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培养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大军, 是提高中国制造和服务水平, 深入推进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做好“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分类发展, 准确把握其本质特征, 对于推进“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建设的重要条件。
中等职业教育既肩负着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又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因此,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服务于职业教育履行使命。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聘请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 二是引进具有企业经历的专职教师; 三是派遣学校教师进企业顶岗实习, 培养双师素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
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实现了“理论专家”与“技术行家”的协同互补, 对于优化专业课程师资队伍, 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2、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合
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 是专业教育的前提和必备条件, 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职业教育中“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依然突出, 基础课程在支撑专业教育方面的力度不足, 缺乏有针对性的衔接。因此,中职院校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 要加强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资源的整合、衔接与协同。
3、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结合
当前, 我国中职教育存在过于追求经济属性, 忽视教育的自然属性, 造成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技能培养, 忽视了职业道德及职业素质的教育。在中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 往往忽略与思政教师队伍的协同, 因此无论从教育本质属性的角度还是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 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都是职业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应有之义。
二、建立激励机制,“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与晋级,应该制度化、常态化。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从事职业学校教学的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符合职业学校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在管理制度方面,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与我国职业学校教育现状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与晋级制度,从政策层面上使之制度化、常态化。要把重视教师第一职称及教师系列职称的评定,与完善第二职称(如“初级工”、“高级工”、“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等系列职称)的评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一些已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
1、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
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对于从事职业学校教学的专业课教师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岗前职业资格培训是职业学校教师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最佳途径,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
2、校企合作,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
职业教育要走校企合作之路,已成业内共识。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在合作中了解与掌握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为更好地实现“项目教学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有利“双师型”教师成长。
三、提高认识,加快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对“双师型”教师认识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經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是从教师个体的维度出发, 包含“双职称”说, 即教师既要有教师职称, 又要有行业职称; “双证”说, 即教师既要有教师资格证, 还要有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双能力”或“双素质”说, 即教师既要有理论教学能力, 又要有实践教学能力。二是从教师团体的维度出发, 提出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它不要求团队中每个个体都具有双师素质, 而是强调团队整体在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上协同互补, 即团队中既有精通学问的学术导师, 又有精通技术的技师。可以说, “双师”概念的发展, 反映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由强调个人的“全能”到强调团队“协同”的发展历程, 这既符合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规律, 又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需求。
一、建立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建设的重要条件。
中等职业教育既肩负着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又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因此,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服务于职业教育履行使命。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聘请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 二是引进具有企业经历的专职教师; 三是派遣学校教师进企业顶岗实习, 培养双师素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
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实现了“理论专家”与“技术行家”的协同互补, 对于优化专业课程师资队伍, 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2、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合
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 是专业教育的前提和必备条件, 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职业教育中“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依然突出, 基础课程在支撑专业教育方面的力度不足, 缺乏有针对性的衔接。因此,中职院校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 要加强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资源的整合、衔接与协同。
3、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结合
当前, 我国中职教育存在过于追求经济属性, 忽视教育的自然属性, 造成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技能培养, 忽视了职业道德及职业素质的教育。在中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 往往忽略与思政教师队伍的协同, 因此无论从教育本质属性的角度还是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 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都是职业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应有之义。
二、建立激励机制,“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与晋级,应该制度化、常态化。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从事职业学校教学的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符合职业学校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在管理制度方面,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与我国职业学校教育现状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与晋级制度,从政策层面上使之制度化、常态化。要把重视教师第一职称及教师系列职称的评定,与完善第二职称(如“初级工”、“高级工”、“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等系列职称)的评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一些已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
1、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
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对于从事职业学校教学的专业课教师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岗前职业资格培训是职业学校教师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最佳途径,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
2、校企合作,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
职业教育要走校企合作之路,已成业内共识。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在合作中了解与掌握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为更好地实现“项目教学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有利“双师型”教师成长。
三、提高认识,加快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对“双师型”教师认识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經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是从教师个体的维度出发, 包含“双职称”说, 即教师既要有教师职称, 又要有行业职称; “双证”说, 即教师既要有教师资格证, 还要有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双能力”或“双素质”说, 即教师既要有理论教学能力, 又要有实践教学能力。二是从教师团体的维度出发, 提出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它不要求团队中每个个体都具有双师素质, 而是强调团队整体在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上协同互补, 即团队中既有精通学问的学术导师, 又有精通技术的技师。可以说, “双师”概念的发展, 反映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由强调个人的“全能”到强调团队“协同”的发展历程, 这既符合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规律, 又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