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引进柔性管理的全新管理理念,以人为中心开展人性化服务,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将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行动。实现从“以制度奖惩为驱动力、以命令监督为控制力”的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向“以责任、学习、成就感为驱动力,形成学生自愿向上的引导力”的柔性管理模式转换,达到“刚性制度,柔性管理”的境界。
关键词:柔性管理;高校思政教育;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292-02
新形势下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思政工作的对象也变成了具有显著特征的“90后”一代,传统思政工作教育方式落后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思政课堂理论教学因内容、形式所限难以充分达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要求,与此同时,担任大学生思政教育重要角色的学生工作者身陷于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难以脱身,传统说教式的工作方式也难以得到认同,学生自组织行政化趋势使得大学生“三自”教育局限性明显。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实现对大学生春风化雨般的思政教育需要有新的工作思路。
一、将柔性管理引入高校思政工作
柔性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它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的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与以往靠规章制度约束、奖惩激励刺激的外化形式不同,柔性管理试图通过内化的方法传达教育管理者的意图和理念。在制度的设计上,注重刚性原则与柔性原则相结合,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不再仅仅是管理的对象,更要注意以育代管,用“发展原则”代替“纠错原则”,改变以往个别制度往往停留在限制学生行为,以管代育的做法[1]。刚性管理实践中,约束性的术语多,更多呈现的是学生的义务,而鼓励性、体现学生权利,即柔性的内容少。其本质上是一种利用行政势能带来的压迫感和权力惩戒带来的威严感施行专制式管理,学生面对的是未经自己参与而签定的一纸合约,但由于规章制度修改的滞后性,很多不合时宜的条款往往成为束缚学生自由发展的枷锁。规章的制定者并不比规章的适用者更清楚它的局限性和缺陷,而柔性管理重视制度创新中尊重学生权利,通过创建制度性参与保障学生正当权益。柔性管理因其形成时的参与性和操作上的互动性产生了巨大的内在驱动力,“以人为中心”,将外化的约束内化为固有的主动,依据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人性化管理,进而确保决策顺利施行。柔性管理的出发点在于以人为核心,管理方式上是非强制的,对人影响是潜在的、持久的,而非表面的、短暂的[2]。
传统形式上的思政工作开展往往由思政工作者制定刚性的规章制度,依此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遵照执行,一旦违反规定,取消相应评优资格或者给予其他惩戒。学生思政教育开展变成了施教者权力意志下达、受教者无条件服从命令的单向度关系。学校教育看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参与,重视管理和指令轻视服务与反馈,只强调学校的权利不重视学生作为教育服务消费者和参与者的主体地位。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政治性参与的制度性渠道,意见建议难以得到重视,在思政教育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过多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忽视横向的沟通与协调,把学生当成只靠组织制度、奖优罚劣就能调动的“机械人”和“经济人”,忽视社会性、文化性、情感性等因素对学生潜力发挥的激励作用。专制式管理下的学生因政治参与受挫产生急剧的挫败感,或者服从权威而丧失民主参与意识,或者心灰意冷产生疏离感,对思政工作者敬而远之。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因思维受锢创新能力明显缺失,民主平等意识淡薄,社会期望值较低。相比而言,柔性管理以学生为中心,依据高校内部共同价值观和校园文化氛围进行人本化管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采用非强制的手段,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者的教育引导作用,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社会、家庭、高校对学生的期望内化为学生个人自觉行动。
二、学生满意度现状
学生满意度最早来自于西方市场营销领域中的“顾客满意度”概念,认为学生满意度在包括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之外,还应包括学生对整个大学的文化氛围、教育环境、教育服务和教育辅助活动等,是学生对大学经历的一种全方位评价[3]。学生满意度调查已从机械地把高等教育认为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发展到重视教育服务过程并将学生客体本身作为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评价主体。有学者提出了“双重产品观”,即高等教育产出包括教育服务与学生人力资本的增值两个部分。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高等教育产出的服务性与产品性并存的特征[4]。杨兰芳、陈万明、吴庆宪通过抽样调查发现高校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子大小排序为:专业课程、校园文化、师资队伍、实践创新、后勤服务、教辅设施[5]。马越峰通过研究发现内蒙古地区部分高校学生对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力、营造学习氛围能力、实践教学设计组织能力满意程度较低;在生活服务、就业及就业指导方面满意度也较低,研究结果为高校的今后工作重点提供了依据[6]。高校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不仅“两课”教师、学生工作者是思政教育的主体力量,高校行政管理者、其他专业课教师、后勤管理人员等等都通过课堂内外对大学生言传身教。上述调查结果揭示大学生对高校各项工作的满意度低也体现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欠缺。上年度,浙江中医药大学在校内机关部门、学院等对学生进行了大面积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居于领先位置的学院仅仅只有76.39%,排名靠后的部门满意度仅有60%强。数据显示我校在学生满意度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综合测评中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党建、教学工作、学校各类服务工作等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开展的主要载体,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共计51项调查问题中的50项具有较高的期望值,而全部50项调查结果在XY散点图中处于“高重要性—低满意度”区域,这反映了我校学生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满意度与期望值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学校各项工作亟须提高学生满意度[7]。 三、柔性管理对提高满意度的帮助
第一,内化带来的可持续性发展。柔性管理注重通过建立双向沟通渠道对学生心理、行为的深入研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从而减少了强制性管理、惩罚、靠条条框框规章制度严格约束控制学生所产生的抵抗情绪,使他们的劳动从被迫变成了自愿。
第二,与思政教育的中心思想吻合,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制定事关学生利益的重大决定之前,召开学生听证会,学生可通过组织参与决策,表达利益诉求。让学生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自行探索解决高校思政教师难以处置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思政课设计中,关注他们的需求提高思政教育的说服力。
第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当今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思政教育方式难以应对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多样化特征,柔性管理致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用制度性参与改进思政教育工作,提高高校竞争性社会资本。柔性管理下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素质,思政工作因为代表更多的民意变得顺理开展。实现了较高的社会期望值的毕业生会对母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促进高校形成良好口碑,提高竞争力。
著名学者郑其绪这样概括“柔性管理”的特征: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8]。这些特征都符合现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特点。为了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满意度,可尝试建立学工、教学、后勤、管理四位一体的“大学政工平台”,树立管理育人、全员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密切结合,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引导,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育人功能紧密结合。
四、结语
柔性管理是在制定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引导被管理对象淡化制度,进入超越制度状态,将制度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的管理模式,它的中心是以人为本,把管理对象看成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以制度奖惩为驱动力、以命令监督为控制力”的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向“以责任、学习、成就感为驱动力,形成学生自愿向上的引导力”的柔性管理模式转换,才可以达到“刚性制度,柔性管理”的境界。柔性管理代表了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未来的走向和潮流。
参考文献:
[1]师帅朋,杨航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25.
[2]龙妮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13.
[3]韩玉志.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应重视的问题——基于美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84—87.
[4]洪彩真.国外高等教育服务质量SERVQUAL模型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与考试,2007,(6):67—74.
[5]杨兰芳,陈万明,吴庆宪.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学生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子研究——基于江苏省八所高校本科生的调查分析[J].价值工程,2011,(34):1-4.
[6]马越峰,西部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研究——以内蒙古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12—15.
[7]2012年度学生满意度调查白皮书[J].浙江中医药大学,2013,(4).
[8]郑其绪.柔性管理[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柔性管理;高校思政教育;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292-02
新形势下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思政工作的对象也变成了具有显著特征的“90后”一代,传统思政工作教育方式落后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思政课堂理论教学因内容、形式所限难以充分达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要求,与此同时,担任大学生思政教育重要角色的学生工作者身陷于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难以脱身,传统说教式的工作方式也难以得到认同,学生自组织行政化趋势使得大学生“三自”教育局限性明显。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实现对大学生春风化雨般的思政教育需要有新的工作思路。
一、将柔性管理引入高校思政工作
柔性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它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的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与以往靠规章制度约束、奖惩激励刺激的外化形式不同,柔性管理试图通过内化的方法传达教育管理者的意图和理念。在制度的设计上,注重刚性原则与柔性原则相结合,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不再仅仅是管理的对象,更要注意以育代管,用“发展原则”代替“纠错原则”,改变以往个别制度往往停留在限制学生行为,以管代育的做法[1]。刚性管理实践中,约束性的术语多,更多呈现的是学生的义务,而鼓励性、体现学生权利,即柔性的内容少。其本质上是一种利用行政势能带来的压迫感和权力惩戒带来的威严感施行专制式管理,学生面对的是未经自己参与而签定的一纸合约,但由于规章制度修改的滞后性,很多不合时宜的条款往往成为束缚学生自由发展的枷锁。规章的制定者并不比规章的适用者更清楚它的局限性和缺陷,而柔性管理重视制度创新中尊重学生权利,通过创建制度性参与保障学生正当权益。柔性管理因其形成时的参与性和操作上的互动性产生了巨大的内在驱动力,“以人为中心”,将外化的约束内化为固有的主动,依据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人性化管理,进而确保决策顺利施行。柔性管理的出发点在于以人为核心,管理方式上是非强制的,对人影响是潜在的、持久的,而非表面的、短暂的[2]。
传统形式上的思政工作开展往往由思政工作者制定刚性的规章制度,依此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遵照执行,一旦违反规定,取消相应评优资格或者给予其他惩戒。学生思政教育开展变成了施教者权力意志下达、受教者无条件服从命令的单向度关系。学校教育看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参与,重视管理和指令轻视服务与反馈,只强调学校的权利不重视学生作为教育服务消费者和参与者的主体地位。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政治性参与的制度性渠道,意见建议难以得到重视,在思政教育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过多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忽视横向的沟通与协调,把学生当成只靠组织制度、奖优罚劣就能调动的“机械人”和“经济人”,忽视社会性、文化性、情感性等因素对学生潜力发挥的激励作用。专制式管理下的学生因政治参与受挫产生急剧的挫败感,或者服从权威而丧失民主参与意识,或者心灰意冷产生疏离感,对思政工作者敬而远之。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因思维受锢创新能力明显缺失,民主平等意识淡薄,社会期望值较低。相比而言,柔性管理以学生为中心,依据高校内部共同价值观和校园文化氛围进行人本化管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采用非强制的手段,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者的教育引导作用,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社会、家庭、高校对学生的期望内化为学生个人自觉行动。
二、学生满意度现状
学生满意度最早来自于西方市场营销领域中的“顾客满意度”概念,认为学生满意度在包括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之外,还应包括学生对整个大学的文化氛围、教育环境、教育服务和教育辅助活动等,是学生对大学经历的一种全方位评价[3]。学生满意度调查已从机械地把高等教育认为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发展到重视教育服务过程并将学生客体本身作为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评价主体。有学者提出了“双重产品观”,即高等教育产出包括教育服务与学生人力资本的增值两个部分。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高等教育产出的服务性与产品性并存的特征[4]。杨兰芳、陈万明、吴庆宪通过抽样调查发现高校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子大小排序为:专业课程、校园文化、师资队伍、实践创新、后勤服务、教辅设施[5]。马越峰通过研究发现内蒙古地区部分高校学生对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力、营造学习氛围能力、实践教学设计组织能力满意程度较低;在生活服务、就业及就业指导方面满意度也较低,研究结果为高校的今后工作重点提供了依据[6]。高校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不仅“两课”教师、学生工作者是思政教育的主体力量,高校行政管理者、其他专业课教师、后勤管理人员等等都通过课堂内外对大学生言传身教。上述调查结果揭示大学生对高校各项工作的满意度低也体现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欠缺。上年度,浙江中医药大学在校内机关部门、学院等对学生进行了大面积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居于领先位置的学院仅仅只有76.39%,排名靠后的部门满意度仅有60%强。数据显示我校在学生满意度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综合测评中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党建、教学工作、学校各类服务工作等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开展的主要载体,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共计51项调查问题中的50项具有较高的期望值,而全部50项调查结果在XY散点图中处于“高重要性—低满意度”区域,这反映了我校学生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满意度与期望值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学校各项工作亟须提高学生满意度[7]。 三、柔性管理对提高满意度的帮助
第一,内化带来的可持续性发展。柔性管理注重通过建立双向沟通渠道对学生心理、行为的深入研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从而减少了强制性管理、惩罚、靠条条框框规章制度严格约束控制学生所产生的抵抗情绪,使他们的劳动从被迫变成了自愿。
第二,与思政教育的中心思想吻合,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制定事关学生利益的重大决定之前,召开学生听证会,学生可通过组织参与决策,表达利益诉求。让学生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自行探索解决高校思政教师难以处置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思政课设计中,关注他们的需求提高思政教育的说服力。
第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当今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思政教育方式难以应对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多样化特征,柔性管理致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用制度性参与改进思政教育工作,提高高校竞争性社会资本。柔性管理下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素质,思政工作因为代表更多的民意变得顺理开展。实现了较高的社会期望值的毕业生会对母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促进高校形成良好口碑,提高竞争力。
著名学者郑其绪这样概括“柔性管理”的特征: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8]。这些特征都符合现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特点。为了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满意度,可尝试建立学工、教学、后勤、管理四位一体的“大学政工平台”,树立管理育人、全员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密切结合,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引导,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育人功能紧密结合。
四、结语
柔性管理是在制定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引导被管理对象淡化制度,进入超越制度状态,将制度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的管理模式,它的中心是以人为本,把管理对象看成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以制度奖惩为驱动力、以命令监督为控制力”的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向“以责任、学习、成就感为驱动力,形成学生自愿向上的引导力”的柔性管理模式转换,才可以达到“刚性制度,柔性管理”的境界。柔性管理代表了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未来的走向和潮流。
参考文献:
[1]师帅朋,杨航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25.
[2]龙妮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13.
[3]韩玉志.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应重视的问题——基于美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84—87.
[4]洪彩真.国外高等教育服务质量SERVQUAL模型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与考试,2007,(6):67—74.
[5]杨兰芳,陈万明,吴庆宪.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学生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子研究——基于江苏省八所高校本科生的调查分析[J].价值工程,2011,(34):1-4.
[6]马越峰,西部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研究——以内蒙古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12—15.
[7]2012年度学生满意度调查白皮书[J].浙江中医药大学,2013,(4).
[8]郑其绪.柔性管理[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7.