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挚诚如一缕清风,轻拂生命之河;奉献似一团烈火,舞动生命之歌。在岁月的天空下,碌碌无为的生命匆匆走过,而奉献挚诚的人生,犹如光芒一样闪烁。
——题 记
耄耋之年仍矢志不移,岑才生先生以挚诚奉献奏响生命的强音。
从事报业长达四十多年,他始终把责任摆在首位,将办报主旨与生命主题相结合,不仅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报业巨子,还是一位情洒香江、心繫桑梓的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先後荣获香港太平绅士荣衔、英国M.B.E.及O.B.E.勲章、香港银紫荆星章。
在人生的旅途上,他谨记“尽量做好工作,尽力帮助别人”这一座右铭,履行兴学助教、服务社群、回报桑梓的社会责任,用火热的赤子之情,奉献的挚诚之心,在事业的历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书写生命主题。
驰骋报界拓家业
祖籍广东省恩平市的岑才生1922年出生於香港。身为世家大族的长子,他自幼受书香门第的熏陶,没有受到富家子弟纨绔作风的影响,从内在的涵养上多了一份书卷气。成长於优越教育环境的他,在香港名校英皇书院毕业後,準备走入大学深造时,卻遭遇日寇的战火殃及香港,他被迫停学。1946年,战火煙消云散,他进入家族企业《华侨日报》工作。《华侨日报》是其父岑维休先生於1925年创办,是香港出版最早、历史最长的中文报纸之一。加盟家族事业之後,岑才生任职於《华侨日报》营业部,他深知从事报业,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白天勤奋工作积累社会经验,夜晚他还要不辞劳苦奔赴香港华侨工商学院读书。坚持数年的半工半读生活,让他逐步胜任自己的工作,从一个门外汉成为报业菁英。
1949年,为了进一步涉取国外办报经验,开拓《华侨日报》新闻业务,岑才生随香港工业考察团赴英国访问,结束历时一个月的考察後,得到英国文化协会及香港新闻处的协助,他留英再深造,先後进入英国知名的三家报社实习。在9个月的时间里,他受到全方位的报纸专业培训並学习到先进理念。儘管时间不长,但他卻“小荷才露尖尖角”,对文字驾驭的“心有灵犀”,让他“笔才生韵”。通过大量实地採访,他的文章体裁呈现多样化,涉及领域颇为广泛,包括英伦三岛风光人情、英国华侨生活以及经济动态和发展趋势,尤其是对当时英磅贬值的专业性评析,受到香港金融界专家的肯定和讚赏。
从英国返港後,他将大量新闻稿件进行整理和修订,结集《英遊鳞爪》一书於香港发行,受到业界的普遍讚誉。同时,他还编辑出版了《报纸》一书,以图文並茂的方式讲述学习心得,介绍报纸的编排与印刷,成为当时香港报业工作者掌握专业知识的指导性读物。
虽然实践出真知,但岑才生认为理论仅靠个人的摸索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1952年,他再次远涉重洋,前往美国纽约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一年半後,凭藉勤奋钻研完成了学业,他的理论知识从经验性、分散性升华至专业性、系统性。
1953年,岑才生先生回到香港,此时他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办报不只是关乎个人的事业,更重要的是担负着一种责任,关注民生、关心社会的发展。1960年,他以出色的工作成绩被委任为《华侨日报》经理,直接协助父亲开展工作。参与家族事业发展,让他得以施展所学的先进办报理念和管理经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爭,他大刀阔斧地对《华侨日报》进行一系列改革:首先採用英国天线电话对讲机,建立无线电採访车队,提高新闻时效,佔据新闻报道领先位置;其次,引进美国GOSS生产的新型自动高速轮转印刷机,对报纸的印刷进行提速,後又购置新型植字机、电脑排版机,使《华侨日报》的排版质量、印刷技术产生飞跃,从而使报纸获得令人瞩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第三,《华侨日报》先後开通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国际合众社、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等世界各大通讯社以及香港新闻处的电讯自动收报机、传真机,增设摄影部、製版部,以及高速的柯式印刷,从而实现对世界各地新闻进行及时详尽的报道。同时,其发行区域除香港外,还有台湾版、英伦航空版、国际航空版等。
岑才生以卓越的经营和管理能力,牢固了家族事业接班人的地位。1985年,父亲岑维休先生去世後,他接过了家族事业的接力棒,出任《华侨日报》总经理,将新闻业务从工商领域逐步拓展到文教界。秉承父志、铭记责任,他不仅用智慧指引家族事业前进,还一直担任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席、国际报业协会香港区副主席,连任三届香港报业公会主席和英联邦报业理事会委员,成为满载盛誉的香港报业巨子。
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电视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互联网随着电脑的普及而广为人知,作为第一平面媒体的报纸,越来越受到现代科技的挑战,形势严峻紧迫。是沿续传统还是另辟蹊径?当时年近古稀的岑才生先生作出艰难抉择。1991年,《华侨日报》被《南华早报》收购。三年後,他创办香港华侨置业集团公司及华顺置业有限公司,从事房地产和股票买卖等投资,成功完成了家族事业的转型。
驰骋报界四十餘年,岑才生先生以追求和进取精神,进一步拓展了家族事业,並顺应时代的潮流及时转舵,让家族事业之旗舰驶入新的港湾。同时,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引领下,他挚诚奉献社会,用满腔赤情去点燃生命之火。
挚诚奉献燃赤情
早年在英国报馆实习时,一位主编曾语重心长地对岑才生说:“将来如果你成功了,就应当多抽出时间去关心社会。”这句话可以说是岑才生先生座右铭“尽量做好工作、尽力帮助别人”的由来。1953年,从美国回到香港後,他就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为了关注香港残废、弱能儿童,为他们提供慈善服务,岑才生先生与香港汇丰银行总经理端纳爵士、香港名医李学良医生、香港大学骨科葛捷臣教授、建筑界陈南昌先生及印度商会等七人筹建“香港残废儿童救济会”,後更名为“香港弱能儿童护助会”。该会的历史意义在於,为香港兴建了整个东南亚第一家儿童骨科医院,救助残废、弱能儿童,目前成为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实习基地之一。当时年逾而立的他担任救济会的义务秘书,儘管是第一次参与社团事务,但挚诚奉献让他对一切都並不感到生疏。
到上世纪70年代,岑才生先生更加忙碌於社会事务。为丰富市民的节日生活,他联合几位有识之士捐资举办香港中秋节彩灯会,获得成功之後便无偿交由市政局接手管理。为了提高香港青年的中文水平,他与当时港英政府的民政司(现为民政署)进行协商之後,会同香港狮子会、青年商会、扶轮社、东华三院、保良局、乐善堂等社会公益组织,组织成立全港青年学艺比赛大会並担任会长,起初大会只有5项赛事,经过不断发展,至今发展至18项比赛,还开设了青年论坛。
1971年,身为报界名人的岑才生先生被委任为市政局议员,後获委任至香港东区区议会议员,之後被推选为议会主席。十年多的时间里,他始终奔波於参政议政的第一线。自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後,他再次作为报界代表之一,出任香港特区基本法諮询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区推选委员会委员、港事顾问等职,先後以市政局议员、特区基本法諮询委员会委员、东区区议员等身份,多次组团访问北京,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亲切接见,就中港事务进行建言献策,为香港平稳过渡尽职尽责,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
在岑才生先生积极参与的社会事务中,教育事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担任《华侨日报》经理之初,深知“教育是社会繁荣之本”的他,协助父亲在该报开展“读者救童助学运动”,父亲去世後,他继任“读者救童助学基金会主席”一职,进一步把该报的“教育版”加以扩充,以大量的篇幅报道教育界的新闻,呼籲社会各界重视教育工作,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长期以来,该会得到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和慷慨解囊,筹得善款近一亿港元,受惠儿童以百万计,受资助学生达十数万。
另外,为了能够深入地瞭解香港的教育环境,切实开展救助贫困学生,岑才生先生还担任了各级教育机构的众多职务,其中包括特殊教育之香港四邑陈南昌纪念学校校董、香港四邑商工总会学校校监、香港四邑陈绣珍纪念学校校董、孔圣会英文小学校监、英皇书院同学会学校有限公司主席、香港四邑黄棣珊中学校监、香港恩平工商会李琳明中学校监、孔圣堂中学校董、香港中文大学校董、树仁书院校董、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校董会主席等。由於他三十多年来对文教事业一直倾力支持,近年被香港孔教学院创办人汤恩佳先生聘为副院长。特别是2002年,香港特区政府为他颁发了银紫荆星章,对其四十多年致力社会事务、奉献文教事业进行充分肯定和褒奖。2005年,为表彰岑才生家族对香港新闻专业与香港大学新闻教育所作贡献,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成立岑维休书室。
当然,岑才生先生的社会职务除了报界、政界、教育界之外,还涉及工商界、文化界、卫生界、同乡会、宗亲会。譬如他历任香港政府彩票管委会主席、香港防痨心臓及胸病协会委员、香港保护儿童执委会委员、香港公共交通顾问委员会委员、香港商船事务顾问委员会委员、香港海员招募諮询委员会委员,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委员、城市设计委员会委员、铜锣湾街坊福利促进会董事会主席、香港大律师纪律委员会委员等诸多职务。
虽然曾担任职务达四十多项,但岑才生先生卻乐此不疲。以“尽量做好工作、尽力帮助别人”为座右铭的他,在不断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中,将满腔赤情化作慈善的热量温暖着香江之畔,在报业巨子的名号之外,他更展现了社会活动家、慈善家的人生风采。
捐资扶困报桑梓
祖根是每个成功人士不可割捨的情结,岑才生先生更是如此。儘管他是在香港出生,对家乡的山水显得陌生,但无法阻隔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特别是父亲的家国情怀,让他更是对家乡广东恩平一往情深。上世纪30年代,岑维休先生怀揣爱国爱乡之情,捐资在家乡大江旧村兴建现光学校。1982年,岑维休先生更捐资125万元在江洲镇兴建了江洲中学。1994年,恩平江洲镇政府为表彰其父岑维休先生的爱乡兴学精神,特铸造一尊铜像,屹立於江洲中学校园。此後,岑才生又捐资帮助建设江洲侨联大厦、大江中心小学、江洲医院、永华小学、东北雁小学、家乡文明村建设、编修岑氏族谱、恩平海外联谊学校、恩平人民医院、县体育馆、江洲中学电脑教学室等。1993年,恩平新纪元电视大学筹建新址,他慷慨捐款100万元用於修建教学大楼。当江门五邑大学海外基金成立时,又是他率先捐资100万港币,並斥资20万元用於五邑大学恩平楼的建设。1994年,他应邀出席江洲镇和江洲中学成立10周年庆典,恩平市人民政府表彰其乐善好施、造福桑梓的仁行义举,授予他“金锁匙奖”以示褒奖,同时还荣获“恩平荣誉市民”和“江门市荣誉市民”称号。
2005年6月18日,岑才生先生出席由其弟妹三人捐建的恩城街道办事处联合小学落成典礼,该校建成一幢三层共12个教室,建设面积达1168平方米的新教学大楼。他表示祝贺的同时,希望联合小学师生勤教勤学,拼搏进取,将联合小学办成等级学校。第二天,他又前往恩平电大视察访问,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和规划提出建设性意见。
挚诚回报家乡时,岑才生先生依然是以文教事业为最大牵挂。“国之将兴,教育为本”,他认为付出於教育事业,是在为家乡的繁荣和国家的强盛储备人才,这与他曾从事的报业一样,都是一项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有人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又有人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年逾八旬的岑才生先生正是如此。也许,他没有年轻人旺盛的体力,但满腔赤情卻丝毫不减,炽热得如同一团烈火,散发出闪耀的人生之光。责任,是他对社会作出的承诺;奉献,是他对诺言所作的付出。现逐步退居二线的他,未来还会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事务中,赤诚似火的他,将以84岁的年龄去续写人生新的华章!
——题 记
耄耋之年仍矢志不移,岑才生先生以挚诚奉献奏响生命的强音。
从事报业长达四十多年,他始终把责任摆在首位,将办报主旨与生命主题相结合,不仅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报业巨子,还是一位情洒香江、心繫桑梓的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先後荣获香港太平绅士荣衔、英国M.B.E.及O.B.E.勲章、香港银紫荆星章。
在人生的旅途上,他谨记“尽量做好工作,尽力帮助别人”这一座右铭,履行兴学助教、服务社群、回报桑梓的社会责任,用火热的赤子之情,奉献的挚诚之心,在事业的历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书写生命主题。
驰骋报界拓家业
祖籍广东省恩平市的岑才生1922年出生於香港。身为世家大族的长子,他自幼受书香门第的熏陶,没有受到富家子弟纨绔作风的影响,从内在的涵养上多了一份书卷气。成长於优越教育环境的他,在香港名校英皇书院毕业後,準备走入大学深造时,卻遭遇日寇的战火殃及香港,他被迫停学。1946年,战火煙消云散,他进入家族企业《华侨日报》工作。《华侨日报》是其父岑维休先生於1925年创办,是香港出版最早、历史最长的中文报纸之一。加盟家族事业之後,岑才生任职於《华侨日报》营业部,他深知从事报业,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白天勤奋工作积累社会经验,夜晚他还要不辞劳苦奔赴香港华侨工商学院读书。坚持数年的半工半读生活,让他逐步胜任自己的工作,从一个门外汉成为报业菁英。
1949年,为了进一步涉取国外办报经验,开拓《华侨日报》新闻业务,岑才生随香港工业考察团赴英国访问,结束历时一个月的考察後,得到英国文化协会及香港新闻处的协助,他留英再深造,先後进入英国知名的三家报社实习。在9个月的时间里,他受到全方位的报纸专业培训並学习到先进理念。儘管时间不长,但他卻“小荷才露尖尖角”,对文字驾驭的“心有灵犀”,让他“笔才生韵”。通过大量实地採访,他的文章体裁呈现多样化,涉及领域颇为广泛,包括英伦三岛风光人情、英国华侨生活以及经济动态和发展趋势,尤其是对当时英磅贬值的专业性评析,受到香港金融界专家的肯定和讚赏。
从英国返港後,他将大量新闻稿件进行整理和修订,结集《英遊鳞爪》一书於香港发行,受到业界的普遍讚誉。同时,他还编辑出版了《报纸》一书,以图文並茂的方式讲述学习心得,介绍报纸的编排与印刷,成为当时香港报业工作者掌握专业知识的指导性读物。
虽然实践出真知,但岑才生认为理论仅靠个人的摸索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1952年,他再次远涉重洋,前往美国纽约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一年半後,凭藉勤奋钻研完成了学业,他的理论知识从经验性、分散性升华至专业性、系统性。
1953年,岑才生先生回到香港,此时他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办报不只是关乎个人的事业,更重要的是担负着一种责任,关注民生、关心社会的发展。1960年,他以出色的工作成绩被委任为《华侨日报》经理,直接协助父亲开展工作。参与家族事业发展,让他得以施展所学的先进办报理念和管理经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爭,他大刀阔斧地对《华侨日报》进行一系列改革:首先採用英国天线电话对讲机,建立无线电採访车队,提高新闻时效,佔据新闻报道领先位置;其次,引进美国GOSS生产的新型自动高速轮转印刷机,对报纸的印刷进行提速,後又购置新型植字机、电脑排版机,使《华侨日报》的排版质量、印刷技术产生飞跃,从而使报纸获得令人瞩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第三,《华侨日报》先後开通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国际合众社、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等世界各大通讯社以及香港新闻处的电讯自动收报机、传真机,增设摄影部、製版部,以及高速的柯式印刷,从而实现对世界各地新闻进行及时详尽的报道。同时,其发行区域除香港外,还有台湾版、英伦航空版、国际航空版等。
岑才生以卓越的经营和管理能力,牢固了家族事业接班人的地位。1985年,父亲岑维休先生去世後,他接过了家族事业的接力棒,出任《华侨日报》总经理,将新闻业务从工商领域逐步拓展到文教界。秉承父志、铭记责任,他不仅用智慧指引家族事业前进,还一直担任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席、国际报业协会香港区副主席,连任三届香港报业公会主席和英联邦报业理事会委员,成为满载盛誉的香港报业巨子。
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电视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互联网随着电脑的普及而广为人知,作为第一平面媒体的报纸,越来越受到现代科技的挑战,形势严峻紧迫。是沿续传统还是另辟蹊径?当时年近古稀的岑才生先生作出艰难抉择。1991年,《华侨日报》被《南华早报》收购。三年後,他创办香港华侨置业集团公司及华顺置业有限公司,从事房地产和股票买卖等投资,成功完成了家族事业的转型。
驰骋报界四十餘年,岑才生先生以追求和进取精神,进一步拓展了家族事业,並顺应时代的潮流及时转舵,让家族事业之旗舰驶入新的港湾。同时,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引领下,他挚诚奉献社会,用满腔赤情去点燃生命之火。
挚诚奉献燃赤情
早年在英国报馆实习时,一位主编曾语重心长地对岑才生说:“将来如果你成功了,就应当多抽出时间去关心社会。”这句话可以说是岑才生先生座右铭“尽量做好工作、尽力帮助别人”的由来。1953年,从美国回到香港後,他就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为了关注香港残废、弱能儿童,为他们提供慈善服务,岑才生先生与香港汇丰银行总经理端纳爵士、香港名医李学良医生、香港大学骨科葛捷臣教授、建筑界陈南昌先生及印度商会等七人筹建“香港残废儿童救济会”,後更名为“香港弱能儿童护助会”。该会的历史意义在於,为香港兴建了整个东南亚第一家儿童骨科医院,救助残废、弱能儿童,目前成为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实习基地之一。当时年逾而立的他担任救济会的义务秘书,儘管是第一次参与社团事务,但挚诚奉献让他对一切都並不感到生疏。
到上世纪70年代,岑才生先生更加忙碌於社会事务。为丰富市民的节日生活,他联合几位有识之士捐资举办香港中秋节彩灯会,获得成功之後便无偿交由市政局接手管理。为了提高香港青年的中文水平,他与当时港英政府的民政司(现为民政署)进行协商之後,会同香港狮子会、青年商会、扶轮社、东华三院、保良局、乐善堂等社会公益组织,组织成立全港青年学艺比赛大会並担任会长,起初大会只有5项赛事,经过不断发展,至今发展至18项比赛,还开设了青年论坛。
1971年,身为报界名人的岑才生先生被委任为市政局议员,後获委任至香港东区区议会议员,之後被推选为议会主席。十年多的时间里,他始终奔波於参政议政的第一线。自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後,他再次作为报界代表之一,出任香港特区基本法諮询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区推选委员会委员、港事顾问等职,先後以市政局议员、特区基本法諮询委员会委员、东区区议员等身份,多次组团访问北京,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亲切接见,就中港事务进行建言献策,为香港平稳过渡尽职尽责,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
在岑才生先生积极参与的社会事务中,教育事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担任《华侨日报》经理之初,深知“教育是社会繁荣之本”的他,协助父亲在该报开展“读者救童助学运动”,父亲去世後,他继任“读者救童助学基金会主席”一职,进一步把该报的“教育版”加以扩充,以大量的篇幅报道教育界的新闻,呼籲社会各界重视教育工作,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长期以来,该会得到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和慷慨解囊,筹得善款近一亿港元,受惠儿童以百万计,受资助学生达十数万。
另外,为了能够深入地瞭解香港的教育环境,切实开展救助贫困学生,岑才生先生还担任了各级教育机构的众多职务,其中包括特殊教育之香港四邑陈南昌纪念学校校董、香港四邑商工总会学校校监、香港四邑陈绣珍纪念学校校董、孔圣会英文小学校监、英皇书院同学会学校有限公司主席、香港四邑黄棣珊中学校监、香港恩平工商会李琳明中学校监、孔圣堂中学校董、香港中文大学校董、树仁书院校董、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校董会主席等。由於他三十多年来对文教事业一直倾力支持,近年被香港孔教学院创办人汤恩佳先生聘为副院长。特别是2002年,香港特区政府为他颁发了银紫荆星章,对其四十多年致力社会事务、奉献文教事业进行充分肯定和褒奖。2005年,为表彰岑才生家族对香港新闻专业与香港大学新闻教育所作贡献,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成立岑维休书室。
当然,岑才生先生的社会职务除了报界、政界、教育界之外,还涉及工商界、文化界、卫生界、同乡会、宗亲会。譬如他历任香港政府彩票管委会主席、香港防痨心臓及胸病协会委员、香港保护儿童执委会委员、香港公共交通顾问委员会委员、香港商船事务顾问委员会委员、香港海员招募諮询委员会委员,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委员、城市设计委员会委员、铜锣湾街坊福利促进会董事会主席、香港大律师纪律委员会委员等诸多职务。
虽然曾担任职务达四十多项,但岑才生先生卻乐此不疲。以“尽量做好工作、尽力帮助别人”为座右铭的他,在不断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中,将满腔赤情化作慈善的热量温暖着香江之畔,在报业巨子的名号之外,他更展现了社会活动家、慈善家的人生风采。
捐资扶困报桑梓
祖根是每个成功人士不可割捨的情结,岑才生先生更是如此。儘管他是在香港出生,对家乡的山水显得陌生,但无法阻隔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特别是父亲的家国情怀,让他更是对家乡广东恩平一往情深。上世纪30年代,岑维休先生怀揣爱国爱乡之情,捐资在家乡大江旧村兴建现光学校。1982年,岑维休先生更捐资125万元在江洲镇兴建了江洲中学。1994年,恩平江洲镇政府为表彰其父岑维休先生的爱乡兴学精神,特铸造一尊铜像,屹立於江洲中学校园。此後,岑才生又捐资帮助建设江洲侨联大厦、大江中心小学、江洲医院、永华小学、东北雁小学、家乡文明村建设、编修岑氏族谱、恩平海外联谊学校、恩平人民医院、县体育馆、江洲中学电脑教学室等。1993年,恩平新纪元电视大学筹建新址,他慷慨捐款100万元用於修建教学大楼。当江门五邑大学海外基金成立时,又是他率先捐资100万港币,並斥资20万元用於五邑大学恩平楼的建设。1994年,他应邀出席江洲镇和江洲中学成立10周年庆典,恩平市人民政府表彰其乐善好施、造福桑梓的仁行义举,授予他“金锁匙奖”以示褒奖,同时还荣获“恩平荣誉市民”和“江门市荣誉市民”称号。
2005年6月18日,岑才生先生出席由其弟妹三人捐建的恩城街道办事处联合小学落成典礼,该校建成一幢三层共12个教室,建设面积达1168平方米的新教学大楼。他表示祝贺的同时,希望联合小学师生勤教勤学,拼搏进取,将联合小学办成等级学校。第二天,他又前往恩平电大视察访问,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和规划提出建设性意见。
挚诚回报家乡时,岑才生先生依然是以文教事业为最大牵挂。“国之将兴,教育为本”,他认为付出於教育事业,是在为家乡的繁荣和国家的强盛储备人才,这与他曾从事的报业一样,都是一项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有人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又有人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年逾八旬的岑才生先生正是如此。也许,他没有年轻人旺盛的体力,但满腔赤情卻丝毫不减,炽热得如同一团烈火,散发出闪耀的人生之光。责任,是他对社会作出的承诺;奉献,是他对诺言所作的付出。现逐步退居二线的他,未来还会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事务中,赤诚似火的他,将以84岁的年龄去续写人生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