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土文化融入教育,促园所特色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也面临着趋同化,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就是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高度重视本土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学习,让文化之根深深地扎在幼儿心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民间游戏更适合幼儿模仿、动手参与,是极为重要而难得的教育资源,本土文化引入幼儿园教育,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对塑造可以面向世界又具有强烈民族气质的一代新人具有深远意义。
二、以本土文化游戏活动,构建幼儿园课程特色
我们地处珠三角西南端,斗门河网如织,不仅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有氛围浓郁的历史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及民间艺术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全国著名的水乡和侨乡。许多伴水而居的人民一直还保留着原有的渔乡风俗,如“水上婚嫁习俗”“装泥鱼习俗”沙田民歌”“赵氏家族祭礼”“舞龙”“飘色”等等,这些本土文化资源优势,给幼儿园在区域游戏中引入大自然的本土文化,突出对本土文化的学习,带来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从幼儿最能理解与接受的水上童谣、故事入手,用最亲切的语言,最质朴的音韵,引导幼儿获得最基础的情感与审美体验,用浓浓的乡情熏陶幼儿、感动幼儿。例如,通过学习童谣《咸水歌,悠呀悠》,引导幼儿欣赏咸水歌的风趣和诙谐,培养幼儿对本地民间故事、传说的兴趣,我们还特地邀请莲洲镇文化站戏剧团演员,指导我们唱八仙过海的方法和表演的要点,到幼儿园里教幼儿学习戏曲表演等。在此基础上,幼儿园里成立了小剧团,编排了一出出适合幼儿表演的小节目,斗门本土文化就这样轻松活泼地走进幼儿的天地。
三、水乡文化艺术教育,非遗特色明显
斗门地居海边,自古被誉为“渔米之乡”,历代被水乡文化课程滋养。白蕉是海鲈之乡,是养殖盛地。我园借助渔米之乡的地域优势,从水乡文化中吸取精华,渗透在幼儿园教育课程体系中,借助课程特色形成幼儿园文化之力,使幼儿园彰显当地本土文化特色,打造一个充满本土文化特色的教育文化氛围与环境,让会说话的环境,实现与幼儿产生互动来影响和熏陶幼儿的素养,使幼儿能将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斗门特有的文化风情,節日习俗工艺美术等构成一个别具一格的特色,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保护,去传承。对幼儿来说,本土的民族文化也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过程,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我们走访民间艺术,发放调查等形式,研究斗门特有的历史名人、节日风俗、工艺美术等,充分挖掘家园、社会中的教育资源,搜集出“织鱼网”“竹编工艺”“方言童谣”“地方小吃”等这些可用于幼儿园教育的相关内容,并不断开发更多有趣的生活体验,易继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的优秀的精髓的民俗文化教育内容,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形成幼儿园艺术课程,我们特别注重利用原生态本土文化资源,绝不会因为本土的材料来自民间、源于自然、不够华丽而忽视了它们可贵的教育价值。一根麻绳、一根树枝、一块木头、一个石头、一把草……都是我们很好的原材料,这些材料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区角里、游戏中、课堂上。小班组的原木形式,中班组则将班级打造以竹编为主要特色的系列,而大班组更是将斗门本土的水乡文化、水上婚嫁、斗门地方美食搬到了教室。使得孩子与环境有了更多、更好的互动,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具有本土化原生态特色,凸显了我园的教育特色。
四、本土材料进入区域,优化游戏活动特色
我们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除了考虑安全性、实用性还关注孩子的场景布置在班级投放小滑板车、编织口袋等材料让幼儿从织泥鱼网到捕泥鱼再到煮泥鱼吃,融入幼儿动手、益智、建构等区域材料,使幼儿沐浴在文化的同时,在自由的、宽裕的活动区中,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愉快地发展。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自己选择、制作各年龄阶段的区域活动游戏材料,挖掘出本土文化对幼儿学习品质的教育价值,这就促使老师由按部就班的教学组织,变为主动思考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方法,探究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游戏活动,将本土文化丰富到我们的区域游戏活动当中,全面了解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学习特点,能够针对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发展特点及水平制定区域游戏活动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分别在大、中、小班年段开展让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区域活动的尝试,让幼儿体验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感受到家乡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幼儿对家乡文化、本民族文化乃至祖国文化产生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以本土文化主题教育为主线,有机渗透区域活动,作为对主题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在活动区中我们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设置具有代表性的能唤起孩子生活经验的情景,坚持感知体验、熏陶感染、形象趣味、浅显整合、具体操作等原则,以好玩、好看、好听、好吃的内容为活动的切入口,在做做、玩玩、看看、讲讲、画画、吃吃的活动中,使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学会认知、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们还适时将区域活动纳人幼儿园课程体系,在每个主题活动开展时,教师根据主题内容创设相应区域,投放一定本土材料,让孩子在集体活动后有机会进行个性化学习,既巩固已有学习经验,又让幼儿切身体验课程的自主性,也为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最终促进每个孩子快乐、均衡地发展。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有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和责任。因此让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的生活,开阔孩子眼界,丰富孩子们的经验,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展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使幼儿关心社会,了解家乡,关注家乡的情感,自然而然会愉快地融入社会,从中体验到一种被接纳、重视的感受,形成对家乡对祖国的美好情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也面临着趋同化,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就是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高度重视本土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学习,让文化之根深深地扎在幼儿心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民间游戏更适合幼儿模仿、动手参与,是极为重要而难得的教育资源,本土文化引入幼儿园教育,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对塑造可以面向世界又具有强烈民族气质的一代新人具有深远意义。
二、以本土文化游戏活动,构建幼儿园课程特色
我们地处珠三角西南端,斗门河网如织,不仅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有氛围浓郁的历史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及民间艺术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全国著名的水乡和侨乡。许多伴水而居的人民一直还保留着原有的渔乡风俗,如“水上婚嫁习俗”“装泥鱼习俗”沙田民歌”“赵氏家族祭礼”“舞龙”“飘色”等等,这些本土文化资源优势,给幼儿园在区域游戏中引入大自然的本土文化,突出对本土文化的学习,带来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从幼儿最能理解与接受的水上童谣、故事入手,用最亲切的语言,最质朴的音韵,引导幼儿获得最基础的情感与审美体验,用浓浓的乡情熏陶幼儿、感动幼儿。例如,通过学习童谣《咸水歌,悠呀悠》,引导幼儿欣赏咸水歌的风趣和诙谐,培养幼儿对本地民间故事、传说的兴趣,我们还特地邀请莲洲镇文化站戏剧团演员,指导我们唱八仙过海的方法和表演的要点,到幼儿园里教幼儿学习戏曲表演等。在此基础上,幼儿园里成立了小剧团,编排了一出出适合幼儿表演的小节目,斗门本土文化就这样轻松活泼地走进幼儿的天地。
三、水乡文化艺术教育,非遗特色明显
斗门地居海边,自古被誉为“渔米之乡”,历代被水乡文化课程滋养。白蕉是海鲈之乡,是养殖盛地。我园借助渔米之乡的地域优势,从水乡文化中吸取精华,渗透在幼儿园教育课程体系中,借助课程特色形成幼儿园文化之力,使幼儿园彰显当地本土文化特色,打造一个充满本土文化特色的教育文化氛围与环境,让会说话的环境,实现与幼儿产生互动来影响和熏陶幼儿的素养,使幼儿能将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斗门特有的文化风情,節日习俗工艺美术等构成一个别具一格的特色,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保护,去传承。对幼儿来说,本土的民族文化也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过程,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我们走访民间艺术,发放调查等形式,研究斗门特有的历史名人、节日风俗、工艺美术等,充分挖掘家园、社会中的教育资源,搜集出“织鱼网”“竹编工艺”“方言童谣”“地方小吃”等这些可用于幼儿园教育的相关内容,并不断开发更多有趣的生活体验,易继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的优秀的精髓的民俗文化教育内容,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形成幼儿园艺术课程,我们特别注重利用原生态本土文化资源,绝不会因为本土的材料来自民间、源于自然、不够华丽而忽视了它们可贵的教育价值。一根麻绳、一根树枝、一块木头、一个石头、一把草……都是我们很好的原材料,这些材料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区角里、游戏中、课堂上。小班组的原木形式,中班组则将班级打造以竹编为主要特色的系列,而大班组更是将斗门本土的水乡文化、水上婚嫁、斗门地方美食搬到了教室。使得孩子与环境有了更多、更好的互动,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具有本土化原生态特色,凸显了我园的教育特色。
四、本土材料进入区域,优化游戏活动特色
我们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除了考虑安全性、实用性还关注孩子的场景布置在班级投放小滑板车、编织口袋等材料让幼儿从织泥鱼网到捕泥鱼再到煮泥鱼吃,融入幼儿动手、益智、建构等区域材料,使幼儿沐浴在文化的同时,在自由的、宽裕的活动区中,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愉快地发展。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自己选择、制作各年龄阶段的区域活动游戏材料,挖掘出本土文化对幼儿学习品质的教育价值,这就促使老师由按部就班的教学组织,变为主动思考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方法,探究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游戏活动,将本土文化丰富到我们的区域游戏活动当中,全面了解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学习特点,能够针对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发展特点及水平制定区域游戏活动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分别在大、中、小班年段开展让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区域活动的尝试,让幼儿体验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感受到家乡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幼儿对家乡文化、本民族文化乃至祖国文化产生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以本土文化主题教育为主线,有机渗透区域活动,作为对主题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在活动区中我们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设置具有代表性的能唤起孩子生活经验的情景,坚持感知体验、熏陶感染、形象趣味、浅显整合、具体操作等原则,以好玩、好看、好听、好吃的内容为活动的切入口,在做做、玩玩、看看、讲讲、画画、吃吃的活动中,使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学会认知、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们还适时将区域活动纳人幼儿园课程体系,在每个主题活动开展时,教师根据主题内容创设相应区域,投放一定本土材料,让孩子在集体活动后有机会进行个性化学习,既巩固已有学习经验,又让幼儿切身体验课程的自主性,也为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最终促进每个孩子快乐、均衡地发展。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有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和责任。因此让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的生活,开阔孩子眼界,丰富孩子们的经验,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展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使幼儿关心社会,了解家乡,关注家乡的情感,自然而然会愉快地融入社会,从中体验到一种被接纳、重视的感受,形成对家乡对祖国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