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没有体味过因浓睡着的年轻女人的隐约可闻的气息而感到的激动,那他就不懂得什么叫温柔”,这是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其专著《金蔷薇》中的一段话。他在这里所谈的是对一种状态的“体味”。而我要说的是:这种能令人感动、震撼的“体味”来自何方?为此我也想到了鲁迅、来自清、郁达夫、路遥、史铁生等人的文章。他们的文章为什么能够感人,有着震撼人心的永恒力量呢?关键是他们的文章在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深情,对人类、对自然、对宇宙的一种深情。这种深情由“大爱”而来,这种深情抵御着无聊和苍白。
对于学生的写作,我们也必须引导他们“倾注深情”。倾注深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心态。其底蕴是对人间、自然、宇宙的爱,没有爱就没有美文、至文,就没有作文能力的提升。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仔细揣摩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这一段话可知:作者面对刘和珍君的被害,表达了对反动派的极端悲愤、蔑视,反抗之情,表达了对烈士无比沉痛的悼念。这种情感的表达是通过“无话可说”、“所住的并非人间”、“艰于呼吸视听”、“出离愤怒”等言语来体现的。在言语的运用中,短短的一段竟出现了9个“我”字,彰显自己“出离愤怒”的情绪,可见作者投入的感情之深挚浓烈。没有这种鲜明的“爱”与“愤”,就不可能有此真挚之文。
倾注深情是一种信念,只有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有着坚定执著信念的人,他才会对人生、对我们的社会,对自然真正地倾注深情,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在目前这个多元价值交汇的社会变革时代,学生们的思索也是复杂的。他们有的不相信社会的美好,不相信诚信善良,不相信人间的真爱,不相信艰苦的奋斗。有崇拜但没行动,有钦慕但无追求,有欲望但无意志。一个不相信未来,不相信崇高美好的人,能投入真情而写出好的文章吗?因此培养学生对未来、对生活、对人生的信念是写作训练的必需。有信念才会有真情,才会有行动。我们早就有“国家不幸诗家幸”之说,但如果一个作家没有对“国家”、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就不会有什么“幸”之所言。许许多多著名的作家,虽惨遭打击,遭遇困厄,但不改创作的初衷,其关键就是由于信念的支撑。
倾注深情是一种独特。独特的前提是真实,是个性。写作中要使学生做到独特,必须以真实性为前提。文章中许多雷同大都是虚假所致,而虚假就失去了独特的根基。同样优秀的作家之所以能发出不同的声响,关键就是坚持了自己的观察,坚持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当我们读史铁生的文章时,时时被他文章中所倾注的深情所感动,他的深情之所以能呈现就是因为他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他所表达的母爱,他对生命的思考,因为是深情的所以是独特的。我们的学生写作有时不明白这些,往往缺乏深情,所以文章才苍白;又由于不能独特,所以文中寡情。那么,引导学生有深情地观察、体察事物,是达到独特的有效途径。
倾注深情是一种细致的表达。文章细致自多情,细致的表达由细致的观察、体验所致,而细致的观察和体验正是深情倾注的结果。请看我的学生王军同学的短文《感人的一幕》:“小时候和奶奶住在一起,每当冬日的晚上,奶奶说要纺线。纺车就搁在炕的一头,每晚奶奶安置我睡下,就把灯端到炕头柜子上,盘腿坐上炕,于是那‘嗡嗡,的纺车声便在寂静温暖的屋里悠扬。如豆的灯发出淡淡的微光,将奶奶笼罩着……奶奶的身影投在墙上,一只手臂摇着纺车,另一只手臂拽着棉线徐徐地伸展着,伸展着……猛地向上一抖,再轻轻地划一条弧线落下,动作极和谐。”试问这种极细致的表达,如果没有对奶奶的依恋,没有对奶奶的深情,能做得到吗?所以说细致呈现着深情,深情决定着细致,这一点应该让学生理解。
倾注深情是一种素质,是人生态度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在作文训练中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这种意念,促发他们这种自觉的行为,那我们就达成了通过作文而塑造人的目标。
(作者通联:浙江慈溪实验高中)
对于学生的写作,我们也必须引导他们“倾注深情”。倾注深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心态。其底蕴是对人间、自然、宇宙的爱,没有爱就没有美文、至文,就没有作文能力的提升。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仔细揣摩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这一段话可知:作者面对刘和珍君的被害,表达了对反动派的极端悲愤、蔑视,反抗之情,表达了对烈士无比沉痛的悼念。这种情感的表达是通过“无话可说”、“所住的并非人间”、“艰于呼吸视听”、“出离愤怒”等言语来体现的。在言语的运用中,短短的一段竟出现了9个“我”字,彰显自己“出离愤怒”的情绪,可见作者投入的感情之深挚浓烈。没有这种鲜明的“爱”与“愤”,就不可能有此真挚之文。
倾注深情是一种信念,只有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有着坚定执著信念的人,他才会对人生、对我们的社会,对自然真正地倾注深情,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在目前这个多元价值交汇的社会变革时代,学生们的思索也是复杂的。他们有的不相信社会的美好,不相信诚信善良,不相信人间的真爱,不相信艰苦的奋斗。有崇拜但没行动,有钦慕但无追求,有欲望但无意志。一个不相信未来,不相信崇高美好的人,能投入真情而写出好的文章吗?因此培养学生对未来、对生活、对人生的信念是写作训练的必需。有信念才会有真情,才会有行动。我们早就有“国家不幸诗家幸”之说,但如果一个作家没有对“国家”、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就不会有什么“幸”之所言。许许多多著名的作家,虽惨遭打击,遭遇困厄,但不改创作的初衷,其关键就是由于信念的支撑。
倾注深情是一种独特。独特的前提是真实,是个性。写作中要使学生做到独特,必须以真实性为前提。文章中许多雷同大都是虚假所致,而虚假就失去了独特的根基。同样优秀的作家之所以能发出不同的声响,关键就是坚持了自己的观察,坚持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当我们读史铁生的文章时,时时被他文章中所倾注的深情所感动,他的深情之所以能呈现就是因为他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他所表达的母爱,他对生命的思考,因为是深情的所以是独特的。我们的学生写作有时不明白这些,往往缺乏深情,所以文章才苍白;又由于不能独特,所以文中寡情。那么,引导学生有深情地观察、体察事物,是达到独特的有效途径。
倾注深情是一种细致的表达。文章细致自多情,细致的表达由细致的观察、体验所致,而细致的观察和体验正是深情倾注的结果。请看我的学生王军同学的短文《感人的一幕》:“小时候和奶奶住在一起,每当冬日的晚上,奶奶说要纺线。纺车就搁在炕的一头,每晚奶奶安置我睡下,就把灯端到炕头柜子上,盘腿坐上炕,于是那‘嗡嗡,的纺车声便在寂静温暖的屋里悠扬。如豆的灯发出淡淡的微光,将奶奶笼罩着……奶奶的身影投在墙上,一只手臂摇着纺车,另一只手臂拽着棉线徐徐地伸展着,伸展着……猛地向上一抖,再轻轻地划一条弧线落下,动作极和谐。”试问这种极细致的表达,如果没有对奶奶的依恋,没有对奶奶的深情,能做得到吗?所以说细致呈现着深情,深情决定着细致,这一点应该让学生理解。
倾注深情是一种素质,是人生态度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在作文训练中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这种意念,促发他们这种自觉的行为,那我们就达成了通过作文而塑造人的目标。
(作者通联:浙江慈溪实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