标。在传统笔墨与现代构成的结合上,他执着地进行尝试和探索。记得鸿进曾经画过一幅表现蒙古族摔交手决赛前瞬间的作品,名字叫《最后的对手》,对于他来说,
——也许最后的对手永远是自己。
岳鸿进
山东平度人,1997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课程班,专攻水墨人物画。中国画作品曾入选八、九、十届全国及全军各项美展,并获奖。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青年联合会美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职画家。
1990年至2008多次参加全军和全国画展并获奖。其中,1997年作品《猎》之一参加建军70周年全国美展,获优秀奖。1999年作品《猎》之二参加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美展优秀作品奖。1 999年作品《老子出关》参加全国后勤美展,获金奖。2 000年作品《新兵系列》参加“远大杯”全国美展,获金奖。2 001年作品《出击》参加2 1世纪中国、澳大利亚美展,获金奖。2002年作品《对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届全国美展。获优秀奖。2005年作品《黎明静悄悄》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国际美术作品展,并被美术馆收藏。2007年作品《天边》参加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2007年作品《溪山清幽图》参加中国“东方既白”杰出国画家百人展。2 0 08年作品《春寒抖峭》参加首届全国中国画线描美展,获优秀作品奖(最高奖)。2008年作品《碑·痕》参加“心系汶川”全国美术作品展。2008年作品《天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画院美术作品展。20 08年作品《人在画图中》参加“人文奥运”全国名家激情展。出版有《当代实力派画家·岳鸿进》、《气质水墨·岳鸿进》等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